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5|回复: 1

折迭扇的輸入與流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9 18: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 頲 撰
《東南文化》2001年第9期
来源:青藤書屋
.

內容提要:折迭扇亦“摺扇”的輸入和仿製,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界努力探究而未能完全達到滿意結果的課題。本章通過對相關資料的重新輯錄、分析,再次展現這段饒有趣味而又閃爍著文明流播光彩的歷史篇章。相關的結論為:1、“摺扇”起源於日本,分別以木料和紙為扇面製作的該種扇子,大約於北宋之際輸入中國,成為士人的收藏和珍品。同時輸入的,尚有高麗仿製的產品。2、進入金、南宋後,南中國依然從日本進口“摺扇”,北中國則曾一度仿製,以供宮廷內部使用。3、元末明初,隨著中、日間貿易的發展,外來的“摺扇”成為當時的“時髦”,從而加快了中國仿製技術的發展;然而,由於人們對“舶來物”的崇尚,還出現了使者收購仿製品以冒充真正的“倭扇”出售。



與近世書畫、曲藝有著密切關係的折迭扇亦“摺扇”,係從與中國一水之隔的日本傳來,已為學術界大部分同仁所認可。自從所稱“中世”以來,主要由冬季持用的“檜扇”和夏季持用的“蝙蝠扇”所組成的“摺扇”系列風靡這個由列島構成的國度,成為無論老少、無論男女常年佩攜的器具。《古事類苑》《服飾部二十五》:“扇ニ二種アリ、一ヲ檜扇又杉目扇ト雲フ、木片ヲ以テ造リ、絲ヲ以テ編ム、面ニ金銀泥ヲ塗リ、花鳥草木等ノ彩畫アリ、冬季之ヲ持ツ、但シ束帶ノ時、及ビ老人ハ、夏日猶ホ之ヲ持ツ、一ヲ蝙蝠扇ト雲フ、竹木ヲ以テ骨トシ、張ルニ紙ヲ以テス、其畫樣ハ檜扇ニ同ジク、或ハ詩歌等ヲ書ク事アリ、其骨ニハ塗骨、雕骨、蒔繪骨、貓間骨等ノ別アリラ、骨數ハ五骨ヨリ二十五骨ニ至ル、夏日之ヲ用ヰルニ因テ、夏扇トモ雲ヒ、又摺扇スルニ便ナルヲ以ラ、支那ニラハ之ヲ摺扇トモ雲ヘリ”。“婦人ノ扇ヲ持ツ事、及ビ其使用モ男子ニ異ナテズ、中古ノ俗、男女扇ヲ交換ツテ所持ツ、或ハ互ニ相寄贈スルユトアルニ依シバ、製作モ男子ニ同ジカリシガ如シ、後世ニ至リ女房ノ扇ハ、垂緒長ク、或ハ造枝ヲ著ケナドシテ、裝飾殊ニ多シ、要スルニ、蝙蝠扇ハ我邦ノ發明ニ出デテ、盛ニ貿易ノ用ニ供シ、譽ヲ海外ニ馳ヤシガ”(1)。

  扇面用木料製作的“檜扇”,確確實實地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時代,成為所持者身份尊貴的象徵。《續日本紀》卷二四《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六年八月,御史大夫文室真人淨三,以年老力衰,優詔特聽宮中持扇、策杖”(2)。扇面用紙製作的“蝙蝠扇”,傳說始於曾經發起第一次“三韓征伐”的神功皇后,因見到蝙蝠的雙翼受到啟發;這就是後世日本軍隊“常備”作戰器具之一的“倭扇”。不過,這種說法只是出現於很晚的記載。《古事類苑》《服飾部二十六》:“《和漢三才圖繪》卷二六《服、玩具》:神功皇后三韓征伐時,見蝙蝠羽始作扇。今軍中所用扇,大抵一尺二寸,片面紙金色以朱畫日輪,片面紙朱色以金畫月輪。其竹骨八枚或十六枚,有紐,長可六寸,隨家傳有小異”(3)。不過,無論是“蝙蝠扇”還是“檜扇”,大概在中國五代時期以前就已在日本列島上十分普及,以致曾經渡海來訪的源順,在著作中將其簡單地歸之於“扇”而已;而由中國傳入的“團扇”,則單獨列條。《倭名類聚鈔》卷一四《調度部》:“扇:《四聲字苑》曰:扇,式戰反;和名阿布歧,風也。《玉篇》作,在竹部;《兼名苑》云:扇,一名箑,音棰,字亦作菨”。“團扇:《唐令》曰:團扇、方扇。團扇,和名宇知波”(4)。

  立國於今韓半島的高麗與立國於今琉球群島的琉球,也以生產“摺扇”聞名。《東文選》卷一一崔詵《謝文相贈扇》:“扇剪黑、白二紙交織成紋,兩面書畫甚奇,形如松扇。誰為新櫸扇?黑白大分明。不用齊紈製,渾將剡紙成。方圓二體具,書畫一時呈。剪刻專偷巧,裁縫幾費精。手中孤月滿,席上好風生。忽被賢侯賜,尤為眾客驚。卻思三伏住,豈要九秋迎。謝相蒲增價,曹生竹有名。奉揚期不忝,藏襲永為榮。感德徒為切,何當報以瓊”(5)?中國前往二國的使臣,也曾提到過這種工藝品。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二九《供張》:“白摺扇,編竹為骨,而裁藤紙絻之。間用銀銅釘飾,以竹數多者為貴。供給趨事之人,藏於懷袖之間,其用甚便”。“松扇取松之柔條,細削成縷,槌壓成線,而後織成。上有花文,不減穿藤之巧,惟王府所遺使者最工”(6)。陳侃《使琉球錄》《使事記略》:“嘉靖壬辰(十一年)春,予等(給事中陳侃、行人高澄)至館,王親一員同長史來饋儀物。厲色麾之,長跪不起。不得已,姑各取扇、布二物,以答其誠,餘不之受”。“王(尚清)持泥金倭扇二柄來曰:天使遠來,此別不復再會,揮此或可以繫一念耳。予等憫其情受之,各答以所持川扇。彼喜不自勝,再拜而去”(7)。

