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00|回复: 29

小议方言与地方经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0 18: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关于这个方向的话题,以前就有朋友写过,发在网上,结果骂声一片,我起初也是不以为意,认为那只是巧合罢了。可是最近看了许多语言地理方面的书,再一想就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进而有了写这篇小文的想法。首先申明,我只是对现今存在的客观现象加以探讨,并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如果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提出意见,我们一起讨论,拒绝谩骂!
    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我所说大多数站在宏观的立场上,列举的现象以主流为主,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允许特殊现象的存在,所以请大家不要拿出一些个别的现象来轻易否定我的结论。
    我一贯认为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人是关键。经济地理学上所说的区位,资源呀,的确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从哲学上讲,内因才是激发事物不断发展的源泉。理所当然,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人之所以会有发展的差异,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差异无疑首当其冲,而方言差异又是文化环境差异的典型代表。即:方言差异→文化环境差异→人思想观念差异→发展的差异。
    纵观全国(外国不在讨论之列),凡是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经济体制活的地区基本都是非官话区(但不是说非官话区就都经济发达,官话区经济就都不如非官话区)。广东,浙江,上海,福建,一些发展有活力的地区都不是官话区。而江苏,由于处在官话与非官话的过渡区,则更是典型,最发达的苏南三市苏锡常也非官话区而是吴语,人民富裕度也强与同在江南的南京和镇江,而宁镇的方言主体是北方官话。
    在具体到各个市也是一样,由于笔者是江苏人,而且江苏的情况实在典型,就权且拿江苏举例吧。江苏文化地域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片:即纯粹的北方文化区,以徐州为中心,范围涉及徐州,连云港,宿迁;江淮文化区,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盐城,南通,泰州;(狭义)吴文化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除了在交界处外,这与方言地域也基本一致(连云港,宿迁一部分为江淮话,南通,镇江,泰州有吴语分布)。江淮方言内部又可以细分为海泗,淮扬,如泰,南京等小片(也可称洪巢和通泰两大片)。而江淮文化区和(狭义)吴文化区除了在方言上不一致外,生活习惯差异比较小,都可算是广义的南方文化区。
    但就是这一点方言的差距,官话(江淮话属于官话)和非官话的区别,就造成了巨大的发展鸿沟。有人要说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苏北在江北,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铁路;苏南靠近上海,又是铁路枢纽。诚然,但这只是表面,记得以前一位网友的话说的很好,没有铁路不能成为苏北发展不起来的托词,浙江的温台地区,以前的基础设施比苏北还差,但温台货还是源源不绝的输往全国各地,有了铁路又怎样,连云港是苏北仅有的铁路枢纽大港,又发展得如何呢,多项经济指标在江苏仅高于96年刚建市的宿迁。再看江南,南京和镇江也是铁路枢纽,南京还是省会,为什么不如苏锡呢,你也许又要说苏锡常靠近上海,得天独厚的区位。可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陷入泥潭苦苦挣扎,对苏锡常辐射力狂降的时候,苏南的乡镇企业创造的奇迹却让人刮目。从地域上来看,苏南虽然包括南京和镇江,但是苏南模式大行其道是从常州开始的,恰巧吴方言也是从其开始的,这不能说仅仅是巧合吧!都说南京没有催发出内生发达的乡村工业是导致其经济活力不足的原因,但是为什么没有催发出呢?恐怕还是人的原因。
    在一些方言过渡的市,经济也出现明显的过渡现象。如苏南的常州,下辖的金坛位于吴语与江淮话的交汇处,其经济明显薄弱与其他苏南纯吴语区。在镇江,丹阳也位于吴语与江淮话的过渡区,但决大多数是纯吴语,其经济明显好于句容等江淮话区。在南通,海门和启东等吴语区的经济和富裕程度已非一般江北县级市可比。在泰州,虽然吴语区江北的靖江和江南的江阴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泰州的县中已经是富裕程度最高的了。
    以上所说的都是非官话区,在官话区方言和经济似乎也有着某种暗合的联系。在盐城,众所周知,东台和大丰两个县级市的经济和富裕程度在苏北一支独秀,甚至远强于有些“苏中”的县市。而这两个地方虽然是江淮话,但是并非大多数苏北所属的洪巢片,而是泰如片。泰如片(又叫通泰片)分布与江淮官话区的东南部,较之淮扬片江淮话更接近与吴语。而淮扬片分布于江淮话的中西部,海泗片基本分布于江淮话的西北部。笔者发现江淮话内部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居然和方言三大片(南京片除外)完全相符合。基本上是泰如片经济好于淮扬片,淮扬片又好于海泗片。在此,还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淮安市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洪巢片,但北面的涟水县和淮阴区(原淮阴县)是过渡区,其方言具有海泗方言的许多特点,如把小孩子说成“小鸠子”,而非淮扬片的“小霞子”,外公说“舅爹”,而非淮扬片的“婆爹”等,均于西北和北面的海泗话一样,但其语音却有淮扬话的味道,入声相当明显。在经济上,这两个县区比较落后,发展水平更趋近于北方,而和淮安的金湖等纯粹淮扬片经济相比有差距。
    总之,方言是文化的最好代表,文化能影响人的性格,在当今的经济舞台上也暗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也致使人们的思维和理念不同,研究方言,研究文化,对地方经济建设应该大有裨益。
                                                          2004,2.20草

