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05|回复: 5

教育部部长袁仁贵博客评论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2 22: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ha--2 于 2009-11-23 12:03 编辑

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60833/171325/173054/


人民网 >> 强国博客 >> 教育博客 >> 教育部长袁贵仁博客评论集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其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10月31日经表决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公布了这一决定。

    袁贵仁,男,汉族,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镇人,1975年2月入党,1969年5月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1995至199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1996至199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98至1999年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兼市教委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99至200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2001至2005年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2005年至今,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袁贵仁是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袁贵仁履新·博评关键词】祝贺 建议 寄语 期待


袁贵仁在上任一周后,提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发表于 2009-11-23 11: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破除教育顽疾,新任部长需大胆探索新办学体制   
来源:  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entry/

7日,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邯郸市闭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闭幕会议并讲话。他说,各地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这次会上,履新刚7天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还回应了广大网民对教育部部长易人的关注:“我认真阅读了这些网民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受教育,非常受启发,也非常受鼓舞。”(东方早报11月8日)

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部署,可视为袁部长上任后的首个动作,所以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但仔细分析其所指出的突出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五个重点环节,却未见多少新意。鉴于袁部长刚上任,还在听取意见,笔者想以此为例为袁部长进一言。

据媒体报道,在人民网开设的《我给新教育部部长递个话儿》栏目中,网友留言已达849条,更有近17万网民参与“你对新一任教育部长有何期盼”的网络调查,其中,“提高教师素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治理‘校官’腐败”、“解决教育公平,打破地域教育差距”成为网民对新任教育部长的“五大期盼”。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与上述“五大期盼”都相关的教育大事——教师轮岗,各校教师素质均衡,事关提高教师素质;各校办学质量趋于一致,“择校热”消退,事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各校教师待遇相同,甚至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师待遇高于城镇地区,才有利于教师轮岗,此事关提高教师待遇;政府保障学校的投入,学校没有“赚钱养校”的压力,没有择校的条子生,此事关治理“校官”腐败;而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疑就是“解决教育公平,打破地域教育差距”。

那么,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所强调的五个环节,能起到均衡实效吗?其第一条为“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以县域内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范围。”以笔者之见,以县级财政为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是造成当下义务教育各地严重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其一,由于各县财政实力不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必然不同,各县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必然有差异,即使县内均衡,但县与县的不均衡依旧存在,甚至可能拉大;其二,教师的轮岗局限在一县之内,而教师的流动则在全省之间,在其他县的人才竞争之下,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师,很难不朝教育质量高、待遇高的地区流动,县内的轮岗由此几乎不可能推进;其三,高考的升学选拔在一省中进行,每个县必然努力争夺高考升学名额,集中优质资源办好几所学校,对于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薄弱地区来说,是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竞争的不二选择,这也是不发达地区存在“县一中”现象的根源所在。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切实的措施,当是打破原有的以县乡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省级财政(甚至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这才可能保障同一县内,各义务教育学校获得的义务教育经费大致相当,教师待遇大致一致,教师能在更大区域内轮岗,而县与县的升学竞争将淡化。此前,教育部其实已经探索各省进行农村特岗教师的统一招聘,一些地方也在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中,在中央的部署下,探索省级财政统筹。而这条措施虽然有“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范围”这一光明的尾巴,但实质其实是强调县级政府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也就是说,教育部门并没有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意思。

再看其第五条,“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评估,及时纠正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教育部将定期表彰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这让我们想起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问题的措施,为鼓励流入地政府积极按照“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为主”的精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问题,教育部也提出奖励措施,但是,从落实这一政策的实际情况看下,流入地政府并无多大积极性。原因在于缺乏长效机制:流入求学儿童越多,流入地政府就将拨付更多教育经费,而流出地政府则“减轻”教育投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同时建立学籍信息管理制度,让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籍走,从流出地政府带入流入地政府。而如若有中央财政统筹,更可推行教育券制度。

我们当然不能期望新部长上任几天,就拿出对于教育顽疾的系统解决方案。但是,从均衡义务教育发展这些举措中,我们建议新任部长,能明确教育部门的责任,深入调查分析造成教育顽疾的深层次问题,大胆探索能破除这些顽疾的新机制。如果不强化政府部门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只针对各类顽疾的表象采取治理措施,不愿触及既得利益,那么,教育的顽疾实在难以根除,而上述“五大期待”或难实现。
发表于 2009-11-23 11: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2# Ostrich

但愿不是新官儿上任三把火!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1: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任教育部长能扫除教育积弊吗?  
来源:  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entry/

也许是巧合。在周济被免,袁贵仁获任教育部部长的当天,央视报道了八大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二是择校费“被自愿”;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这八大潜规则,还只是针对中小学教育,还不是概括得很全面,有网友“狗尾续貂”,继续盘点十大、二十大“潜规则”。

这些潜规则,“积弊之深”,是有目共睹的,至于是不是“令人震惊”,则另当别论了。在我接触的教育官员、教师和家长中,很少有不知道上述“潜规则”的,却很少有对这些潜规则表示震惊的——拿时尚的话说,谁震惊谁就“OUT”了。准确地说,大家对此已经熟识无睹:政府规定不择校,可谁不在想着为孩子择校,禁令就是一纸空文;政府规定中学取消重点班,可谁不知道从名字上取消“重点班”走的不过是形式,取消重点校、重点班就是换汤不换药装样子;政府要求不公布升学率,可哪所学校办学的基础工程,不是抓升学率?