  應該說明:無論高麗還是琉球,所產“摺扇”仍然屬於“仿製”。郭熙《圖畫見聞志》:“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近歲尤祕惜,典客者蓋稀得之”(8)。琉球的“摺扇”以“倭扇”名,已見上引;而高麗“摺扇”,有的種類,原料來自日本。《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二九《供張》:“畫摺扇,金銀塗飾,復繪其國山林、人馬、女子之形。麗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觀其所饋衣物,信然”。“杉扇不甚工,惟以日本白杉木劈削如紙,貫以採組,相比如羽,亦可招風”(9)。就是到了後世,高麗製作的同類產品,質量仍然不及原產國,因此,“摺扇”的名字徑被列入日本天皇“饋遺”李氏“朝鮮國王”物品的名單。釋周鳳《善鄰國寶記》卷中:“永享十二年(明正統五年),彩畫扇壹佰把,金銅裝飾大刀伍拾把,大紅漆木車碗大小計捌拾事,大紅漆淺方盒大小計貳拾事,紅漆和漆雜色木桶貳個”。“文明四年(明成化八年),別幅裝金屏風貳張,綵畫扇貳佰把,長刀壹拾把,大紅漆木車碗大小計柒拾事,大紅漆淺方盒大小計貳十事,蒔繪硯匣壹個,鏡臺壹個,酒壺壹只,銚子提子一具”。“文明七年,馬肆匹,散金鞘柄大刀貳佰,硫黃壹斤,馬腦大小貳拾塊,貼金屏風三副,黑漆鞘柄大刀壹佰把,槍壹佰把,長刀壹佰柄,鎧壹領,硯壹面並匣,扇壹佰把”(10)。



  早在北宋前期,日本的“折疊扇”即已流入中國。首先,由僧人然作為“進奉物”來獻。《宋史》卷四九一《日本傳》:“﹝端拱元年,僧然﹞又一合納參議正四位上藤佐理手書二卷,及進奉物數一卷、表狀一卷。又金銀蒔繪扇筥一合,納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11)。接著,商人以“舶來品”在店鋪裏出售。江少虞《宋事實類苑》卷六○《日本扇》:“熙寧末,余遊相國寺,見賣日本國扇者。琴漆柄,以青紙厚如餅,揲為旋風扇,淡粉畫平遠山水,薄傅以五彩。近岸為盡蘆裒蓼,鷗鷺佇立,景物如八、九月間。艤子舟漁人披蓑釣其上,天末隱隱有微雲飛舄之狀。意思深沉,筆勢精妙,中國之扇畫者,或不能也。索價絕高,余時苦貧,無以置之,每以為恨。其後再訪都市,不復有矣”(12)。由於數量很少,時人每以“珍藏”視之。鄧椿《畫繼》卷一○:“倭扇以松板兩指許砌疊,亦如摺疊扇者。其柄以銅,錢環,又黃絲縧,甚精妙。板上罨畫山川、人物、松竹、花草,亦可喜。竹山尉王公軒,惠恭后家,嘗從明州舶官得兩柄”(13)。也有文士以此為題吟詠,蘇轍《欒城集》卷一《楊主簿日本扇》:“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太空。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14)。

  幾乎同時,中國的士人也從高麗使臣手裏得到“松扇”和“摺疊扇”。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六:“﹝張﹞世南家嘗藏高麗國使人狀數幅,乃宣和六年九月,其國遣使、知樞密院事李資德,副使、尚書禮部侍郎金富轍至本朝謝恩進奉。私覿之物,則頭紗三枚、松扇三合、摺疊扇二只、白銅器五事而已”(15)。所稱的“摺疊扇”,蓋“排筠貼楮”,亦貫列竹條然後粘上紙片的“高麗扇”。華鎮《雲溪集》卷九《高麗扇》:“排筠貼楮綴南金,舒捲乘時巧思深。何必月團裁尺素?自多清爽滌煩襟。揮來振鷺全開羽,疊去栟櫚未展心。利用已宜勤賞重,更堪精制出雞林”(16)。這種憑藉使臣之手流入的“紙扇”,扇面上大多有精心製作的繪畫,故而又被稱作“畫扇”。《圖畫見聞志》卷六:“彼(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迭扇為私覿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塗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17)。“畫扇”之纖美,還可從時人的詩章中細細品味。黃庭堅《豫章集》卷九《謝鄭閎中惠高麗畫扇》:“會稽內史三朝扇,分送黃門畫省中。海外人煙來眼界,全勝博物注魚蟲”。“蘋汀遊女能騎馬,傳道蛾眉畫不如。寶扇真成集陳阜,史臣今得殺青書”(18)。

