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2|回复: 2

饶语之蕴----鄱阳方言俗语文化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6 11: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yijuan0517.blog.163.com/blog/static/12150771200735724710/

内容摘要: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而首先表现出来的则是方言的不同。因而透过方言去考察地域文化特征可以说是文化语言学的微观研究。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越来越小了,而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方言俗语也就尤为显得重要了,方言俗语的象征或分射意义将会更为广泛了。

关键词:  鄱阳、赣方言、方言俗语、文化解析

导 言

中国幅员广大,各地使用的汉语各有口音的不同。正如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所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致。”汉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地域,导致了汉语在历史上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赣方言作为中国七大方言区之一,其主要是集中于江西鄱阳湖临区。鄱阳,因在鄱水之东而名为鄱阳,“秦始置番县,后称番易,汉时为豫章鄱阳县,唐时称为饶州,称至清朝,明国时期又改称为鄱阳。”鄱阳湖是赣东北水运枢纽,是江西省六大港口之一,同时也是赣江流域中心地带,带动着这里的经济发展,也牵引着这里的文化去向。

鄱阳方言,是鄱阳人民在自己区域内交流的主题语言,反映着鄱阳的历史演变,也是该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该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因为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蕴。那么历史文化的“风俗化石”则是方言俗语了。

鄱阳方言俗语,是鄱阳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它反映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表达了鄱阳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是鄱阳人民自身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它包括很多种类的内容,数量多,表达力极强,有反映渔村生活气息的,表现封建迷信色彩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的,也有提炼了人们生产生活、谐喻事理的。在这里,笔者只选用了部分种类用以展示其魅力。

一、渔村文化气息

许多的方言俗语,是可以问我们折射出当地的民俗文化的。如果我们以这些方言俗语为例,并以此类方言俗语来源为出发点,相信鄱阳方言俗语它们的来源是可帮助我们找到鄱阳湖泮民众的渔村生活气息的。如:

停窗角:旧时渔船上对于偷盗张网具或渔获产品的一种惩罚方式。后专为“受惩罚”解。

插蜡烛:一般的词典里解释为车船等出现故障而不能行使,就像是蜡烛似的牢牢地卯在原地不能有丝毫的动弹。因为鄱阳湖边的船只尤其是渔船多,而过去,船舶技术较为落后,渔船经常“插蜡烛”,所以,这一俗语极为常用耳熟能详的,且极少使用于车类。

做搭头:旧时是指在渔船上做短工的,后转为“短工”解。不过最近又经常表示互相帮助的意思。

吃白饭:没有出力做事而吃了人家的饭。作为渔区的特殊词语指在渔村或渔船上学干活,不取工资只供饭吃的形式,也可指这类人。用做指人的更常见。很多从别地来到当地学徒的人,接触这个词的时候,都十分诧异,好像感觉是在说白吃了别人的饭,当明白其真正含义后,才渐渐能适应这种称谓。

为了橹柱打条船:这是一条告诫人们如何经济过日子的俗语。在小船或小型帆船的尾部有圆形顶略大的小铁柱一根,这是用来架橹的,使船橹能上下左右操纵自如,这个小铁柱就叫做“橹柱”。“为了橹柱打条船”意思是你如果手中有一跟现成的橹柱,为了不使其浪费闲置,就在并不需要船只的情况下却去打造了一条船,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合算的。为了现有的很少的那部分而去浪费许多钱财去添置并不需要的大的东西,究竟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观念。此语虽然夸张,但它却生动地告诫人们,添置物件时,应懂得轻重利弊、得失核算。

老大多着要翻船:老大即船长,船只在湖上航行捕鱼或运输,所有活动内容全听凭老大一人的指挥。假若一条船上竟然有多位老大,那么这些老大们必定各持己见,七嘴八舌,这个要左满舵,那个要右满舵,搞不好就得翻船。此语用来形容对于一件棘手的事情,大家都要争强好胜地想自己拿主意,结果可能非但于事无济,甚至也可能把事情搞糟。鄱阳方言中另有一个意思也基本相同的俗语“七爹八爷百主意”。

细毛崽:是指被打捞上来的小小鱼。而在湖中的小鱼又称为“鱼秧”。

小舢板:是以船做比喻,它常常被用来喻称父母或其他长辈在外办事时,随身带着的小儿女或小孩子,有时也喻称小型的单位,少数的东西。

破船也有三寸钉:比喻废物也有一些可以利用或是有价值的东西。

大船老大:即渔船的船长。“大船老大”指大船在大风大浪中颠簸而老大却用大幅度的指挥动作,形容做事粗心,马虎,毛手毛脚。

二、迷信文化色彩

在鄱阳方言中,我们可以窥见鄱阳人心目中的鬼神世界和宗教思想。如:

