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14|回复: 8

[繁简之辩](三)汉字命运忧思录 ——读《昭雪汉字百年冤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3 11: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彭小明
来源:http://www.network54.com
  

     商人、学者安子介简介:  安子介先生是一位香港实业家,既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又是汉字现代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其他的商业、法学、政治的头衔还有很长的一大排,他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保卫者和理论家,同时还发明了中文写字机和新的汉字检字方法,懂得八种外国语,中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功底都很深厚。

  安先生是浙江宁波人,早年在上海求学和供职,翻译过国际贸易方面的书籍,抗战以后在香港经商,成为殷实的商家,同时务实地研究汉字的历史和奥秘。面对中国大陆强大的“废除汉字论”他冷静地研究出了全新的汉字科学体系,终于在八十年代赢得了国内广泛的支持,引起了中国文化界的强烈震撼。

  
      值得指出的是,任何曾经在国内生活的知识分子,都会强烈地感到,数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学术空气是何等地政治化,“一言堂”。正是香港的独特地位使得安先生免遭非正常学术批判的厄运,发展了他独到的理论,抚今追昔,不禁为中华民族有此谔谔之士、汉字未遭彻底覆灭,重获理论生机而额手庆幸。

  汉语拼音化到此为止

  废除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是偶像他老人家的“最高指示”。这条危险的道路已经走了快一百年了。最早的“拉丁化”提倡者是清末民初的思想家钱玄同(北京大学和北师范大学教授)。三十年代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左翼作家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页。)鲁迅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全集六卷一六○页。)苏联对于这种倾向曾经给予支持,西方汉学界著名语言学理论家几乎都一致地认为汉字是落后的语言文字,是残余的象形文字,而拼音文字才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字。西方的传教士也早已开始编创中文的拼音系统。从威妥玛式到耶鲁大学式,从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到台湾的注意字母第二式,从北洋政府的注意符号到中国大陆全面推行的汉语拼音,世界上出现了不下一百种汉语拼音系统。其中由中共元老林伯渠(前国家副主席)、吴玉章(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文字改革会主任)在海参崴(一九三一年)草创,瞿秋白(一九三二年)在上海制定,一九五六至五八年在国务院修改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影响最大。当时的意见是先用它来注意,帮助识字,一旦时机成熟废除汉字取而代之,在汉字未被取代之前,先实行汉字简化,并取消异体字,废除繁体字。当时并非没有直言异议之士,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一来,所有持异议者竟被打成右派,降职降薪,劳教、劳改。(其中包括《昭雪汉字百年冤案》作者之一李涛先生。)

  经过文革的极左冲击之后,国人已经渐渐冷静下来,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同音错字的问题无法解决。电脑利用拼音输入中文的实践更显示出拼音无法取代汉字的必然性。比较客观的看法是,作为汉字识字辅助工具和与西方文字的转写中间环节,汉语拼音简单易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西方已有的字母和读音,是比较优秀的方案。中国进入联合以后,联合国(一九七二年)正式接受了这一方案,东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接受它,作为数学汉语的拼音工具。中国大陆的人名地名一律以汉语拼音拼写式为标准式。同时也到此为止,以拼音废汉字的想法差不多无疾而终。  

  对汉字的重新解析
  
      长期以来西方治学家从他们的文化的背景出发,认为汉字是落后的象形文字,应该逐步向拼音文字靠拢。从西方留学归来的中国语言学家也认可了这种看法。安子介先生不愿认同:“如果英文二十六个字母能解决问题,美国就没有文盲了。”他运用自己对世界多种语文的认识,写出了《劈文切字集》、《解开中国文字之谜》等中文、英文著作,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过去的语言学因袭西方式的体系,可是中文没有词尾,没有复数,名词没有性、数、格变化,动词没有人称变化,词类也不确定,很难用西方的理论加以规范。安子介提出汉字记录的不是固定的语音,而是观念。日月目雨这些字是以形表义,不记录语言。方言众多,汉字始终没有改变“书同文”的状态。因此他说,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安子介分析了汉字的结构和优点。音形义三个要素,形是非常重要的。不同于西方文字。“形”容易记住,意义集中在字形里面。汉字有很多意义联想的组成部分,不仅有趣,也便于记忆,安,屋顶之下,一个“女”。表现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家,屋顶之下,豕表示猪,代表牲畜,说明农业社会里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基本形状是一样的:母字比女字多了两个点。表示乳房,象征着同是女性,不同在于生养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秋天里人们为过冬而发愁。这些汉字一以分析之后,往往很难忘怀。他说,“汉字的秘密完全在小篆的学形中,只要将汉字放在一个文明曙光初露的农业社会中去加以理解,就可以豁然而通。”他把五千八百八十八个汉字作了分类,进行深入分析解释。从历史背景出发,通过观念化、哲学化的途径发现,这些解释不仅可以理解,还可以看出文明的积累、构思的巧妙、观念的丰富和形象的生动。他的分析解释,既尊重前人的合理假说,也不排除“望文生义”的“杜撰”。根本目的是方便学习汉字的人去理解和记忆。

  汉字组词能力强
  
      汉语的组词能力强。最活跃的基本单位是字。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语音简单、明确,高度概括抽象,组词能力强。例如车,电车,马车,手推车,汽车,火车,德文、英文多用不同的单词。他们通过统计和筛选发现,报刊文件中只要掌握三千多个常用汉字,几乎就可以读懂平常的绝大部分文章。汉语的词汇实际上主要就是由这些字组合而成的。所以只要攻破了识字大关(三到四千字),难写难记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再加上汉字组词有一定的联想关系,比较容易会意,所以至少并不比其他语文难学。安先生的理论尤其对于扫盲工作有特别的意义。他编写的《安子介千字文》在国内农村试点以后,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汉字落后还是先进?