  至於“松扇”,文、詩皆有涉及。《畫繼》卷一○:“高麗松扇,如節板狀,其土人曰: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膩可愛。其紋酷似松板,故謂之松扇。東坡(蘇軾)謂:高麗白松理直而疏,折以為扇,如蜀中織棕櫚心,蓋水柳也”(19)。陸深《春雨堂隨筆》:“東坡(蘇軾)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二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方已有之”(20)。張耒《張右史集》卷一二《謝錢穆父惠高麗扇》:“三韓使者文章公,東夷守臣親掃宮。清嚴不受橐中獻,萬里歸來兩松扇。六月長安汗如洗,豈意落我懷袖裏。中州翦就霜雪紈,千年淳風古箕子”(21)。《豫章集》卷二《次韻錢穆父贈松扇》、《戲和文潛謝穆父松扇》:“銀鉤玉唾明茧紙,松箑輕涼並送似。可憐遠度幘溝婁,適堪今時褦襶子”。“丈人玉立氣高寒,三韓持節見神山。應得安期不死草,使我蟬蛻塵埃間”。“猩毛束筆魚網低,松柎織扇清相似。動搖懷袖風雨來,想見僧前落松子”。“張侯哦詩松韻盡,六月火雲蒸雨山。持贈小君聊一笑,不須射雉彀黃間”(22)。蘇軾《東坡集》卷前一七《和張耒高麗松扇》:“可憐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宮。萬牛不來難自獻,裁作團團手中扇。屈身蒙垢君一洗,掛名群家詩集裏。猶勝漢宮悲婕妤,網蟲不見乘鸞子”(23)。“團團手中扇”,蓋展開如半圓的“摺扇”(24)。

  南宋和元,折迭扇仍從日本、高麗源源不斷地輸入。浙西的臨安府、杭州路成為該物品的最大集散地;以致“流寓”於後一城市的周密,徑在《癸辛雜識》卷續下《倭人居處》記下茲類“信息”:“其聚扇,用倭紙為之,以雕木為骨,作金銀花草為飾,或作不肖之畫於其上”(25)。這種通過海道進入的扇子,做工精細,還引發了居住在以上二地墨客的神奇思緒。韓弈《韓山人集》《題三韓扇上畫竹》:“幾迭湘上,檀欒影欲浮。清風吟自卷,不怨篋中秋”(26)。貢性之《南湖集》卷下《倭扇》:“外番巧藝奪天工,筆底丹青智莫窮。好似越裳供翡翠,也從中國被仁風”(27)。吳萊《淵穎集》卷二《東夷倭人小摺疊畫扇子歌》:“東夷小扇來東溟,粉箋摺疊類鳳翎。微飆出入揮不停,素繪巧艷含光熒。銀泥蚌淚移杳冥,錦屏罨畫散紅青。皓月半割蟾蜍靈,紫雲暗蘢鮫魚腥。徐市子孫附飛舲,然家世雜焚經。文身戴弁舊儀形,對馬絕景兩浮萍。殊方異物須陳廷,富賈巨舶窺天星。祝融噓火時所訂,島濱賣箑送清泠。白龍浸皮暑欲醒,玉階涵水夜撲螢。蓬萊仙人降輜軿,扶桑茧絲結彩綎。祖洲芝草釀綠醽,穹龜巨黿動遭刑。海神惜寶轟雷電,鄙夫臥病臨虛扃。蒲葵百柄稱使令,冰漿蔗液但滿瓶。石榻被發氣自寧,新羅一念終飄零,凃修雉尾吾何銘”(28)。



  隨著中國、日本民間、官方貿易的開展,當明朝代祚以後,折迭扇的輸入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蔡汝賢《東夷圖像》:“日本產金、銀、水晶、琥珀、珠玉、螺鈿、倭屏、倭扇、犀、象之屬,得中國絲綿、錦綺、瓷器、針線等物,喜不自勝”(29)。郭光復《倭情考略》《倭語》:“扇,黃旗。泥銅扇,法古黃旗。泥金扇,空楷泥黃旗”(30)。文震亨《長物志》卷七《扇、扇》:“今之摺疊扇,古稱聚頭扇,乃日本所進;彼國今尚有絕佳者。展之盈尺,合之僅兩指許。所畫多作仕女乘車、跨馬、踏青、拾翠之狀。又以金銀屑飾地面,及作星及人物,粗有形似。其所染青綠奇甚,專以空青海綠為之,真奇物也”(31)。薛俊《日本國考略》:“洪武四年,國良懷遣使僧祖朝貢。七年,復來,以無表文卻之。其臣亦遣僧貢馬及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貢亦卻之。十四年,國王遣僧貢方物,不恪,卻其貢,僧人發陝西、四川各寺居住。至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復來,詔定為貢,期約十年一貢”(32)。不過,從仕履於洪武朝的張羽所書來看,明太祖也曾接受過折迭扇的進獻。《靜居集》卷一《賜倭扇》:“東夷來語嗢咿□,聖人當天九有服,小臣螻蟻將安歸?萬夫伐竹扶桑涘,夜搗冰苔成側理。制為鵲尾扇參差,再拜入獻金門裏。君王垂衣坐法宮,天飆謖謖清秋同”(33)。