现世报:这原本是一个迷信的话,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讲法。因为对长辈不孝顺或对佛教的亵渎而导致自己或其子女遭受不兴。在鄱阳方言中,则引义为小孩子的调皮捣蛋。

夜掖出:掖,即掖下夹掖,鄱阳旧时习俗,婴儿之死,被认为不吉利;因此死婴不能在白天埋葬,而必须在夜里,用稻草包裹后,葬于山坡草丛之中。后用于平时恶骂孩子。

挂皇历:儿童胆怯容易受到惊吓,常制作一只小囊,内藏犁铁少许,佩带在胸前,并挂上隔年的年历本,以为可以使小孩胆壮。

伤阴德:损害道德的一种比较严重的说法,意思是这么做的话将来在阴间手到惩处。

念毛经:本指和尚念经,后用来比喻说话,形容长时间地唠叨或述说同一件事情。

躲不过个影,逃不过个命:迷信认为人的富贵贫穷都是命中注定的,自己改变不了的。人逃脱不了的命运的束缚,就像逃不过影子一样。

吊天灯:旧时习俗,信神者从正月十三开始义点路灯一个月,俗称“吊天灯”。即在三岔路口竖一竹竿,悬挂纸皮灯笼一盏,每日黄昏时刻去敬香燃烛,为夜行人照明,意谓供祭“青神”(瞎眼菩萨)。一月将满时,又向邻居挨户乞讨“愿头米”,将讨来的大米做成年糕或是米饭,于满月这一天黄昏时,在天灯下供祭“青神”,意谓可以保证“眼目清亮”。

一世官,九代牛:这俗语有两种解释,但都是逃不过“命数”,①为管横征暴敛,残害无辜,必与民结仇,以至使后代子孙没能得到好处,乃至穷困到做牛做马的份上。②为官清廉,没留给后代多少财产,因而穷苦了几辈子。

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这是一条依靠牲畜的去留来象征事情吉利凶煞的心理暗示。“麻布”,在鄱阳乡下,如果有人死了,在葬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参加丧事的人都必须披麻,表示对死者的尊敬。这句俗语说的是,每个动物代表着不同事情的凶吉,猪来到你家是表示即将行下破路,家庭即将不幸运;而狗来到你家则表示行好运,所以还有很多人家的狗的名字就直接叫“来富”这个名;猫如果来到了你家的话,那么你家就即将有人死去,表示非常不吉利的征兆,所以在鄱阳方言俗语中,还有很多表示不好与猫挂钩的,如“老猫头”表示即将死去的人,“猫腰子”表示行了不正当路的人,包括偷、抢、嫖、妓等。

日里讲到夜里,菩萨还在庙里:是指那些只会口头空讲,而做事却是一事无成人。类似于“纸上谈兵”。

邪子:“邪”本意是不正、偏斜。在鄱阳,有些旧时的习俗,因为封建落后,而一直保留着,但并没有意识到有些习俗是不正的,例如,过分迷信鬼神。后因科学影响,知道有些事情可以有科学理据去解释的,从而不再那么迷信鬼神。而此时便就称那些仍然信奉鬼神的人为“邪子”,后多用来骂人,并是指神经不正常,有疯癫病的人。

三、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提倡教化,注重道德与孝道的,依靠体现一定道德的礼仪来维护社会的统一和安定,依靠遵循伦理观念的词语来体现道德的规范。伦理观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鄱阳方言的许多俗语,都直接而明确的体现着这一点。如:

侄郎打叔,饭盆装肉:“侄郎”就是侄子,侄子与叔本是一家人,所以也有“别人打叔,我就帮叔,叔打别人,我就加数”这种说法,为的还就是一家人的力量能团结。而“侄郎打叔”,如果自家闹了矛盾,打起来了,做小辈的应当赔礼道歉。在鄱阳,杀猪见血,也就是见了红,才表示道歉的诚意。而至于猪肉也应该用饭盆装起来,端到叔叔家一起用饭,如果叔叔收了,表示既往不咎,仍是一家人,而如果拒之门外,则需要一直端去,直至叔叔收下肉盆。

夜老婆:是指已婚男人在外面另有情人,即便是鳏夫在外有的女人,都一律称为“夜老婆”。由于受道德的约束,他们之间的情人关系,首先是不被认可的,也就要求着他们必须在黑夜才能见面,于是,便给这个女人也给了名分,。同时,也相应的已婚女人在外另有情人则被称为“夜老公”。

