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29|回复: 0

汉语词汇中的非理复合词─一种特殊的词汇结构类型:既非单纯词又非合成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4 17: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时间: 2004年05月04日 01时45分  
发表作者: 四川大学学报  
发表内容:汉语词汇中的非理复合词─一种特殊的词汇结构类型:既非单纯词又非合成词
俞理明 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04,86~91页
来源:青藤书屋

-----------------------------------------------------------------------------------

【内容提要】
非理复合词是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中,一些来源于多个语素
却又不能按一般语义结构规则分析的词。它有四个来源:两
个不同层次的成分长期相邻使用,形成跨层次凝合词;从一
个常用词语中选取部分音素或音节组合成等义的新形式形成
缩略词;从一个熟习的词语中略去所要表达的词,让剩余部
分表示被略去词的意义,是隐缺词;用不对应成分替换一个
词的部分,造成一个与原词整体意义对应的词,产生非理仿
词。

  汉语词的结构分析,通常以字为单位展开。在多数情况
下,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单语素构成单纯词,语素与语
素构成复合词,偶而也有两个或多个汉字作为一个语素的情
况。一般说来,语素与语素根据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词,整个
词的意义和它的构成语素之间有直接关系,语素之间的关系
也是可以分析的。但是,在历时演变中,一些词语内部的语
义结构和外部的形式之间,失去了对应,出现了一些由多个
成分组成、却又不能按常规作语义结构分析的词语。对于这
类词,向熹先生在讨论“超层次的复合词”时曾举了数例作
了分析[1]。我们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把非单纯结构又不
能按常规分析的词称为非理复合词,并试图对这类词汇成分
作出描写。

  从来源上看,非理复合词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跨层次凝合词

  不同意义的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复合词,但是,有时
,一些语素在某个语法环境中,经常在一起以固定的顺序表
示固定的意义,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久而久之,凝合成词
。在汉语中有不少通过这个途径产生的词,以下是一些被收
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凝合词,它们产生的时代不一,但
至今还常使用,如:

  不比 不必 不曾 不但 不独 不如
  不无 不屑 不宜 不致 从而 否则
  可不可谓 可以 何不 何必 何曾 何谓
  无比 无不 无非 无怪 无须 无需
  毋宁毋庸 然而 然则 因而 再不 在乎
  在于 至于 所以

  这一类词的形成,原因是一些局部可替换的多层短语中
,经常变换的成分与变换的剩余成分在结构关系上的不对应
。像“不必去”这一词组中,本是副词“不”否定状中关系
的“必去”,是用两个状语作双重限定的双层复合结构,其
中中心语“去”可以用同类动词替换,组合出“不必行”“
不必说”“不必相信”等等。这样,在一个A+BC的组合中
,处于上位的BC中(如“不必去”中的“必去”),C是一
个自由度很大的、经常被替换的独立成分,剩余的B就和A
成了这个组合的基础成分,因而导致引起语法结构的重新分
析,把剩余成分AB作为一个词,把A+BC认识成AB+C的结构
。这样的结果,似乎语法关系上不处在同一层次的AB,是在
反覆连用凝合成词,其实是局部替换中剩余成分在语感上的
一体性导致的重新分析。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A+(B+C或D、E、F、G……)──→AB+(C或D、E、F、
G……)

  对词语成分的误认也会引起跨层凝合,如《诗伐檀》
中“河水清且涟猗”一句,朱熹《诗集传》说:“猗,与兮
同,语词也。”但“猗”作语气词用例很少,后人不了解,
而它在节律上又与“涟”构成一个音步,就把它和“涟”放
在一起理解,字也写作“涟漪”。“猗”从一个附在全句之
后的语气词,成为形容词“涟”的后附成分,结构关系也变
了。

二、层内偏合

  连词等起关联作用的词,连接同一语法层次中的词或词
组,在同一层级的两个语言成分之间起粘合作用。由于关联
成分在语义上提示上文未了、还有下文,与后一成分的关系
更紧密。一些关连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和经常出现在它后
面的词凝合,如:

  以后 以近 以来 以免 以内 以期
  以前 以上 以外 以往 以下 以远
  以至以致 之后 之前

  其中“以后”“之前”等词语中的“以”“之”等是没
有自立能力、靠前后成分夹持而出现在话语中的。但是,由
于关连词前的成分相对完整性和它本身提示下文的作用,加
上某些关连组合中后续成分也比较固定,在音律等因素的支
持下,它就疏远了前面的成分,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语言
单位。这样凝合成的词语,最初仍需有前加成分,如“……
以内”“……以外”等;进一步发展,这样的词可以不要前
加成分而单独成立,如“以前”“以后”等等,彻底完成了
层内偏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B或C、D、E、F……+&+A→B
或C、D、E、F……+&A→&A