  來自日本國的“走私”武裝,早在明太祖接受並“改組”浙東方國珍沿海部署之際,一度肆虐於中國東部。稍後,朱氏將卒在勦滅這明初“倭寇”的過程中獲得“倭扇”,並以此為戰利品貢奉給皇帝。朱元璋《明太祖集》卷一九《倭扇行》:“滄溟之中有奇甸,人風俗禮奇尚扇。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陳健兒首按獻。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觀天坐井亦何知?斷發班花以為便。浮辭嘗雲卉服多,捕賊觀來王無辨。王無辨褶褲籠松,誠難驗君臣,跣足悟蛙鳴,肆志跳樑干天憲。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34)。“倭扇”也曾是“倭寇”戰鬥的傳令器具之一;逮到嘉靖中,無論是“真倭”、還是實為中國“海盜”的“假倭”,都沿襲了這一“傳統”。李言恭、郭傑《日本考》卷一《寇術》:“倭夷慣為蝴蝶陣,臨陣以揮扇為號。一人揮扇,眾皆舞刀而起,向空揮霍。我兵蒼皇仰首,則從下砍來”(35)。朱九德《倭變事略》:“嘉靖三十二年五月,是賊既勝,意氣揚揚。有稱二大王者,年二十餘,每戰輒揮扇,用幻術惑眾,獨衣紅袍,騎而行”。“賊戰,每搖白扇。僧識為蝴蝶陳。乃令軍中各簪一榴花,僧手撐一傘以行,但作採花狀。賊二大王者望見僧,即若縛手然,蓋以術破之也。僧以鐵棍擊殺之,並殺勇戰者十餘賊”(36)。

  卻因所獲數量不在少數,明朝的天子徑將“倭扇”作為“珍稀”賜予臣下。於是,部分受到特別惠顧的將臣得以在酷暑攜帶折迭扇出入宮殿當值、列廷。這種舉動,不僅在於以向受賜者顯示不尋常的“恩寵”,還在於“象徵”華夏的“強盛”、四裔的“歸化”。《靜居集》卷一《倭扇》、卷六《賜倭扇》:“賜從天苑祕,來涉雲濤遠。入握體還藏,向風機自展。豈無白團扇?能舒不能卷。洗馬手中持,終朝陪鳳輦”。“萬國扶桑外,年年貢扇來。皇都無酷暑,賜與拂塵埃”。“小國貢來東海外,尚方分給午門前。終身永寶君王寵,總遇秋風莫棄捐。青宮甲觀倚雲開,侍從如雲總俊才。昨暮傳宣容握扇,丹墀清曉謝恩來”(37)。夏原吉《夏忠靖集》卷四《兩蒙恩賜倭扇欣戴之餘賦此》:“遠夷敦職呈倭扇,聖主覃恩賜侍臣。捧處九霄紅日近,揮來一片白雲新。蒲葵側是瞻餘景,蟬雀甘心立後塵。盪盪皇風從此播,炎氛清絕萬方春”(38)。當然,無論南京、北京,即使有折迭扇取涼,也仍不足消除夏季的炎熱。所以,“無酷暑”、“清絕萬方春”,皆是臣下的阿諛之詞。還有“御賜倭扇”的詠詩,稱讚其的“節義”。吳伯宗《榮進集》卷三《詠御賜倭扇》:“來經三島外,賜出五雲中。但保琅玕節,真乘閶闔風”(39)。

  直至明中葉,日本仍以所產折迭扇作為“貢品”上獻中國天子。《善鄰國寶記》卷中《日本國王源義政上表》:“成化使一年八月,別幅:馬肆匹,散金鞘柄大刀貳把,硫磺壹斤,馬腦大小貳拾塊,貼金屏風三副,黑漆鞘柄大刀壹佰把,槍壹佰把,長刀壹佰柄,鎧壹領,硯壹面並匣,扇壹佰把”(40)。可是,就其所貢折迭扇種類,居然遠不如琉球。何喬遠《閩書》卷一四六:“琉球貢物:曰馬,曰刀,曰金銀粉匣,曰瑪瑙,曰象牙,曰螺殼,曰海巴,曰{擢}﹝摺﹞子扇,曰泥金扇,曰生紅銅,曰錫,曰生熟夏布,曰牛皮,曰降香,曰木香,曰檀香,曰速香,曰丁香,曰黃熟香,曰蘇木,曰烏木,曰胡椒,曰硫黃,曰磨刀石”。“日本貢物:曰馬,曰盔,曰鎧,曰劍,曰腰刀,曰,曰塗金裝彩屏風,曰灑金櫥子,曰灑金文臺,曰灑金手箱,曰描金彩匣,曰描金筆匣,曰抹金銅提銚,曰灑金木銚角盥,曰貼金扇,曰水晶數珠,曰硫黃,曰蘇木,曰牛皮”(41)。不過,琉球所貢,也未必不是從“鄰國”日本“收買”。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四《琉球》:“嘉靖二年六月,有外夷人八名,在於﹝福州﹞南門欲行進城,手執小旗一面,內寫稱琉球國人氏,因為收買進貢儀物,於本年屋月至於平海地方,是夜被風打破船沉,淹死三百餘人、番使六名,僅有十五名復生上岸”(42)。