  汉语是先进的语言。信息学有个重要的原理指出,“如果发出许多信息,有一部分信息是重复的;那么这一部分被重复信息的信息量等于零”。德文和一些欧洲语文还有许多原始语言的残留痕迹。也就是说,发出重复信息。汉语已经充分发育,成熟度高,重复信息较少,精练简洁。Ich bin lehrer.我是教师。Ich,已经说过“我”,不必再重复,而bin的意义又强调“(我)是”。三本书,drei Bucher既然说了三本,再强调书的复数,就是重复,就是发出无效信息,就是浪费资源。“的”字的抽象概括的产物,英文of也比较进步,德文dex xxs, der和dessen以及其他性数格重复变化,都属于比较原始的语言表达手段。从信息学的我度来分析,西方的语文才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完全成熟的语文。(汉语也部分重复信息,例如量词。)

     汉字与脑外科实验

  很有意思的是,上海华山医院脑外科医生划助安先生的理论开展实验证明,汉字用脑与拼音文字用脑在部位上有所不同。人们常说:逻辑左脑,艺文右脑。上海的医师发现,失误症患者听不懂语言信息,却还能理解汉字传达的图文信息。发出口头命令,患者不懂,出示汉字命令,患者却懂。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运用和领会汉字是左右脑同时并用。而拼音文字,往往只运用了左脑。也就是说,汉字对于中国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重要作用。不必照搬西方儿童教育上的“开发右脑活动”。日本教育家石井勋的实验也证明,汉字比片假名在表现思想地正确性高,传达速度快。假名或罗马字在阅读上耗费时间。汉字则一目了然。

       汉字简化是历史性的大错

  安子介理论推翻了文字是语音的记录符号这个西方长期以来的定论,指出了文字,尤其是汉字是文化信息符号的论点。在横向上,操不同方言的中国人,甚至日本人、韩国人都借助汉字传递信息,而与语音很少发生联系。在纵向上,历史上的汉字的含义延续至今,保存的是意义信息,而语音已发生很在的变化,对意义传递影响不大。虽然安先生的书没有说出对简化汉字的批评,(他具有全国政协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国内支持他的学者也仅仅含而不露地提出“识繁认简”的主张。但是阅读过安子介理论的读者,自然很容易得出结论:安子介理论根本动摇了简化政策的基础。汉字是东方的拉丁文。过去中等知识水平的中国人就可以直接阅读古典文献。汉字简化造成了断层。一九九五年一批学者教授上书全国人大,联名提议兴办专门不校,培养专业青少年从事古典研究。表明中国人民与古典文化的纽带已受到严重损伤。

  简化汉字无助于扫盲
  
        简化汉字首先是阶级斗争理论的产物:“汉字太繁,简化有助于劳动人民学文化。”台湾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几十年分治,客观上为中国语文政策设置了比较研究的实验分组。台湾五十年代起注重教育,保证教育经费,扶助平民子弟入学,而不是减少汉字笔划,终于为嗣后的经济起飞准备了人才基础。台湾到七十年代已经扫除文盲。

  香港长期以来素有“文化沙漠”之称。迟至一九七四年才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所以早年离港“闯荡”欧洲的华侨教育程度普遍低下。香港经济逐年兴旺,港府推行义务教育之后,文化沙漠景观逐渐淡出,八十年代科学人文活动日益增色。香港的中文教育基本上仍以繁全为正体,但普及教育速度不慢。文化城市的姿色已初露端倪。

  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四十年,至一九八○年才停止产行所谓的“阶级战线”,即工农、干部子弟优先和限制黑五类子弟接受教育的政策,然而文盲人口仍高达近两亿。半文盲理难以统计。其中大部分仍是工人农民。简化汉字无助于教育普及,已经可见分晓。实际上,关键在于国家的教育投资和社会的安定程度。简化政策不仅没有推助教育,“同音归并”反而增加了社会语文的严重混乱。

      简化汉字无助于电脑化
  
      简化汉字原是为了简便求快。简繁阅读速度无异,只是笔写稍微简单一点,可是中国民间早已流行约定俗成的行书字体,实在处不上是简化之功。决定性的结论更在电脑输入成功以后,实践证明繁简输入一样快。不论是中国大陆的拼音输入,还是安子介数字输入,或是台湾的注音字母,以及北京的五毛字型和台湾的仓颉码,都可能达到不亚于英文输入的速度。输入简体信号也可以显示、打印出繁体,键盘命令可以立刻转移简繁。简繁两体反而增加了输入的错字率,出现了世界上几乎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的两种体系的转换错字麻烦,海外中文杂志,凡是使用中文国标码输入再按繁体排印的,都有一套共通的“电脑错字组合”,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是靠文字统一的国家,简化政策造成了中华民族在“同书同文”两千多年后实际上的不尽同文,简化字成了中国统一道路上的人为障碍。

  短期来说,《简化字总表》减少了汉字,从历史文化的长远观点来看,反而增加了大量汉字(简化字)。每个图书馆都必须设置两套检索系统,连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也不能例外。人力物力的耗费是无法统计的。

  偶像及其助手的历史责任

  偶像×××决定方向,他的助手×××主持这项工作,已是历史的铁案。当代以后,中国(大陆)人普遍不再能直接阅读历史上一脉相承的汉字文献。中国的历史文化好象被偶像×××砍了一刀。从此出现了一道断痕。几百年后,中国的历史文化将会划分成“今文”(简体)和“古文”(繁体)两大阶段。分水岭就是所谓“文字革命”时代。偶像×××诛杀功臣,迫害作家、艺术家、学者,焚书毁庙之类的政绩可能会被人们逐渐淡忘一些,因为这些言行跟历史上的统治者仍多类似,屡见不鲜。可是草莽愚鲁斫伤中国文化血脉的罪愆却将随着文化历史的延续愈显照著。对于民族整体而言,文化的毁伤当然比杀戮的血债更多痛楚,更多遗恨。

      汉字能够恢复繁体系统吗?
  
