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04|回复: 0

几个闽语语法成分的时间层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7 22: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cache.baidu.com/


闽语的语法成分分别属于四个时间层次:远古,秦汉,南朝,晚唐.晚唐层
次的成分有(一)表示新情况的句末语助词.a"也",如闽南语"门开.a",(二)[(O)V
了也]中的"了也"liau-3 .a,如"伊饭食了也" ,(三)[VO了,VP2] ,[OV了,
VP2] ,如"阿英洗衫了始去困" ,"阿英衫洗了始去困" ,(四) 连接词liau-3 au-
6"了后" 以及lian-2 bue-3 tshiu-3 "连尾手"的词尾"手".南朝层次的成分有(五)
方位介词ti-6"着",(六)询问词ti-6"底" ,(七) 远指词hi-3"许",闽南语hit-7(那)
是"许一"的合音词.秦汉层次的成分有(八)规定词"其",闽南话e-2,福州话
ki-2.(九)闽语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来自非汉语的底层,也就是南
亚族,南岛族或傣族所说的语言.从这几个闽语语法成分的来源来看,有三波汉人
先后来到闽地,各自带来自己的方言,层层积累而形成闽语.汉人来到以前,闽地
的原居民是百越民族.

一 引 言

我们在文献上看到古代的语法现象,往往想知道这种语法现象是否还保存在
现代方言里.1研究方言的,还有说这种方言的,也想知道方言语法成分的来源.
把文献里的语法现象和方言语法串联起来,就是方言历史语法的任务.本文打算讨
论几个闽语语法成分的来源.闽语主要是指闽南话,同时也会谈到其他闽语方言.
"语法成分"包括虚词,语法结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等
等."闽语语法成分"是指普通话所没有的,其中包括几类.(甲)原来是"中国之
通语",后来在其他方言里消失,保存在闽语里.(乙)还有一类乍一看像是闽语的
特殊语法,例如句尾助词.a.等到认出本字——也就是这个虚词在早期文献中的写
法——却是"似曾相识",在普通话以外的北方方言里也有.(丙)另一类是魏晋南
北朝时代,或者更早,已是江南的方言语法,流传到现在,还是方言语法.除了这
三类以外,还有若干混合型的语法成分,留到下面讨论.
本文既是闽语语法史的初探,首先应该简单地讨论一下闽语史.在这方面研
究最深入的是罗杰瑞(Jerry Norman 1979, 1983, 1988, 1991; Norman and Mei 1976).
第一,他指出有些字在闽语里有三种语音,分别属于三个音韵层次,如厦门话
"石"tsio ,sia ,sik ;"席" tshio ,sia ,sik ;福州话"悬"ckei ,
chei ,chie .这三个音韵层次相当于汉代的上古音,以金陵为标准的南朝音,以
长安为标准的唐代音.第二,他指出汉人大批进入闽地最早是汉代,带来汉代的上
古音.更早,福建的原始居民是南亚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因此,闽语中保存着来
自南亚语的借字,如福州ct i ,建瓯cto ,厦门cta "巫师" .第三,他指出《方
言》郭璞注里所说"江东" 或"江左" 的若干方言词,现在保存在闽语里.罗杰
瑞(1983) 据此认为南北朝时代中国有两大方言,以长江为界,南方的是古江南方
言.后来受北方方言影响较深的变成吴语,受影响较浅的就是现代的闽语.
本文与杨秀芳合著.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一分,1995年.
[V了O] 这个词序演变发生在十世纪左右.
