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0|回复: 0

好一匹黑骏马——高国栋素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1 20: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鲁夫
来源http://www.lntv.com.cn/lntv/lntv_1/dsbl/dsr/02.htm


自从西洋人发明了电视这玩艺儿,我们眼睁睁地瞅着人家尽情把玩了半个多世纪。至于电视片的艺术极致——纪录片,我们更是经历了一段寂寞而又痛苦的等待过程。如今,这尴尬局面终于被打破,一匹黑骏马呼啸而至,它扬鬃奋蹄,气势逼人,惊得众人不得不将它仔细打量。



1991年,《沙与海》(与宁夏电视台合拍)获亚广联电视大奖;

1992年,《辽河》(与日本合拍)获第一届亚洲电视节“亚洲未来奖”;

1993年,《两个孤儿的故事》获第二届亚洲电视节推荐奖;

1994年,《怒族一家人》获第三届亚洲电视节推荐奖;

1995年,《人·鬼·人》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最高奖“金熊猫”奖。

………………

这匹黑骏马竟不露声色地连续五年驮回国际大奖,在电视界着实引起不小的震动。尤其是《沙与海》,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在国际获得大奖,实现了历史上零的突破,人们惊喜之余,对突然闯进大家视野里的这一不明飞行物,不禁同声询问:“谁是高国栋?”

高国栋是辽宁电视台国际部的一名副主任,电视纪录片编导。冷丁瞅他,粗粗拉拉,一脸胳腮胡子,不修边幅,浑身上下勃发着一种粗豪之气,是个典型的东北大汉。去找他的时候,他正在与人通电话,高音大嗓,声音满走廊都能听到,从外表上看,他倒更像是一个器宇轩昂的赳赳武夫,一下子很难把他与五项国际大奖联系起来。可从他打电话那高亢的声音中,觉得这家伙的底气倒是蛮足。

国栋告诉我,他今年44岁,属马。既然属马,生就一个奔劳跋涉的命。14岁钻进军营,后来又当过工人,部队的摸爬滚打,工厂的劳动锻炼,为他日后电视台艰苦的野外拍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年动乱,影响了他系统地接受了学校的教育,可是对书的那份痴爱却始终不减,一本《毛主席语录》当然满足不了他求知的胃口,那时他就像一只不择花朵的蜜蜂,见蜜就采,见书就读。这些杂七杂八的书与日后丰富的阅历,营造了他的大脑与体魄,成为他生命中潜涌的血脉和创造活力的滋养。

当我问他最初是怎样干上电视这一行的,国栋有些赧然,说:“不怕你笑话,我最初干电视的想法很浅薄,觉得干这一行风光。出去拍片,看以那么多人围着你瞧你的镜头,心里十分得意。有一件事情到现在我也忘不了:一次去工厂给女工拍片,当我在她们面前大模大样摆弄手上的机器时,不小心镜头跌落,惹得女工们一阵哄笑,我的脸顿时红成一片,赶紧钻进车子,再也不肯出来了。”说着,国栋使劲摩挲那满是胡子的脸腮,好像当年那片红晕仍在。

“入门的时候带着虚荣心搞节目,所以节目总是浮在上面,心浮搞不得电视 ,渐渐地我悟出这个道理,再搞节目的时候,抛去虚荣感,沉下心来拍片,不去想片子以外的事情,从此,我觉得自己才算走上了正路”。

熟悉国栋的人都知道,他对电视这一行当相当痴迷。无论是最初在吉林市电视台拍新闻片,还是后来到辽宁电视台拍纪录片,他都执拗地信奉“勤能补拙”这句话。他每年在外拍片时间超过200天,要知道,这还不包括回台里钻进剪辑间昏天黑地的后期制作。

最绝的是,他曾受一本专业书的蛊惑,用电影胶片逐格曝光拍摄的方式,逼真地拍出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当他熬得两眼发蓝,捧着片子,像鬼一样站在人们面前时,伙伴们和领导全都惊呆了——这小子为电视真敢玩命!

