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72|回复: 0

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7 17: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前瑞  (北京语言大学)
来源:http://www.blcu.edu.cn/kych/bbs/view.asp?id=16
发表时间:2003-6-7
  


     本文研究汉语的体貌系统,重点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其基础方言北京话中的体貌问题。这里的体貌包括由谓词内在语义特征构成的情状类型、由“起来、下去、完、好”与词语重叠等半虚化成分以及更为虚化的“着、了、过、来着”等所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它是事件内在的时间结构的表现。本文主要理论基础为Smith (1991)、Binnick (1991)、Olsen(1997)、Bybee, Perkins & Pagliuca (1994)、Dahl(2000b)。

      在前人的多种理论体系和笔者的一系列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汉语的体貌系统是一个由情状体、阶段体、边缘视点体、核心视点体组成的四层级系统。下面着重论述四层级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关系,并对四层级的体貌系统进行初步的类型比较。

一 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内部结构

1.1情状体
情状体(situation aspect)是对事件抽象的时间结构的分类。抽象的时间结构是指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时间语义特征。时间语义特征主要指动态性、持续性、终结性。情状体主要理论基础为Vendler (1957)、Smith (1991)、Olsen (1997)。目前情状体的论述主要是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Olsen (1997)的研究。基本的情状体或情状类型分为四类:状态(State)、活动(Activity) 、结束(Accomplishment) 、达成(Achievement)。它们之间的语义区别是基于有无对立的缺值对立(见表1)。

情状体根据是否具有[+终结]特征而分为两大类:非终结性情状和终结性情状。前者包括状态情状和活动情状,其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动态];后者包括结束情状和达成情状,其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持续]。
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形成了整个小句所表达的事件内在时间结构的重要基础,小句中其他的名词性成分、副词性成分、介词结构等也对事件的时间结构起一定的作用。小句的时间结构是由动词及相关成分组合而成的。例如,“打”只具有[+动态]的特征,其情状地位不明确;“打球”还具有[+持续]的特征,是活动情状;“打一封信”更具有[+终结]的特征,是结束情状;“打字母P”不具有持续特征,是一次性情状,通常不列为主要的情状类型。
1.2阶段体
阶段体(phasal aspect)是对情状的具体阶段的表现,或者说表现的是情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体的阶段包括起始、持续、暂停、结束、短时、反复等。特定的语言对情状具体阶段的表现会有所不同,汉语对情状多个阶段采取了专门的语法手段来表示:用虚化的趋向成分“起来”和“下来、下去”分别表示的起始体、延续体,用补语性成分“完、好、过”与“到、得、着”等分别表示的完结体、结果体,用动词重叠与“说来说去”之类的复叠结构分别表示的短时体和反复体。
汉语的阶段体可以分为两个小类:基本阶段体和涉量阶段体。前者包括起始体、延续体、完结体、结果体,它们涵盖事件的基本阶段。后者包括短时体和反复体,它们都跟动作持续的量有关,也涉及到动作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汉语的阶段体具有严整的内部结构,其形式和意义也自成系统。
1.3边缘视点体
边缘视点体(peripheral pointview aspect)是指语法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视点体,包括完成体和进行体两类。
完成体表现的是发生在参照时间以前并对参照时间具有相关性的事件。汉语完成体的标记包括:“过”、句尾“了”、“来着”、复合趋向补语中位于句尾的“来”、“来了/去了”等。本文比较汉语若干完成体的标记时发现,过去时间性越强,现时相关性就越弱,过去时间性与现时相关性成反比,形成了这样一个序列:来了 → 了 → 来着 → 来2 →过。其中“来了”的现时相关性最强,“过”的过去时间性最强。现时相关性和过去时间性太强和太弱,都会偏离完成体的典型意义。比较而言,“了”是最典型的完成体标记。
进行体表现的是相对于参照时间动作在持续。汉语的进行体标记有“正、正在、在、呢”,它们之间的内部差异反映了聚焦度的不同。“正”和“正在”是高聚焦的标记,表示事件多在趋近于参照点的时间发生。“在”是低聚焦的标记,表示的事件可以在特定的参照时间发生但不必然发生。“呢”是无聚焦的标记,可以用于状态动词和形容词,可以表现不实际发生的事件,具有明显的情态意义。
把边缘视点体作为一个独立的层级是可行的,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表示参照情状与另一个所要表现的情状之间的关系,而且是语法化程度相近的一组标记。
1.4核心视点体
核心视点体 ( core pointview aspect) 是指语法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视点体,包括完整体和未完整体两类。
Dahl(2000b)把完整体与未完整体的对立看作一种超级的语法类型,它在不同的语言里可以运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这种对立。Dahl (1985:78)对完整体给出了以下原型性的描述:完整体动词通常表示单个的事件,并把该事件视为一个发生在过去的、未分析的整体,一个可清楚界定的结果或终结状态;该事件一般是瞬时的,至少被视为向对立状态的一种转变,事件本身的持续可以被忽视。在汉语的研究成果里,完整体与未完整体的语义是“实现”与“持续”的对立。词尾“了”不限于“完成或结束”的含义而是宽泛的“实现”的意义。词尾“着”不仅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而且还能表示状态的持续。
本文还根据内部观察和外部观察的不同,把视点体分为内部视点体和外部视点体。内部视点体包括核心视点体的未完整体和边缘视点体的进行体,外部视点体包括核心视点体的完整体和边缘视点体的完成体。
汉语体貌系统的四个层级都是事件内在时间结构的表现,相对而言,情状体和阶段体表现的是事件本身的时间结构,而尚未进入实际的时间流程,不直接涉及参照时间;而边缘视点体和核心视点体则进入实际的时间流程,总是和一定的参照时间相联系,表现事件在特定参照时间的发展状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的四层级系统是Smith (1991)的“双部理论”的修订版,本文的情状体和阶段体对应于Smith (1991)的情状体,本文的边缘视点体和核心视点体对应其视点体。
上面分层论述的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可以用表2来表示。


