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92|回复: 7

[讨论]“人生识字忧患始”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1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我们的烦恼好像越来越多了。
如果把我们认识到的比喻为一个圆圈,圆周为烦恼,
那是不是说圆圈越大,圆周就越长呢?
大家对道家的“愚民”怎么看呢?

请各位各抒己见。
发表于 2004-7-11 20: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这样认为!

识字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道家的“愚民”政策只不过是维护当时的统治而已,根本没有发展,如果真的实行如道家的“愚民”政策,大家想象一下,世界将会怎么样呢?如果人的知识贫乏,做一个没有思想的愚民,人生又有什么用呢?社会又怎么会进步呢?
 楼主| 发表于 2004-7-12 11: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思想中要求社会进步吗?
发表于 2004-8-20 08: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总是等时的

圆圈内是你思想所能达到的快乐。圆圈越大,你思想遨游的天地就越宽广,思考的快乐就越多,同时遭遇的痛苦也就越多。你愿意追求快乐的同时承担痛苦,还是宁愿以减少快乐为代价来少承担痛苦,这是个选择
发表于 2005-10-2 22: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识字不就是认字吗?不就是横竖撇捺,不就是弯折勾吗?孩子没有不喜欢识字的,他们高兴得一塌糊涂的,他们认识一个字就在墙上乱涂鸦,他们写某某是个大坏蛋,某某和某某搞对象,会在大街小巷到处炫耀自己的本事,会对着大大小小的广告高声朗读,泡了吗?有本事就上!识字的岁月是快乐的日子,大家不是都这样过来的吗?我也是,我很快就学会了翻字典,一边翻字典,一边看大人的书,看得懵懵懂懂,看得心惊肉跳,也越看越想识字。不过现在我是基本不用字典了,不是我不用,是大家都不用,这个时代是一个懒散的时代,一个不想动脑子的时代,一个只需一个字就能搞定的时代了。

读书识字,识字读书,读书让我们知道很多,读书让我们聪明也让我们狡猾,让我们文明也让我们更加野蛮,不过也有读书读得坐立不安,长于短叹,读得满腹的郁闷,满肚子的牢骚,读得想打抱不平,想改朝换代的,于是一些是怀才不遇,一些是乌托邦激情,一些是恍然大悟,一些是痛定思痛,一些是理想,一些是野心。

读书读到历史悠久,读到地域辽阔,读到莺歌燕舞,你有什么想法?你自豪你满足吗?读书读到英明伟大,读到万众一心,读到千真万确,,你有什么想法?你宣誓你捍卫吗?

读书读到人人平等,你会什么的想法,你原意和所有人平起平坐吗?读书读到自由民主,你又会有什么想法?你会为了自由放弃舒适吗?你会为民主抛弃尊贵吗?平等、自由、民主这些做人的基本权利,不识字不读书的人是知之甚少的,可读书人知道了也没有几个人感觉不安。大多数人是不需要这样的权利的,多数人需要的有吃有喝,有玩有乐就满足了。大多数都喜欢等级,喜欢辈分,喜欢规矩,喜欢传统,喜欢安分守己,喜欢老祖宗的规矩,喜欢既得利益,喜欢权威,喜欢象征,喜欢的太多,就不喜欢.......

读书怎么就读出忧患?书里究竟写了什么?呵呵,下次说吧。


:rolleyes::whistle::tongue::rofl::ohmy:

[ 本贴由 一路歌声 于 2005-10-2  22:29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10-2 22: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里究竟写了什么?

中国现行的这种教育制度,使人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走进校园了。会读书能力强的也许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于是便瞧不起大学!比如余华、赵忠祥、韩寒;不会读书只会死读的反倒考上大学了,可又不知道真正的读书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海龟派陈丹青宁可放弃清华大学的高薪走人了,北京大学的贺卫方“罢招”研究生了。

“是做一个书斋学人,还是做一个对社会有改变的学者?”现为北大法学院教授的贺卫方曾经为此徘徊过,所幸,这个徘徊发生在15年前,并且,他选择了后者,否则,中国法学界也许多了一位“学贯满盈”的智者,但中国却少了一位虔诚而勤奋的法律圣经的布道者。-----摘引自http://business.sohu.com/

书里写了什么?我看什么也没写,呵呵。
发表于 2005-10-3 1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识字忧患始-----读书人的悲哀

来源:http://cache.baidu.com/

一、前言

      苏轼(1036-1101)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的开头提到了「人生识字忧患始」.在苏轼的诗中,常常出现这种对於人生和世界有著深刻体会和观照的至理名言.这诗句也让我们体悟到一个普遍的真理,即人生的种种忧患和悲苦常因识字而来. 然而,这整首诗并不完全是以读书人的忧患为主题.以下是这首七言二十四句的诗:

石苍舒醉墨堂(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卷六)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愁.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於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凡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锺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衿裯.