豆芽不好做柱,丫头不好做主:旧时,比喻女子担不了重任。而后来便转为告诫人们选物要选好的,而找人做事也得找能干的人,多指选有用的人。

吵死吵活亲兄弟,烧粥烧饭自家米:亲兄弟俩人吵架吵得再厉害,也还是一家人,做饭用的米最好的还是自家的米。比喻再怎么变化,亲缘情结不会改变。

衔牢奶头亲娘亲,有着娘子黑良心:小时候,还知道自己的亲娘是最亲的,而以后娶了老婆回家,便把娘亲给忘到一边去了。相当于“娶了媳妇忘了娘”。但在鄱阳方言中,这两句近义的俗语,却还是另有隐情不同的。前者主要是说儿子不孝顺,而后者则多指是由于媳妇的挑拨或尖酸而引起的“儿忘娘”,所想要说的人还是有不同。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告诫年轻人应该多听听老人话,毕竟“酱还是老的辣”。不过,多是用在对不听劝的年轻人的告诫,并且似乎有“事后诸葛”的味道。相当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意思,但大多数都是没听进的良言。

三代不出舅家门:说的是,外甥如果长的像舅舅,那么他去舅舅家住的话,可以一直随意住,都可以住到外孙子出来,都没关系。而如果外甥不像舅舅,那他回住舅舅家可不能住到第三代出来了,可能第三天都要你走了。正有句话说的“外甥是条狗,吃了就要走”。当然这里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看到舅舅对外甥的疼爱以及对长相一味的偏见。现在比喻为一脉相承,三代都不变样了,也用做修饰东西正宗,是绝对的祖传方法制作。

三十根头发二十九根稀,丈夫得宠无人欺:用来强调古时妇女对丈夫的依赖。

要求子孝,先敬爷娘:儿子对自己孝顺不孝顺,不是靠自己口头要求出来的,而是自己也得亲身去做,敬重爷娘了,以后被敬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四、生活习俗

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人们都很难完全摆脱环境的制约,于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去凝练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方言俗语用以交流。于是便构成了特定的地域独有的方言俗语文化现象。鄱阳人民在生活中,也一样有着他们自己独有的生活类俗语群体。

拖有病(拖油瓶):旧时寡妇再嫁时在婚约上常有附书,如有子女者便应该写下“拖养有病子女若干人”,虽然所带的子女身体健康,也必须写上“有病”,于是,以后便有了“拖有病”来特指寡妇再嫁时所带的子女,后来被讹写为“拖油瓶”,表示鄙视。

回门:回门为当地方俗,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要带上馈赠给自己父母的菜肴和佳品。也有叫“望娘盘“的说法。

上轿穿耳洞:旧是民俗,女还十岁左右就要预先在耳垂上穿个洞好以后戴耳环的小孔,这个任务一般都是交给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来实行,有经验的老太太手拿一枚针做准备,旁人手拿一熟鸡蛋,带壳煮熟,对着小姑娘说:“吃蛋!吃蛋!”正当小姑娘把目光转向鸡蛋分神之际,老太太猛地一针戳进去,技术高明的一针穿透,干净利落,不疼痛,甚至不流血;技术低劣的则疼痛流血,有的还发生溃烂,经久不愈。这以后,用极细小的木条或竹条插如针眼,使耳孔在伤口愈合之中形成,等到长大后戴上耳环出嫁。当地旧俗,姑娘一般不戴耳环的,只有成为他人妇了,才可以戴上耳环。“上轿穿耳洞”的意思是临时上轿前才穿耳朵眼儿,有以比喻称有些人未能未雨绸缪,趁早抓住合适的机会,而只是临时抱佛脚,耽误了正事。

羊角尖:这是鄱阳渔村上对婆婆尤其是刚做了婆婆的称谓。过去中老年妇女的发型以在后脑勺挽成一个发髻为多,那发髻上一般又横插一根簪子,两边略超出发髻。在儿子娶亲的日子里,新娘的婆婆人逢喜事精神爽,在自己家里东跑西颠,忙这忙那,显现出特别的快乐,而发髻上的簪子也跟着她的头晃动闪烁,活像一头快乐的山羊,于是,同辈人会当面打趣地用“羊角尖”来喻称这些新婆婆们。

花柴病:此病先寒后热,出汗即解。有每日发作的,也有隔日发作的,若久发不愈,则会引起贫血并发症等病。旧时,这种病是属常见病,因发作时,患者浑身寒冷发抖,厚被与棉衣都会无济于事,于是唯有拼命去弄更多的木柴,用大量的柴火炙烤取暖去寒,故名为“花柴病”。平时生活中,若有人冻得发抖或是吓得发抖就,也会有旁人说到“不是花柴病吧!”。