三、合音缩略词

  由于习惯性的语流加速,有时两个密切相连的音节缩合
造成一个新音节,这是合音缩略词。这一过程,是从原有的
两个音节中选取部分音素组成一个与原形式不同的、单音节
的新形式。古代汉语中,一些常用的虚词成分,包括一些跨
层成分,多发生合音缩略。合音缩略词,有时新造一字来记
录,有时则借用另一个字来表示,如:

  不可叵 何不盍 之于诸 之乎诸
  不要别 三十卅

  还有一些合音缩略词只见于口语使用,而没有书面的记
录形式,如:

  今吴中乡妇呼阿母,声急则合而为黯,轻躁之于呼先生
二字,合而为襄,但未有此字耳(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七
。案:至今浙江宁波话“阿母”常说成am。呼唤母亲时再加
一语气词作“阿母āi欸”,三个音节在口语中说成ammei两
个音节)。

  现代口语中,这类情况仍然时有发现,如:北方一些方
言把“干什么”说成“干吗”甚至“嘛”,四川话中的“做
啥子”用于表示不满或愤怒的场合,说成“zua子”,都是
同类的现象。这种词的特点在于用一个音节(一个汉字)表
示了两个语素,与一般汉语记录中词大于或等于汉字的习惯
不同。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表意的汉字要么记录一个语素,要
么记录一个语素的部分,所以,通常通过书面对汉语词语的
分析,我们总是以音节(字)为最小单位展开的。然而,在
这里我们看到汉语中还有非单一结构的单音词,即可以作内
部语义结构分析的单音词。

四、选字缩略词

  由于交际省便的要求,一些较长的词或词组通过反覆使
用发生缩略。说话人采用原词语中部分字来代表这个整体,
受话人通过代表形式的提示结合自己的语言经验把它还原成
原词语来理解它(注:本文对缩略采用比较严格的形式判别
标准,主张缩略后形式中的每一个成分都应该来自于它的原
型,所以,我们认为“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不是缩
略,而把“何不”说成“盍”却应该是缩略。同时我们也主
张缩略只是从一个词语的原型中选取部分有代表作用的语音
成分来代表这个词语的整体,而不是选取其中在结构或意义
上有代表作用的成分所组成。)。不论原词语是词还是词组
,缩略后都成为一个词。由于缩略词的代表成分选用不是以
语法或语义结构为基础,所以缩略形成的词从字面上看往往
是无理的[2]。如:

  何为/为 何所/所 何缘/缘 何等/等

(注:《汉书赵后传》:“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
殊不可晓也。’”颜师古注:“故以许美人产子告汝,何为
反怒?”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八:“王号制胜,行
国严界,睹女疲息,问:‘尔何人,为道侧乎?’”(何为
/为)《汉书武五子传》:“王孺见执金吾广意,问帝崩
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何所/所)。《太平经》卷
六十七:“今当名天师所作道德书字为等哉?”(何等/等
)在汉魏佛经中有大量的同类用例,还有把“何缘”作
“缘”、“何从”作“从”等用例,参拙作《佛经文献语
言》,巴蜀书社1993年。)

  这类缩略词在古代文献中分布很广,比如“牛朗织女”
被说成“牛女”;“绮襦纨裤”说成“绮襦”“纨裤”“绮
纨”;“同日而语”说成“同日”“同语”。不仅一般词语
,一些专用名词也有缩略的现象,如《论语》《孟子》二书
称作“语孟”或“论孟”,《史记》《汉书》称“史汉”;
人的姓名也有缩略的,如把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合称为“班
马”,单独称司马迁为“马迁”,杨得意称为“杨意”,等
等。这种现象已受到前人注意:

  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如司马则曰马,诸葛则曰葛
,欧阳则曰欧,夏侯则曰侯,鲜于则曰于……康永贞元年十
二月,淳于姓改为于,以音与宪宗名同也,至今二于无复可
辨(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三)。