      这首诗是熙宁二年(1069)八月,苏轼三十四岁时的作品,当时苏轼在开封任监官诰院之职.诗题中的石苍舒字才美,又号才叔,才翁,是一位草书名家.

      这首诗在深层的部分赞美石苍舒的草书,表面上却对书法刻意拉远距离,故作冷漠.诗的头两句「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指出,人生从识字开始,忧患亦始於此.说到识字,会书写自己的姓名,也就够了.第二句的出处是众所周知的『史记』卷七项羽本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文字是实用的东西,旨在达意,但是,草书连这点都办不到,已经失去文字原本的功能.对於草书技巧高妙的石苍舒来说,这首诗正言若反,认为文字在生活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单纯,脱离实用的书法,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苏轼给与石苍舒的草书高度评价,但他并没有从书法艺术性的角度切入,却采取了另一种态度.看似批判,其实是称许,这种正言若反的赞美方法是东坡诗知性美的表现.

      整首诗旨在赞美石苍舒的草书,而头一句「人生识字忧患始」,和全文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识字」所带来的「忧患」,在这首诗中并没有多作说明.亦即「人生识字忧患始」脱离这整首诗的意旨.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开头这诗句,是苏轼吐露每日所思,也是表现苏轼思想的一部分.正值苏轼担任书写官员的时期,反映出他当时对於书写职务的嫌恶之情吧!

此一格言般的诗句,超越这首诗的意境之外,不也能看出中国读书人普遍思想的一部分吗 ?这句话一语道破读书人因为身为读书人,不得不抱持忧患之情的想法.笔者想要从「人生识字忧患始」为出发点,探讨中国读书人如何抒发自己身为读书人而产生的忧患思想.

二、中国的读书人

      中国的读书人,也就是具有古典教养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具有出仕资格的阶层,亦可以说是统治阶级.在中国的社会体制之中,掌握文化的人同时也有参政权.这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和近代知识人之间的极大差异.近代知识人除了要具备古典教养,也要具备对於现今局势之透彻见解.这样的洞察力也常常与当代的主政者之间,大相迳庭.最初,知识阶级intelligentsiya是19世纪俄罗斯帝政,为了要救济农奴时期,批判旧体制而出现的.知识阶级对於社会有其存在的必要,在与政治体制的划分上,也具有其存在的意义.近代国家成立之後的知识阶级,可以说是官僚体制下的产物,在本质上,他们从政治的力量中找到其自由的位置. 然而实际上他们带有与政治不同的性格.相对於政治家发挥其决断与实行之能力,知识人的专长在於认识与判断.这两者的本质是相异的.知识人越是有透彻的见解,就越容易脱离或轻视政治现实,而知识人在判断上也会远离政治现实.

      离开体制的存在,常常有害於知识人的identity.因为不受体制的保障,知识人必须常问自己,自己身为知识人的意义何在.於此,近代知识人的烦闷与忧愁也随之而生.近代知识人对於其认识的能力,在本质上,常常伴随著忧愁. 相对於此,中国的读书人从其同时拥有问政权这点来说,理应与忧患无缘.而且,读书人在中国文化的架构中,是被保障的一群.他们并不孤立,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的一份子.也因为身在共同体的架构之中,他们不会对读书人的存在抱持疑议.读书人的identity是非常确定的. 当然,他们也有烦闷.一是在公的方面,他们经由古典的教养所习得的世界观,在现实之中并不会实现,因为现实与古圣先贤的理想社会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在个人方面,对自己的政治能力很有信心,但却不能发挥所长,适才适所,这样的不满,也就是所谓「贤人失志」的悲哀.中国古典诗所表达的读书人的悲哀,大致是以上两种类型.他们在读书或思维上与政治世界乖离时所产生的烦闷,与近代知识人有相通之处.而在政治领域里的理想或是读书人自身的理想,都是古代经书世界里才会实现的,这点并没有本质上的乖离. 然而,中国的读书人也会表达身为读书人的烦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东坡诗句.要说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乖离也好,或是自己的能力无法有效发挥也好,不是生於社会之中的烦闷,而是自己身为读书人所带来的忧患思想.不是因为读书人与外界的关系,而是读书人因自身所产生的烦闷所创作的诗句,也是很晚才出现的.