      简化错了。能否恢复繁体旧制呢,很遗憾,几乎不可能。当今出身中国大陆的青少年,非经特别训练,一般很难阅读繁体字书刊。能正确分辩简繁,并正确书写繁体的青年更是凤毛麟角。全国两千多个县(市),每个县要寻找一、两位五十岁以下、能规范地书写繁体的知识分子充任培训教师已是难于上于天的事情。全国文盲这么多,如果要恢复旧制,全国大部人中小学教师岂不又成了半文盲?国家靠谁去普及文化教育?能用简体字扫除文盲就是国家民族的幸事了。象英国这样的蕞尔小国,改英制度量衡为公制,所用的投资已近乎天文数字。中国地大人多,又是更改全部文字系统(而非只改度是衡局部),试想,所有图书馆、印刷出版系统、国家档案、人民身份证件、教科书、辞典、货币……都要改旧换新,耗费更非今天的国力所堪承担。而时间越久,恢复旧制就越显得渺茫。

  目前能够注意的是,希望在一九九七年之后,香港的中文教育保持繁体字体系,所幸核查《香港基本法》发现,并没有规定必须按中国大陆制度改变教学体系,甚至连教学语言也未作具体规定(其实应该规定包括普通话)。台湾则更没有必要跟随中国大陆在简化汉字的道路上亦步亦趋。汉语并音比较成熟,而且已经跨出国门,获得广泛承认。是否与中国大陆统一,可以讨论实行。港台的汉字则不宜再搞极左,强行改为简体。好歹为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遗泽留下这两块硕果仅存的汉字净土。港台的人民出门可以免受错字乱飞斯文的扫地之苦,入户可以直接阅读古代典籍,仰承历朝诗文鼻息,将是未来港台知识界的极大方便与福份。

       汉字文化圈
  
      虽然安子介理论的拥护者与国务院语文工作委员会领导人之间的辩论仍然激烈,废止汉字论已经破产。安子介理论对于重建自身的语言文字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也不必夸大汉字的优越和成熟,认为世界到处都有汉语热。汉字不必自惭形秽,也不必夜郎自大。

  日本长期借用汉字,并根据汉字编创了自己的假名文字。汉字在日文中仍然发挥着词义简明准确的作用。但是日本人现在越来越习惯使用假名文字,而尽量避免使用汉字。中日两国文字似乎正在渐行渐远。

  朝鲜文字是根据汉字书法笔意编创的拼音文字。北朝鲜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以后,很快就禁止在公共文字中使用汉字。韩国也限制使用汉字。但是汉字在字典释词和辩正字义方面仍是重要的文字工具。中韩关系近年来急速进展,韩国出现汉语热(学习简体字)。一些韩国学者呼吁希望继续延续在韩国国民教育中已日渐式微的汉字基础教学(学习繁体字),正说明汉字基础教育还有待加强。

  越南曾长期使用汉字,并根据汉字结构编创了越南字“字喃”。本世纪初越南接受法国殖民者创制拼音文字,废除了方块字。目前确有越南学者发出悔恨的浩叹,越南人非经训练根本无法接近自己的历史文献。但估计这仍然仅仅是限于学术圈内的叹息而已。

  目前安子介的理论国内开始认识和宣传,在亚洲汉字文经圈内部有些震动,在西方仍然没有什么影响。汉字本身存在着比较难写的阻碍,而且人们常常猜想得出它的大意,却不“敢”读出它的声音来。汉字结构以拼音字母复杂,入门的确较为困难,也是客观的事实。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若干年后,汉语走出国界。在汉字文化圈内更多一些被使用,是可能的。但是作为一个大国的语言仍然远远无法与英文法文作为国际的通用语言相抗衡。这种状态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持续下去。西方对于汉语汉字历来都只有时起时伏的好奇,从来也没有像对待英语法语那样广泛地“热”(即普及地学习)过。

  在对华侨子女、外国人的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借用安子介理论,仔细探究每个汉字的结构和组成,多给学生提供信息,提高识字速度,减轻同学学习的困难。

:《昭雪汉字百年冤案》,李敏生、李涛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发表于 2003-10-6 11: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繁学简并不难

(2002-11-25 15:31:24)

目前,越来越多已经掌握了繁体字的人,认识到学习简化字已成当务之急,但又不知如何入手。更有一些学过一点繁体字的孩子的家长,担心学校教简化字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对于掌握了繁体字的人来讲,由繁学简并非难事。

首先,汉字简化,只是减少了笔画,并没有改变汉字的基本形体和面貌,汉字仍然是方块字,一点也不影响认读。

其次,简化字对使用繁体字的人并不陌生。现行的简化字,或者保留了繁体字的主要轮廓和特征,如“龜”简化为“龟”;或者对原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做了简化,识繁体字者,一望而知,如“貓”简化为“猫”,“釀”简化为“酿”;或是将本已流行的草书字楷化,如“見”简化为“见”,“書”简化为“书”。

《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公布)共收简化字2235个,乍一看去,还真不少。

可是分析一下,实际需要学习和记忆的简化字数量并不多。《简化字总表》分为三个表。第一表收350字,是不能作简化偏旁用的,第二表收能作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和简化偏旁14个,表三收简化字最多,共1735个。数量虽多,却都是从表二的字和偏旁类推出来的。如:“産”字简化为“产”,“产”又可作简化字偏旁用,由此推出,“鏟”的简化字是“铲”,“薩”的简化字是“萨”。再如金字旁“金”简化为“钅”,第三表列出带金字旁的简化字有175个之多。 这些字不必一个一个地记,只要记住表二中的一个简化字或一个简化偏旁,就可以认识表三中的“一大片”。需要学习和记忆的只有表一和表二中的482个字和14个偏旁, 应该说数量并不算多。更何况这些字和偏旁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有一定文化的人并不陌生。