  有的成语也是通过缩略形成的,如:《尚书大传》卷三
:“爱人者,兼及其屋上之乌。”后来在这句话的基础上缩
略,产生了成语“爱屋及乌”,字面上是“喜爱房屋连及乌
鸦”,但实际意义还是它的本义,即“喜爱一个人而兼及他
的住房乃至房上栖息的乌鸟”。成语本身也可以被缩略,比
如“守株待兔”说成“守株”或“守兔”。由于语素形式的
省缺,从字面上看,缩略后的形式在字面上往往无法涵盖原
形式中的各局部意义,却并不影响对整个词语意义的表达。
可见,缩略代表成分并非选用有代表意义的语素。缩略词的
这种非理性的特点,常常造成字面意义相悖,比如“如”有
“不如”的意思:

  母欲立之,己杀之,如毋与而己。(《公羊传隐公元
年》何休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

  现代汉语中,缩略普遍运用,产生了缩略词素。一些常
用的缩略成分,由于类比作用,在不同的词语中得到了广泛
的使用,与原词语中部分成分在意义上形成对应关系,比如
“委”表示“委员”或“委员会”,“大”表示“大会”或
“大学”,等等。应该看到,这些词素的形成是较早产生的
缩略词在语用中被普遍仿拟的结果,并不是在缩略之初就是
以这些成分作为词素来构词的。由于缩略词素的产生,现在
常见的缩略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原发的缩略词,如“严
打”(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推普”(推广普通话)
,没有形成确定的可供仿照的模式,更明显地表现出表意不
明确性和形式的不可分析性;一类是仿照原有的缩略格式,
对词语中相同成分采用相同代表形式,形成的可分析的缩略
词,通常人们是从这种角度来认识缩略词的。在不少情况下
,一些缩略词虽然有一个可供摹仿的模式,但是其中的一些
成分尚未形成约定意义,所以从字面上看理解起来也是有困
难的,如:“打非”(打击非法出版物,仿“打假”)、“
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仿“普法”)等等。缩略词
的构成成分即便都已词素化了,在理解的过程中也还会有问
题,比如在成都,“成师”指成都师范学校,“川师”指四
川师范学院,同一“师”在类似的语境中所指对象不同。反
之,类似的名称有时也不能同样缩略,如“华师大”在上海
指华东师范大学,而不能指华中师范大学;在四川,“西航
”指西南航空公司,而不指西北航空公司。对缩略词的结构
和意义的可靠分析只能通过形式的还原才能得出。

  掌握词语缩略的规则,可以弄清一些从字面上看语义结
构不清的词语的构成理据。如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说
:“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夫为郡马;县主者为县马,不知
何义也?”袁文《瓮牖闲评》卷三也同样表示疑惑:“驸马
者,天子之婿也,以副马给之,故称驸马。不知所谓郡马、
县马者何义?”汉代在“公主”之下有“郡公主”“县公主
”的封号,六朝以后略称为“郡主”“县主”,作为皇族庶
出或别支的妇女封号。在封爵系统中公、郡、县依次递降,
公主、郡主、县主形成一个系列。魏晋以下俗称公主的丈夫
为“驸马”,郡公主、县公主的丈夫本应作“郡驸马”“县
驸马”,但“郡公主”“县公主”已经缩略成了郡主、县主
,所以它们也通过缩略构成双音的“郡马”“县马”,与双
音的“驸马”相类,也正与公主、郡主、县主相配。缩略掩
盖了它们的造词理据。

五、隐缺词

  在汉语词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在一个完整的习
用词语中把其中表意所需的部分隐而不说,用剩余部分来表
示这个隐去的内容,不论它的结构是否完整、表意是否合理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称为藏词,后来有的学者根
据它们所处的位置分别称为藏头词和歇后词。隐缺词和缩略
词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它也是在一个常用形式的基础上略去
部分成分构成的,也不考虑保留部分结构和意义的完整性。
但是,这类词语的代表形式取舍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定的,
如:

  友于,指“兄弟”,出自《书君陈》:“友于兄弟。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居诸,指“日月”,时光。《诗柏舟》:“日居月诸
,胡迭而微。”孔疏:“居、诸,语助也。”唐韩愈《符读
书城南》:“岂不念旦夕,为尔惜居诸。”

  倚伏,指“祸福”,出自《老子》五章:“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唐徐夤《招隐诗》:“鬼神只瞰高明室,
倚伏不干栖隐家。”

  而立,指“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宋严有翼《艺苑雌
黄》:“顷有人年七十余,置一侍婢,年三十。东坡戏之曰
:‘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

