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96|回复: 0

《茶马古道·德拉姆》幕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9 0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悦春  
来源:云南日报
发表时间:2004年05月28日 16时44分56秒

--------------------------------------------------------------------------------

5月20日下午,天空飘过阵阵细雨,在新建设电影世界,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昆明大通道影视策划有限公司、北京数字印象文化传播公司摄制,著名导演田壮壮执导的系列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的首映式拉开序幕。电影大厅座无虚席,随着屏幕的展现,一幅幅壮观精美的画面、写实的原住民人物的生动刻画,将观众带入了悠悠茶马古道上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中。影片结束,观众报与热烈的掌声,田壮壮走到台前,异常激动地说:15天前影片在美国纽约公映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我走了仅10米的路到影院,内衣全湿透了。影片放映到30分钟的时候,我就跑出来了,我实在看不下去,我想起了远在怒江的马锅头,想起了剧组的人,我特别想回云南,可以说,云南就像我的家乡一样,我怀着深深的感情。既然我爱这个地方,就要为之付出。当然,《茶马古道》只是一个题目而已,远远不能涵盖这个神奇的地方的全部。
    学者眼中的茶马古道
    作为最早研究并提出茶马古道的学者之一的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面对纪录片经过5年艰苦的调研、论证及拍摄,终于与观众见面的时刻,他谈起了10年前对茶马古道考察的情景。
    1988年8月我首次到滇西北的中甸作方言调查,同徐涌涛、张宪、李林一行来到了丽江、迪庆金沙江一线,其间细访当地人家,得知该地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印度的马锅头硬领着我们到8里地外的山间去看一看马帮走过的石路,数10个一寸许深的马蹄印,足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在中甸,听当地文化老人松秀清讲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茶会,茶是人与人、人与神共通的物品。无怪乎,藏族古谚有这样的话: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把此话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我和涌涛终于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为一体,这不就是茶马古道了吗?我看见了“茶马古道”在中甸的一部分,这是现实的也是虚幻的,我们开始做“茶马古道”的梦。这个梦在1990年7月使我们脚踏实地的和马帮走在了“茶马古道”上。 
    这100多天的步行考察,从德钦到西藏昌都接着又转向四川康定。2700多千米的路程,我们和马帮一同经历了生和死的考验。从不了解“茶马古道”,到步行考察以至出版《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最终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命名。考察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如果能拍一部茶马古道的纪录片的话,那一定会“饱死人类的眼”。因此,当田壮壮及一批有志之士为“茶马古道”这样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涌现创作激情时,我们终于如愿以偿了。田壮壮的《茶马古道》用影视的画面如实地记录下茶马古道的马帮、家庭、文化,可以说是从深层次的内涵去揭示它,这肯定将会给未来的人留下一点有情趣的东西。
    导演心中的茶马古道
    9月初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以《小城之春》获得圣马可奖的导演田壮壮怎么会钟情起纪录片呢?田壮壮在手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人类对资源、生存环境有了新认识,生态的平衡、生存的和谐引起许多的思索。你生活的快乐还是忧伤是挥之不去的情结。但愿香格里拉地区能给你一点启迪。圣洁的梅里雪山,康巴人在高原草场引吭高歌,惊涛拍岸的怒江峡谷中,碧罗雪山、怒族人的舂米声、织布声,孩童们的嬉戏声,淹没在夕阳的炊烟之中。自信祥和,愉悦,是那里原著民族的灵魂。基于这些原因,田壮壮从1997年开始每年跑几趟云南。他邂逅考察古代“茶马古道”的大学老师,看了他们考察写的书,非常激动,商量着把文字变成影像。他说:茶马古道表现的是云南茶马古道人文的东西,不是表现路和茶,作家阿城曾说过《茶马古道》遍地风流“有太多的事和人,文明其实很早就来到这里,这里有最早出去留学而学贯中西的人,这里是文明交会的地方”。