二 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内部关系

2.1层级之间的共时关系
汉语体貌系统的各个层级都可以根据是否具有某种终止点分为两类:有某种终止点和无某种终止点(表3)。各种终止点的有无对各层级之间的配用关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首先来看情状体与视点体的关系。终结性情状与外部视点体之间、非终结性情状与内部视点体之间存在着非常自然的对应。或者说,它们之间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相互关联的强度非常大。而非终结性情状与外部视点体之间、终结性情状与内部视点体之间联系的强度则比较弱。说话人在观察终结性情状是采取外部视点,如“鱼塘里的鱼都死了”,这是一种无标记的方式;反之,则是一种有标记的方式,如“鱼塘里的鱼正在一条一条地死去”。 视点体与情状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线条的粗细、虚实或有无,表示两者在实际使用中联系强度的强弱,下同)。


图1 视点体与情状体的对应关系图

其次看阶段体跟视点体与情状体的关系。这里仅以短时体与反复体这两种阶段体为例,简要概述它们与视点体与情状体的关系。从图2看出,阶段体作为一种中间层级的体貌,它对情状体和视点体都存在选择限制。短时体自身是有终止点的,因而跟非终结性情状联系强度大并使之具有限定终止点;也正是由于自身是有终止点的,所以它只能以外部观察的方式与外部视点体配用。反复体自身是无终止点的,因此对下它可以与两大类情状兼容,对上可以与两类视点体配用。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条规律:无限定终止点的阶段体跟有限定终止点的阶段体相比,跟其他层级之间的选择关系更为自由。
再来看视点体内部的关系(图3)。未完整体与进行体、完整体与完成体之间有着非常自然的联系。比如汉语“正、正在、在”与“着”的搭配,句尾“了”与词尾“了”的配用都很常见。未完整体与完成体之间也可以有限地配用,比如,“我带着地图来着。”而完整体与进行体在汉语里不能配用。这同样反映出未完整体作为不具有终止点的核心视点体,比有终止点的完整体有更强的兼容性。另外,进行体与完成体之间也能配合使用,比如,“妹妹已经在吃了,你不要怪她。”英语中也有完成体和进行式配合使用形成所谓的完成进行时的用法。


图3 视点体内部的选择关系图

左思民(1997)曾提出汉语的体标记具有复叠性,张国宪(1999)也认为对言语中高度语法化的体标记的叠加现象难以解释。本文提出的四层级的汉语体貌系统不仅能提供新的视角以观察体标记之间的叠加现象,而且也因为不同层级的体标记具有不同的体貌意义、不同的语法化程度,因而可以比较自然地解释体标记的叠加现象。
汉语的体貌系统虽然可以分为四个层级,但是各个层级之间的对立还是有着一致性的方面。体貌是对事件内在时间结构的表现,而在具体表现事件的内在结构时最关注的还是事件的终止点。因此,本文与认知语言学的统一解释有一致之处。从共时的角度看,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是由“终止点”的概念一而贯之的。
2.2层级之间的历时关系
四层级的汉语体貌系统是为了解决不同语法手段之间的配合关系而提出的,体现了共时层面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由实到虚的连续性。共时的虚实联系与历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该系统也能用来反映不同层级之间的历时关系。
就汉语的完整体标记而言,现代汉语的“了”、近代汉语的“来”、“去”都是从相应的动词意义一步一步虚化而来的;它们作为动词都属于结束情状,都有内在的终结点。就未完整体标记而言,现代汉语的词尾“着”最早是由“附着”义的“着”发展而来的,进行体的“在”也是由动词和介词发展而来。“附着”义的“着”和动词“在”也都属于状态情状。因此,情状体与视点体之间有着语法化方面的自然联系,非终结情状的成份倾向于虚化为内部视点体标记,终结性情状的成分倾向于虚化为外部视点体。
汉语的核心视点体标记“了”与“着”分别经历了完结体与结果体这一发展环节,基本遵循了从情状体到阶段体,再由边缘视点体到核心视点体的语法化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体貌系统四层级之间的历时关系是由语法化的机制和路径一脉相承的。