  中國仿製“摺扇”,最早應該在北宋後期。《畫繼》卷一○:“又有用紙,而以琴光竹為柄,如市井中所製摺迭扇者。但精緻非中國可及,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所畫多士女乘車跨馬、踏青拾翠之狀,又以金銀屑飾地面,及作雲漢、星月,人物,粗有形似,其來遠磨擦故也。其所染青綠奇甚,與中國不同,專以空青海綠為之。近年所作,尤為精巧”(43)。所稱的“市井中所製摺迭扇者”,當然就是中國仿製的品種。中國仿製的品種中有扇面為白紙或白絹者,這樣,與團扇一樣,以利書師、畫工題字作畫,別有風情。逮至建炎以後,題字作畫者中,既有得到陛召的宗室遠裔趙伯駒,也有供奉宮廷的皇后親妹楊娃。鄭元祐《僑吳集》卷二《趙千里聚扇上寫山、次伯雨韻》:“宋諸王孫妙盤礡,萬里江山歸一握。卷在袖中舒在我,清風徐來縠衣薄。文采於今淪落餘,雕欄玉砌凄煙蕪。寶玉不隨黃土化,門上空啼頭白烏”(44)。《春雨堂隨筆》:“予見南宋以來,詩詞詠聚扇者頗多。予收得楊妹子所寫絹扇面,摺痕尚存”(45)。又,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宣和末,婦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錯到底。竹骨扇以木為柄久矣,忽變為短柄,止插至扇半,名不徹頭”(46)。所稱的“不徹頭”,當是扇骨只及扇面少許的一種摺疊扇。

       完顏氏在北方建立統治以後,可以肯定:折迭扇的仿製沒有中斷。從可見的記載來看:無論宮闈掖庭、還是官第民舍,都可見到“摺扇”的影跡。劉祁《歸潛志》卷一:“﹝金﹞章宗天資聰悟,詩詞多有可稱者。﹝其《蝶戀花》﹞詞曰: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鈿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金殿日長承宴久,招來暫喜清風透。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47)。細細品味:“幾股湘江龍骨瘦”,指的是用竹子做成的“扇骨”;“翠條更結同心扣”,指的是將“扇骨”貫穿起來的“扇索”以及頂端綰成同心結的“扇墜”。“巧樣翻新,疊作湘波皺”,正是“扇頭”撒開來的形狀;而“輕輕褪入香羅袖”,也非“摺扇”不可做到的事情。再說,就“聚骨扇”來說,顧名思形,也該是“摺扇”的同類。茲扇的原始產地,看來絕非屬於外國的“倭”和“高麗”。那是因為:詞中既不見直接字眼的提到,也不見相關典故的涉及。無論如何,“湘江”、“湘波”等名的出現,至少可以被認為:藉以製作茲扇“扇骨”、“扇面”的原料,竹、絹或紙,都來自湘江流經的湖南。暨,李靖民《莊靖集》卷一《紙扇》:“竹疏而骨,楮剝而膚。權以行巽,風乎沉隅”(48)。所稱以“疏竹”為“骨”、“剝楮”為“膚”的“紙扇”,也該是當時仿製“摺扇”的一種。

  孛兒只吉氏勃興以後,“摺扇”的仿製可能經歷了一次“由盛轉衰”的過程。不過,仍能見到士人的相關題詠。《南湖集》卷下《摺疊扇》:“出懷入袖總相宜,用舍行藏各有時。不是漢宮秋信早,棄捐何得怨班姬”。“舒卷從人各有時,江南六月正相宜。世間聚散多如此,滿面炎涼莫自疑”(49)。此外,當至元、大德間,還出現過一種以竹為“扇骨”、紙或絹為“扇面”,搖動起來會有清脆響聲的“響篁扇”、“響扇”、“竹扇”。胡祗遹《紫山集》卷六《響篁扇》:“應手清風滿意生,隨風吹落舜弦聲。吃喉解道不奉詔,強項那能噤弗鳴。頗似鏗鏘奏金石,無勞鼓吹邁秦箏。班姬幽恨詩難盡,暗向騷人訴不平”(50)。劉將孫《養吾齋集》卷二七《響扇銘》:“清風翛然無德,蘭池澹然無怨。間令熱客涼心,笑代貴人障面。揮塵不受塵污,轉暑不隨暑轉。玲玲何須一聲,亦遣坐中驚見”(51)。劉敏中《中庵集》卷一四《竹扇銘》:“掩節而鞠躬,括外而虛中,以質素為之彌縫。噫!當矯柔而不失其正,此其所以及我者,凜然惟君子之風”(52)。危素《雲林集》卷二《叔儀送扇》:“撫州竹扇製來新,鄧子持歸贈野人。六月江南如此熱,海風一起靜黃塵”(53)。以上提到的扇子,以其結構,大概都可歸諸“摺扇”之類。

  自明永樂以後,由於皇帝的喜好,折迭扇的仿製進入了一個持續的推廣時期。婦女行用,先由“妓女”,後及“良家女子”。王廷鼎《杖扇新錄》:“劉元卿《賢奕編》謂:摺疊扇一名撒扇,蓋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南方婦女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女亦用之矣”(54)!當成化後,折迭扇有取代中國“傳統”的團扇之趨勢。而在仿製的折迭扇上題字作畫,成為一種風尚,以至於造假牟利。高士奇《天祿識餘》卷三《聚頭扇》:“摺迭扇古名聚頭扇,僕隸所執,取其便於袖藏,以避尊貴者之回。元時高麗始以充貢;明永樂間,稍效之。今則流行浸廣,團扇廢矣。至於揮灑翰墨,則始於成化間。近有作偽者,乃取明初名公手跡入扇,可哂也”(55)。折迭扇的仿製工藝日益精細,種類也不斷增加。陳貞慧《秋園雜佩》:“其摺疊扇自永樂朝鮮貢始,始頒其式。宣﹝德﹞、宏﹝治﹞間,扇名於時者,尖根為李昭,馬勛為單根圓頭。又方家製方,相傳云:文衡山非方扇不書。川扇、弋扇以地著,後又有蔣三蘇、臺荷葉、李玉臺、柳邵明,若李文甫、光翟、濮仲謙,雕邊之最精者也。遠者百餘年,近亦四五十年物,即一扇之製,而精堅脆薄其為升降也具矣”(56)。



