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湘里妹子

鸡情飞扬----湘里妹子学术论坛2005春节献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六: 驱邪迎福的年画[/center]

  門神:

  木版雕印的門神在宋代之前已經開始販賣了。門神的種類很多,有「神荼」和「鬱壘」、「秦瓊」和「敬德」、「鍾馗」,又有文武之分。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反應出民眾為了求得安居樂業,辟邪除祟,貼這類門神祈求心靈平安,同時也有招福的用意。

  財神:

  依照中國民間的傳說,新年張貼財神年畫,將帶給人們財富、幸福、榮華富貴。財神的種類很多,有「增福財神」、「和合財神」、「燃燈道人」和「趙公明」等。

  灶神:

  俗稱「灶君」,又稱為「司命灶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命運,監視全家人的是非善惡行為,年底升天稟報玉皇上帝。因此灶君和每個人的禍福都有密切關係。新年張貼灶神年畫,將帶給家庭平安和福祿。此圖的灶君像白面書生,神色和藹慈祥。後面兩側童子各捧善惡瓶,以示灶神的職責。

  門額厭勝:

  有獅子、七星劍、北斗、八卦圖、太極圖、蝙蝠、葫蘆、祥雲等。新年張貼門額,用以避兇驅吉。

  

  門楣掛箋:

  新年張貼在門楣上,迎風飛舞,招來五福,又稱為「門箋」、「門綵」、「掛錢」、「吊錢」和「花聯」。通常三張或五張為一組,取意「三星拱照」、「五福駢臻」、故又稱為「福符」或「五福符」。

  對聯:

  對聯又稱為「門聯」,通常以文字書寫。也有雕像的門簾,但相當罕見。目前僅發現有以八仙中的四仙圖像(即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韓湘子),構成為「鳳毛麟趾」的精美上聯。下聯「鶴算龜齡」以遺失不見,相當可惜。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编辑:龚雅丽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15:01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七:绚丽多彩的绵竹年画   [/center]

  曾被誉为我国(年画四大家)之一的绵竹年画,和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山东的潍坊年画在历史上同负盛名。绵竹年画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木版年画。因产于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绵竹年画始于明末清初,以光绪年间为盛期,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清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绵竹县志载:[绵竹风擅简竹之利][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茶郁垒,点缀年景。商贩运自陕甘滇黔,裹银币来市易,仲冬则接踵城南,购运者遍于五道百五十余县。在年画之乡的绵竹,每年农历冬月初一[纸画铺出门神谓之挂望。]腊月初一,南城外画市[南华宫陈设门神门签画条桃符],画商云集,画市繁荣。[除夕易门神桃符张登陈祭仪。][啖鬼者神荼郁垒,守门而鬼不敢入]。

  绵竹年画老艺人张学元、王天宝(均已故)传说:清乾隆年间绵竹年画已发展到了特别兴旺的时期。全县制作年画的大小作坊多达三百余家。每年外销一千二百万份之多。绵竹年画不仅畅销西南各地,而且还通过西藏等地远销印度、缅甸及东南亚其它国家。

  绵竹年画构图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活泼,艺术形象传神动情,风格朴实,装饰性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绵竹年画形式多种多样。按其陈设地点分[中堂](贴堂屋用)、[斗方](贴走廊、客厅用)、[门神](贴大门用)、[门签](贴门楣用)等品种。年画的题材也非常宽广,大多以当时的民间戏曲和神话故事,为内容,如《天女散花》、《老鼠嫁女》、《五子告母》等;[门神]则以秦军、胡帅为主,兼以童子、仕女、文武财神、中意状元等;[斗方]大我以讽刺社会为题材,如《三猴烫猪》、《狗咬财神》、《春宫偷酒壶》等。