晚唐时代,表示新情况的句末语助词"也" 字,除了出现于[VO了也] 这种
结构以外,也可以不带"了"字,直接在动词或动词组后面出现(太田1987:357-
358) :
(4)
石贤者来也,一别二十余年.( 《幽明录》)
3
门已开也.(隋《佛本行集经》卷一七)
事事无成身老也.(白居易诗)
碑动也.(《妖乱志》,《广记》卷二九○引)
阿与,我死也.(《旧唐书·安禄山传》)
低声向人道知也.(冯衮诗)
自得五阴后,忘却也.(《祖》,1.115)
僧问:居此多少年也?(《祖》,4.86)
师云:箭过也.(《祖》,3.35)
请注意,这种"也"用法和上古不同.上古的"也"主要是表示判断语气.上面例
中的"也"却是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和上古的"矣"相当.例如"门已开也"就是
《左传》宣二年的"寝门辟矣",现代汉语说"门已经开了2";"知也"就是
《左传》宣二年的"吾知所过矣";"身老也" 就是《左传》僖十年的"今老
矣".至于中古的"也"和上古的"矣" 是否为同一个语助词,我们暂持保留态
度.
下面就要举例说明,闽南话还保存着[VP也],[VO了,VP2]这几种晚唐的
语法结构,另外还有蜕变自晚唐[V(O)了也],[VO了,VP2]的句型.
(一)闽南话的[VP也]
台湾的闽南话有个句末的语助词[.a],表示新情况的出现.语助词[.a]的调值
随前字调值高低和调型而有不同.[.a] 的本字是"也",例如:
(5)闽南话:死.a|门开.a|骂.a
闽南话的"死.a"就是例(4)引过的《旧唐书》"我死也","门开.a"就是《佛本行集
经》的"门已开也".
(二) 闽南话的[(O)V了也]
《祖堂集》里常见[V(O)了也],如"吃饭了也"(4.16),"立义了也"
(1.118),"到了也"(3.38),"问则问了也"(1.156),"彼中已有人占了也"
(2.52).前两句"了"字可能是完成补语,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完"相当,后三句
却像语助词.《祖堂集》的"了" 大概有实词,虚词两种用法(杨秀芳1991:233-
235).
闽南话只有[(O)V了也]的句子,而没有[VO了也]的句子.例如:
(6) 闽南话: 伊饭食了也(他饭吃完了)
伊食了也(他吃完了)
阿英衫洗了也(阿英衣服洗完了)
4
伊写了也(他写完了).
闽南话"洗了","写了" ,"食了"里的"了cliau"是个状态补语(phase
complement) ,不是动词词尾,意思是"完" .它紧跟在动词后面,成为一个紧密
的述补结构.
闽南话没有[VO了也]的句子,例如不能说*"伊食饭了也",*"伊洗衫了
也".闽南话作补语的"了"只能接在动词后面."了"若放在[VO]结构的后
面,一定是在"了"已经虚化为连接词的情况下,也就是在[[VO]了,VP2]的句型
结构下.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曾发现历史文献中有[OV了也]的句子.从[VO了也]
的句型出发,"了"字移到动宾之间,虚化后便成为现代汉语的完成貌动词词尾
"了1"(梅祖麟1981:76).宾语前置,便成为闽南语[OV了也]句型的来源(杨秀
芳1991:254).
闽南语[OV了也]的"了"是实词补语的性质;但是《祖堂集》[V(O)了也]
的"了",除了作补语外,却也有作语助词的可能(详上文).由于词汇的演化一般
总是由实到虚,而非由虚到实,所以我们揣测,闽南话[OV了也]句型的来源[VO
了也],应是"了"字作实词补语的那一种类型,而非已虚化的那一种.
(三) 闽南话的[VO了,VP2],[OV了,VP2]
《祖堂集》"吃饭了便去"这种句子,"了"字有两种功用.一种是作为状
态补语,表示吃饭这件事已经完毕;"吃饭了也"里的"了"功用相同.另一种功
用是承前继后,连接两个分句,表示一件事情做完做第二件事情.这两种功用分别
由闽南话两种词序的句型承继.[VO了,VP2]的"了"主要担任承前继后的连接;
[OV了,VP2]的"了"主要表示一件事情的完成,词序则由《祖堂集》的[VO了,
VP2]变成[OV了,VP2] .