  秋胡戏,指“妻”,出自古代故事秋胡戏妻,见刘向《
列女传》,历代话本戏剧中多用为素材。《金瓶梅》二十三
回:“只嫂子是正名正顶轿子娶将来的,是他的正头老婆秋
胡戏。”

  七大八,指“小”,小老婆。俗语“七大八小”本指众
多纷杂大小不一的样子。明徐翽《春波影》三出:“我眼里
见了多少人家七大八,不似这个真是能诗能画。”

  乘龙快,指“婿”,女婿。朱琳《洪门志隐语》:
“婿,称乘龙快。”

  城隍老,指“爷”,父亲。城隍老爷,传说中守护城池
的神,旧时各地例有神庙供祭。《民俗》二十三、二十四期
《序闽歌甲集》:“让我拿所知的苏州话举出数例,譬如说
:‘这个人的父亲做了官,纳了一个妾。’这句话太直捷了
,不妨改作‘俚格(他的)“城隍老”(爷)做仔“秃头判
”(官),结仔一个“七大八”(小=妾)’”

  猪头三,指“牲”,谐“生”,指生人、外行人或不懂
世面不会处事的人,《沪苏方言记要》:“猪头三,此为称
初至沪者之名词。‘牲’‘生’谐音,言初来之人,到处不
熟也。”

  比较原型词语,变化后的词语中,保存的形式略去了意
义,而保存的意义却略去了形式,它在形式和意义上取舍相
反,有很强的典故性,接近于猜谜。所以虽然我们可以找到
不少这类例证,但是大多使用不广,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时
限性。用这种方法造成的词语,在结构上往往是残缺、无理
的,只有通过复原并重新取舍才能正常理解它的语义结构。

六、非理仿词

  仿词是用一个同类词素替换原词中的相应词素,构成一
个新词,如仿“阔人”而作“窄人”之类。在修辞层面上构
成的这类成分大多是临时性的成分,它影响汉语词汇的使用
,而并未给汉语词汇增加新的成分。但是也有一些词是用这
个方法造成的,比如把“空中小姐”缩略成“空姐”,后来
仿造出了“空嫂”“空哥”。词语在仿造过程中,往往伴随
着对其中词素义的重新理解,如“空姐”指飞机上的女服务
员,其中的“姐”来自于“小姐”,对年轻女子的敬称。但
是在仿造的时候,却把它理解为另一个意义“未婚年轻女
子”,与已婚的中青年妇女称“嫂”、年轻男子称“哥”相
对,仿造出了“空嫂”“空哥”。而“空嫂”同时还与“军
嫂”有仿拟关系,但“空嫂”的“嫂”与“军嫂”的“嫂”
不同,只宽泛地表示已婚并不指某类人的妻子。“空哥”的
“哥”也不是同父母所生的年纪较大的男子,所以,尽管称
谓中“哥”“嫂”相对,但“空嫂”与“空哥”大多只是同
行或同事,并无婚恋关系。仿词的产生,与语言运用中的趋
时心理有密切关系。有一段时间,北京流行“面的”,一时
以“的”为基础的仿词十分兴隆:“摩的”“板的”“马的
”等等;还出现了与“空姐”相应的仿词“的哥”“的姐”
“的嫂”等等。这类仿词在伪造过程中,虽然对其中的语素
意义作了重新认识,但是从整体结构上看,仿造是在比较严
格的同类对应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仿造出的词在结构和意义
的分析上看,是合乎常规词语结构的。

  有些仿词的情况就很不同,大约是在仿造过程中对原词
的认识只限于这个词的整体,只考虑它的整体对应性,所以
其中的替换并未遵循同类替换的原则,使得新生的仿词在结
构上与原词出现很大差别。如在台湾的方言中,仿“太保”
而造的“太妹”,它的语义结构与“太保”就不一样,“妹
”表示少年女子,“保”并无相对的少年男子的意思,但它
被“妹”替换了。类似的词还有仿“酒吧”的“啤吧”“水
吧”“茶吧”“果吧”,来自英语bar的“吧”原指小酒馆
,在这些“吧”中,喝的不必是酒,也可以是茶水或饮料(
其中“果”指的是果汁);同时,另一类“吧”也出现了:
“爵士吧”“迪吧”“书吧”“网吧”“话吧”等等,在提
供饮料的同时,还有一项主要的服务,虽然在形式上还相似
,但语义结构已不同于前一类“吧”。有时,因此造成了一
些无法直接分析的词语,具有非理性。