对中小学生来讲,他们学的字均属常用字范畴,其中已经简化的字数量也不多。以覆盖率达90%的1000个最常用字为例,其中的简化字仅345个,在这345个字中,属于表一的有129个,属于表二的88个,偏旁12个。这就是说,只需学会217个简化字和12个简化偏旁,一般报刊书籍中的常用简化字就都认识了。所以,我们说,由繁学简并不难。
发贴者:湘里妹子
发贴时间:2003-4-8 9:45:28

---------------------------------------------------------------------------------------------------------
原文参考——汉字简化,得不偿失

[ 编按]:下面这篇文章便是马克义先生提到的原文,转帖在此,供大家讨论参考。
作者:张 钊

  豆腐搞成肉价钱
  
  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汉字把这些改变或去掉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同时,简化汉字将若干分工细致的字重新归纳成一个多音、多意字,使汉字的字数骤减。从表面上看,减少了学习的总量。但由于多音、多意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原则上讲,字越多,字意越单一、固定,普通人学习和使用起来就越容易;而字数少,取意广,功能多、变通,则只适合那些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人。我觉得,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同样,因为简化汉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汉语白话文中词的多音节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但远远不能把他们完全抵消。

  在使用上,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多音和多意字大大增多,严重地妨害了使用者对文字精确的驾驭。加上现代汉语白话文在大陆这几十年日新月异地变化,当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质量都严重地受到了影响。除去内容上的缺陷,语言、文字的限制恐怕将成为这些作品传世的最大障碍。

  简化汉字有着不能掩抑的优点:字数少、书写简便。这也是当年作这项事业的人们最有力的理由。但为了这点便利,造成学习、理解、阅读和使用上多方面的困难,代价是很重的。好朋友的妈妈有句口头禅:"豆腐搞成肉价钱",用来形容简化汉字,真的很确当。
  
  割断了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字改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强制推行秦地的文字,一举废掉了大多数知识分子习用的六国文字③;两千年以下,我们造出几千个新字,一举废掉了延用两千年的汉字,两次都出于政治的动机。

  历史上有人赞扬秦始皇"书同文"的功劳,在今天大陆知识分子眼里,更是万世不朽的丰功伟业。然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是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文字的改革也未能阻止它的夭亡。"书同文"给我们的文化却掘下了一条深深的堑沟,带来了不能弥补的损失。先秦的书籍不仅被大量烧毁,少数幸存下来的,也无法阅读。汉朝的传注学之兴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汉学者们发掘、篡改、伪造、翻译、整理和注解古书,使儒家著作流传下来,成了万代的经典。但春秋战国,史称"百家",其间淹没、散轶的,何止十之八九。这是祖国文化的一大灾难。

  汉字的简化和白话文的日语化(我们本来不是没有白话文,《金瓶梅》、《红楼梦》全是用白话写成的),如同两把快刀,再一次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今天大陆人中,认识未简化的汉字,能读中文书的人,凤毛麟角。凡民国以前的文章,一概成了古董、绝学。文化要继承、发展;政治要借鉴、改革。但是,继承了,才能发展;借鉴了,才能改革。否则,一切从头做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栽跟头才奇怪呢?周有文、武、周公,而孔子说:"鉴于二代";汉有萧何、曹参,而史称:"汉承秦制"。历史上聪明毓智的人们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学习、借鉴前代的成就和教训。

  我们经历了百十年的混乱,纲纪制度,破坏殆尽;文化风俗,荡然无存。因为语言文字的缘故,既难于学西,又不能承中,想起来,令人痛心万分。
  
  注释:
  ①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 撰
  ②见《古汉语纲要》 周秉均 撰
  ③见《说文解字》(汉)许慎 撰
发贴者:Zeichen
发贴时间:2003-4-18 14:17:26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简化汉字功莫大焉,英语尚且有简写,把television简写为TV,不知道某些人为什么认为汉字必须要老抱着什么正体、繁体而不放呢?
当然我有时候买书,喜欢买一些繁体字的,比如《古文观止》,只是因为老版本的比简体字的要便宜好多呀。读起来繁体、简体其实没什么区别。
发贴者:采菊东篱下
发贴时间:2003-4-9 9:31:27

---------------------------------------------------------------------------------------------------------
存在就是合理的.
过去"尺二先生"曾经作为一个贬义词讥讽人,可现在已经成为正规的书写形式,这是进步的表示.
我也曾经为别人纠正“呆板”的读音是ai ban而不是dai ban,可是现在已经dai 板的读音也为大家所接受了.
我从来没有说过是什么专业人士,况且对专业人士我也并不感冒.
TV的缩写形式,我相信大家如果是从中国的小学、中学学英语开始的话,最早接触英语单词“电视”的写法肯定是TV,这是正式文字!
发贴者:采菊东篱下
发贴时间:2003-4-11 9:01:51

---------------------------------------------------------------------------------------------------------
  首先回复一下一楼的文章,文章中许多都是明理,以此也能见作者的开明。但唯独对文化在文言与白话之间的体现这个问题上显得稍微“情绪化”了点,拿《古兰经》来做古文典籍的范例实为不妥,难道中国的古文典籍都是“古兰经”吗?(同时,《古兰经》与恐怖主义也绝对不应划等号的)

  如何弥补文言与白话文形成的文化断裂,文章中所暗含之意旨是通过使用白话文来翻译古文。这种文化跨越文本的传译的确能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但也别忽略了传译本身是要失真的,这一点即使是超一流的翻译家也不否认的,要不为何在翻译界流传着“翻译者,背叛者!”这样一句名言呢?关乎翻译中许多技术的问题就不做进一步探讨了。

  对于文中许多论点本人都十分认同,但鄙人对作者这种面对关键问题如此搪塞之法却不得不嗤之以鼻了。
发贴者:风雪里
发贴时间:2003-4-12 1:12:52

---------------------------------------------------------------------------------------------------------
哈哈~十楼独行君的《关于马克义文章的意见》非常在理啊!精彩!!!^^