翻六轴:六轴,是碾场的石磙子工具。既指把物品不断地翻来覆去,也可以喻指对于某些事情翻来覆去地折腾不休。

相量盏:相量即商量,指有事相互商量,友好和睦,不相互为敌。当地方俗,小孩生下后三天,以十二只酒盅盛糯米饭,上缀红糖,跟酒菜一起祭祀床神,祭毕即将糖饭非给家中和邻居的孩子吃,说是能使孩子们今后能和睦相处。

抬菩萨:起原来意思是指节日里把菩萨抬出来,巡视下民心。引申为:在平时,动不动就想把菩萨给抬来,显然是异想天开的,因此其喻义为开个大玩笑;再继续引申为:耍人。而在平时生活中,“抬菩萨“一般就用以指称戏耍人、捉弄人。

打秋风:当地方俗,旧时房屋多为茅屋草房,在深秋时节天也很冷,于是用火取暖,天干物燥易引起火灾,而在有牲畜人家,则会出现很多被火活活烧死的家畜。自己家留着也不能吃完,唯有把它们强行分出去给别人拿些许钱财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多发生在秋天风大的日子里,于是便被称为“打秋风”。后来很多人,也借助这点约定俗成的习俗,运用憨厚农民的善良,在外批取大量物件回来分发给每户人家,以谋取利润。后就引申为:坏心眼的人。

五、谐喻事理类

在鄱阳方言中,有许多的方言俗语都不是单单从字面去定义的,它们都是大多树运用了比喻义、引申义更或是它的谐音去理解它们的意义的。如:

七个吹箫,八个打眼:七个人在吹箫,而有八个人在为这七个吹箫的人打眼。用以比喻办事没效率的人。一群“滥竽充数”的人。

十个手指伸出,有长也有不足:鄱阳人民运用自己的事理逻辑推理,从手指的有长有短推断出“人无完人”的道理。

有花当面插,有话当面讲:运用比喻推理出,人们应当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而不应该暗地地伤害着人。类似的还有“上山看山势,进门看人意”等。

水过盘会少,话过人会多:总结自己的经验所得,告诉后代们“人言可畏”的道理,浅入深出。用盘子装水,水会越来越少,这个道理人都知道,而话要是经过了人的嘴里,恐怕就得另当别论了。

做牛要拖,做人要磨:鄱阳,如果农耕的话,最离不开的就是牛了。所以,对牛秉性的了解,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的,牛是最耐得住磨的。也告诫着人们做人也得经受得住考验和锻炼。

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格,也是鄱阳方言俗语的一大特色,如:“生布袋,麻布袋,一代(袋)是一代(袋)”;也有声韵节律和谐的,如:“鸭多不产卵,人多不洗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等。他们在喻理的同时也有谐音在。同时,形象的借喻也是这类词语的常见修辞方式,如“好日黄狗(好日,即结婚日,这一俗语远是指办喜事人家的兴奋得跑进跑出,忙个不停的狗,后用它来喻指到处乱跑,忙个不停的小孩子)”“生病黄鱼”“软瘫蜘蛛”等。

从上面对鄱阳方言中俗语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结论:由于社会成员的长期习用,鄱阳方言俗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一中语言符号形式存在,它也具备了承传历史文化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具备着让世人垂涎的修辞文学功能,也就更成就了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们对鄱阳湖区域历史发展足迹和社会民情风俗的一些文化沉淀的探究。

结 语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方言总要发生变化。鄱阳方言也如此,鄱阳方言的使用范围和频度也在浓缩并更新着。

西方,有这样一则语言,说农夫拣到了一枚珍贵的古钱币,为了卖个好价钱,他特意把钱币打磨得光亮光亮的。可他万万没想到这枚古钱币也因此而变得一文不值。

许多地道的方言俗语,也是一枚珍贵的古钱币,笔者在这希望大家都能把它们用笔记下来,原原本本地记下来,才能让它不会变得一文不值,它才能真正成为汉语宝藏中一枚珍贵的古钱币。
发表于 2009-12-9 16: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给文章起这么一个“诌断了肠子”的名字呢?
叫《鄱阳俗语》多明了!谦虚点,也可以叫做《鄱阳俗语初探》。
发表于 2009-12-18 09: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六轴:六轴,是碾场的石磙子工具。既指把物品不断地翻来覆去,也可以喻指对于某些事情翻来覆去地折腾不休。”
“六轴”者,碌碡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0:08 , Processed in 0.0973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