(7)闽南话[OV了,VP2]
(a)煮饭了sua 落去煮菜.(煮饭后接着煮菜)
(b) 阿英洗衫了始去困.(阿英洗衣服后才去睡)
(8)闽南话[OV了,VP ]
(a)饭煮了sua 落去煮菜.(饭煮好接着煮菜)
(b)阿英衫洗了始去困.(阿英衣服洗完后才去睡)
(c)手洗了始倚来食饭.(手洗好才靠过来吃饭)
5
用[VO了]词序的句子,[VO]是个很紧密的动宾结构,宾语读独立调.这似乎说明
(7)的结构是[[VO]了,VP2],"了"的功用是连接两个分句.用[OV了]词序的句
子,[OV了]的动词要变调,因为本来"了"是动词的补语,但已进一步虚化.(8b)
的"洗了"相当于普通话的"洗完",意思是说衣裳一件一件洗,一直到洗完才去
睡觉;"了"是还保存着"了结,完毕"的实词意义.(8c)的"洗了"相当于普通
话的洗好(因为手是不能被洗完的) ,意思是洗手这个动作完满结束后才过来吃饭;
"了" 字的虚化程度较深.
(四) 闽南话的"连尾手" 和"了后"
闽南话有个连接词"连尾手clian cbue cts'iu"( 随后) ,例如(杨秀芳
1991a:261) :
(9) 伊八点出门,连尾手电话着来.
还有个连接词"了后cliau au ",有两种用法(杨秀芳1991b: 248) :
(10) (a) 伊本来住台北,了后搬去台南.(他本来住在台北,后来搬去台南)
(b) 经过几日了后,tu tu a(恰巧) 是ti(在) 九月初九.(例句转引自董同龢1959:748)
"连尾手" 出现在第二分句的句首."了后" 出现在第一分句的句末,也出现在第
二分句的句首.现在要说明"了后" 和"连尾手" 的词尾"手" 字都是承继晚
唐.
晚唐"手" 字可以用作词尾,加在表示时间关系的单音词后面,形成"了
手" ,"急手" ,"毕手"等复词.
(11) 晚唐的"~手"
了手: 诛陵老母妻子了手,所司奏表于王.(《变》,94)
秋胡辞母了手,行至妻房中.(又,155)
拜王了手,便即登呈(程) .(又,157)
战已了首[手] ,须臾黄昏,各自至营.(又,89)
辞妻了道[道=首=手] 服得十至袟文书……便即登程.(又,155)
命尽慞惶是了手.(《祖》,3.93)
急手: 急手出火,烧却前头草.(《变》,86)
急守[手] 趁贼来.(又,88)
6
念佛急手归舍去.(又,828)
毕手:有僧与疎山和尚造延寿塔,毕手白和尚,和尚便问……
(《祖》,3.31)
晚唐"后" 字可以用作词尾,加在"已" ,"了" 之后,形成"已后" ,"了
后" ."已后" 就是现代的"以后" .
(12) 十有余年,勿弘吾教,当有难起,过此已后,善诱迷人.(《祖》,1.88)
师云:分明记取,已后举似作家.(《祖》,4.110)
(13) (a) 便下山来迎接归山,一切了后,请寺主上禅床.(《祖》,4.58)
(b) 上法堂礼拜,一切了,侍立.(《祖》,4.82)
比较(13)(a), (13)(b) ,可知"一切了" 后加"后" 字就产生"一切了后" .请注
意,"已后" 在句首句末都可以出现.
现在尝试解释"了后" ,"已后" ,"毕手" ,"了手" 的形成过程和用
法演变.表示一件事发生以后另一件事发生,南北朝和唐代用的句式是[VP1了,
VP2],"了" 字用在第一分句的句末.在"了" 的位置还可以用"毕" ,
"竟" ,"讫" ,"已" 这几个完成动词(梅祖麟1981:68-69) .第一分句句末
的"已" ,"了" ,"毕" ,加上"~手" 就形成"了手" ,"毕手" ;加上
"后" 就形成"已后" ,"了后" .这是第一个步骤.