[ 本贴由 山豆杰 于 2004-7-9  20:27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5-7 2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大谬,说白了是在宣扬方言沙文主义。
官话区中,山东青岛胶东一带,北京天津一带的经济,相信也不落后于大多数南方方言区吧,又作何解释呢?同属于粤方言区,广西的粤语区大大落后于广东,而且也并不发达于川滇的西南官话区;同属南方方言,江西、客家地区的经济并不好又如何解释?同属湘方言区,比较靠近官话的新湘语区经济发达于老湘语区,湖北的西南官话区又发达于新湘语区,又如何解释呢?
以历史的眼光看,江淮官话区曾经风光过的时代,远过于吴语区,只是近代因为兵荒水旱才逐渐荒芜了而已。假使时光退回五十年前,那是全国工业最发达之区,可不是在南方的什么地区,而是东北。
发表于 2004-5-8 21: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与地方经济到底有没关系?如果有,又有多少?这好象已经远远超过了方言学术研究的能力。但楼主的一个观点我是赞同的,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人很有关系。富裕的地方,人肯定是勤劳的。
发表于 2004-5-19 20: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的情况是巧合、比较特殊的。补充一点,盐城地区有2个吴语方言岛。
发表于 2004-6-26 16: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如此,但是

上海,两湖,浙江这些方言区普通话都普及得很好。只有那些广东佬成天抵制普通话。我最讨厌那些没有修养的广东佬。我kao!
 楼主| 发表于 2004-7-9 17: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旧贴重发:(修改过)小议江苏方言文化和区域经济

小议江苏方言文化与区域经济

    我一贯觉得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人是关键。经济只有是“人”的经济才会长盛不衰。经济地理学上所说的区位,资源,的确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从哲学上讲,内因才是激发事物不断发展的源泉。理所当然,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人之所以会有的差异,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差异无疑是源泉,文化环境差异会导致人思想观念的差异,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方言又是文化环境最鲜活的体现,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方言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历史上,北方一直都是经济重心,南方人被视为蛮夷,南方话甚至被说成是“鸟语”,而那时农耕经济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到了南宋,南方经济已经全面超越北方。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才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大发展的时期,古代又能代表什么呢,只有当经济真正腾飞,潜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差距也才真正拉大。纵观当代中国,凡是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经济体制活的地区基本都是非官话区( 但不是说非官话区就都经济发达,官话区经济就都不如非官话区)。广东,浙江,上海,福建,一些发展有活力的地区都不是官话区。也许你要说这些都是东部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机,诚然,那为什么同是东部沿海地区,北方沿海与东南沿海一样有落差呢?再如江苏,由于处在官话与非官话的过渡区,则更是典型,最发达的苏南三市苏锡常也非官话区而是吴语,人民富裕度也强于同在江南的南京和镇江,而宁镇的方言主体是北方官话。

    在具体到各个市也大致如此,按文化背景的差异,江苏文化地域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片:即纯粹的北方文化区,以徐州为中心,范围涉及徐州,连云港,宿迁;江淮地区,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盐城,南通,泰州;(狭义)吴文化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除了在交界处外,这与方言地域也基本一致(连云港,宿迁一部分为江淮话,南通,镇江,泰州有吴语分布)。而江淮方言内部又可以细分为海泗,淮扬,如泰,南京等小片(也可称洪巢和通泰两大片)。而由于江淮方言区在古代大都也是吴语分布区,只是后来被官话化了,所以江淮文化区和(狭义)吴文化区除了在方言上不一致外,生活习俗差异不是很大,都可算是广义的南方文化区。但就是这一点方言的差异,官话(江淮话属于官话)和非官话的区别,却显现出巨大的发展鸿沟。有人要说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苏北在江北,基础设施落后,腹地没有铁路;苏南靠近上海,又有铁路干线穿过,交通发达。不错,但这只是表面,记得以前一位网友的话说的很好,没有铁路不能成为苏北发展不起来的托词,浙江的温台地区,以前的基础设施比苏北还差,但温台货还是源源不绝的输往全国各地,有了铁路又怎样,苏北的连云港不但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还是江苏仅有的天然良港,可谓是交通区位上“占尽风光”,又发展得如何呢,主要经济指标在江苏仅高于96年刚建的地级宿迁市。再看江南,南京和镇江也是铁路枢纽,南京还是省会,经济富裕程度上为什么不如苏锡呢,你也许又要说苏锡常靠近上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陷入泥潭苦苦挣扎,对苏锡常辐射力狂降的时候,苏南的乡镇企业创造的奇迹却让人刮目。从地域上来看,苏南虽然包括南京和镇江,但是苏南模式大行其道是从常州开始的,恰巧吴方言也是从其开始的,这不能说仅仅是巧合吧!都说南京没有催发出内生发达的乡村工业是导致其经济活力不足的原因,但是为什么没有催发出呢?虽然有历史体制等众多客观原因,但人的原因我认为还是主要的,现在到了全面开放的时代,已经不能把发展的差距单单归咎于体制了。