三 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初步的类型比较

四层级的汉语体貌系统是根据普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汉语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的,因而可以进一步运用跨语言的事实来检验其类型学意义。由于材料和篇幅的限制,本文的类型比较还很不深入。
3.1 情状体的类型比较
情状体主要是根据动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划分出来的,尽管也有一些句法的标准,如英语中动词与介词in 或for的搭配关系,但总体上是一种语义分类,因而不同的语言的基本类型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表达某一类情状的语言形式和该情状的某些句法特征,特别是与体标记的配用关系。比如跟英语明显不同的是,作为状态情状的汉语形容词,作谓语时一般不需要系动词,可以与体标记“了”配用表示性质的变化;汉语在表达达成情状时具有形式繁多的动补结构,状态情状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用“着”。Smith (1991)分别考察了英语、俄语、法语、汉语、Navojo语的情状类型,可以据此作进一步的比较。
3.2 阶段体的类型比较
英语是用动词前的start / begin、keep、finish分别表动作的开始、持续、结束这三个基本阶段。由于start等本身就是动词,所以本文不认为英语具有语法化了的阶段体的标记形式。汉语是用动词后的趋向成分表动作的起始和延续,用动词重叠和复叠结构表量化的阶段。俄语则是用大量的前缀成分表示各种复杂的意义 ,这其中有的是表基本阶段体,如:
(1)a. za- pisat’ (to begin writing) 开始写作
b. do-pisat’ (to finish writing) 结束写作
也有的前缀或后缀表示涉量阶段体,例如:
(2)a. po- pisat’ (to write for a while) 写写
b. pro-pisat’ (to write for a certain time) 写了一段时间
c. pisat’ -yvat’ (to write repeatedly) 反复写
d. pryg-nut’ ( to jump once) 跳一次
跟汉语相比,俄语阶段体的表现形式丰富,语法化程度高,语法意义也比较整齐。俄语阶段体的这种特点在不同时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的斯拉夫语的体学中把这些前缀都看作是完整体意义最典型的表现形式,Binnick(1991)把它看成动作方式的表现。Dahl (1985:84) 认为,这是用派生的方式表示其他语言中用屈折方式所表示的体貌意义。
3.3边缘视点体的类型比较
在Dahl (1985) 所研究的64种语言中有28种语言具有进行体的语法形式,这其中又有85的进行体标记是用迂回的手段来表示的,最常见的形式是助动词跟动词组成的结构,如英语进行体be + -ing。同一样本中有24种语言具有完成体的语法形式,跟进行体的表现形式相近,也有85是用迂回手段来表示。比较而言,汉语进行体多用动词前的副词形式来表达,完成体则用句尾位置的成分来表示,这两种边缘视点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都低于动词后位置上的核心视点体标记。
汉语的进行体和完成体各有一组具有不同的聚焦度或现时相关性的标记,这种现象跟其他语言相比也比较突出。这一方面说明边缘视点体所表现的内容还不是非常抽象,另一方面说明汉语比较侧重对边缘视点体标记的表现。比如英语的have + -ed 有四种用法,汉语则分别使用多个形式:
(一) 表结果的完成体,例如:
(3)A. It seems that your brother never finishes books.
你的兄弟似乎从来不把书看完。
B. That is not quite true. He has read this book.
不对呀,他把这本书看完了。
(二) 表经验的完成体,例如:
(4)Q: Have you met my brother (at any time in your life until now)?
到目前为止,你见过我兄弟吗?
(三) 表持续状态的完成体,例如:
(5)Context: (Of a coughing child)
语境:(有一个正在咳嗽的小孩)
Q. For how long has your son been coughing?
你的小孩咳了多长时间了?
A: He has been coughing for an hour.
他咳了一个小时了。
(四) 表最近过去的完成体(或报道新情况),例如:
(6) The president has just come to see me.
校长刚才来看我来了/校长刚才来看我来着。
3.4核心视点体的类型比较
Dahl (1985)发现,其样本中有45种语言具有各种形式的完整体与未完整体的对立。有30多种语言具有完整体的语法形式,未完整体的语法形式比较少,只列了7种语言。比如,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都只列有屈折形式的完整体标记,祖鲁语、Karaboro、Oneida 只列有未完整体的语法形式,土耳其语、Kikuyu、Cebuano、Azerbaijani则列有完整体与未完整体的语法形式。Dahl列了汉语普通话的完整体标记“了”,却没有列未完整体标记“着”,这或许是一个失误。通过完整体与未完整体的标记情况可以反映不同语言中核心视点体的标记类型(表4)。表4中英语的-ing不像Olsen (1997) 一样被看作是未完整体的标记。