国栋说,他与电视结下的是生死之缘,他觉得电视里有一个奇妙的天地。它太广阔了,可以表达你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与态度,使你的感受与众人产生一种交流与共鸣。他告诉我,一次在家里儿子问他,“爸爸,如果让你再找一个工作,你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还干电视”。



国栋是个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强的汉子,我很欣赏他这样一段话:“人生在世,也就是百十年的光景,幕启幕落是眨眼间的事情。有的人生大幕还未落下,观众却早巳走散;有的人生大幕虽己落下,但留给人的东西仍在。”

的确,天地赋予每个人自由的生命与灵性,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何种角色,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是追名逐利,猎取一时的浮华?还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每一件事情?在当今许多人心绪浮躁的氛围中,谁能气定神闲地执着于自己的追求,谁便能够最终收获到成功的果实。

国栋瞧不起镜头总是围着金钱转的那种人,他觉得镜头一旦被金钱所玷污,便很难映出艺术的晶莹之光了。许多人慕名出资拍片,请他当导演,许以种种优厚的条件和高额报酬,都被他拒绝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把钱看得太重,就必然失去许多东西。时间,艺术,人格,你说哪一个不比金钱更珍贵?

国栋不无忧虑地对我说,现在有些人净搞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既害别人,也害自己。我觉得搞电视千万不要矫情,要搞就搞感受最深的,投入自己全部的真情实感。在拍《沙与海》的时候,国栋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与感动。《沙与海》表现的是两户极普通极平常的人家,他们就象沙漠里的一粒砂,海洋里的一滴水,可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他们身上同样具有沙漠和海洋的博大精神。它们同时又具有对生命的包容性,有惊人相似的情感流动,正是深切感受到了生活的朴素,生命的顽强与坚韧,我们反观自身,自然会生发出许多感悟与感慨。

国栋首先感动了自己,最终也感动了观众,感动了评委。

作为电视编导,高国栋要与各色人接触,正是这种心理体验的多样性,使得他的职业充满神秘感。提到神秘感,国栋笑了,他说他每天都在不停地变幻着自己,时而悲伤,时而欢乐。闲暇时,他与大家一样,也看球,也骂娘,也过寻常日子。他说,其实能让人产生灵感并且永不厌倦的生活,正是那些看起来平平淡淡的日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他拍摄的纪录片,但我相信,凡是看到的观众,心灵在瞬间必定受到一次强而有力的冲击。这冲击来自情感的潮汐,来自真实、善良与人性的的力量。国栋自己也承认在一次次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中,他整个人也在发生变化,镜头在追踪生活,探求生命的同时,也在净化着他的灵魂,使得他变得日趋平和与善良。

在黑河拍片,冰天雪地,国栋把同伴推进驾驶室,自己则蹲在后车厢里,任凭北风割肉,黑汉子险成“冰肌玉骨”;

在内蒙古草原,为了拍到万马奔腾的镜头,他与蒙族兄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最后悲壮地醉倒在蒙古包中,终于赢得蒙族兄弟的信任和帮助;

在云南雪山,拍一群挑夫在海拔4000米的高寒缺氧地带拥着柴草挤睡在一起的镜头时,国栋被一天仅挣几元钱的挑夫感动得号啕大哭;

在西北黄土高原拍片时,国栋噙着眼泪,又将自己的大衣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放羊娃身上……

带着感情看生活,带着感情拍片子,于是他的作品便有了生命的温暖。

看国栋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来自他镜头里流动的朴素与自然。原生态的生活,许多人熟视无睹,可是在他的眼睛里却都是浑金璞玉,总能抉剔出一些珍贵奇妙的东西来。

他是一个普通人,他喜欢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让他们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在镜头下得以生动的闪现,他善于以一个生命去体验另一个生命,以情感撞击情感,将人们领入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一次又一次灵魂的对话。十几年前,高国栋赴丹东采访,在一个荒岛上与朋友神侃时,突然冒出一句:“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我的作品能获国际大奖。”谁也没想到,这家伙的狂言十年后果真唤回一块块奖牌,使人们对这个满脸胡须的黑汉子不得不刮目相看。也真神了,从1991年到1995年,他竟然不歇气一连捧回五个国际大奖,实在是一个奇迹!难怪辽宁省广播电视厅召集专家开起了研讨会,专门研讨“高国栋现象”,为什么这家伙总能得大奖呢?



