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3|回复: 0

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11 17: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出处】语文研究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1-5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竟成
【复印期号】199607
【标    题】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



【正    文】
            一、引言
    李英哲认为“一件事情的本身并不是时点或者时间跨度。但是,因为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在时间和空间范
围之外发生,所以它总是包含着一个时点或时间跨度。”(李英哲1990:175)
    1.1  作为对某件事情的表达, 每个句子都应该包含一定的时间因素。
    1.2  在时轴上,时间因素可以表现为时间参照点或者时界。
    这两点对英语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英语的句子中三时都是很明确的。
    然而对汉语来讲,这两点能不能成立呢?
    语言事实证明,不表达时间概念的句子是不能自足的:
        1.“主+动词”
           *  老王来          比较:老王明天来
        2.“主+动词+简单宾语”
           *  老王买东西      比较:老王买了好多东西
        3.“主+形容词”
           *  枫叶红          比较:枫叶红了
    以上三种句型,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汉语句型。但要独立成句,就得包含一定的时间因素。
    马庆株(1981)曾根据动词时相结构特征之不同把动词分成了不同的类。但这些特征并不能自动成为成
句过程中的时间因素,这里举的例子便是很好的证明。
    那么,汉语成句过程中,时间因素究竟是怎样表达的呢?下文就将围绕这个题目进行讨论。在讨论之前
有些情况先行说明一下。
    按下面的讨论可有两种作法,一是穷尽式的,列举汉语所有句型句式来分析;再一个是针对最常见的现
象来作研究。本文取后面一种。在这方面,正好有个方便的条件。在第4届全国现代语言学研讨会上, 孔令
达、黄南松与贺阳等先生,都发表了与汉语有关的很好的论文。本文中有不少分析材料取自他们的文章。当
然,本文研究的思路和结论跟那三篇文章没有关系。另外,汉语成句因素并不只限于时间因素这一条。时间
因素只是成句的必要条件,本文只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二、本小节讨论非陈述句的情况
    黄南松(1994:441)曾举例证明,疑问,反问、祈使和感叹这些语气,可以使非自主句变为自主句。根
据我们的看法,在这个成句过程中,因使用了特定的语气,说话的这一时刻(记作:s )上可以得到一个时
界。如:
    疑问    *你来    比较:    你从哪儿来?(“过去时”)
    反问    *你嚷嚷  比较:    你嚷嚷什么?(“现在时”)
    祈使    *女生唱  比较:    女生唱!    (“将来时”)
    感叹    *长江宽  比较:    长江多宽啊!(“泛时式”)
    以上这些语气类型中,祈使句内容是祈求或命令他人做一件事,所以时轴上情况比较单纯,一般总是以s
为准,指向“将来”, 其余三个,情况略为复杂,但可以根据所述内容,以为参照,了解其时界范围。
            三、至于陈述句,情况比较复杂
    首先应该区别“泛时式”和“限时式”两种基本类型,它们的区别在于时相结构不同:前者相当于“静
态”,无时界可言,(或称“开放式时界”),后者有时界(“全封闭”或“半封闭”)。
    3.1“泛时式”不等于不表达时间概念, 只是时轴上时界开放而已,陈平称之为“状态类情状”。下面
是泛时式例句:
    1. 情态动词:小王会游泳。   4. 行为动词:太阳从东边升起来。   2. 心理动词:小王喜欢游泳。 5
. 持有动词:小王有女朋友。   3. 关系动词:小王是中国人。 6. 比较句型:五比四大。
    乍看起来,汉语“泛时式”跟英语“现在时”差不多,其实并不相同。英语现在时有两种用法:1.不指
具体时间,反映“永恒真理”或“习惯性事实”;2.比较次要的用法中,可指特定时间,包括过去,将来或
说话那一瞬间。汉语泛时式则没有第二种用法。
    3.2  限时式句子中,必须以各种手段表示时界。
    1.  句尾“过”、“了”的标记作用:以s为参照点。
        但“过”的时界不包含s,“了”的时界包括s。
        “过”:    *  小王站起来      比较:小王站起来过。
                    *  小王擦汽车      比较:小王擦过汽车。
        “了”:    *  小王休息        比较:小王休息了。