下一步是语词化(lexicalize) ,变成熟语."了" ,"已" ,"毕" ,
"竟" 本来是动词,在[VP1了] ,[VP1已] 等里面作为[VP ]的述语."了后" ,
"已后" 本来表示"完毕以后" ,其中有两个意思;变成熟语后,就跟"以后"
一样,只有一个意思.而且,变为熟语后,还能在第二分句的句首出现.上面看到
"了手" 出现在第一分句句末,"毕手" 出现在第二分句句首,"已后" 两种用
法都有.这就是熟语化以后的用法演变.跟北方话的"以后" 一样,闽南话的
"了后" 既可以出现于第一分句句末,又可以出现于第二分句句首,是个典型的
连接词.
词尾"手" 的用法可能是从"动手" ,"着手" 这样的语词开端.这些表
示开始的语词既可以用"手" 字,由于模仿作用,表示完结的也可以.于是产生
"了手" ,"毕手" ."连尾手" 用词尾"手" 字,句首都用法和"毕手" ,
"急手" 一样,可见也是承继晚唐遗风.
小结:众所皆知,北京话说"吃了饭" ,吴语说"吃仔饭" ,粤语说"食
咗饭" .除了闽语以外,现代各地方言在动宾之间都能嵌入个完成貌词尾,但是
7
所用的虚词不尽相同,从语法史的观点来看,"吃了饭" ,"吃仔饭" ,"食咗
饭"都是十世纪唐代以后的句型.
闽语有两点与其他方言不同.第一,还保存着[VO了,VP2]句式,以及晚唐
[VO了也] "了" 作补语的用法,不过宾语已前移为[OV了也] .第二,闽语虽然有
连接词"了后" ,也有"洗了" ,"食了" ,"煮了" 等带"了" 字的动补结
构,但"了" 字没有变成完成貌词尾,闽语也没有其他虚词用作完成貌词尾.其
原因我们(梅祖麟1991) 认为状态补语是完成貌词尾的前身,而闽语一直没有[动词-
状态补语 宾语] 这样的结构.从上面所说的两点来看,闽语最接近晚唐的语法.
本节讨论的句式不都是闽语独有的.刘勋宁(1985) 指出,陕北的清涧话还在用句末
表示新情况的"也.ε", 还在用[V(O).lε] ,[.lε] 是"了也" 的合音词.
三 南 朝 的 层 次
南朝代成分在闽南语里有(五) "许chi" ,远指词,(六) "底ti " ,询问词,(七)
方位介词"着ti " .
(五)hit = "许一" ,远指词2
闽南话远指用h-声母,例如chia(那儿) ,che(那个) ,hit ui "□位"( 那
里) ,hit ce(那个) ,chiai(那些) .现在说明h-是远指代词"许" 的声母.
"许" 字在若干闽语方言里有单独用作远指词的.例如福州话chi cpei "许
边"( 那边) ,chi zie (ch ko "许□"(那儿) .温州东南的永中,远指词chi是"许" 字(郑张尚芳
1964:35) ,厦门话"k'ua 看zi 呰k'ua 看chi许"( 看这看那)(《普通话闽南话方
言词典》)880页"许" 字下) 是俗语中单用chi "许" 的例.
