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95|回复: 0

谁说了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1 10: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葛剑雄
来源:《文汇报》
2004年6月4日

------------------------------------------------------------------------------------------------


    记得1990年访问日本时,主人招待我们登京都塔观光。登上电梯后,服务员特意表演关西口音与关东口音日语的区别。讲得比较夸张,所以连不懂日语的我也觉到有不小的差异。以后有机会在京都近半年,曾请教一位世居京都的友人,知道关西人与关东人之间虽没有中国人说方言那么大的差异,但口音毕竟不同。于是我问他:“标准的日本语的发音以哪里为准?”他说当然是关东。我又问:“如果关东人发音也有不同怎么办?”他稍想了一下说:“很简单,以NHK(日本广播电台)的播音为准。”

    当时就联想到,我们国家的普通话以谁为准呢?当然应该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播音为准。一种语言应该如何发音,如何用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有关的专家固然最有资格,但代表国家的媒体每时每刻在面向受众,它们使用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影响自然最大,传播速度也最快。

    正因为如此,连最权威的专家也得重视媒体的影响。据说,以往语言学家吕叔湘对《人民日报》特别关注,一度每个月给编辑部写一封信,指出存在哪些不妥之处,需要如何改进。编辑部也非常重视他的意见,因此报纸的语言质量一直保持上乘。显然在吕叔湘的心目中,《人民日报》代表着国家书面评议的标准。我也曾听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经常为一个字的读音请教语言学家,报上也见到过与播音员商榷某个字发音的文章,足见大家的重视程度。

    但近年来,没有听说有第二位吕叔湘,而媒体的发音和用词却越来越随意了。

    例如有人指出,央视有些主持人的普通话带有明显的东北口音。我自己不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所以缺乏判断能力,但也感到他们有的读音不像普通话。如果的确如此,社会上流行的普通话会不会“东北化”呢?外国人如果要学普通话,除了他们的教师以外,用什么作标准呢?

    与发音相比,他们的用词就更成问题。当第一次听到主持人在播送新闻或发表评论时用“这其中”一词时,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但后来一遍遍听到,并且在报刊上也看到了这种用法,才意识到此词已大有习惯成自然之势。本来,“其中”的“其”就是“这”的意思,这两个字的意思已经是“这中间”。再加上一个“这”字就成了“这这中间”,不仅属画蛇添足,而且反而不通。“其中”一词虽然是白话中保留的文言,口头语言中的书面化用词,但通俗易懂,可以说无人不知,从未被误解。如果哪位主持人刻意追求口语化,也应说成“这中间”,岂能在好端端的“其中”两字前再加一个“这”字?不知谁一时误用,或一向说话不规范,居然让“这其中”大行其道。

    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为什么不可以创新?不错,这一点我完全赞成,可惜与上面这个例子不符合。

    创新应该是比原来的更恰当,更生动,更简洁,更优美,更上口,在“其中”前面硬加上一个“这”字属于哪一种?如果一定要强调口语化,为什么放着现成的“这中间”不用?

    如今媒体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出现这些现象或许无法避免。但我总希望,一个国家、一种语言应该有一种大家都容易听得到、看得到的标准。仅仅靠专家或辞典,是不足以影响和指导大众的。要求所有的媒体都做到或许不现实,代表国家的几家媒体总该做到吧!或者应该进一步规定,某家电视台、广播台的某频道,以及某报刊的某版面为国家语言标准。它们将负责保证中国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纯洁、规范和严肃,包括及时认可新的读音和语调、运用新的词语词汇,或对旧词使用新的解释。当然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权威的语言学家,必须由他们来保证这类媒体所使用语言的权威性。

    要不,谁说了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8 22:26 , Processed in 0.0651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