    在一些方言过渡的市,经济也出现明显的过渡现象。如苏南的常州,下辖的金坛位于吴语与江淮话的交汇处,其经济明显薄弱与其他苏南纯吴语区。在镇江,丹阳也位于吴语与江淮话的过渡区,但决大多数仍是吴语,其经济明显好于句容等江淮话区。在南通,海门和启东等吴语区的经济和富裕程度已非一般江北县级市可比。在泰州,虽然吴语区江北的靖江和江南的江阴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泰州的县中已经是富裕程度最高的了。

    以上所说的都是非官话区,在官话区方言和经济似乎也有着某种暗合的联系。在盐城,众所周知,东台和大丰两个县级市的经济和富裕程度在苏北一支独秀,甚至远强于有些“苏中”的县市。而这两个地方虽然是江淮话,但是并非大多数苏北所属的洪巢片,而是泰如片。泰如片(又叫通泰片)分布于江淮官话区的东南部,较之淮扬片江淮话更接近于吴语。而淮扬片分布于江淮话的中西部,海泗片基本分布于江淮话的西北部。笔者发现江淮话内部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居然和方言三大片(南京片除外)完全相符合。基本上是泰如片经济好于淮扬片,淮扬片又好于海泗片。在此,还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淮安市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洪巢片,但北面的涟水县和淮阴区(原淮阴县)是过渡区,其方言具有海泗方言的许多特点,如把小孩说成“小鸠”,而非淮扬片的“霞子”,外公说“舅爹”,而非淮扬片的“婆爹”等,均于西北和北面的海泗话一样,但其语音却有淮扬话的味道,入声相当明显。在经济上,这两个县区比较落后,发展水平更趋近于海泗片,而和淮安的金湖等纯粹淮扬片经济相比有差距。

    笔者不是宣扬方言决定论,前面已经说过,方言是文化的缩影。经济的差距不是因为方言,而是他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人思维方式也会不同,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性格。如吴语区的吴文化是一种从小处着手的的文化,它追求细致,这种“细致”造就了吴地人的精明,甚至有些小气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又赋予了吴地人善于经商的头脑;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使吴地人意识到家乡没有多少可以让他们享用一生的资源,在气候稍微适合一点,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出去“创”,而能吃苦,不固步自封,善于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和融会贯通的创新精神必然会创造奇迹。相反,江淮地区(包括南京镇江部分地区)的人们小富即安,怕吃苦,过于稳重等消极的文化观使得他们和吴地的经济必然产生落差。

    总之,方言是文化的最好代表,文化能影响人的性格,在当今的经济舞台上也暗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也致使人们的思维和理念不同,但是不同的文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优势,关键在于打破思维定势,积极改造我们文化中的那些消极因素,这样对我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大有裨益。

[ 本贴由 山豆杰 于 2004-7-9  20:2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7-19 01: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鸟寻鱼 于 2004-2-20 18:27 写道:
----------------------------------------------------------------------------------------------------------
                        
    关于这个方向的话题,以前就有朋友写过,发在网上,结果骂声一片 ...

连云港三县四区大部分为江淮方言区,只有赣榆县和东海县的西北部为中原方言
怎么变成了纯粹的北方文化,简直胡说八道
作者还号称江苏人,令人不齿!
发表于 2004-7-19 19: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都北方方言中的分支。
发表于 2004-7-20 00: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江淮其他地区放在一起说可以
但和徐州绝对不一样
连云港种水稻,徐州种小麦
连云港话有入声、无儿化
徐州话无入声、有儿化
相反,连云港文化和江淮文化是连成一片的
淮阴的淮剧就是从连云港传过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7-26 21: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不等于方言

难道讲江淮话就是纯正南方文化了?
文化地理上的苏北是指以江淮文化为主体的长江以北地区,即扬州,泰州,南通北部,盐城,淮安等地。
连云港和宿迁所属的江淮方言分别是海州话和泗州话,和最典型的江淮话淮扬片(洪巢片)是有明显差别,以至于以前的《中国方言地图集》还把部分海泗片划为北方官话。你可以到泗洪泗阳还有新浦去听听那一带人讲话,入声在逐渐减少!

连淮安和盐城北边的县区也受这个海泗话的影响,也是过渡区。

至于文化上,这一带明显是过渡区,看看那边的菜明显偏咸辣,口味浓,偏北方风味

至于烧卖,糯米甜酒等南方小吃在这里也不是很普及,那边的人吃饭叫“吃米饭”!

方言上算是江淮话,但文化上也是过渡区,说那里不算典型南方文化区,错了吗?

至于说淮剧是从连云港传过去的,真是无稽之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9 07:22 , Processed in 0.0998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