  綜上所證:“摺扇”起源於日本,大約在北宋中期,與“仿製”的高麗同類產品傳入中國。其後,歷金、南宋、元三朝,折迭扇的輸入時斷時續;迨明洪武、永樂,進口數量激增,從而引起士民的廣泛興趣,為此後的普及創造了條件。中國折迭扇的“仿製”,於各朝皆有。特別是明洪熙後,卻緣在位皇帝的端午節前“賜與”,形成了高峰。朱瞻基《明宣宗集》卷四三《端陽賜扇詩》:“端陽節屆,天氣向炎。朕方咨爾群臣祇修庶政,茂協天時,以成長舉之功。茲因賜扇(摺扇),特賦詩一章以勉之。金箋玉藻徇天光,炎景方中化日長。好播仁風彌六合,豈徒懷抱欲清涼”(57)。也因為這些所賜折迭扇大多為中國“國產”,所以不須追究搧扇而來的“風”由何而來,一概將之稱為“仁風”。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南宋寧宗在位時期。《楊太后宮詞》:“角黍未盤裝,酒闌昌歇泛瑤觴。近日誇賜金書扇,御侍爭傳佩帶香”(58)。前引陸深所收集的“楊妹子”所書折迭扇“絹扇面”,依其製作時代,正當嘉定前後。因為所稱“楊妹子”不是別人,正是寧宗朝皇后、理宗朝太后楊氏的妹妹。陶宗儀《書史會要》卷六:“楊氏。寧宗皇后妹,時稱楊妹子。書法類寧宗,馬遠畫多其所題,往往詩意關涉情思,人或譏之”(59)。

  折迭扇仿製的水平,當明中葉以前,就已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局面。頗為令人捧腹,利用時人“崇洋”的心理,日本使者還曾做出過收購中國工匠“仿製”的折迭扇轉銷漁利的舉動。王紱《友石集》卷二《倭扇謠》:“倭人茧紙摺為扇,缺月生輝銀滿面。闕下年年多貢餘,都人重購何紛如。杭工巧黠思爭利,效倭作扇渾無異。價廉百十人不悅,說是倭來方道地。倭來便道經杭州,廉價卻將杭扇收。倭收杭扇堪驚怪,轉眼街頭高價賣。買扇還家諍扇真,街頭待賣真倭人”。“倭人茧紙摺為扇,缺月生輝銀滿面。闕下年年多貢餘,都人重購何紛如。倭言我扇不欲利,只欲人問古銅器。器好年多扇亦多,猶解摩挲看款識。倭能論器不論財,尊彝鼎填街來。幾人懷金不得扇,手中無器空徘徊。吁嗟古器日應少,倭貢年年扇來好”(60)。工藝的改進,仍應歸功於國與國間的來往。而“假倭扇”除杭州外,對日本的主要貿易港南宋慶元府、明寧波府也是重要的產地。郎瑛《七修類稿》卷四五《倭國物》:“古有戧金而無泥金,有貼金而無描金、灑金,皆起日本;本朝因東夷或貢或傳而有也。描金、灑金,浙之寧波多,倭國通使,因與情熟,言餂而得之。灑金尚不能如彼之圓,故假倭扇,亦寧波人造也。泥金、彩漆、縹霞,宣德間,遣人至彼傳其法”(61)。

  或許是可以折迭的性能以利其上的字、畫長久保留,當明中葉以後,折迭扇在文物收藏者中大得青睞,有取代“團扇”亦“便面”的趨勢。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器用》卷一二:“摺疊扇,一名撒扇,蓋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或寫作翣,非是;翣即團扇也。團扇可以遮面,故又謂之便面;觀前人題詠及圖畫中可見”(62)。這為中國的“仿製”和“開拓”種類,創造了特別的“機遇”。《長物志》卷七《扇、扇墜》:“川中蜀府,製以進御,有金鉸綠藤骨面、薄如輕綃者,最為貴重。內府別有彩畫五毒、鶴鹿、百福獸等式,差俗然亦華絢可觀。徽、杭亦有稍輕雅者,姑蘇最重書畫扇,其骨以白竹、棕竹、烏木、紫白檀、湘妃、眉綠等為之。間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圓頭、直根、縚環、結子、板板花諸式。素面金扇,購求名筆圖寫,佳者價絕高。其匠作,則有立贊、馬勛、蔣三、柳玉臺、沈少棟諸人,皆高手也。紙敝墨渝不堪懷袖,別制卷冊以供玩。相沿既久,習以成風,至稱姑蘇人事,然實俗製,不如川扇適用耳。扇墜宜用伽南沉香為之,或漢玉小玦及琥珀、眼掠皆可,香串、緬茄之屬,斷不可用”(63)。而所稱的“川扇”,正是前引當年明使在琉球國都那霸作為“泥金倭扇”交換的中國新一代折迭扇。

