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6|回复: 0

纪录片:富有个性纪录的创作-----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长片评奖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9 02: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欧阳宏生
来源:西部电视

--------------------------------------------------------------------------------

  编者按:纪录片曾经在中国电视多年发展中,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目前,它有什么优势,存在什么问题,它将向何处发展?对于纪录片,我们在制作观念上、创作手法上、具体运作上,真的就无懈可击吗?请关注几位来自纪录片创作和研究一线的专家"会诊"中国纪录片。

  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评奖,2003年8月在内蒙古贡格尔草原举行。参评的31个长片作品来自中央及地方电视媒体,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大多是各台长片播出中的精品之作。这些作品代表了我国长片创作水准,预示着纪录片创作发展方向。评委们在认真看片的基础上,评出了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作为连续几年担任此项奖评选工作的评委,本届评奖组长,我则更关心的是2002年我国纪录片创作在上年基础上有何特色与发展。总的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喜忧参半,仍面临突破的问题。



  题材选取历来为纪录片人所重视。在纪录片创作的几大因素里,选题成功率占近50%。创作技巧可以弥补观众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但最后将其推崇为一种历史与人文的关照,使之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纪录片,仍要靠画面所记述的事件说话。
  富有个性化题材的选取,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基础。获2002年度国家政府奖电视长片一等奖的《爱的变奏》(中央电视台)、《追寻往事》(河北电视台)、《我的家》(山东电视台)成为该年度纪录片创作的精品,首先在于富有个性纪录的题材选取上。《爱的变奏》纪录的是分娩时两个子女错位的家庭,11年后面对这一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爱的理解。创作者选择的是一个平民化题材,反映了老百姓在一种特定情势下的生存状态,引导人们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与尊重。河北电视台《追寻往事》是一个政治性题材。创作者对片中主人公长达四年跟踪拍摄,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纪录了一个侵华日军的女儿探寻那段历史,证实那段历史,承认那段历史,并真诚向中国人民道歉的心路历程。同时,使人感受到这场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上带来的创伤,表现了主人公不要战争,祈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在表现这一题材中,创作者客观地展现了主人公的行为,着力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并由此体现出创作者驾驭此类政治题材的能力。山东电视台《我的家》纪录的是一个不幸家庭中一段难忘的经历。父亲嗜赌,将弟弟抵押出去,母亲气氛之下杀死了父亲。一出出悲剧的"上演",让蒋亚君和秀华小姐妹成了没有家的苦孩子。一个小家庭破碎了,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始终围绕着这个家庭:干警把她们接到派出所,抚养她们长大,而母亲服刑的监狱也展开了一次寻找亚军弟弟的行动。行程几千里,几经周折找到了亲人,原来弟弟林林被好心人收养。在无数好心人帮助下,一家人终于团圆。故事题材表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反映出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博大的悲悯之心。
  获得二等奖的6个长片,也表现了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的考究。浙江电视台《大道之行》是一部反映浙江改革开放成就的专题片;中央电视台《揭密"东突"恐怖势力》是一个政治性题材。记者以调查方式客观、真实、全面地纪录了"东突伊斯兰运动"恐怖组织在中国境内及周边国家的恐怖活动。这是第一次报道中国境内的恐怖活动,符合国家打击恐怖活动的宣传方向,其题材意义重大。黑龙江电视台《治沙两代人》、湖南电视台《搬迁》、内蒙古通辽电视台《寻母》、广东电视台《祝福珠江---踏访珠江》都是现实题材。《搬迁》以人性的视角和真实的笔触跟踪纪录了位于天子山风景区内一普通拆迁户在搬迁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再现了在搬迁过程中政府和老百姓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寻母》纪录的是离散四十年的母女,在热心人帮助下,得以回家的故事。题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使作品把主人公寻母过程中情感的迫切、迷茫、失落与激动的跌宕起伏,展示得完整、细腻。
  同上年相比,长片题材选择中平常人家故事仍是一个亮点,在参评的作品中占了一半以上。此类题材纪录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新鲜性的普通人,内容上既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真实纪录了主人公在特定时空的生活过程或生存状态。它们有一个好的故事,加上编导的独具匠心,大都可视性强,能感动人。历史文化题材前几年一直是热门题材,在2002年的纪录片创作中此类题材已不多见。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内江台的《忆长江》,这是一个特殊选题,它纪录的是新闻工作者自己,此类题材以往是很少的。该片以著名记者范长江闪光的新闻经历为主要内容,展现了范长江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由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著名记者和我国新闻事业领导人之一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他不畏艰险、追求真理、服务大众的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政治性题材增多。此类题材代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大都反映的是重大事件。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揭密"东突"恐怖势力》就具有一定的现实吸引力和震撼力。环保题材的选择在近年来得以拓宽,在这次选评的节目中也受到了评委们的关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纪录片创作中,题材单一化的现象仍很严重。某种意义上讲,它阻碍了我国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平民化最适合用纪录片形式表现这也无可厚非,中国电视纪录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相当一部分具有艺术魅力的纪录片大多属于此类题材。要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创新和突破就不能仅停留在这一类题材上。纪录片创作应该有更为广阔的题材之地,应围绕现实生活,给观众讲述更多更具新鲜性的故事。2002年度选评节目中有这样一个长片作品,该片第一次以影视手法反映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教授和他20世纪40年代获得美国威尔士金奖的哈佛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一书演绎的世纪人生。该片没有获奖是因为片中涉及到一个有政治问题的人物。应该说这个选题具有创新性。我们在纪录平常人家的同时,为什么不可以将选题的目光投向一些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物?这种题材的新鲜性可以打破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选题单一的状态。题材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应加强对特别事件和重大活动的纪录 ,加强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挖掘和拓展,加强对调查性纪录片的选题。此类题材往往选择一个典型事件作为调查对象,并通过这一事件的详尽来触及重大社会问题。纪录片题材选择的突破还要面向整个世界、人类生存、宇宙变迁、科技发展等题材,使纪录片这种形式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得以展示。