三、唐代诗人的忧愁

从魏晋开始到南北朝,也就是士大夫的理念形成的时期,并没有看到因为身为读书人而生忧愁的诗句.这样的诗句一直要到唐朝的杜甫(712-770)才有.例如杜甫的

「醉时歌 赠广文馆博士郑虔」(『杜诗详注』卷三):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之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於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杜甫四十三岁时所写的作品(四川省文史馆编『杜甫年谱』,学海出版社,1981再版).当时杜甫人在长安却没有出仕,过著不得志的生活.诗的前八句是在说郑虔.玄宗爱郑虔之才,任命其为广文馆博士,他是一位不适合任官,欠缺生活能力的才子.先用幽默的手法来形容郑虔悲惨的生活,接著移到杜甫自身.未任官职的杜甫陷於严重贫困的状态.成为周遭众人笑柄的杜甫,以自嘲,自虐的手法来描写自己.郑虔和杜甫都是为世间所遗弃的人.

      两人的共通点在於,他们不只是远离富贵,还隐藏了潜在的能力与才智.而因为身藏能力的缘故,两人都不被世界所接纳.於是,想起司马相如与扬雄的故事.「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怀抱著「逸才」,却不得不清洗酒肆食器的司马相如,以及为了「识字」而投阁的扬雄,这两位汉朝文士,对於唐人而言,是文人的典型.

     扬雄「识字」的故事,和帮助王莽篡位的符命有关.依据『汉书』卷八七下,扬雄传下和预言王莽即位的符命有关的甄丰,甄寻及刘棻(刘歆之子)被诛杀时,因为怕自己曾教刘棻「奇字」而投阁.换言之,与「识字」有关的故事有项羽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和扬雄因为识字而被卷入灾祸等等,扬雄确实因「识字」而带来了忧患.

     杜甫与郑虔,两人都拥有相当的才智和能力,可惜怀才不遇,杜甫对於同病相怜的郑虔,涌生亲爱,同情之心.两人的不幸源於「识字」,因「识字」而成为儒者的杜甫以「儒术於我何有哉」一语,感叹儒学在世间没有任何作用.杜甫在青年,即天宝七年所做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详注』卷一)里面提到「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感叹儒者生活贫困,常常得不到周济. 在这里隐含的忧患是,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抱负,对於自己的能力也相当有自信,但在现实的世界里却不为。

      所用.在中国古典诗里,常常可以看到「贤人失志」的悲哀.然而笔者认为,杜甫在诗句里,不只感叹个人的境遇,也感叹广大读书人相同的宿命.概括而言,在杜甫的诗文里所看到的感叹,不只是发自於其个人的境遇,同时有其普遍性.因为「识字」所生怀才不遇之感叹,在读书人之中具有其普遍性.这点虽然不像後文所提陆游的诗句那麼明显,但是和读书人本质上的悲哀相通,有别於单单感叹自身的怀才不遇.

     相反的,唐代有些诗却描述能读书识字的幸福.白居易若干作品写到自身的幸运,其中之一就是因为「识字」.他在「狂言示诸侄」(『白居易集』卷三○)中说到: 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 人老累,我今婚嫁毕.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 况当垂老.,所要无多物.一裘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 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百无一.傍观愚亦见,当己贤多失. 不敢论他人,狂言示诸侄.

      这是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六十六岁时的作品.白居易晚年的闲适诗中,有不少作品歌咏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感,这首诗也是其中之一.自古至今,相对於以诗来吐露愁苦,白居易却有意识地歌咏自己的满足之情,不仅为文学带来新鲜感,也让文学更为宽广.白诗首先以世间的标准去认识自己的幸福,他一开始就提到,世人欺侮文盲,我不但不是文盲,而且专攻文笔,是自己幸福的基础.亦即相对於「识字」所带来的忧患,「识字」成为幸福的一大要件.这样的满足感,是基於世人对「识字」的尊敬和向慕. 至少在世人的观念里,「识字」是众所欲求的,对於读书识字之人抱持憧憬或尊敬之情,也是理所当然的吧!白居易有诗句如下: 绿衣整顿双栖起,红觜分明对语时.始觉琵琶弦莽卤,方知吉了舌参差. 郑牛识字吾常叹(谚云,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丁鹤能歌尔亦知. 若称白家鹦鹉鸟,笼中兼合解吟诗. (卷二六,「双鹦鹉」)
诗中对於识字,解诗毫不犹豫地加以肯定.白居易在自注中引用的俗谚,指出郑玄家连牛都会写字,由此可见一般大众多麼尊敬能够读书识字之人.