"许" 字单用作为指示词的最早用例,见于南朝乐府:
(14)
重帘持自障,谁知许厚薄. (《子夜歌》,《清商曲辞一》)
风吹冬帘起,许时寒薄飞. (同上)
督护初征时,侬亦恶闻许. (宋武帝《丁督护歌》,《清商曲辞》)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 (《团扇郎》,同上)
新来诚可感,为许得新怜. (陈后主《三妇艳诗》,《相和歌辞十》)
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 (《华山畿》,《乐府诗集》)
"尔" ,"如" 在魏晋南北朝用作指示词,和"那" 相当.当时也用"如
许" ,"尔许"( 梅祖麟1983:46) ."尔许","如许" 中的许字,受了
"尔" ,"如" 的沾染,也有"那" 义,于是单用"许" 字,也能作远指示词.
hik .这种情形就像普通话zhèi是"这一" 点合音
词,nèi是"那一" 的合成词.
(六) 询问代词ti "底"
台湾闽南话ti
csi "底时"( 何时) ,厦门话ti
ce "底□"( 哪个) ,潮州话ti
cpo i "底畔"( 哪边) ,福州话tie zie (都是带"底" 的询问词.
(15)
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 (《子夜秋歌》,《乐府诗集》)
腹中如汤灌,肝肠寸寸断,教侬底聊赖? (《华山畿》,同上)
思欢不得来,抱被空中语.月没星不亮,持底明侬绪? (《读曲歌》,同上)( 周法高1957:208
页引)
"底" 和"许" 出处相同,都是南朝乐府,现在的分布偏南,当是古江南方言的遗
迹.
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底" 条云:"问曰:俗谓何物为底(丁儿
反) " 丁儿反的"底" 字是阴平调,闽语的"底" 字是阳去调.这可能是颜师古的
反切注音不注调.唐代近体诗里的询问词"底" 是个仄声字,3与颜师古"丁儿
切" 的阴平调不合.
(七) 方位介词"著" :厦门话ti ,福州话ty .
厦门话"坐[ti ]椅顶" ,福州话"坐[ty ]椅悬顶" ,意思都是"坐在椅子
上" .厦门话[ti ]是个阳去调的"著" 字,福州话[ty ]是个阳入调的"著" 字.
方位介词的"著" 字在闽南读阳去,在闽东北读阳入,这种分歧看来在共同闽语
阶段已经存在了.(参看梅祖麟1989:196-197)
方位介词"著" 最早出现于六朝的文献(太田辰夫1987:211;王力1958:308-
309) :
(16) 取仁王尸及首,连之以金薄,其身坐著殿上.(吴 康僧会译《六度集经》,, III,6下)
嬖妾悬著床前.(同上,III,18上)
刻木作斑鹪,有翅不能飞,摇著帆樯上,望见千里矶.(晋乐府)
9
畏王制令,藏著瓶中.(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现在过去因果经》,III,621下)
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世说·德行》)
既还,蓝田念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前. (《世说·方正》)
法力素有膂力,便缚着堂柱.(梁·任昉《述异记》,《广记》卷三二七引)
据上所述,闽语的[ti /ty ]和方位介词"著" 字音义俱合.而且知端两系
在闽语里不分,产生在《切韵》以前.从文献来看,方位介词"著" 字最早的用
例也是出现于六朝.由此可见[ti /ty ] "著" 是唐代以前闽语的介词.
上面所说的"著" ,"底" ,"许" 三个虚词,有两个还部份保存在吴语
里.4 "允许,许愿" 的"许" 苏州话,上海话白读都作[chE](《汉语方音字汇》
(第二版) ,136;汪平1987:69;钱乃荣1989:124) .苏州话,上海话的"辣海"
[la
chE],意思是"在,在那儿" ,例如"王先生阿辣海?勿辣海"( 王先生在不
在?不在) .上海话又有"海头" 一词,加在名词后面,意思是"那里,那
儿" ,如"小囡辣娘舅海头吃饭"( 孩子在舅舅那里吃饭) ."辣海" ,"海头"
的"海chE" ,本字是"许" .5因此,远指词"许" 在江南方言的分布,除了闽
语以外,还包括南昌[che]( 李荣1980:140) ,温州[chi] ,上海,苏州[chE] .