  好的纪录片题材都有一个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创作者不会用电视语言讲述那也是白搭。参加2002年中国电视长片评奖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虎殇》纪录的就是一只非正常死亡的东北虎的故事。这是一个表现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又相互困扰的现实题材,应该说这其中有许多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但由于选材不当,故事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好的题材没有讲出好的故事,使人遗憾。还有《新世纪希望---多谢四方众乡亲》,由于没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关系,没有解决好纪录中的故事叙述,三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展现那么一系列事件,线索不清,叙事混杂,导致了落选。
  纪录片的故事性是勿庸置疑的。在一些经典纪录片中这点表现尤为突出。当我们看到《远在北京的家》中小保姆张菊芳为了生存在北京,做保姆、炸油条、做早餐、卖青菜,直到工厂做工,尝尽酸甜苦辣,我们不仅联想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一些片断,并深深为小姑娘的坚韧、乐观精神所折服。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纪录片的故事化叙述上,也正是这些感人的故事牵动了观众的心
。而《望长城》中纪实手法的运用带来纪录片创作的突破以后,其真实自然的风格征服了中国观众。特别是纪实手法所带来的出人预料的故事性,使纪录片随着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引人入胜。情节的选择、故事的发展都成为创作者升华主题思想的结构因素。
  这次获一等奖的《爱的变奏》之所以能引起评委们的好评,重要因素就是创作者对故事的讲述艺术。该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故事:作品一开头就从金子的"秘密"入手,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然后再从施良飞发现女儿被抱错到苦苦调查亲生女下落的另一条线索出发,对作品展开平行叙事。观众好奇的心理欲求直到施良飞与段卫健夫妇交替出镜接受采访才得到缓解,金子就是那个被寻觅的孩子,两条平行发展的叙事主线合二为一。但这时情节发生变化,金子不愿回到生父身边。情节的起伏变化与一波三折使故事趣味盎然,适当的省略与铺垫、冲突与悬念也使整部作品叙事流畅、节奏紧凑,具有极强的可视性。黑龙江电视台《治沙两代人》以平实凝重的纪实手法,充分展现了当代农民的"愚公移山"精神。该片以黑龙江泰来县的庄园式治沙为中心,通过既平行又时空交叉的两条线:曲毅志治理荒沙,实现沙漠变良田;林立学历尽艰辛,治沙难圆庄园梦,展示了两代人艰难困苦的治沙历程,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并透视了新一代治沙人矢志不渝、与大自然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现实生活中,要完整地纪录一个过程是不容易的,但纪录片创作中又不能放弃对过程纪录的追求。叙述故事中要遵循故事自身的发展规律,注重理清事件发生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这一过程承载着对思想的表达与深化。纪录片只有在过程展示中才能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抓住观众。《追寻往事》中创作者对片中主人公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拍摄,获得了作品主人公---侵华日军女儿野田契子情感变化的过程。野田契子带着"父亲肯定在中国做了不好的事情"这个谜,来到中国解开谜团。1999年她来到了卢沟桥,开始进入对日本侵略中国往事的追忆中……。随着认识的加深,野田契子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她体会到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宽恕罪恶,但不能忘记历史"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父亲恕罪,捐款30万日元修建校舍。2002年4月,野田契子来到自己曾捐献修建的学校再次捐款。记住这段历史是为了和平,该片以纪实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野田契子这一认识的过程,着力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大量鲜为人知镜头的运用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体现了编导驾驭重大题材结构叙事的能力。
  这些经验说明,故事的讲述是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依赖并体现了创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和理解,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其真实的纪录,精致的故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满足观众收视兴趣的重要前提。



