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10|回复: 0

李如龙先生访谈录:(四)汉语方言特证词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6 13: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汉语方言特证词的研究是您首倡的。请介绍一下您的特证词理论,这种理论对于方言分区有何意义?


答: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我感觉到,要认识方言、区别方言,除了语音特征之外,也应该研究方言的词汇上的特征,方言间的语音与词汇的特征,它们的演变可以是不同步的。比如说赣语内部,东西南北各片语音上差别很大,但是词汇上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过去分闽北、闽南,福州话跟厦门话,好像语音上差别非常之大,可是它们的核心词、基本词大多数都一样。所以只用一种标准,对不同的方言很难达到科学的认识。

我理解的特征词是批量的,不是一个两个,它们在本区内大体一致,对外来讲又与众不同。这些特征词应该在口语的基本词里找,因为越是口语,越是基本词,如果有差异,就越是重要。很多特征词都有很强的派生能力,滋生出一大堆方言词。闽方言把铁锅叫“鼎”,鼎盖、鼎片、鼎底、鼎墘、鼎脐等等带出一大串。特征词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不仅如此,扩展开来,从纵向来看,现代汉语有现代汉语的特征词,近代汉语、中古汉语、上古汉语也都会有当时的特征词。如果我们把南北方言的特征词摸清楚了,再把纵向的不同时期的基本词汇当中的特征词摸清楚了,我想整个汉语的词汇史就一目了然了。

简单地说,特征词就是基本词中有区别性的方言词。有一些虽然是很有区别性的方言词,但它不是基本词,也不能算特征词,比如说“茄子、茄儿、茄”,这是官话里说法,在东南方言,福州话说紫菜,吴语说落苏,广东话说矮瓜,闽南话有叫红菜的,这些好像很有区别特征,越过一个区域说法就不同,可是这些说法没有派生能力,不是很重要的基本词,像这类东西不应该放到特征词中去。词汇的异同有前代传承下来的,有邻近的地区影响来的,有同个类型的偶然的呼应,情况很复杂。所以有一些词语尽管很有特色,也很常用,但它可能是类型上的相似关系,或者是古时候某一时代语词的传承。比如说河北南部邯郸一带,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可以说“伊”,也可以说“渠”,可你不能说因为说“伊”,就跟闽语是一个方言区,说“渠”就跟吴语或赣、客、粤等方言有关系。在《世说新语》的时代,整个北方第三人称以说“伊”为主体,后来,大概在唐代,第三人称说“渠”也很普遍。

我上次到东北去,听他们说,别人不吃的东西,家里总有一个人把它吃光了,这叫“造”,福州话也有一样的说法,你也不能说福州话跟东北话有什么密切关系。所谓“造”,就是建造、堆砌、容纳,不同的方言具有了相同的词义派生关系罢了。

所以,特征词必须从区域上来考虑,必须是基本词,是成片的表现,要排除个别点的、类型上的雷同或是受某个时代通语的影响而造成的类似。可是有一些方言词的分布又很能说明问题,比如说广东的闽语和海南岛的闽语都把桌子叫“床”,把花生叫“地生”,都来自莆田话。像这样的特征词的分布,就能够作为一种非常准确的证据证明移民的历史。特征词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是很有前途的。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6:58 , Processed in 0.0914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