  绵竹年画大多以木版印出轮廓线,再填颜色,开相而成。善于用红、绿、蓝、黄等少数色彩表现出既绚丽多彩,又粗犷朴实,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效果。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编辑:龚雅丽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28:06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八:朱仙镇木版年画 [/center]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历来为国内外美术界重视和敬慕。其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成立了年画社,形成了具有现代规模的作坊,销售批发市场,不仅有传统的手工套色,而且有胶版印刷,并创作出了一大批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年画新作。使这一民间古老艺术瑰宝,在百花园中结出丰硕之果。  

  我国著名版画艺术家刘岘对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极为关注和喜爱,早在三十年代就曾为鲁迅先生研究和论述我国的版画艺术提供了不少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于北京上海两地"鲁迅纪念馆"中)。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鲁迅先生不只一次地赞扬朱仙镇年画的特色,更称赞其木刻刀法雄厚、朴实,称之为富有民族色彩的制作。

  新春对联的起源在于朱仙镇,它的历史故事是:北宋,乾德三年春,宋军平蜀,后蜀王孟昶被俘,押至汴京。因孟昶是个才子,到京后受到优待。放他住在朱仙镇,孟昶看到新年贴的门神,就拿红绢,在红绢上书了付对联:"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挂在门神两旁,从此,门神配上了对联。(孟昶,死于朱仙镇,葬于朱仙镇东南十公里处,今大孟昶村,现有墓存在)。

  朱仙镇红纸生产盛于明清,是著名特产,畅销于临近各省,乃至全国,一年一度中原民族庆新年,参加这一节日的庆祝活动之际,家家户户请门神、贴春联、拜佛祖香烟满室,灯火通明。

  色彩艳丽:朱仙镇门神用色,非常讲究,使用颜色的配方,是以民族传统的技法,用中花材作原料,使用传统工艺,精炼配制而成,用此种颜料,印制出年画,色彩鲜艳,日久不脱色,呈现出对比强烈、色彩浑厚的风格。

  形象夸张:朱仙镇门神,从版面上看,表达正面英雄人物英雄形象画面较多,塑造英雄人物,一身为了正气、忠诚、朴实,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英雄人

物的真实形象。

  人物媚态:朱仙镇年画多为人物画,表达的是英雄人物高大形象,表现出一身正义,纯正无私的精神,看后给人以正义感。

  线条粗旷:版面的图案,线条雕刻的有阴、有阳、较粗、豪放,粗细对比性强,采用古代人物画的技法,尤其在衣纹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线条粗实纯厚,富有野味,具有北方民族地方独有的纯朴、厚实、健壮风度。

  构图饱满:朱仙镇门神是以继承传统技法而构图。很有它鲜明的地方特有艺术。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上空下实,留有空白地方较少。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的巧妙,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的图案,美感性强。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19:53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九: 杨柳青年画  [/center]

  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清朝时,杨柳青的年画就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正所谓"瘪瓜子--没仁(人)"。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爱。

  有些年画是帖在大门上的,因此又称门画。画的内容包括:门神、财神、门童。门神又有几种,有捉鬼驱邪的钟馗,挂在门背后有手持兵器的古代武将。在两扇门上,一边是关公,一边是张飞;或是秦叔宝、尉迟慕;或是程咬金、罗成。财神也分文财神、武财神,一边是手展"招财进宝"条幅的比干,一边是手展"双喜临门"条幅的赵公明。门童有胖娃娃或鲤鱼跳龙门等。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编辑:龚雅丽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17:22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十:佛山木版年画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佛山木版门画,是佛山木版年画中的主要品种,源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至民初及抗日战争前最为鼎盛,行销华南、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地,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成为我国著名木版年画四大产区之一。

  佛山木版门画可分为工笔、意笔、木版套印、木版印线手绘等。具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线条朴拙浑厚、粗犷简结、极富装饰的独特风格。其用色以大红、朱红(丹色)、黄、绿为主,特别以填丹为佛山门画所特有(即以丹色作底色),可耐日晒雨淋而不变色。