读了14楼张先生的回复文章感触良多。
  许多年以前,我有几次一个人跑到中山的一个小乡镇里散步,那里与顺德交界,算是地道的乡村了。去那里散步不是单单为了游玩或散心,而是去寻访散落在乡间小镇里的旧房子,当我看见房子大门和窗棂上那些雕刻精美的图案时,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对同行的伙伴说:假如我手上能有台相机一定都要把它们拍下来。从各种牌匾上的文字到冠以某某书院为名的民宅无不渗透出旧时乡间浓郁的文化气息。环顾现时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别字以及俗不可耐的商家牌号,却也让人怀疑我们的文化是否在萎缩,国人的文化素质是否在下降。许多年过去了一直也还没有机会能挎上台相机故地重游,印象中那些屋檐上被削去了脑袋的小木人、那些被烧成黑炭的窗棂,在记忆中也渐渐地模糊了许多。

哈~凌晨时分拜读完各位的大作受益匪浅,真理愈辩愈明,知道这一讨论已经历时多年,但仍希望在日后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文章,有更多人进行类似的讨论。如此一来我国文化事业仍会是欣欣向荣、前途光明!

谢谢各位了!:P
发贴者:风雪里
发贴时间:2003-4-12 4:10:54

----------------------------------------------------------------------------------------------------------
文字必须适应语言的需要

作者: 河南省漯河市纪念许慎研究会汉字现代化研究室 李国权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综观文字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使人们认识到,语言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文字离不开语言,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是记录语言的得力工具。人们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便于为人类的社会交际、社会实践服务的,因此,文字必须适应语言的需要,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这条规律说明了文字和语言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辨证统一关系。文字适应语言的需要,文字就会发展和巩固,反之就会消亡。完全适应语言需要的文字,就是完善成熟的文字,反之就是不完善或不成熟的文字。
文字必须适应语言的需要这条规律,是文字本质的必然反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它清楚的告诉人们,语言符号是文字的本质。书写语言的符号形式多种多样,千百万化,但文字的语言符号这个本质不会改变。语言符号是代表语言。它是语言的有形载体和媒介。表音表意是文字的性质,记录语言是文字的功能。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专用工具,而语言是语音和语意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单纯的声音并不是语言,有意义的语音才是语言,这是由语言的本质决定的。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它必须具备表音表意的性能,才可以担当起记录语言的职责,任何文字都具有表音表意的作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纯表音文字,也不存在绝对的纯表意文字。表音表意是由文字的本质决定的,只是表音表意的形式不同罢了。比如,非拼音的汉字的表音是注音式、记音式的;而拼音文字的表意是区别式的。字形是音意的同一载体,因此,文字是形音意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文字最基本的特征。看到文字的形体,只所以知道它所代表的语言是什么语音语意,这是文字特征的有效体现。为什么不把文字当作其它符号对待呢?因为文字是有别于任何一种非语言符号的。
文字必须适应语言的需要,这条规律也是文字发展的必然反映,它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它也是反映语言和文字关系的普遍性根本规律。我们不可改变它,只有认识它,利用它为我们整理文字、改革文字、创新文字服务。数千年来,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我们认识 到,文字符号有表音性的音符、表意性的音符和区别性的定符。但每一种的功能,并不是绝对单一的,都或多或少的兼有别的功能,只是有主有次、有名有暗、有强有弱的不同。有的人可能说,定符既不表音又不表意,这是一种模糊认识,定符它能表明是什么而不是什么,这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示,它具有区别语音语意的功能。
形音义三位一体是文字的根本特征。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以具体的形音义相结合的基本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表现形式的。文字必须适应的需要,而语言必须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因此文字随着社会的、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所以,文字还表现出它的社会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基于此,文字的发展变化,在它的历史长河中就显现出求简律、求别律、求同律。求简,文字精简而便用;求别,文字有别而清晰;求因,文字统一而稳定。文字的这三性三律,也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语言需要的基本规律的具体反映和表现。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符号体系是指构成文字体系的一整套符号。它应包括文字的音符、意符和定符,它可以是字母、记号以及部件。拼音字母是构成拼音文字的主要原部件,是记录语音的音符,当它兼有意符或定符的功能时,才 能完备的记录语言,但这时的音符字母,已是音符或定符的角色了。否则,在拼音字母之外就得另造音符和定符了,不然就不可能成为完善成熟的文字。比如《汉语拼音方案》,它实际上只能算是汉语的语音拼音方案,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还不是完善的文字方案,因为它还缺少兼有音符或定符的功能。单纯的语音拼音文字,有时它的表意功能是含混不清的,是不完备。只有字母或新造的符号,兼有表意性或区别性时,才可能完善的记录语言,这是文字自身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如何使《汉语拼音方案》具备音符、意符和定符的功能,是汉字改革为拼音文字的根本关键。
表形-表意-表音,这并不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因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固有的性能,形音义三位一体是文字的根本特征。形音义是文字的三要素,三者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类型的文字都是这样。汉字的造字用字“六书说”和西方的“三书说”是相通的,“六书”是“三书”在汉字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文字必须适应语言的需要,古今中外,上下近万年,文字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的千姿百态,形式多种多样,就是这个规律起主导作用的具体反映。语言的大统一是文字大统一的社会基础,信息化、全球化必将为文字的融会和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发贴者:湘里妹子
发贴时间:2003-4-14 11:21:24
发表于 2003-10-6 1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规范也应与时俱进 专家呼吁制订规范汉字表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1年12月24日 03:39


“想象”还是“想像”?“朦胧”还是“蒙胧”?“魏徵”能否简作“魏征”?“闫”与“阎”是否都可作姓氏……这些日常文字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别说一般人,就连专业人士也多有争议。日前,全国20多位专家学者集中上海,专题研讨汉字规范问题,并就制订《规范汉字表》事宜发表看法。