最後,王勇先生《中日關係史考》第一○章《日本摺扇的起源及在中國的流播》:“從文獻記載看,日本的摺扇從材質可以分為板扇(檜扇)與紙扇(蝙蝠扇)兩種。檜扇的起源一般認為在平安時代,如最具權威的日本史學辭書《國史大辭典》(吉川弘文館﹝刊本﹞)認為檜扇是九世紀前後日本發明的”。“檜扇成為禮儀佩飾,逐漸失去驅暑招風的實用功能,因而被稱為冬扇。《初學記》引《西京雜記》:天子夏設羽扇,冬設繪扇”。“檜扇表面施以重彩,兼繪任務景象,便成了名副其實的繪扇。檜扇的種類很多,以華麗的緘絲編綴的檜扇,往往是男女求愛的信物;而在莊重的場合,天皇和皇太子執蘇芳染的赤檜扇,公卿百僚則用白檜扇;還有一種薰香檜扇,據說只限於德高望重的長者使用”(64)。校以《西京雜記》卷一,則:“漢制:後宮則五色綾文,以酒為書滴,取其不冰,以玉為硯,亦取其不冰。夏設羽扇,冬設繒扇”(65)。也就是說:“繪扇”乃“繒扇”之誤。實際上,如果所言“繒扇”、“繪扇”真為“檜扇”,折迭扇的“發明”應該是中國而不是日本了,因為漢、無論“西漢”、“東漢”年代都要大大地早於日本的“平安時代”。而《西京雜記》一書的作者,正是同時以“儒”、“道”聞名、生活年代在司馬氏西晉的葛洪(66)。
--------------------------------------------

注釋:

1
東京,內外書籍株式會社《古事類苑》刊行會刊本,昭和十年,頁一二八九、一二九○。
2
東京,株式會社吉川弘文館《國史大系》本,頁二八八。
3
頁一三四六。
4
嘉永弘簡堂、竹蒼樓、寶文堂補刻本,頁一○下。
5
漢城,太學社縮小影印本,一九七五年,頁二四三上、下。
6
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影印上海進步書局刊本,一九八四年,頁三○○上。
7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影印本,頁三五四、三五九、三六○。
8
《叢書集成初編》本,頁二六○。
9
頁三○○上。
10
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殷禮在斯堂叢書》本,一九九四年,頁三七四下、三七七上、下。
11
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一九七七年,頁一四一三六。
12
上海古籍出版社刊本,一九八一年,頁七九九、八○○。
13
《四庫全書》本,頁五下。
14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明刊本,頁一八、上、下。
15
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張茂鵬點校本,一九八一年,頁五六。
16
《四庫全書》本,頁二下。
17
頁二五九。
18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乾道刊本,頁一三下。
19
頁四下。
20
《叢書集成初編》本,頁二。
21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舊抄本,頁六下。
22
頁一二下、一三上。
23
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民國世界書局刊本,一九八六年,頁二三一。
24
《三孔集》孔武仲《宗伯集》卷四《錢穆仲有高麗松扇,館中多得者,以詩求之》、《內閣錢公寵惠高麗扇,以梅州大紙報之,仍賦詩》,《豫章叢書》本,頁一上、下:“大荒茫茫最宜松,直從曠野連深宮。聽聲臥影已不俗,況作團扇搖清風。人情重遠由來事,不貴黃金貴楛矢。況有新詩傳四方,群豪近
隨弄著章。我雖相見無所得,坐憶松鶴生微涼。往年在廬山,見僧房有高麗松扇。斂之不盈寸,舒之則雪山、松鶴,意趣甚遠”。“昨夜秋風來戶庭,殘燈閃滅微涼生。得公團扇未及用,掛向空堂神骨清。但將遠趣醒耳目,不獨暑月排歊蒸”。
25
《四庫全書》本,頁一三下。
26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抄本,頁四二五下。
27
《四庫全書》本,頁三○上。
28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至正刊本,頁一七下、一八上。
29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萬曆刊本,頁四三○上。
30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萬曆刊本,頁三五三下。
31
上海文藝出版社《古今說部叢書》影印本,一九九一年,頁七下。
32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抄本,頁二七五上、下。
33
《四部叢刊三編》景印成化刊本,頁一一上、下。
34
《四庫全書》本,頁七下、八上。
35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萬曆刊本,頁四九六上。
36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影印本,頁一九三。
37
頁五二上、四下、一四下。又,校以同作者《靜庵集》,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鈔本,頁二九九上、三○三下相關句作“萬里扶桑國”、“終身永保君王賜”。
38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弘治刊本,頁六九一上。
39
《四庫全書》本,頁一上。
40
頁三七七下。
41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崇禎刊本,頁六三四上、六四○下。
42
北京,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余思黎點校本,一九九三年,頁一三四。注釋:
43
頁五上。
44
《四庫全書》本,頁二七上。
45
頁一、二。
46
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李劍雄、劉德權點校本,一九九七年,頁四○。
47
北京,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崔文印點校本,一九八三年,頁三。
48
《四庫全書》本,頁四下。
49
頁二三下、二四上、三二下。
50
《四庫全書》本,頁四四上。注釋:
51
《四庫全書》本,頁五上、下。
52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清抄本,頁三八五上、下。
53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影印光緒嘉業堂刊本,頁三八八上。
54
上海,中州國光社《美術叢書》本,一九四七年,頁二四七、二四八。
55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康熙刊本,頁二二七下。
56
《昭代叢書》本,頁八下、九上。
57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內府抄本,頁二六一上、下。
58
士禮居藏稿本傳鈔本,頁八下。
59
上海書店影印洪武刊本,一九八四年,頁二九九。又,包銘新《扇子鑒賞與收藏》第一章《扇子的歷史》,上海書店出版社《古玩寶齋叢書》本,一九九六年,頁四:“一九七八年江蘇武進南宋墓中出土的黑漆奩上,畫著一手持折扇的仕女,那白扇面上繪有花鳥,並畫出五檔的扇骨”。
60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弘治刊本,頁二五五下。
61
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刊本,頁七四八下。
62
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萬曆校正縮本,一九八五年,頁一三四四上。
63
頁七下、八上。
64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刊本,一九九五年,頁一三四、一三七。
65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漢魏叢書》本,一九九二年,頁三○二下。又,徐堅等《初學記》卷二五《扇》,北京,中華書局司義祖點校本,一九六二年,頁六○四亦作“繒扇”。
66
《晉書》卷七二《葛洪傳》,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一九七四年,頁一九一一:“葛洪,字稚川,丹楊句容人。父悌,吳平後入晉,為邵陵太守。洪少好學,家貧,躬自伐薪以貿紙筆,夜輒寫書誦習,遂以儒學知名。從祖玄,吳時學道得仙,以其丹祕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悉得其法焉”。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05-7-4 23: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聊聊扇子