浙南还保存着方位介词"著" ;"著" 字青田话读[ts ] ,温州话读[z ](参
看梅祖麟1989:40) .
(17)
坐在那里(搭) 丢在桌子上
青田话 坐[ts ta] 扌胃 [ts ]桌子
温州话 坐[z ta] 扌胃 [z ]桌子
保存在闽语和部分吴语的方位介词"著" 和远指词"许" 都是南朝时代古
江南方言的遗迹.
四 上 古,远 古 的 层 次
(八) 闽南话[ce] "其"( 的) ,规定词
闽语用"其" 作规定词.福州话"我[cki] 书" 意思是我的书,说快了[cki]
在开音节后变成[ci] .厦门话规定词用[ce] ,潮州话用[ckai] ,永安话用[cke] .
"其" 字《切韵》群母"渠之反" .我们(梅祖麟1982:120) 以前说过,上述闽
语里的规定词,本字都是"其" 字.这里不赘.
10
先秦"其" 字可以用作规定词,例如《书经·康诰》"孟侯,朕其弟,小子
封" ,《公羊传》成公十年"卫侯之弟黑背率师侵郑" ,一个用"其" ,一个用
"之" .现代汉语都说"的" .此外"其" 字用作规定词常引的例还有《书经·多
士》"罔不配天其泽" ,《左传》庄公二十年"非此其身"( 参看俞敏1949) .
以上只不过是说语源.至于"其" 在闽语里的用法,除了厦门话"我其
册" ,福州话"我其书" 这类可以远溯先秦,至少还有两种用法分别受晚唐
"底" 字和南方"个" 字的用法的影响.
简单地说,上古的"之" ,"者" 和唐代的"底" 区别在于:
(18)
名——名(领属) 动—名——名 形___ 动—名____
之 先秦 秦人之弟(《孟》) 执戟之士(《孟》) ___ _______
者 先秦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老者 始作俑者(《孟》)
者 两汉 _____________ 定殷者将吏(《史》) 老者 窃钩者(《史》)
底 唐宋 我底学问(《陆语》) 吃草底汉(《祖》) 老底 有纵迹底(《祖》)
先秦"之" ,"者" 出现范围互补,唐代出现的"底" 是这两种范围的总
合.换句话说,"这本书是我的" ,"偷书的" 先秦两汉以及后代的文言不能说
*"此书乃我之" ,*"偷书之" .规定词"之" 和"其" 根本不能在名词组的末位
出现,只能出现在名词组的中间位置."者" 字正相反."秦人之弟" 在先秦不
能改为*"秦人者弟" .[VO者N] 型的结构在汉代出现,逐渐扩充范围."底"字
在名词组的末位和中间部分都能出现(吕叔湘1955:51-58;梅祖麟1988a) .
闽语"其"( 福州[cki],厦门[ce] 等) 表领属的用法是承继先秦,其他用法是
受了"底" 字种种用法的影响而产生,如闽南话"好ce"( 好的) ,"银ce"( 银
的) ,"做木ce"( 木匠) ,"换帖ce"( 结拜兄弟) .这些名词性结构唐宋时代的北方
话说"好底" ,"银底" ,"换帖底" 等等.因为当时北方话"我底书" 相当于
闽语"我其书" ,闽语的"其" 字受了"底" 字种种用法的影响,也用来表示名
词化词尾,于是产生"好其" ,"银其" ,"换帖其" 这一类的名词性结构.
同样的,闽南话的[ce] 可以用作姓氏或单名的词尾,表示昵称或尊称,例如
"张ce,王ce,赵ce" ,"平ce,玉ce,英ce"."张底" 这种字眼产生于唐代:
(19) 湜惊美久之,谓同官曰:知无?张底乃我辈一般人,此终是其坐处.(《隋唐嘉
话》:太田辰夫1987:327引)
受了这种"底" 字用法的影响,闽南话于是产生"张其" ,"王其" ,
"玉其" ,"英其" 等等.