  纪录片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细节。20世纪20年代,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无声片时期,也只有通过细节的捕捉来增强画面的可视性。在《北方的纳努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段落:纳努克用力从冰窟窿中往外拉一条绳子,人们全神贯注盯住他的动作,想知道他在干什
么,后来悬念解开了,当纳努克拉出一头海豹时人们的疑问有了答案。这个细节以及后一系列相关的细节,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能体现人物特点和事件特色的场景和段落,是故事讲述中的闪光点。细节的捕捉是纪录片人的一项基本功,是创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结晶,是对事件认识的升华。细节犹如一篇文章的文眼,它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往往能集中体现作品的主题,深化作品的主题,其鲜明特点是着墨不多,但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在《爱的变奏》里,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其中有一对话的细节:当记者问梦娟,你希望金子来你们家吗?梦娟说:心里说不希望!记者问:为什么?梦娟说:她来了爸爸妈妈就不跟我亲了,顾着她,吃饭时候夹鸡的时候,就一个鸡腿给了她。这是一组对话的细节纪录,记者采访深入到了事实本身,深入到了当事人内心深处,表现了孩子的真实情感。
  把握纪录片中的个性特征是纪录片创作深化主题、实现美学理想境界的基础。如何在纪录中寻找典型环境、典型语言、典型细节,这便使创作者挖空心思。《治沙两代人》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引出这治沙的两代人的呢?画面的开头是在荒沙中行走的脚步。童声:泰来风沙害人苦,要想吃粮拿命赌。汗洒荒沙多少遍,到头还是风包土。然后是脚步、沙漠。解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为地对植被的破坏,更加剧了沙漠化的程度。尤其是在七十年代末,泰来县的沙漠化程度正在以每年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面积扩展……"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推出了第一代治沙人---曲毅志;推出了第二代治沙人林立学。纪录片创作中典型环境的展示,人物与环境的介绍,都是为突出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丰富作品主人公的情感服务。主人公曲毅志、林立学,这两代治沙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治沙的生涯,进而展现了当代人民"愚公移山"的精神。许昌电视台的《真情之国界》、江西电视台的《越冬》、云南玉溪电视台的《毡蓬小学》、陕西电视台的《不该奏起的挽歌》等都在个性纪录中有自己的亮点。应该看到,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而处理好在叙事中的细节纪录、个性纪录、典型纪录是纪录片达到审美层次必不可少的手段。
  实现纪录片创作的突破,重要的在于创作理念的创新。题材选取的狭窄是纪录片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具体素材的选取,故事的结构,富有典型性的细节处理,纪录手法的运用等都是纪录片创作不可忽视的要素。这一切,都需要纪录片人大胆的实践,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以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编辑:解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3 21:23 , Processed in 0.0720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