我感觉自己可能拍不好,但是必须有人来先做这件事,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纪录片的拍摄重点位于云南、四川、西藏境内的横断山脉。它将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连接在一起,平均海拔为2500米以上,其中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梅里雪山三大山系形成三个峡谷,而且山巅终年积雪。这个神奇的地区被人称之为“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在这个地方穿行,生活在这块土地内的原著民族便是影片拍摄的主人翁。田壮壮用一种近乎虔诚的话说: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充满了神奇般的色彩,与自然和谐地并存……我们这些从外地来的人,只能仰视他们、欣赏他们、赞美他们……这里能够给你一种力量,一份祥和及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们并不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改变自己。
    拍摄过程险象环生 
    2003年5月7日,田壮壮带领21人的摄制组,冲破非典等许多阻碍到达茶马古道的起点丙中洛乡。丙中洛,藏语意为“藏人的村庄”,高原平坝,地处云南西部高黎贡山脚下。这里居住着藏族、怒族。从这里沿怒江而上,可达西藏南部边界小镇察瓦龙,藏语意为“干热的河谷”,这段山区因没有公路而保留着风景如画的景致。摄制组跟随70匹马的马帮,里面有20多个藏族和傈僳族、怒族的赶马人,从丙中洛出发踏上这条不久之后将被公路替代的“茶马古道”。赶马人来到丙中洛通常不住店,露宿道边。一堆篝火,几瓶老酒,蒙头便睡,日出即起,喝罢酥油茶,将货物置放马背上,拔脚便走,三五十里一歇,一天要走八九十里山路。山路极为难走,雨雪且不论,就十几匹马而言,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实物。摄制组就这样随着马帮一路上风餐露宿,饮江水,沐天浴,徒步行进至藏区小镇察瓦龙。15天穿行在与外界全无通讯联系的高山之中,用了32天的时间拍摄完毕。
    说到此次拍摄的经历,田壮壮表情很平常:要说危险,我每天都在危险中度过,所有人身上都有冻伤,摄影师的脚也摔坏了,我们冒着大雨走过最泥泞最危险的路,连我的坐骑都累得站不起来了。但是,我们却亲身感受到了马帮视马匹为生命、为挚友的那份深深的赶马人情怀。
    摄制组沿途采访了用6种语言交流、有15口人之多的大家庭;走过了三个世纪的104岁的怒族老人;跑了老婆的村长;有着藏地赶马人传奇经历的82岁的老马锅头;谈过恋爱的年轻喇嘛;拒绝了所有求婚者,只想看看外面世界的藏族女教师……
    田壮壮说:这部片子更多是我的主观影像,你跟每个人坐下聊天的时候你都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故事,既使有烦恼,他们也化解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价值概念,我觉得他们活得比较纯粹,比较简单,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家园,所以人真正的快乐来自人的内心,并不是因为有钱了就快乐。
    影片之所以起名为“德拉姆”,藏语的意思即为“平安女神”,田壮壮此行的坐骑也为“德拉姆”,对影片也恰似一种吉祥的祝福。  影片引起国外关注
    亲爱的田:昨天我和海伦看了《德拉姆》,我们被你影片的壮美所震撼,看之前我不知道该期待些什么,因为我对那个地方不了解,你的影片除了是一部诗一般作品之外,更是一部永恒的历史教材,向世界展示了那个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统一。影片的音乐、影像及祥和的气氛,总之所有的一切,还有那里的人们,令我们深深地感动。               
                               马丁·斯科塞斯
                      2004年5月18日
    这是美国著名导演,邀请《茶马古道·德拉姆》作为今年5月5日在纽约“2004年翠贝卡电影节”全球首映的导演写给田壮壮的信。该片受邀在电影节向公众放映3场,早在电影节开幕之前3场的电影票就销售一空。公映开始前,尽管下着大雨,在翠贝卡电影中心外面排队等待购买加票的观众仍然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影片开映之前,电影节主席、著名电影人彼得·斯卡列向观众介绍影片时说:“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来说,今晚将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时刻。”
    影片结束,《纽约时报》评论该片为:“《德拉姆》具有远远超越其地理和风土特色,可以引起全球共鸣的深刻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 21:54 , Processed in 0.0891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