       白居易常常自称「诗魔」,认为自己是不得不写诗的魔物.自己不能被诗所解放,在内心深处,其实还有一个自己.笔者认为由於这个自己的存在,才会使得诗人陷於不幸吧!白居易认定自己是诗魔,与其他感到悲哀,不如说潜藏著身为诗人的一种自负.

       对白居易而言,「识字」毋宁是一种幸福,不会与不幸相结合. 和白居易同为中唐代表作家的韩愈,与其子韩符写下此诗:

韩愈「符读书城南」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尤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足,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只身,身在则有馀.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後,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与霁,新凉入郊虚.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自己从白手起家到现在有如此之地位,名声及财富,都是因为学富五车之故.以自己的经验,劝孩子也能苦心向学.这点和白居易一样,说明因识字而带来幸福.他们都不会因识字或学富五车而产生忧患.事实上,不论是白居易或韩愈,都是出生於下层士大夫阶级,能够到达政权和文化的中心,靠的是他们的努力及所习得之「文]的力量.两人是中唐文人的典型,也是因识字而获致幸福的幸运儿.

      然而,到了晚唐,「识字」却不一定会带来幸福.在此以李商隐写给其子之诗为例,和韩愈作为对照:

李商隐「骄儿诗」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文葆未周睟,固已知六七.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客前问所须,含意下吐实.归来学客面,败秉爷笏.或谑张非胡,或笑邓艾吃.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 .截得青篔簹,虽走恣唐突.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仰鞭罥蛛网,俯首隐花蜜.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曲躬牵窗网,喀唾拭琴栖.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芭蕉斜卷笺,
辛夷低过笔.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自己勤勉於学却生活得如此落魄,你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致於学才是正确的.同样都是勉子之诗,却和韩愈大异其趣.不只是因为韩愈和李商隐两人个性不同,这里也反映出,在中唐与晚唐之间,士大夫的境遇起了很大的变化.

四、陆游

      常常在诗中吐露因「识字」而带来悲哀的人是南宋的陆游(1125-1210).特别是晚年的陆游.他在「余读元次山与瀼溪邻里诗意甚爱之取期间四句各作一首亦以示予幽居邻里 峰谷互回映」一诗(『剑南诗稿』卷三九)中说到:

北起成孤峰,东蟠作幽谷.中有十馀家,芦藩映茆屋.土肥桑柘茂,雨饱麻豆熟.比邻通有无,井.先期足.烟中语相答,月下歌相续.儿童不识字,未必非汝福. 自注:张芸叟过郑公故庄诗曰,儿童不识字,耕稼郑公庄.

       根据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1985 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是陆游在庆元五年(1199)七十五岁的夏天作於故乡之诗.陆游所引的元结诗句「峰谷互回映」『元次山集』卷二所载「与瀼溪邻里」诗,在文字方面有些歧异.原诗作「峰谷呀回映」,但这一点并无大碍.元结带领整个宗族的人到瀼溪避难,陷於穷困的状态,在九江有所思而作此诗.陆游认为瀼溪就像桃花源一样,是小而美的理想聚落,物产富饶,人们互爱互助,而以「儿童不识字,未必非汝福」两句作结,没有必要因为识字而去任官职或追求名利.这闲静村落的幸福,就是丰盈的人生,孩子们并无读书识字之必要.

      自注里提到的是徽宗朝吏部侍郎张舜民(字云叟,1065进士)「过魏文贞公旧庄」诗(四库全书『画集』卷四)中两句,『老学庵笔记』卷一载有此一五言绝句全文.

      张芸叟过魏文贞公旧庄,居者犹魏氏也.为赋诗云,「破屋居人少,柴门春草长.儿童不识字,耕稼郑公庄」.此犹未失为农.神宗夜读宋璟传,贤其人,诏访其後,得於河朔,有裔孙曰宋立,遗像.谱牒.告身皆在.然宋立者,已投军矣.7欲与一武官,而其人不愿,乃赐田十顷,免徭役杂赋云.其微又过於魏氏,言之可为流涕.

      张诗感叹魏徵的子孙沦落为不识读写的农民,『老学庵笔记』也提及宋璟子孙的败落之情.然而陆游「余读元次山……」一诗却指出农耕生活才是人间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点在陆游其他诗中也多次提及.如「感事示儿孙」(『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四):

       人生读书本馀事,惟要闭门修孝弟.畜豚种菜养父兄,此风乃可传百世.我闻长安官道傍,至今人指魏公庄.北方俗厚终可憙,一字不识勤耕桑.