剑影琴风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5-6-24 10:28:07      

--------------------------------------------------------------------------------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殷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翟扇”,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游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或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西汉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用料贵重,将象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象牙骨大边上镂雕、细刻、红木、鸟木骨大边?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边等,扇头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博得人们所爱。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辞和神韵。 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宝。折扇中有专供和尚用的马元黑纸扇。扇面上用真金粉书?心经"、"金岗经""菠罗若经",还绘有"十六罗汉"、"观音"、"红孩儿"、"弥陀佛"、"济公"等有关佛教文化题材内容。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例《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子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以及"扬仁风"的传说,和泰戈尔赠扇题诗等都反映扇文化内涵。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历来就有风韵婀娜扇舞,扇子可起健身作用,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扇动作来表达舞台上各种道具或表现人物性格。扇子逐形成扇俗,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端午节亲友间有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扇子还作为定亲信物。扇子是友谊的纽带。从唐朝时,扇子就作为赠送邻国礼品,相互遣大使进行扇文化交流,直到至今中央和省市领导到国外访问扇子作为馈赠礼品。扇子装饰已逐渐进各家各户,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现扇子艺术价值大大提升,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物。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在王羲之家门前的蕺山街东边是条小河,河上有座石头砌的拱形小桥。这一天,天气很热。王羲之经过这座桥回家,看见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抱着一大抱扇子在桥上叫卖。走近去一看,是一大抱制作粗糙质量底下的纸扇。虽然便宜,也没人买。老婆婆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满脸是汗,愁眉苦脸地叫着:“要扇子吗?买扇子吗?”王羲之见了很同情,问道:“老婆婆,你这扇子卖几文钱一把呀?”老婆婆说道:“三十文,少两文也卖给你。”王羲之听了,向旁边店家借来一支笔,就站在桥头,把扇子一把一把都题上字,说道:“老婆婆,这题上字的扇子,要 八十文一把,少了你不要卖。”哪晓得这时桥上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一看王羲之题字的扇子,人人争着要,一下就卖光了。这座桥,后来人们就称为“题扇桥”。直到今天,桥上还竖有一块一人多高的“晋王右军题扇桥”大石碑哩!那老婆婆扇子一下卖光,又多得了钱,喜极啦。急忙忙地赶回家里,又抱来了很多纸扇,寻到王羲之家里,请王羲之题字。王羲之一听说老婆婆找上门来啦,忙从边门溜到一条弄子里躲着,一直等到老婆婆走了,才回家,那条小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现在,我国的扇子作为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郭沫若曾为扇厂工人欣然题诗一首: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增面目,人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 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计》中诸葛亮羽扇 轻摇,烘托出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著名川剧演员阳友鹤,仅使用折扇的姿态就有70多种。过去相声演员,手里常拿一把扇子,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

在国外,扇子也有很多趣话。古埃及人早会用棕榈叶做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贵族和奴隶主使用,由身强力壮的奴隶打扇。以后,扇子被看成权贵的象征,扇子越大,坐在扇子下面的人越是显赫。公元9世纪,日本人发明了小巧玲拢的折扇,他们把折扇看成能带来幸福的祥物。欧洲从16世纪中期开始,折扇 在宫廷和仕女界大受青睐。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不拿扇子的女士 犹如不佩剑的男子。”可见扇子和剑在当时上流社会风行之盛。1797年,英国人威廉·科克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扇学》,其中提到对付一个突如其来的献媚者,小姐们用起“扇语”来简直就像水兵们用旗语一样娴熟。右手使劲挥扇表示“我爱另一个人”,如果来者不开窍,她再用左手照样来一遍,这叫做:你还是走开的 好!他就应该马上走开,这时,如果小姐突然让扇子坠地,聪明人就会顿时喜出望外,因为这一动作意味着“让我们言归于好吧”!至于将扇子贴近脸颊,这是“我爱你”的意思。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扇子的功用正不断地由 电风扇和空调设备来完成,然而人们始终没有、也许永远不会丢弃和忘却扇子。1981年,米兰和纽约的国际工艺美术设计小组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的日用工艺品,从沙发到沙发枕、从花瓶到烟灰缸、从玻璃杯到耳环……全部做成扇形的,人们竞相争购,着实时髦了一阵。在收藏家的眼里,扇子的身价更高,世界上曾有一把名贵的扇子是180年前在德国生产的,扇骨用精雕细琢的珠母做成,装饰着纯金做的小鸟,镶着绿宝石和红宝石。该扇于1980年在瑞士苏黎世的一次拍卖中以2万瑞士法郎的高价更换了主人。弄子,到今天,人们还亲切地称呼它为“躲婆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11-1 08:03 , Processed in 0.0667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