  旧时军人称“丘八”,这是把“兵”字拆分后形成的一
个单纯词。但是,在后时的仿造中,人们把它当成是一个合
成词,造出了一些新形式:

  那个粗壮汉子惊奇地问:“你们带这些本本做什么?”
罗四维冷冷地说:“读书人不带书带什么?”有人笑问道:
“你们是丘九?是学生哥?”林珊也笑着说:“我们是丘十
,是教书的。”这两句惹得入夥笑起来,空气缓和得多了(
李英敏《夜走红泥岭》)。

  五四以后流行说“工农兵学商”,学排在兵之后,所以
,仿“丘八”造出了一个“丘九”称学生,对话中又有人开
玩笑把教师称为“丘十”。在重庆一带的方言中,还有一个
也是来自“丘八”的仿词“丘二”,这个词目前在当地口语
中,“二”已弱化,意思是雇工。但是,我们看到,在较早
的四川作家作品中,都写作“丘二”:

  早知道这样,我不该退了佃当丘二!(沙汀《催粮》)
  我走什么运,还不是当跑腿的丘二吗?(马识途《京华
夜谭》六)

  “丘二”来自于“丘八大爷”。过去当雇工与当兵在劳
动强度、不稳定性以及社会地位方面有不少相似处,因此,
军人称“丘八大爷”,雇工承“大爷”排行称“丘二”。还
有一条跟“丘八”有关的仿词,1998年在成都市抚琴小区邻
接青羊小区处有一家退伍军人开的“丘三川菜馆”,在店堂
当门的屏风上有一首打油诗,说到店名的来由:“当兵当到
头,丘八变丘三。”据四川大学中文系李佳同学调查(注:
这是林丽同学提示的,谨致谢。),这是把“丘八退伍”解
作“八减五为三”,因戏称“丘三”。

  非理仿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实例,如反问语气的“何”
与陈述语气的“无”构成同义关系,像表示反问的“何知”
就是“无知”、“何有”就是“无有”,所以,“何所”有
它的同义形式“无所”,“无所”又产生了它的反义形式“
有所”;“何以”有它的同义形式“无以”,“无以”又有
它的反义形式“有以”。从结构上分析,“何所”表示
“所……何”,是一个谓语前置的结构,“何”是一个谓词
,而仿造的“无所”“有所”中的“无”和“有”就不能作
这样的分析,通常把它们分析成动词,而把“所……”作为
它们的宾语;“何以”是一个介宾结构,“何”作介词“以
”的宾语,但是,“无以”“有以”中的“无”“有”无法
作这样也分析,只有作整体理解,因为它们是在仿似中通过
不对应替换进入这个词,从而构成了非理关系。

  非理结构的词语,是历时变化的产物。从来源上说它们
不是单语素词,但是却又具有整体特征,不能像一般合成词
那样作结构分析。这些词语成为汉语词汇共时分析中的难点
,论者每以“固定词语不可分析”而避而不谈。但是,科学
的分析不应该迴避研究中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在汉语词汇结
构的分析研究中,应该对处在共时面中的所有的词汇成分作
出处理。既然所有的汉语复合词都是通过“固化”形成的,
而这些复合词大多可以分析,那么,对其中不易分析的成分
弃而不论是不恰当的,需要深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本
文认为,从现代汉语词汇的共时平面上看,在汉语的合成词
与单纯词之间还有一类由词汇历时变化造成的非理结构的词
语,它们由合成词变化而来,却具有单纯词那样形义整体对
应的特性,不能作语义结构分析,以往构词分析中无法适当
处理的词汇成分,基本上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别中。另外,本
文认为一些单音词也含有合成因素,它们在词源分析中可以
作结构上的溯源。这都是目前词汇研究中尚未受到重视的问
题,希望本文的这些想法对汉语词汇的结构分析会有促进
(注:本文所讨论的部分现象,前人从修辞的角度作过讨论
,它们的产生也确实与修辞有关。但是,我们认为,既然这
些成分已经进入了汉语词汇,是汉语词汇大家庭中的一部分
,其中有的还有较高的能产性,直接影响了汉语词汇,尤其
是汉语常用词汇的面貌,因此从词汇的角度对它们作必要的
研究,对它们的结构特征作出描写,在构词法中给它们适当
的位置是合理的。)。
------------------------

【参考文献】

[1]
简明汉语史: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15
[2]
俞理明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J]四川大学学报,
200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6 01:41 , Processed in 0.0750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