      自注:长安有魏郑公旧庄,裔孙皆力耕,无识字者,张芸叟尝过之. 认为与其读书做学问,不如勤於农耕.


     此外,陆游七十七岁,即嘉泰元年(1201)的「负日戏作」(『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八)有云:

       困来两眥似胶黏,底怪吴人号黑甜.安得他生不识字,朝朝就日卧茅檐.

       自注:世传杨大年见老兵负日,不觉曰,快活.因问,汝识字否.对曰,不识.大年曰,如此,更快活也.

       自注所云杨亿(字大年,974-1020)一事,亦可参见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三,梅询(964-1041)讥谑之语:

       梅询为翰林学士.一日,书诏颇多.属思甚苦.操觚循堦而行.忽见一老卒卧於日中,欠伸甚适.梅忽叹曰,畅哉.徐问之曰,汝识字乎.曰,不识字.梅曰,更快活也.

     沈括假梅询之名所载之事,和陆游假杨亿之名所载之事,根据『梦溪笔谈』之外的文献记载,可能是同样的来源.杨亿也好,梅询也罢,都是高级官僚厌倦文书之职,反而对不识字老者得以悠闲地晒太阳生出羡慕之情.宋初的官僚对於杨亿,梅询羡慕不识字之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才真是「快活」颇有同感.对於远离文字生活的憧憬,对於出任官职的倦怠,因嫌恶而成为一种契机,让官僚与「老兵」或是「老卒」相会,隐藏自己身为官僚的优越感.但是,引用这个典故的陆游已然辞官,并非嫌恶官僚生活而心生羡慕.他引用此诗作为对照,自己因为身为读书人而读书写诗,和不识字的人晒太阳悠闲的生活是南辕北辙的. 陆游在嘉定二年,八十五岁时的作品里说到:

病中杂咏十首 其一(卷八五)

      半年不读书,顾影疑非我.乃知百年中,如此过亦可.书能作汝祟,识字果非福. 明年倘未死,乐哉驾黄犊.


      因为生病,大半年的时间完全没有读书.陆游一生,从没有过如此长期远离文字的生活.在这里,他认为这样的生活也是可行的.自己经常与文字,书本为伍,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吗 未必.「书能作汝祟,识字果非福」.文字,书本反而使我的人生不幸.陆游馀生想要像农民一样乘坐「黄犊」,享受远离文字的快适生活.

     晚年的陆游除了以上诸诗,对於与文字,书本无缘之人所拥有的幸福,其欣羡之情亦可见於以下诗句:

「遣兴」(卷五二)
马迹车尘不到门,暮年万事付乾坤.读书浪苦只取笑,识字虽多谁与论.骨相元非金马客,梦魂空绕石帆村.浊醪幸有邻翁共,莫厌从来老瓦盆.

「砭愚」(卷五八)
储药如丘壠,人愚未易医.信书安用尽,见事可怜迟.错自弹冠日,忧从识字时.今朝北窗卧,句句味陶诗.

「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卷八四)
束书不观万事休,谁令识字惹闲愁.胸中作祟知何物,不是当年老督邮.


      与文字,书本无缘之人,在安定的农村中过著闲静的生活.这和老子理想中平和的村落的生活相互呼应.实际上,『老子』说过「绝学无忧」这句话.人们的不幸始於识字,这一点和老庄超越文字的思想有关.因「识字」而「忧患开始」,可说源自古时候的老庄思想吧!这与儒家认为学才是人类之本的想法相对.也许因识字而带来不幸的想法,自古即有,但读书人因一己之经验而生此感叹,恐怕是很晚才出现的.陆游晚年的诗句大量出现这种观念,可以说是宋代文人处於官僚体制中的感慨.当然,以士大夫为统治阶层的社会,在後代也不断延续著.然而在文学之中,士大夫质疑自己相对於庶民的优越性,一是显示了读书人在精神层面的柔软与健全,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文学是超越社会体制表达感性与思考的利器.

[ 本贴由 Ostrich 于 2005-10-3  11:2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10-3 11: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在广州街头因暂住证的事情被活活打死遇难后,他的母亲,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悲伤哭诉了一句所有读书人都没彻底理解的话:我儿志刚假使当年不上大学,就不会认那个死理,就不会惨死了!意即会跟所有愚昧被打者一样不会去跟那些土匪讲道理,也就不会惨遭痛打至死了!

孙母的话意味深长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4:10 , Processed in 0.0904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