  佛山木版门画内容丰富,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地域特点、习俗和喜好而印制题材和颜色各别的门画。民众则按大门、房门等不同地方而张贴不同类型题材的门画,抒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center] [/center]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编辑:龚雅丽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十一:中国四大年画  [/center]

  中国的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于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焕然一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此种习俗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流行。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而区别于其它年画,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它起源于北宋,在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清代乾良隆、嘉庆年间,绵竹城乡曾有年画作坊300多家。产品销售云、贵、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均衡、饱满、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了大红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究刚柔结合,洗练流畅,疏密有致,具鲜明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苏州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刻线工秀,色彩绚丽。被民间画坛称为“姑苏版”。 

  天津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它的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周围的几十个村庄也都绘制年画。杨柳青年画的特点是: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保留了民间绘画的技法,并受清代画院的影响;多取材于旧戏剧、美女、胖娃等,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人物的头脸多粉金晕染,富有装饰性。  

  潍坊杨家埠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创于明末,全以手工操作,用传统方式制作,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期,风行黄河下游一带。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编辑:龚雅丽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43:16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十二:中国清代的年画   [/center]

  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继明代(1368年--1644年)兴起,至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盛行,流行于大半个中国。

  年画与一般绘画不同,在中国许多地方,当一年一度农事完毕之后的新年之际,人们都要张贴年画以志喜庆、祝愿,年画主要反映的是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思想和愿望。年画的题材有寓意吉庆的神像、胖娃娃和描述生活和自然场景的男耕女织、风景花鸟等。清代(1616年--1911年)民间的木刻年画由刻木制版翻印而成,各地制作极为普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大大小小的年画铺。在产量、影响、风格上,以天津的杨柳青、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杨家埠最为著名。

  杨柳青年画在画稿处理方面,起先人物画有意摹仿中国唐宋(七世纪--十三世纪)绘画,花鸟画则继承着清代绘画的风格,布局构图显得简单呆板,用色鲜艳但人物表情不够生动。到十九世纪以后,杨柳青年画达到极盛,制作技巧也显著提高,构图上从单个人物,变成人物众多的复杂场面,并适当布置了背景道具,用环境气氛烘托主题人物,如《庆赏元宵图》,描写一个富贵多子的大家庭欢庆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以敞厅高阁、花灯华宴、脆锣响鼓来加强画面的欢乐气氛。以描写风景为主的《荷亭销夏图》,以高度的木刻刀工技巧,表现出微风拂柳、仕女戏婴的欢愉景象。其间代表人物当数画工高荫章(1835一1906年),高荫章早年跟从当地画工学习,30岁以画画为业,当过短期宫廷画师,有机会欣赏临摹古今名画,后为杨柳青年画作坊绘图,并自己操刀雕版,使原稿情趣充分表达出来,作有《新春大喜》、《秋江晚渡》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十分高超,可与石版画媲美。

  桃花坞年画是在雕版彩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一般喜用红、黄、青、紫,造成强烈的对比,显得朴实热情,为民众所喜爱。它的绘画技法有两种风格,一是仿古,主要继承明代绘画风格,如保存至今的《戏婴图》、《美女图》、《鱼藻图》等;二是仿欧,这是借鉴于西洋铜版的技法,采用焦点透视,加强画面上物体的远近感觉和光暗的对比效果,形成立体感,象保存至今的《姑苏刀年桥》、《西洋剧场图》、《百子图》、《西厢记图》等。不过西洋画风没有延续多久,因为它不符合中国民众的欣赏习惯,十九世纪初以后就停顿下来。倒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日本版画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版画研究家曾在《中国的版画》一文说道:"中国对于日本的版画是良师,中国年面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画家,以至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