11
南方方言往往量词和规定词用同一个虚词,如粤语阳江话[c k ]"我个"
( 我的) ,[j t k
cj n]"一个人" ;梅县客家话[c ai k ]"我个"( 我的) ,[jit
k
cnin]"一个人" .闽南话也是规定词,量词用同一个虚词:
(20)
一个人 厦门 tsit ce cla 潮州 tsek ckai cna
我的书 cgua ce ts'e c ua ckai cts
不过粤语客家话是量词"个" 用作规定词;闽南话是受了南方方言的影
响,规定词用作量词.据上所述,闽南话[hit ce]( 那个) 的本字是"许一其" .
这一节说明,闽南话[ce],福州话[cki/ci]的语源是"其" ,表领属的用法承继先
秦,名词化词尾的用法是受了南方方言的影响.总起来看,闽语"其" 字是个混
合型的语法成分.
(九)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
现代汉语方言,只有北方官话和闽语(以及少数吴语) 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分辨
包括式和排除式.官话现在用"咱们","我们" ,更早在《刘知远诸宫调》里
用"咱" 和"俺" ,"俺" 是"我们" 的合音词.闽语的包括式,排除式如下:
(21)
厦门 潮州 福州
我们 cgun, cguan cu , co c uai k cn yn
咱们 clan cna cna c a(闽语表示包括式的语词,显然跟"咱们" ,"咱" 来源不同.
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在宋代以前的文献里找不到来源.罗杰瑞指出,北
方官话之所以有包括式,排除式之别,是受了阿尔泰语的影响;闽语之所以有包括
式,排除式之别,是因为闽语有非汉语的底层(参看梅祖麟1988b) .汉人来到以
前,福建是非汉族的居住区.按照现在东南亚语言的分布,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的非
汉语可能有台语,南岛语,南亚语三种.这三种语言都分辨包括式,排除式.
下面用越南语以及越南境内的Chrau语代表南亚语,台湾的泰雅语代表南岛
语.台语系中现代暹罗语没有这个区别,但泰国和老挝境内用古台文写的碑文里
有,阿萨密(Assam) 的卡姆提(Khamti) 语和云南的布依语还保存着这个区别(松山纳
1962) .
12
(22)
古台语 布依语 泰雅语 越南语 Chrau
咱们 rau(A2) zau(A2) ta chúng ta von
我们 tuu(A1) tu(A1) sami chúng t i Khanaúh, kh y,ǎnh (ǎnh"我")
目前我们不知道闽语包括式和排除式的语意区别借自底层的哪个或哪几个语言.根
据词汇的证据,我们知道南亚族远古时代曾在闽地居住,但不知道台族,南岛族是
否在汉族到来以前也曾在闽地居住.用个笼统的说法,闽语里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
别,是百越民族的遗迹.
五 结 语
过去研究方言史以音韵为主,先后有两种看法.高本汉(1954:212,注2)
认为除了闽语以外,其他汉语方言都导源于中古汉语.其实闽语音系有一部分也可
以看作中古音的后代;它的南朝层次和《切韵》音相当,文读层次和晚唐的读书音
相当.高氏的中古音是把《切韵》音和晚唐音混在一起.这是第一种看法.第二种
看法以罗杰瑞(1988:181-183,210-214) 为代表.他认为不但闽语是层层积累而
成,粤语和客家话在音韵,词汇方面也有古江南方言的底层.
这两种看法相辅相成,并不冲突.历史上至少有三次汉人大批迁移到闽粤地
区:东汉,东晋,晚唐.因此南方方言或多或少在音韵上都保存着这三个时代的遗
迹.另一方面,唐代长安是整个东亚东南亚的政治文化中心.日本汉音,高丽音,
汉越语都是反映以长安为标准的早期官话.中晚唐的京师音由移民或其他方式也波
及当时各地的方言.这就是高氏"现代方言导源于中古音" 之说的历史背景.