3.5四个层级的综合比较
对四层级体貌系统初步的类型学考察结果可以以汉语、英语和俄语为代表简要列表如下(表5):

根据Bhat (1999) 确定时突出语言、体突出语言、态突出语言的标准来看,汉语比较接近体突出语言。汉语核心视点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和强制性程度虽然比不上屈折语的形态成分,但相对汉语时制、情态等语义范畴的所有表现手段来说,其语法化程度和强制性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汉语体貌范畴的特点与其总体类型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从表5来看,汉语体貌系统在阶段体、边缘视点体和核心视点这三个层次上的内部对立都十分严整,明显超过英语和俄语。就渗透性而言,汉语的体标记不仅可以普遍用于绝大多数动词(含状态情状和达成情状),而且能用于多数形容词,甚至还可以用于具有时间推移性的名词,比如,“大姑娘了,要注意整洁!”。 因此,从当代语言类型学的观点来看,笔者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汉语不是严格意义的体突出语言,而是体貌突出的语言。

四 余论

本文提出的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是笔者近年来在语言类型学的思路引导下,基于汉语的一系列微观研究而提出的。汉语体貌表现形式丰富,在多个层级上表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各层级之间具有明显的连续性。这些特点应该纳入到类型学的视野之中。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是否具有普通语言学的意义,不仅需要汉语方言和汉藏语言材料的佐证,更需要世界语言材料的验证。随着汉语研究的纵深化和国际化,从类型比较的角度深入研究汉语的体貌系统不仅有可能,而且已经显露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主要参考文献
陈前瑞 2001a 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陈前瑞 2001b 《词汇体与语法体的语义和语用模式》评述,《当代语言学》第3期。
陈前瑞 2001c 现时相关性与复合趋向补语中“来” 的位置,首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天津。
陈前瑞 2002a 汉语反复体的考察,《语法研究与探索》(11),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前瑞 2002b 汉语句末“了” 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及其类型学意义,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上海。
陈前瑞 2002c “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1届年会论文,名古屋。
崔希亮 2002 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长沙。
戴耀晶 1997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刘勋宁 1990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陆俭明 1999 “着(·zhe)”字补议,《中国语文》第5期。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张国宪 1999 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体表现,《中国语文》第6期。
张志军 2000 俄汉体貌范畴对比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双庆主编 1996 《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左思民 1997 现代汉语体的再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Abraham, W. & L. Kulikov (eds.) 1999 Tense-aspect, transitivity and causativit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Alexiadou, A. et al (eds.) 2002 Perfect exploration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Bhat, D. N. Shankara 1999 The prominence of tense, aspect and moo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ybee, John 1997 Semantic aspect of morphological typology. In Joan Bybee, John Haiman, and Sandra A. Thompson (eds.), E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ybee, John, William Perkins & Revere Pagliuca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innick, Robert I. 1991 Time and the verbs: A guide to tense and aspec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hl, Östen 1985 Tense and aspect system. Bath, England: The Bath Press.
Dahl, Östen (ed.) 2000a Tense and aspect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Dahl, Östen 2000b Tense-aspect systems of European languages in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In Dahl (ed.)(2000a).
Dickey, Stephen M. 2000 Parameters of Slavic aspect.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Hopper, P. (ed.) 1982 Tense and aspect: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Michaelis, Laura A. 1998 Aspectual grammar and past-time reference.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Nedjalkov, Vladimir P. (ed.) 1988 Typology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Olsen, M. B. 1997 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model of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spect.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Smith, C. 1991 The parameter of aspect.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Vendler, Z. 1957 Verbs and time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66, 143-160. Also in Z. Vendler (1967),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通信地址: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100083;电子邮件:qianruic@blcu.ed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1:00 , Processed in 0.0744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