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7|回复: 0

从诗歌本身出发的批评——读程光炜新著《诗歌时评》、《雨中听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22 13: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北塔
来源: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9/46/class001900005/hwz211760.htm


目前活跃的几位诗歌批评家,都有写诗的经历,批评家程光炜也曾写诗,出过诗集《相聚在雨后的密林》,还有诗作被收入《新文艺大系》。但他跟别的批评家不一样的是:1986年以后,他就不再写诗了。

其中原因是他对创作与批评之间的关系认识得比较透彻,尤其对两者之间的差异高度警觉而警惕,所以他自觉而明智地以不写来防止可能出现的乱写、误写。他有信心和方法,把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对诗意的捕捉以及创作上的才华融化到批评文字中去了。他觉得,那样的诗化批评的写作已经给他提供了足够的心理能量的宣泄渠道和释放空间,已基本上能满足他表达的需要。他说诗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中的一切都无不发生某种深刻的关联”。因此,我们在他的批评文字中时时能感受到浓郁的诗意。

对激情的放任和控驭是诗歌的两种作法。过度的放任会使诗歌因能量消耗殆尽而死,过度的控驭则会使诗歌因能量淤积变质而死。激情的消退有时可能是控驭所导致的结果。控驭只会使激情的呈现方式由显性变为隐性,由直接变为间接。所以消退可能是指内化、转化和分化,而不是弱化甚或消亡。他正是在这种控制和激情之间进行着自己的理论阐述。

作为敏感而善于自我反思的批评家,程光炜实行的策略是文体间的转换,即诗歌转向批评、转向散文,从而使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契机。这正如沈从文的由小说创作转向服饰研究、卞之琳的由诗歌创作转向文学翻译。

我曾经把当前的诗评分为三类:一是诗人的,二是学人的,三是文人的。文人的批评兼有前两者之长,而避开了前两者之短。程光炜的批评是典型的文人式的。他熟悉最新的西方文学理论,但他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他继承的是印象派亲近文本的优良传统。他始终从文本出发,站在文本旁边;一边直面作品,一边谨慎讲评。他学得了桑塔耶格的方法,一方面引进建筑学、园林学、语音学等“旁门”,另一方面穿梭于文化和文本之间。作为新时期诗歌的见证人和推动者。程光炜对文本的把握是有着惊人的“细读”本领。程光炜对文本的把握准确、迅速而又细腻,所以他的批评能鞭辟入里、切中肯綮,既细致入微,又能从微言中发掘大义。从一字一句到整章整节,再从整体到局部,程光炜不露痕迹地应用着解释学的循环阐释法。很多被一般读者认为晦涩难懂的诗句经过他的点拨和解剖,让人豁然开悟。

程光炜是懂得诗歌音韵学的批评家。他倒并不是要总结、建立一套现代诗的音韵体系,从而去规范现代诗的写作。他几乎从来没有让自己的思想搅和在自由诗、格律诗这些陈旧的概念划分里。音乐性是现代诗已经大量丧失而且还在丧失的领地。程光炜虽然并不具有独立恢复诗歌音乐性的宏大抱负,他甚至并不像理论家那样在归纳、寻求规律。他只是利用他对语音的敏感,辨别出那些微妙的效果和差异。这使他的批评获得了很多创造性的质地和意料外的华彩。如在《诗歌的语调》一文中,他应用音乐原理探讨语调在诗歌中的地位,并区分出了南方和北方两种语调范型。

“南方”、“北方”都指涉的是地域。他喜欢从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出发去说明性格的模式、文本的形式以及意义的由来。这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谓的“知人论世法”。这在他对一系列诗人的评论中发挥得驾轻就熟、淋漓尽致。

《人民日报》(2002年06月23日第七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5:10 , Processed in 0.0875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