去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该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为了对“规范汉字”的概念作出准确、科学的解释,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落实,国家语委加大了对汉字规范问题的科研工作力度。今年初,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就汉字规范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制订《规范汉字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汉字的规范和标准。由于这些规范、标准发布的时间有先有后,难免有相互矛盾之处;同时,社会在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某些规范已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因此,调整原有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订一个集所有规范、标准于一体的《规范汉字表》,显得十分必要。

与会专家就异体字、简化字、汉字字形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规范汉字表》的制订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课题组能吸取过去汉字规范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增强《规范汉字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之成为一个适应语言文字工作实际需要的规范。

已有6000年左右历史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中国文化最直接的载体,规范汉字使用的意义也非比寻常。随着社会开放、科技进步等因素,汉字遇到了新的挑战,如外来语对传统词汇、语法的解构,计算机运用的局限性等。专家们提出制订《规范汉字表》,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作出的有力回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汉字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促进。但是,对于因计算机字库编制缺陷导致的“冷僻汉字”,似不应简单地加以限制。汉字源远流长,注定了它极其丰富的内涵;现代科技的发展应有利于发扬光大汉字,而不是限制。毕竟,字库可以增大,文化不能丢弃。 (汪晓东)
发贴者:湘里妹子
发贴时间:2003-4-14 12:23:22

----------------------------------------------------------------------------------------------------------


大陸現行的簡體字方案存在幾個嚴重的缺陷:
1、違背了漢字的造字法則,如廣(广)、廠(厂)、時(时)、標(标)、際(际)、過(过)、當(当)等,這些字本來都是形聲字,經簡化後完全失去了形聲字的特徵。東(东)、車(车)、進(进,本為會意字,隹為大鳥,有飛行前進之意,而簡體進字意欲形聲化,但“井”和“進”韻腳不同,一個有後鼻音一個沒有,畫虎不成反類犬)分別為指事字、象形字和會意字,在簡體中也未得到體現。
2、割裂了漢字之間的聯系,如當(当,和黨,常等字一道從“尚”)、標(标,和漂、鏢等字一起從“票”),在簡體裹完全看不出它們有什麼聯系。
3、掩蓋了漢字之間的差異,飽受詬病的如發、髮;里、裹、裡;雲、云;後、后,簡化後分別統一為发、里、云、后。
但這些只能證明大陸現行簡化字中有一部分不合理,并不能成為反對漢字簡化的理由。繁體字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的“繁”,比方說很多形聲字的聲部都棄簡從繁,如“機”和“證”字完全可以簡化為“机”和“证”,尤其是“证”字更能體現漢字的造字法則,畢竟正言才能為“證”嘛。還有“體”(形聲字)和“聽”都可以分別簡化為“体”(會意字)和“听”或“耳斤”(形聲字)。有人可能會說進入數碼時代人們不再需要手寫漢字,可以徹底“投筆從機”了,這種可能性很低。退一萬步講,即使有可能實現,你也需要認識漢字吧,識字的過程和書寫漢字的過程沒什麼本質區別,你首先要知道每一個漢字的筆劃結構。
我個人認為繁體字應該在現行簡體字的基礎上,按照“三不”原則—不違背漢字的造字法則,不割裂漢字之間的聯系,不掩蓋漢字之間的差異—下進行簡化。從簡體字的角度來講,就是該回歸繁體的回歸繁體,該進一步完善的進一步完善。
发贴者:小山侧帽
发贴时间:2003-5-8 21:55:21

----------------------------------------------------------------------------------------------------------


我也来说说我的想法吧:

首先我自己有个疑问,我虽然学习的是简体字,但是繁体字也还算认得,以前也读过繁体字的《水浒》,感觉并不是很困难,相反感觉其实也差不太大。而且后来有了网络,接触的繁体字就更多了,阅读起来也没有什么障碍。按照一些人的说法,会认繁体字有助于阅读古籍,可是我自己的情况却不是这么回事,读起古文来仍然很吃力,不管是繁体版本还是简体版本。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有人自嘲说大学毕业不会读古文,我想原因不在于简体或繁体吧,就算是香港台湾的大学毕业生,拿起古文就能啷啷上口吗?

我想读不懂古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古文里面用到了很多的现在不怎么常用的生僻字(或许在当时不是生僻的)。而这些生僻字在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中是不怎么接触的。读不懂古文的原因在于古文中很多字我们没学过,而不是简化不简化的问题。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是普及型的,是要大家有基本的读写能力,所学的汉字也是常用字,不过就两三千吧,而古文中用的汉字,却有很多不在这个范围内,这是我们阅读古文感到吃力的原因。

据我观察,古文中这些生僻字也大多没怎么简化,这也印证了上面有人列举的统计数字,简体字实际上是简化了常用的2000多个汉字,那些不常用的实际上没动。

可见,古文能不能读懂,跟简体繁体并没有太大的联系,真正的障碍是那些生僻字,而这些字大多没有简化版本。故而,并不是上完大学就“应该”读的好的。就好比一个大学毕业生并不一定能看懂网上的计算机操作的文章一样,阅读古文是需要再学习的。

所以,以后大家也不要再说读不懂古文是因为简体字推广的结果了,真正读不懂古文的原因是你我自己没有进一步学习呀。

当然,简体字也不是什么都好,我只是说不要把什么都不分青红皂白的赖在简体字身上。

对于简体字和繁体字,我决的也是要进一步融合的,毕竟语言这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两岸统一后,简体与繁体各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成新的更完美的中文,如此景象也颇值得神往呀。
发贴者:stillwater
发贴时间:2003-5-9 12:51:56

----------------------------------------------------------------------------------------------------------