中国有句俗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得真妙,透着中国文化的特有的洞察世事人情的那股子睿智。是啊,谁到世间来是孤身一人呢?凡是干番事业的,身前身后总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说起朋友,国栋竟有些激动起来。他说,他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国际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大家相处融洽,彼此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哪个有难处大家都主动相助,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工作,身心舒畅,干什么都是愉快的。拍《沙与海》时,经费少,没钱买夜宵,部里小董在家里包饺子,用保温筒给大家送来。拍《怒族一家人》,摄制组深入云南山区,在攀越溜索桥时能否安全通过,谁心里也没底,小董说他还没有妻儿,要求先过去替大家探路,生死无牵挂;国栋说自己身体最重,只要他能过去,大家便都能过去。当时的部主任梁金升则干脆下了死命令,说他是领队,必须由他先过。大家你争我抢,场面十分感人。进入山区后,给养严重不足,每逢吃饭时候,大家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多吃一口。这也许是一些小事,可是却反映出一种精神——无私与友爱。说到这儿,国栋停顿了一下,充满歉意地说:“真不好意思,节目是大家一起做的,露脸的事却让给我了。我心里最清楚,没有这些朋友,我什么事也干不成!”我注意到,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绝非故作姿态,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国栋常年在外拍片子,春节都难得与家人团聚,他的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国栋是个孝子,也知道“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可在工作与孝道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说自己欠父母的情,欠妻子的情,欠朋友的情实在太多了。他是个知恩必报的血性汉子,他有他的报偿方式,那就是多拍些好片子。在事业上,他无愧于父母,妻子和朋友,无愧于培养他的各级领导,也无愧于脚下支撑他身躯的这片黑土地。他荣获省内十佳记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同时又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有人说:“国栋,你的奖够吃一辈子了,”对此,他淡淡一笑。他可不这样看,电视事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稍一懈怠便会落后,他倒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参加几次中国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回来,他越发感觉到自己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现在思考的是:怎样超越自己,将作品向更高的层次上推进。

1997年1月,高国栋揣着新的梦想,一头扎进雪域高原,面对湛蓝色的太阳城,面对寺庙的金顶、红墙、巨大的转经筒和飞旋的摩尼轮,他惊讶于生命在这片阳光下所迸发出的火星般的光彩,他完全沉醉在自然、宇宙与人类的原始梦幻中,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不可遏止地在他胸中涌动。

进藏后,他不顾休整一周方能动身深入藏区的常规,毅然登上藏北屋脊,在高烧、缺氧,高山反应十分强烈的情况下,于海拔6130米的地方,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拍摄半个月,一部远离猎奇,吟颂雪域生命与风光的纪录片——《穿越念青唐古拉山——我终于见到了你》在他手中诞生。同年五月,该片作为亚洲唯一对美国公众公开的纪录片参加美国芝加哥的风城电影节。节日期间,片子连播三次,好评如潮,对购买此片,美方当即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在国栋的词汇中,“成功”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字眼,但在我与他的交谈中,“成功”自始至终没有被他拿出来形容自己目前取得的成绩。他觉得自己从父母那儿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就是看重艰苦工作的价值——不仅要努力工作,而且还要为你的工作自豪,为你的工作尽职尽责。他的眼睛凝望着窗外的浮云,很长时间没再作声,静默中,我感受到此时他内心澎湃的潮涌。

二十多年漫长的追寻,他真正体验了一个电视人的全部情感,酸甜苦辣,苦乐悲辛。“以前做过梦,狂过,现在醒过劲了,能留下几部片子,此生也就无憾了。” 他不由地道出心底的感叹。

一连串的奖项使得他在电视圈里声名鹊起,中央电视台邀请他参加大型纪录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拍摄,还未来得及喘口气,省里筹拍纪念建国50周年纪录片《我们一同走过》又一把抓住了他。国栋胡子未刮头未理,人便扎进剧组,外人再也摸不着他的身影。国栋已将自己整个生命抛进了荧屏的旋涡,他必须向辽宁的父老乡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越过都市繁闹的尘嚣,掠过现代人浮藻的心海,高国栋—— 这匹奋蹄嘶鸣的黑骏马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腾在事业的草原上。那是一望无际的一片绿色,那绿色是如此的生机盎然,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季节也不曾褪色。望着天幕下那漫漫的长路,我们衷心地向他道一声祝福:“珍重,高国栋!”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20:18 , Processed in 0.0781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