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60|回复: 0

反映清代连云港方言的两部著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 06: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李汝珍(约1763一约1830年),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九岁时随兄李汝璜来到海州(今连云港)板浦镇,居住在板浦场盐保司大使衙门里。其后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板浦。
     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与乔绍傅、乔绍侨、许乔林(以上均为连云港人)是同窗。到板浦不久,李汝珍即娶许乔林堂姐为妻,与板浦二许(许乔林、许桂林)结成姻亲。
     李汝珍晚年穷因潦倒。现在,其板浦故居建有“李汝珍纪念馆”。
     李汝珍平生最大成就是写成古典名著《镜花缘》。此书是他在海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直接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
     除了《镜花缘》,李汝珍在音韵学上的一大贡献是写作了记录当时北京音和海州音的巨著——《李氏音鉴》。
   《李氏音鉴》是一部著名的代表时音的通俗韵书,为童蒙学习而作。是李汝珍经过多年的音韵学研究,比照南北语音异同,“穷神索隐,心领神悟”,1804年写成初稿,1807年完稿,1810年正式刊行。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是问答体,共33章,评述了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一卷是《字母五声图》,这是一个以33个字母和22个韵部相配合生出的单字而组成的音节表,每个单字都注明反切和射字暗码,根据这个音节表可以求出该书所反映的书面音系。《李氏音鉴》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在汉语语音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初期以后,钱玄同、胡适、白涤洲、赵荫棠、王力、陆志韦、俞敏、史存直等许多学者致力于此,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李汝珍由于生活经历与交游所限,限制了他对南音的了解,尤其是对长江以南的各个方言区的音系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由《李氏音鉴》中可以看出他根本没有清浊的观念,声调在他头脑中尚无阴阳对立,对吴语的语音特征也知之甚少,更不必说粤语和闽语了。李汝珍只接触了海州板浦一带属于下江官话的海州音,这也成为他心目中的南音标准,而北音自然是指他从小习得、早已习惯了的北京大兴语音。值得注意的是,《李氏音鉴》所列的“南音”的声母与韵母系统特点与现代板浦音完全符合,而且与《李氏音鉴》写作时间大致相同的板浦人许桂林的《许氏说音》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就可以看出《李氏音鉴》反映出来的这个音系是18世纪末的北京音系的基础,兼列当时海州音中与北京音相异的部分,即在叙述处于北京官话地域内的北京音同时,兼采处于下江官话地域的海州音,这就是《李氏音鉴》音系的性质。李汝珍匠心独运地设计了一个音系框架,而容纳了基本上是两个彼此有区别的音系,即所谓南北音兼列,一个是“北音”,即李汝珍“童而习之”并一直保持着的故乡大兴话音系;一个是“南音”,即李汝珍所熟会的海州板浦话音系。
     李汝珍在写作《李氏音鉴》时得到了海州板浦人许桂林的很大帮助,李汝珍自己也称:“……珍于南音之辨,得月南(按,许桂林号月南)之益多矣”(卷四•第二十六问•南北方音论)。
     许桂林,宇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人。与兄乔林、石华齐名。四十三岁时去世。《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九《儒林传三》对他记载如下:
     “许桂林,字同叔,海州人。嘉庆二十一年举人。少孤,孝於母及生母,无间言。家贫,不以厚币易远游,日以诂经为事。道光元年,丁内艰,以毁卒,年四十三。桂林於诸经皆有发明,尤笃信穀梁之学,著《春秋穀梁传时日月书法释例》四卷。其书有引公羊而互证者,有駮公羊而专主者。阳湖孙星衍尝以条理精密、论辨明允许之。又著《易确》二十卷,大旨以乾为主,谓全易皆乾所生,博观约取,於易义实有发明,别有《毛诗后笺》八卷,《春秋三传地名考证》六卷,《汉世别本礼记长义》四卷,《大学中庸讲义》二卷,《四书因论》二卷。尝以其馀力治六书、九数,著《许氏说音》十二卷,以配说文。又著《说文后解》十卷。又以岐伯言‘地,大气举之’。气外无壳,其气将散;气外有壳,此壳何依?思得一说以补所未及。盖天实一气,而其根在北,北极是也。北极不当为天枢,而当为气母。因采集宣夜遗文,以西法通之,著《宣西通》三卷。又以算家以简为贵,乃取钦定数理精蕴,撮其切於日用者,著《算牖四》卷。生平所著书四十馀种,凡百数十卷。甘泉罗士琳从之游,后以西算名世。”
     许桂林是连云港人,所著的《许氏说音》记载的当然是当时的连云港话,用《许氏说音》和现在的海州板浦话相对比,几乎完全一致,唯一的不同点是,当时的海州话尖、团尚未合流,这也说明至迟在19世纪上半叶,江淮官话中的尖团合流尚未发生。这在李汝珍的《李氏音鉴》中也得到证实。
     现在对《许氏说音》的研究尚不多,这本书也不容易找到,但是作为研究古江淮官话的重要材料之一,其地位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综上,从许、李两位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连云港方言完全具备江淮方言的特征,连云港方言自古以来即是江淮方言的一种。

[ 本贴由 山豆杰 于 2004-8-2  16:18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3:37 , Processed in 0.0929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