汉字作为书写符号的一种,职能只是语言的载体罢了。比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文字并无什么高低上下之别。同样,繁体字与简体字也各擅胜场,各有利弊。民族的历史文化并未将传承自身的重任完全押在文字上面。有些民族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仍然骄傲地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即使有朝一日汉字音节化了,只要我们仍然为民族语言的发扬光大而努力着,能够创造出象形文字的中国人就一定能将不论哪种“新”文字造就成为世上最精美的语言载体
发贴者:daubster
发贴时间:2003-5-10 0:04:01

----------------------------------------------------------------------------------------------------------


“但在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却含糊其词:简化汉字使大量的普通中国人具备了阅读能力,而这是一个民族实现化化,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也不怎么清楚,它没有说明,如果不简化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事实或许有可能是这样,但那得说明啊
发贴者:一修
发贴时间:2003-5-11 15:33:02

----------------------------------------------------------------------------------------------------------


真是岂有此理
汉字简化工作都开展几十年了,怎么还有人反对起来了?
文字的发展,就是从繁到简的过程。不信可以看汉字的发展史。如果有人说简化后,割裂了什么东西。那么,甲骨文字中的象形字很多。后来发展了,变成了大篆,小篆,最后到楷书。在看象形字,有几个像的?你家的太阳是方的?要是这样是割裂了什么东西,那你还写甲骨文好了。
在有,想看繁体字的书,尽管看好了,中华书局的书大部分都是繁体字的。你干什么非要强迫别人也去用繁体字?想看繁体字,我觉得也用不着专门学,我就没学过一天,看那样的书基本上没有问题。另外,有写繁体字也实在是难写,比如,乌龟的龟字,我虽然认识,但是让我去写,我就无能为力了。
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打倒台独分子!!!!!!!!!!!!!!
发贴者:魏袖鼎
发贴时间:2003-5-12 16:02:15

----------------------------------------------------------------------------------------------------------


  汉字的特殊之处
我想汉字的特殊之处在于,汉字既是文明的载体,同时汉字本身也是文明的一部分。
作为文明的载体而言,在保证其表意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越简单就越能为人们学习和利用。就此而言,汉字的简化对于文化的普及意义重大。
但汉字并不以其表意功能而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却与汉字的简化趋势是对立的。书法,篆刻等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因为汉字繁体字所具有的匀称而饱满的结构。
不从这两个层面上讨论和理解,所得结论都显片面。
发贴者:金峰
发贴时间:2003-5-22 15:56:32

----------------------------------------------------------------------------------------------------------


我不同意"汉字改革,功在千秋"的说法.
因为汉字根本不需要改革.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书写符号,是一种历史积累的体系,任何个人和社会集团,都无权对它动大手术.秦始皇曾经动过一次,倒是实现了文字的统一,但却是以灭绝六国文化为代价的.新中国的汉字改革,是在许多人误以为汉字是使中华民族走向贫弱的祸端的前提下进行的.总以为简化了或改成了拼音文字,中国人就可以很快地学会文化,就可以使中国强大。但实践证明,汉字改革牵扯人们的精力太多,没有达到人们的良好预期。
汉字改革的一个后遗症是:只准人们使用某些字,不准人们使用某些字。这样实际上是剥夺了人们使用文字的自由权。从教学的角度说,提倡人们使用流行广的字形,是可以的。但如果立起法来,不准人们使用某些人认为不规范的字,甚至动不动就绳之以法,那实际上是在强迫人们,剥夺人们的自由。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公用符号,是没有阶级性的,那种为了某个阶级的利益而任意改造它的想法,看起来很革命,实际上是在糟蹋汉字。你想,如果每个阶级都按自己的意志来改造汉字,汉字能不走向分裂吗?
当然,人们面对文字,也不是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中华民族也不一定非使用汉字,如果我们决心抛弃或基本抛弃已有的汉字文化的话,不妨来一个大换血,甚至可以连汉语也不要了。台湾在被日本占领的时期,不就如此吗?当时的中国人不是也在活着吗?
文字学家的任务,应该是研究汉字发展的真正规律,而不仅仅是为了给某种政治主张找理论根据。文字学家们具有通过对汉字过去的研究预知汉字未来的责任,有找出已有的规范来规范后人行为的责任。有责任批评汉字系统中的某些不足,为人们提供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但这种标准和规范,应该是对已有汉字的整理,而不是对汉字的任意改造。
汉字整理和汉字简化是不同的概念。汉字是不是应该简化,应由大众说了算。文字学们应该经常到大众中间看看,搜集那些合理的群众造字,经过整理,推荐给大众使用。而不是闭门造车,搞一些令大家莫名其妙的简化字。
发贴者:秋原
发贴时间:2003-5-24 18:25:44

----------------------------------------------------------------------------------------------------------


  亂說一通
以下是引用湘里妹子在2003-4-14 11:21:24的发言:
文字必须适应语言的需要

作者: 河南省漯河市纪念许慎研究会汉字现代化研究室 李国权

……


太囉嗦,車咕嚕話和廢話充斥,語言與文字的關係究竟如何,靠未經證實的猜想和假定立論。——基本還是搞語言文字研究的?
“纪念许慎研究会汉字现代化研究室”,許慎要知道後來人是這麽繼承和研究,非氣死不可!
发贴者:巴斯光年
发贴时间:2003-5-24 19:36:38

----------------------------------------------------------------------------------------------------------


  汉字一直在简化
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其实一直都是在简化的,我们所看到的繁体字,其实也是简化字。汉字自创造之日起,就一直在形旁、声旁上下简化工夫。有个网友说简化过分,使得现在许多字已经不辩音义,那是不大对的,汉字在现在已经大都难辩音义。它的书写形式一直都是在简省的。
但是汉字的简化不能太快,在一个几百年的时间段中,她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如果一个人在他一辈子几十年间见到几种变化,那也是不好的。
发贴者:南粤王胄裔
发贴时间:2003-5-31 10:51:25

----------------------------------------------------------------------------------------------------------


