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68|回复: 0

我与电视纪录片的一封回信——复上海戏剧学院方方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 10: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穗子
--------------------------------------------------------------------------------

方方教授:
  您好!
  我是1983年介入电视节目制作的,主要从事电视纪录片的策划与创作,到现在已经有17个年头了。我拍的第一部纪录片是《蜀道》,是一部带有中国传统纪行式风格的大型系列片。至今,已完成上百部(集)节目,自己较满意的作品有:《蜀道》、《中国西部风情录》、《澜沧江——湄公河》、《今天的中国人》、《走向北极》、《中国·四川》、《吃在成都》、《四川茶馆》、《雨城雅安》、《文幼章》、《康巴汉子》、《大草地》、《生育问题》、《乌江魂》以及目前正在制作中的《穿越千年——重归丝绸路》等。
  我已是一位制作电视纪录片的老人了,很荣幸您能将拙作《四川茶馆》作为中国第一部动效式电视纪录片列入《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的编目中。对于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我确实曾有过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国内,以前一个很长的时间里,电视纪录片一直被冠以专题片的称号,归入专题类节目。全国各大小电视台均设专题部,负责此类节目的统筹制作;各台的节目均按新闻、专题、文艺、电视剧等几大类别安排。这种分类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这一现象实为中国电视分类学中的一大误区,它对此节目的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全国上下,万千屏幕都是“画面+解说+音乐”的“专题片”,导致纪录性节目个性的丧失,风格的趋同。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召开的一次电视节目研讨会上,我发表了我的看法和意见。
  我认为,电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电影理论的影响,两者之间有许多相近、相似的地方。在构成、门类、组合、以及声光音效诸多方面,它们之间的递进、演变、因袭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故事片与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等。电影纪录片是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而成的电影,这类影片只有经过剪辑才能成立,才具有生命力。纪录影片的核心,是制片者的阐述,一旦这一阐述完成后,整部电影也就完成了。这里所说“阐述”二字,实指编导的情感阐述,电影、电视纪录片所能调动的各种手法、手段均是围绕这种阐述而运作的。根据不同的内涵和主题,纪录影片可分为风光、人物、社会、哲理、舞台艺术等若干大类。而对于电视纪录片,我认为类别的划分可更细微一点,专题片就可归为一类,这类节目有一定的新闻时效,比如:抗洪救灾、国际住房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质量万里行等。
  我认为电视与电影相比,更具表现力,更自由、更灵便,有更大的制作空间。在电视纪录片起步之初的很长一个阶段,我们大多采用传统的纪行式手法,写人记事,抒怀溢志,在中国这是电视纪录片的主体,或许在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依然如此,这是依照我国电视观众对纪录片的欣赏习惯而来的。这不可否认,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摒弃多种技法的运用和艺术性的探索,不能舍弃电视有别于电影的优势和长处。这些年,我们常议论电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仅就我所了解的国际电视纪录片来看,真可谓无奇不有,各国的电视同行们已经在这一广阔空间中自由翱翔了。
  在有了一些想法之后,我开始了电视纪录片风格、样式的创新与探索。1985年拍了您来函中提及的《四川茶馆》。1986年又拍摄了一部“剧情式”电视纪录片《乌江魂》,动用了演员搬演,这在中国也可算是第一回吧。《四川茶馆》拍摄的时候,我的一些主管并不同意这种创新,好在我得到了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陈汉元先生的支持,他调了一套设备给我,使我得以完成全片的前期摄制,并使其与观众会面。到了《乌江魂》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这部片子,台里审后无法定夺,争议极大;又请部里审,七审八审,最终被封杀了。后来带到北京,中央台数十位同仁看了,认为不错,可以在中央台播出。临了,我还是败下阵来——不敢冒犯自己的“婆婆”,这是我们这一代电视人早已习惯了的“悲剧”式的结局。
  在拍《蜀道》时,我去了乌江。沿江的风景,两岸的风土民情令人心动。多么美的江岸小镇,多么美的水上人家。我们拍了150位纤夫拉船的浩大场面,拍了歪尾船冲滩,拍了竹排放流。我们在中国电视界第一次将摄像机沉入水中拍摄;我们编织了简洁的剧情,使人与自然融汇,突现中华民族的奋进精神……三个月,拍得很苦,很累……但却因某些原因给废了,可叹……
  真不好意思,带了些伤感的情绪给您。这一次打击对我来说实在很大,给我以后的纪录片创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接下来,我所构想的第三部有创新意识的影片《雨城雅安》就草草收兵了,前期工作仅用了十天。《雨城雅安》我称为“分段式结构”纪录片,我将全片分为“节奏段”、“音乐段”、“解说段”等几个段落,也是很有趣的一部片子。或许,这些玩意儿,用当时一些同仁的话讲是“突发奇想”吧,不可取的。
  电视纪录片画面的拍摄与组合,包容着十分复杂的理性和感性思维,包容着无尽无穷的想象空间,它应当是无限的艺术创造力的发挥。当然,这必定是依托在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本质之上的。我们或许可以借用别的艺术门类的术语说,电视纪录片为什么不可以是意识流体的、超现实体的、黑色幽默体的……
  就此搁笔
  顺贺撰安!
                            张穗子
                         2000年8月18日 于成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2:11 , Processed in 0.0739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