我们在另一篇文章(梅祖麟1991) 着重现代各地方言共同的语法现象,结果
看到的是唐宋时代在早期官话里兴起而散播到各地的若干语法结构.以闽南话为
例,这些新兴结构包括(甲) 经历貌词尾"过" :"捌食过日本料理" ,(乙) 动补
结构的实现式和可能式,如"穿有([u ])破" ,"穿无([cbo]) 破" ,"穿e 破" ,
"穿be 破" ,(丙) 本文第(八)节所说的闽南话"其" 字兼有规定词和名词化词尾
的两种功用.套用高本汉的观点,我们也可以说现代各地方言的语法成分有一大部
分导源于唐宋的早期官话.
本文主要着重闽语的特殊语法现象.所讨论的九个闽语语法成分,分别属于
晚唐,南朝,上古,远古这四个时间层次,此外还有非汉语的底层.古江南方言的
方位介词"著" ,指示词"许" 也都保存在吴闽方言里.我们从语法观点所得到
的结论,正好跟罗杰瑞从音韵和词汇所得的结论相同.这种层层积累的语法现象,
是了解闽语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59.1:141-172.
,《方言》1983:202-211.
——1988: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Min dialect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Wang, William S.Y.ed.,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 325-360.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3.
15
Norman, Jerry and Mei, Tsu-lin 1976: 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 some
lexical evidence, Monumenta Serica 32: 274-301.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Grammar of the Min Dialect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grammatical component of the Min dialects is comprised of
three strata which can in a general way b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and
events: first, the Ch'in-Han imperial expansion which brought Old Chinese to Fukien;
second, the migration from the Wu-Yueh region during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nd third,
a similar population movement from the North to Fukien towards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Examples are mostly drawn from Southern Min.
Grammatical constituents which came from the Late T'ang are: (1)the sentence-final
inchoative particle .a也, (2) the use of liau-3. a了也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to mark the
completion of an action, (3) the use of liau-3 to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an event before
another in constructions such as [VO liau-3, VP2] and [OV liau-3, VP2], and (4) the suffix
tshiu-3 in lian-2 bue-3 tshiu-3连尾手 "thereafter, subsequently".
Grammatical particles which entered the Min dialects during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re:
(5) the locative particle ti-6著, (6) the deictic particle hi-3许 "that", which is part of the
fusion word hit-7 "that" (The determinative particle, Amoy e-2, Fuchou ki-2, is etymologically 其 and came from
Old Chinese.
From the non-Chinese substratum came the semantic distinction between inclusive "we"
and exclusive "we" in the Min dialects; the donor language may be Austroasiatic,
Austronesian, or Thai.
附 注
1本文写作期间,承何大安,林英津,魏培泉几位批评指正,又得到国科会,蒋经国基金
会,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所胡适纪念奖助金(Hu Shih Memorial Award) 的支助,谨此一
并申谢.
2第(五) ,(六) 两节引用的闽方言资料,大部分来自《汉语方言词汇》,文中不一一注出.
3唐代近体诗里的询问词"底" 是个仄声字,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01-102页所引的王维《慕
容承携素馔见过》"空劳酒食馔,持底解人颐?" ,又《愚公谷》"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 ;
16
杜甫《可惜》"飞花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白居易《寒食日寄杨东川》"不知杨六逢寒食,作底欢
娱过此辰?" ,又《早出晚归》"若抛风景常闲坐,自问东京作底来?"
4章炳麟《新方言 释词》"今常州谓'何' 为'底'"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00页"什
么" 条下:溧阳,金坛"底" ,丹阳"底告音" ,靖江"低告皆音" ,常州绅"dia爹音" ,常州
乡"dea爹上音" .西北部吴语可能还保存着询问词"底" 字.
5潘悟云先生告知,"辣海" 的"海" 本字是"许" ,谨此申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3:23 , Processed in 0.0931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