  杨家埠的年画在市场上与杨柳青、桃花坞鼎足而三。在发展系统上它是杨柳青的支派。制作方面比杨柳青粗糙一些,但适合了农民的欣赏水平和购买能力,占领了大片农村市场。杨家埠的画工除了有时模刻杨柳青的画稿,还自己创作,反映劳动生产,子孙繁昌,六畜兴旺,四季花开,画面上充满了欢乐幸福的气氛。他们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画的年画,造型赋彩,都有自己的风貌;用连环画形式表现的古典文学《西厢记》,构图精致,人物配景,纤细入妙,刀刻也硬整有力,是杨家埠年画中的代表作品。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编辑:龚雅丽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42:26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十三:木版年画的起源  [/center]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在现代印刷技术产生之前,这是大批量生产图画的唯一方法。

  民间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很多,也很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节日气氛。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渐渐被淘汰。年画只是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年画形式,并用以表现现实生活。至五十、六十年代新年画一直兴旺发达。它已经改用新的印制技术,印数和发行量极大。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画种出版数量能达到年画的出版量。年画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41:57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十四:绵竹年画的发展历程  [/center]

  绵竹因盛产一种韧性极好的竹子,继而制作桃符,画为“神荼郁垒”,使绵竹木版年画在清代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同称为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

  绵竹木版年画属民间美术,它植根于民间,其装饰性和雕刻艺术,在早期显然受到汉代四川画像砖艺术的影响,从传承下来的传统木版年画作品中,仍可以感受到磅礴的气势和天真、质朴、粗犷的生命活力。

  唐代是我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我国已出现了最早的宗教题材的木版年画,而木版年画艺术与雕刻印刷术对于人类文化的大量传播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安史之乱而进入蜀中的大批文人学士及画师中道释者居多,绵竹木版年画也受到宗教画影响,现存的绵竹年画中的中堂画“金刚”、“家神”、“魁星”和拓版“赵公镇宅”等,内容和形式都和宗教画同出一畴,其彩绘技巧和线条的装饰味与四川寺庙中的风格极为相近。

  宋代,四川更是中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一,木版印刷已发展到刻技纯熟,印刷精美的程度。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汴京“迎岁月,市井皆卖门神……”吴自牧《梦梁录》载岁终“画门神桃符,迎春版儿,纸乌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以主顾。”另有史料证明,宋代在以成都为中心的附近各县都有生产年画的作坊,尤以“小成都”而闻名的川西古城绵竹的雕版印刷更为发达。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当时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

  明清两个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间,是绵竹木版年画发展的辉煌时期。

  清代中叶,四川城乡各地普遍兴建会馆时,多聘请绵竹画师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绘梁壁,使年画师们的艺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绵竹造纸业不断发展和革新,实验成功“粉笺纸”;年画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细致,专人专事,精益求精,不论刻版,敷彩都达到较高水平,并出现有特色的流派和个人风格;外省和本地画商起了媒介的作用。绵竹县志载:“商贩远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易画,仲则接踵城南,购过者遍于王道百五十里。”

  由于以上原因,当时的年画作坊发展到三百余家,从业人员达一千多人,全县每年生产门画一千二百多万份,画条二百万份以上。此时年画行会“伏羲会”成立,每年办会两次,会上要对各路年画进行评议,决出名次,这样一来,更促进了绵竹年画的发展,全县作坊遍布城区及西南、坂桥、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乡村,各流派的特色也更加突出。城内老字号“傅兴发”生产的门神工艺精细,五彩鲜艳,衣褶清晰,眉目生动。“云鹤斋”的木版拓片享有盛誉。清道乡“曾发皓”、“何云发”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乡的仕女、娃娃戏风格独特。而肖华金专出斗方样张,有“肖斗方”之称。

  当时绵竹县有大小年画市场。小市在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从清道乡起要摆到近城的南轩祠,约十五里路。大市在城内南华宫,从腊月初一开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腊月三十为止。绵竹年画经画商传播,除省内民众广为张贴外,还销于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并远销今越南、缅甸、印度及东南亚各国。

  民国时因农村经济破产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大影响了民众对年画的购买力,加上绵竹县豪霸横行,土匪啸聚,大小纸厂被洗劫或烧毁,年画作坊纷纷倒闭。昔年誉满中外的绵竹年画已是“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败景象。