对积弊的“熟识无睹”,非一日之寒,而是经历了“震惊、曝光、建议、政府治理、治理无效、再曝光、再建议、再治理”等一个又一个循环,以至于到了现在,每每政府出台“新规”,大家对其也不太当一回事。再高调推出的新规,都免不了无疾而终的宿命。

这就要检讨政府的规定,究竟起到了怎样的治理作用。总体看来,政府部门的规定,简单而随意,只针对表面现象,而不抓根源,每次都号称“重拳”出击,每次都无功而返——就近入学为何异化为争相择校,择校费为何“被自愿”,根源不是管的不严、贯彻不到位,而是中小学办学质量极不均衡,有严重差异,家长(也当然包括教育部门官员在子女求学时)的择校冲动无法遏制。在这方面,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加大投入,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而不仅仅是严禁择校。奥数、升学率、重点班等等变异,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育越治理越混乱,教育部门是难辞其咎的。对于新任教育部长,有人期望他能“新官上任三把火”,雷厉风行扫除教育积弊,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治理思路,还是治标不治本,以及寄望于行政的权威。

治理教育,其实不需要教育部门“出重拳”,也不能仰仗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威,恰恰相反,教育部门应该减少行政权威对教育的干扰,而做最基本的服务教育的事。这些基本的事包括:依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而不是把教育投入作为行政特权,让学校“跑部前进”),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中小学校本管理、大学自主办学)归还给学校,依法维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公开教育信息,让招生阳光,让教育管理阳光——如果这样的表述还不明确的话,那么,教育部只要做到《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所规定的政府教育部门所应该履行的责任,就很不错了。

对于当下正制订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人们期望其能对症下药,拿出令人振奋的方案来,这是很自然的。但是,相对于具体的实事(比如人才计划、教师计划),举措(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加强师德建设、治理有偿家教)来说,更重要在于以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清晰界定政府、学校、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力(权利)、责任与义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构建新型的教育管理制度,恢复教育健康发展的生态。如果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依旧保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总想扩大手中权力,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那么纵有更多的“重拳”,教育的积弊,也难清除,甚至加剧教育生态的破坏。这一点,不知新任教育部长想过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众对教育部长易人的关注,正是努力推进教改的力量
来源: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entry/#entry

周济离开任职6年之久的教育部部长岗位,到中国工程院担任党组副书记。这成为这两天最热的新闻,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本来,这可视为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仔细想来,老百姓如此关注教育部长易人的消息,也在情理之中。其一,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基本的民生。老百姓关注教育部长的更换,其实是关注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就如每年的高考,几乎吸引全国所有的目光,对于目前有2亿多大中小学生,且担负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任务的教育系统来说,其每一个政策的变动,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教育部长易人,其影响虽不及教育政策,但也令人瞩目。

其二,我国的教育,虽然在过去几年来取得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等成绩,但是,教育发展的不如意,也是有目共睹。媒体近日报道了八大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而周济本人在今年9月也明确提到,“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不适应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其三,对于现实教育问题的不满,让大家对新部长与教育改革充满期待。从去年10月起,我国启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今年1月和2月,教育部曾两次集中征求意见。据教育部介绍,仅第一次征求意见,就获得“民意”200万条,民众的参与热情可见一斑。在教改方案将要推出之际,主导教改方案制订的教育部部长易人,自然给大家想象空间。

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要推进教育改革,制订一套让各方满意的教改方案,对于新任部长来说,也是挑战。我们不妨以以上民众的关注点,来共同探讨我国教育的改革与未来发展。

首先,要真正“问计于民”。新任教育部长,应该把教育决策,纳入科学与民主程序。对于全社会高度的教育,教育主管部门的任何决策,都应广泛调查、充分论证。回顾过去10年我国教育的发展,包括扩招、缴费并轨、本科教育评估、大学生就业、研究生学制改革这样的大事,决策的随意,随处可见。这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迅速稀释,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上学难、上学贵”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高校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严重,大学生“被就业”频频发生,研究生学制三年到两年,又从两年到三年摇摆不定。正是这种决策模式,把教育决策的优劣,维系在少数领导身上,人们也由此期待新的领导能带来英明决策。但很显然,如果教育决策模式不改,依靠某个领导的英明决策,是难以保证教育决策不走样,能代表广泛的民意的。因此,期待好领导,不如期待好制度,我们期望新任领导能开创教育科学、民主决策新模式。

其次,要真心“还权于教”。在最近的一些评论中,有人列出一系列问题清单,抛给新任部长。细看这些问题,不少涉及学校的具体办学问题,比如征地、盖房、中小学教师上课、大学教师考核。把这些问题揽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手中,是教育部所不能承受之重。从中小学生跳集体舞、学唱京剧,到高校统一标准的评估;从管理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到规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教育部做了太多自己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既浪费精力,又导致怨声载道。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而言,教育资源的高度垄断和办学的高度计划性,降低了教育的竞争性,也限制了办学的活力。教育部门所应该做的是,把该归还给学校和社会的权力,分别归还给学校、归还给社会,给教育营造公平、自由的竞争与发展环境。只有发挥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教育积极性,以及保障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益,教育才能办好。

再次,要竭力“办全民满意的教育”。从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中,教育部应该感受到自己是全民的教育部,而不是少数团体的教育部。一直以来,由于关注精力、教育话语权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部属高校、公办高校、普通高等教育,教育部曾被教育内部人士认为是“重点大学的教育部”、“公办高校的教育部”、“高教部”。这种局面极不利于各类教育的平等发展,也不符合国家发展公共教育的价值导向。从保障每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出发,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在教育内部设立门户与等级,而应促进教育的开放。否则,满足了少数群体的期待,却有可能让更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大失所望。

总之,教育部部长的更替所引发的社会关注,正可以视为努力推进教改的力量,教育改革有这么广泛的群众关注、支持、热情参与,实在没理由再踟蹰不前,而应如温总理要求的那样“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发表于 2009-12-2 21: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计于民”。
“还权于教”。
办全民满意的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20:39 , Processed in 0.0638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