我觉得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大陆好,在我看来 ,可以考虑将大陆和台湾的做法各取优点;
大陆的简化字 在扫盲,普及教育这个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简化字毕竟不适合作书面语或者其他用途,因为字数太少,无法体现出汉语的精髓,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应该考虑用繁体,以防也是保存汉语的传统

个人观点 粗俗之见
发贴者:jarod9999
发贴时间:2003-6-1 22:52:04

----------------------------------------------------------------------------------------------------------


说的 好请问知道吴玉章吗
发贴者:盆根叶一世
发贴时间:2003-6-2 17:38:11

----------------------------------------------------------------------------------------------------------


我认为简化有利有弊,利出不说了。弊端是不利于文化的延续。我认为如果当时受教育的国人范围像今天这么大的话,没必要在当时提倡白话文。文字简化更没必要。
发贴者:MW
发贴时间:2003-6-3 11:11:42

----------------------------------------------------------------------------------------------------------


晕!我们的文字已经简化还这么难学,不简化那还了得?古人只要天天玩文字游戏就可做官了,今天能行吗?文化的延续就一定要把那繁难的文字延续下去吗?睁大眼睛看看美国佬吧,我们要过多少年才能赶得上人家?别忘了人家才建国多久啊。虽说语言文字不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但是它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啊。中国的学生学到大学毕业很多还没有学好母语,人家用得着那么辛苦吗?不知比我们省了多少时间用于学习其它知识技能。文化的延续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发展更重要!汉字仅仅简化远远不够,最终还是把这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抛弃了,才是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发贴者:悠然自得
发贴时间:2003-6-8 23:14:17

----------------------------------------------------------------------------------------------------------


别晕!先稳住.任何东西都有时代背景.自得兄讲得文字难学,不知道是拿什么做标准得.
美国老发展得快我认为并不是得益于他的文字优势,相反,英语得强势恰恰是因为英美经济得繁荣!
中国大学生学不好国文我认为并不是国文难学,而是中国教育体制得罪过.特别是中文得教育.死板,并且忌讳的东西太多.大大打消了中国人学中文的兴趣.
文化的延续,跟国家的发展有关系,但决不是敌对关系.
最后,自得兄,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好像也不是汉语.
发贴者:MW
发贴时间:2003-6-9 10:24:30

----------------------------------------------------------------------------------------------------------


MW兄,我的观点或许偏极了一点。汉语难学这是世界公认的,我想这一点就没必要争论了。至于是不是最难学的,我倒是觉得换一种说法更为确切一些,可以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要我们逐步放弃汉语改说英语似乎行不通(但我仍然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不过应该进行重大的改革,就是朝简化的方向发展,这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事。中国教育体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需要改进,这里有很多朋友就是语文教师,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但是我们的学生普遍感到学语文困难,与我们汉语的语言文字本身不无关系,这不只是学习兴趣问题。你说“文化的延续,跟国家的发展有关系,但决不是敌对关系。”这话没错,但我们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学母语这不是好事,人的一生总是有限的,如果在学语言上能省些时间下来去多学一点别的知识或是多做一些事,我以为更好。
发贴者:悠然自得
发贴时间:2003-6-9 23:26:19

----------------------------------------------------------------------------------------------------------


确切地说,应该是汉语易学,汉字难学。

美国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调查,结果是:
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是汉语,
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是汉字。

这个调查结果也许能说明一点问题。
发贴者:湘里妹子
发贴时间:2003-6-10 0:54:48
发表于 2004-4-26 15: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港澳台文盲比例遠低於大陸",我从来不相信这样的鬼话!

我不是没见过香港人和台湾人,素质之低令人无法想象!
发贴者:采菊东篱下
发贴时间:2003-4-6 9:20:33


我是看到這貼才注冊的
老實說
未免有偏見吧
香港的文盲率比較確實不高ya
你說香港人質素低
那證據在哪?
发表于 2004-4-26 15: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Ai...舊帖裏也有偶的發言
汗顏
发表于 2004-4-26 15: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電工 于 2004-4-26 15:14 写道:
Ai...舊帖裏也有偶的發言
汗顏

呵呵
我看到有你的反駁
发表于 2004-4-26 16: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AI

只能幫前人擦屁屁啦...每次這類討論都要回到價值爭論..
偶比較關心實況與解決辦法..
喊口號只能解決一部份問題的...
发表于 2004-4-29 12: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文如闻心声!

作者:风雪里
发贴时间: 2003-4-9 2:26:50


  汉文字与汉语的关系之重要可在文中略知一二,打破现有的文字系统建立起的拼音文字本身就是一些怪胎,若真如此推行,汉语文字必定要由人类优秀文化之一跌入到文化糟粕之列。即使算足其发展历史也不过一百年而已的拼音文字以为能轻易取代历数三千余年的汉文字,我等不得不笑其轻狂!所谓汉字之种种弊端其实大都是能通过文明发展而不断解决的,而且有许多都已不证自明。而对于前人对汉字之诋毁,多半是囿于当时文化层面的狭窄所致。想想看,吾国之文化有哪个朝代能与当下的纵深程度相抗衡?这当然是与文化的发展积累规律有关,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在为文化的普及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于是乎人的思想更开阔了、层次也更深远了。而那些因当时种种局限所导致的错误观点我们也应报以历史的宽容态度以应之。人无完人,零星的错误并不会使得他们的光芒暗淡丝毫。

  文中对简体字的评价是我唯一不大认同的地方了,故而当下的种种因素都已证明由繁化简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但简体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是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的,而且我们现在也还在受益于此。由繁化简所带来的文化断裂相信也能通过一些相应的措施弥补、减轻的。比如:对国民教育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当然,恢复繁体仍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这要看历史机遇以及合理调度了。
发表于 2004-8-15 13: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合實際的東西,當然只能喊口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12:20 , Processed in 0.0765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