  绵竹年画,由于新中国的诞生又获得了新生。并从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而进入人民艺术之宫。经政府抢救扶持的绵竹年画又添“新章”。1963年曾赴成都、北京举办了观摩展览,博得首都文化界和美术家们的高度赞扬。诗人郭沫若也即兴赋诗一首。此后,绵竹年画艺术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基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批年青的年画作者在老一辈艺人言传身教的辅导下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认真研究吸收传统年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并发挥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新年画,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富于生活情趣,展示地方风情,参加了国内个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41:32  


[center] [/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0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center]

[center]中国年画简介之十五:潍坊民间孤本年画 [/center]

  我国的年画是一种美好的大众艺术形式,特别是后来发展的木版年画,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延续,长达千年之久,其传播面之大,是任何艺术都不能比拟的;而最可贵的是,它牵动着民族之心,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从北宋的汴梁(开封)到南宋的临安(杭州),张贴年画已成一种过年的风俗。内容健康,喜气洋洋,是艺术揭示心灵之美的表现。在辽金时期的黑水城出土的两幅作品,一幅是《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四美图),一幅是《义勇武安王位》(关帝图),是当时山西平遥刷印的,只是一套黑版。如果联系到其它出土物相印证,最后的完成品可能是半印半画,至今临汾一带的年画还是只印黑版,然后手工着色。不难想象,早期的年画可能是手绘的,以后才利用雕版刷印,便于大量复制。千百年来,画年画,印年画和印画结合的年画,一直并列发展。它像山野的繁花,年年迎着春天开放;直到近代印刷术的兴起,它才逐渐衰萎。

  鸦片战争以后,机制的廉价纸(粉连纸)和进口的颜料(品色)取代了传统的材料,使年画的外表变化很大,虽然鲜艳了许多,却也失去了艺术的厚重感,好像民间年画就是“大红大绿”。前些年在日本、英国和法国,看到了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大批年画,才使我恍然大悟,较早的年画在刻板、着色和艺术效果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可说是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遗憾的是,反观它的祖国,却找不到一幅作品。

  值得庆幸的是,山东潍坊的热心者们,发掘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一批年画孤本,其中包括乾隆年间的作品;由潍坊市寒亭区文化局和山东画报出版社编印出版了《潍坊民间孤本年画》,是一本价值很高的画册,印刷也很精美。它的价值,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填补了年画的一段历史。我国现存的民间年画,特别是木版年画,都是晚近的作品,或是老版新印,给人的印象是火气重而缺少柔和。在潍坊的清代孤本年画中,包括手绘的和半印半画的,由于用了粉质颜料,画面截然不同。其年代有的可到清代中期。

  在美术史上占了一定的位置。我国晚近的年画虽然很多,但因为水平不高难以在历史上立足。而早期的作品多流入海外,国内没有凭据。日本的论者多称赞桃花坞之前的苏州年画,并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只有看了原作,才知道一些美人画的形象颇像唐伯虎的作品。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审美的风气,在潍坊的孤本中也有类似的美人画。

  看出了几个出版中心的画风联系。早期的木版年画没有版权的约束,各地年画之间的相互模仿较多,同样的题材和构图大同小异,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微妙的变化。

  充实了潍坊年画的内容。以往的潍坊年画,给人的印象是面向农村,既没有杨柳青的雅致,也没有桃花坞的工整;然而看早期的作品,其水平不分上下。特别是一种小幅的“横匹”,可以组合成六条大屏,表现出故事的全过程。这种可散可整、可独可合的灵活形式,以前只知道杨柳青有,现在看来潍坊也有。从这批年画的款识看,有广顺永、同顺和、万聚等十多家画店,说明在当时是很兴旺的。


  
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www.sc.xinhuanet.com 2004-01-12 16:42:52   


[center] [/cente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14:16 , Processed in 0.0686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