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1|回复: 0

兩漢的歌詩協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9 18: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許健 撰
《北京琴訊》1998年1月第37期
来源:青藤書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的這首《大風歌》唱出了開國皇帝叱風雲恢宏氣慨,具有時代特色,是人們熟悉的一首著名歌曲。

漢武帝劉徹繼承發揚了這個傳統,他通過樂府大規模採集各地民歌,並組織專門人才寫詞譜曲當時稱做“歌詩協律”。史家說他:“仍立樂府,採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漢書﹒禮樂志》)。史書上還記載了這十九首歌的歌詞,從中可以看出,其中包括:有因獵獲白麟所作之歌,有因獵獲赤雁所作之歌……像這樣的歌曲來祭祀祖先顯然不倫不類有失體統,汲黯曾為此加以諫阻,漢武帝卻不以為然,默然不語者久之,顯得很不高興,他為什麼如此熱衷於這些歌曲,甘願冒天下之大不諱呢?原因就在於這些歌曲反映了他的生活實際,和那些徒具形式的祭祀歌曲不大相同。

李延年不僅有出色的音樂才能,而且善於迎合皇帝的意圖,因而受到重用,提升為協律都尉,他的妹妹李夫人長於歌舞,更是倍受寵愛。她死之後,皇帝朝思暮想,促不能再見她一面。有個方士投其所好,聲稱有法術使其相會,於是皇帝被安置在微弱的燭光下遙視屏幕,仿佛真的有個美女款款定來,他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唱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漢書.外戚傳)他鍾情於死者,敢於在歌曲中剖露心跡,而且還把這即興小品“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漢書﹒外戚傳》)

繼承這個傳統,漢元帝也喜愛音樂。他自己就能親自演奏多種樂器,同時還精通歌曲創作。《漢書》中稱讚他:“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劃節度,窮極幼眇”。他的皇后王政君也能彈得一手好琴。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更是大名鼎鼎的歌舞能手。她使用一張雕飾華美的琴,彈唱《歸風送遠》之操,歌曰:“涼風起兮天隕霜。懷君子今眇難望,感予心今多慨慷”。這首歌與劉邦的《大風歌》在形式上頗有共通之處:開頭都是以“風”起興,一個是“大風起兮”,一個是“涼風起兮”,兩者都騷體形式,都是只有三句歌詞。但是兩者的風格和內容表現卻迥然不同:一個是英雄的躊躇滿志,一個是美人的多情善感。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卻生動地勾勒出兩者不同的氣質和神態。這種差別如實地反映了生活現實,生活現實是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由此而創作出來的歌曲,自然也不會雷同而各臻其妙。(按:漢武帝有“秋風起兮白雲飛”句)

李延年、李夫人、趙飛燕這些名噪一時的人物,原先也都出身於地位低微的普通樂工,漢代宮廷琴師如師中、趙定、龍德等人,原先都是民間的能手,通過選撥推荐,從而躋身於宮廷的。

《漢書﹒藝文志》所載:“雅琴趙氏七篇,雅琴師氏八篇、雅琴龍氏九十九篇”記錄了他們的勞績,這些事實告訴我們:許多出色的樂師來自民間,許多音樂成果源於民間。從當時記載可以看了出,南方的荊陽到北方的中山,普遍活躍著民間的音樂活動。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雖然還非常簡陋,也要堅持彈琴唱歌。桓覓在《鹽鐵論》中寫道:“荊陽……雖白屋草廬,歌謳鼓琴,日給月單(殫),朝歌暮戚;趙中山……然民謠好末,…,家無頭筲,鳴琴在室”。人們在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仍然不放棄精神上的追求,仍然“鳴琴在
室”、“歌謳鼓琴”。這是何等執著的追求和強烈的愛好!音樂能手李延年等人正是在民間音樂這樣深厚的基礎上湧現出來的。

民間音樂豐富了宮廷音樂,宮廷音樂的淵源來自民間,然而當時民間音樂的情況如今卻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人們對它重視不足,加以年代久遠,難以保存的原故,盡管有樂府機構“採詩夜誦”,也未能有多少彌補,實在令人遺憾。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文學作品間接保存下來民間音樂的蛛絲馬跡,也就很值得珍視的了。

枚乘在《七發》中寫道:“使師堂操暢,伯於牙為之歌”,歌曰:“麥秀嶄兮雉朝飛,向虛壑兮背槁槐,依絕區兮臨迥溪。”作品中所說的師堂和伯牙雖系出於假托,但是他們演唱的這首歌曲卻未必沒有一定的依據,它的內容使我們聯想到牧犢子的《雉朝飛》,它的形式使我們聯想到前文提及的許多歌,包括:《將歸》、《別鶴》、《大風》、《歸風送遠》等。他們都是三字一頓,三句成篇。這種形式的詩歌在文學作品中雖然不多,但在古代歌曲中卻一再出現。這種情況想必是反映了當時某種曲調結構。據說甘肅的花兒中就頗多這種三句式的歌詞。“禮失而求諸野”,也許從現存民歌中還有可能探索出古代歌曲的某些遺存。

傳為蘇武所作的《黃鵠一遠別》中寫道:“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泣為《遊子吟》,泠泠一何悲?”詩中提到的《遊子吟》是民間流行的一首歌曲。據李善注:這首歌就是《琴操》中所說的《楚引》。內容是講:楚國一個遊子名龍丘高,離家三年之久,非常思念家鄉而作此歌,蘇武漂泊異鄉十九年,對於這種遊子的心情自然是非常理解的了。

古討十九首中有一首《西北有高樓》,其中寫道:“上有弦歌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風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詩人認為如此悲切的歌曲想必是《杞梁妻嘆》了,這也是《琴操》一書中介紹的一首名曲。內容講齊國杞梁作戰身亡,其妻痛不欲生,投水自盡,這個故事流傳到唐代演變為《孟姜女哭長城》,這更是家喻戶曉的著名民歌,至今仍廣泛流傳於中國南北各地。作品通過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傾訴出人們對殘酷奴役的不滿與仇很。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疾苦,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因而能夠廣泛流傳,長盛不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9 00:53 , Processed in 0.0640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