    2.  时间词语的直接标记作用:提供时界。
        时间状语:  *  小王擦汽车      比较:小王明天擦汽车。
        时间补语:  *  小王生          比较:小王生于1966年。
    3.  连动、兼语句:以两个动词互相提供时间参照点,合作构成时界:
          *  小王拿钥匙  *  小王开门   比较:小王拿钥匙开门。
          *  小王请老王  *  老王吃饭   比较:小王请老王吃饭。
    4.  关联词语的标记作用
          *  小王看见他  *  小王生气    比较:小王一看见他就生气。
    这个例子中,两个动词互相提供的时间参照点正好重合,于是就构成一个时界开放的泛时式。
    5.  对照句式:两个动词互相提供参照点
    西慎光正(1991:199)曾经提到:“在说明性句子”中, 宾语带有数量词语修饰时,动词谓语可以不
带“了”。他的例子是:“学生们快把书店挤满了。你买一本字典,他买一本小说……”显然,句中两个事
件(动词)互相配合形成时界。
    6.  否定句
    “不”:“不+动词”是“客观真理、习惯事实”或“未来事件”的否定表述。前者即为泛时式,后者
以s为参照点, 一般构成“将来时”,表示“意愿、打算”等。如:
    *  小王唱歌    比较:小王不会唱歌。  (泛时式)
        小王不唱歌。  (将来时,“意愿”)
    “没有”:否认过去某事实的存在,s为参照点, 一般构成“过去时”。如:
    *  小王唱歌    比较:小王没唱歌
    7.  数量词语
    在“主+动词+了+数量词+受事宾”句型中,数量词的作用很特别,它指的是消耗在该数量范围内的
动作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数量为句子提供了一个封闭性时界。如:
      *  小王唱歌    比较:小王唱了一个歌。在双宾语句型中,有相同情况。如:
      *  小王送了小玲      *  小王送礼物
      比较:小王送了小玲一件礼物。
    在“主+动词+了+动量”句型中,动量也是提供了一个封闭性时界。如:
      *  吴大头踢了那娘们儿    比较:吴大头踢了那娘儿们一下。
    本小节内容参看竟成(1993)。
    8.  情状、方式状语
    此种情形,亦可按上述7的原则解释, 即:以情状方式提供了一种活动范围,消耗在这个范围里的时间
量,就是一个封闭性的时界。如:
    *  小王钻出去    比较:小王好容易从窗口钻出去。
    9.  应答句:以应答时刻(s)为时间参考点。
        (明天放假,你干什么?)——我睡觉    (将来时)
        (昨天下午你在干什么?)——我睡觉    (过去时)
        如果作始发问,“我睡觉”当然不能独立成立。
            四、关于信息论的问题
    孔令达(1994)在讨论“主+动+了+简单宾语”时发现:如果“动+宾”表示经常发生并且比较具体
的动作,一般不能自足;如果表示抽象性或非经常性的动作,一般可以自足,他的例子是:
        *  他吃了饭        *  他写了信
            他吃了毒药        他加入了民盟
    对这个现象,他运用了信息论来作解释:表经常性动作时,信息量小,受话人会以为“动+宾”只是一
个陈述中的次要信息,是另一动作的时间参照点,主要信息随后会出现,因而此句语意未完,必须有后续句
;表非经常性动作时,信息量大,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句子的主要信息,受话人会感到句意完整,因而句子可
以成立。
    用信息论来解释上面这种语言现象,思路很新颖,也很巧妙。黄南松的文章中也运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说
明句子是否自足的问题。一般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如果进一步追究一下这个句型自主化过程,就会觉得仅用信息论是不够的。正如孔令达所说,这个
句型(表示经常性动作)自主独立的途径有以下几个:
        1.  宾语前添加物量词语
            他吃了三碗饭        他写了几封信。
        2.  宾前添加表示时量的伪定语
            他吃了两小时的饭。  他写了一上午的信。
        3.  动词前添加强调动作很早以前就发生的词语。
            他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吃了饭。
        4.  句末添加语气词“了”。
            他吃了饭了。        他写了信了。
    对于前两种方式,可以认为数量词语是句子的主要信息;对于后面两种,似乎很难用信息论来解说:“
了”只是个“语气词”,也可以成为主要信息?第三种方式中为什么必须强调“很早以前发生”呢?如果仅
仅是为了补充主要信息,为何不可“强调不久前才发生”呢?比如:
       *  他刚刚吃了饭      *  他才吃了饭
    根据我们的看法,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谈起。我们曾经说过(竟成,1993),
“了”的基本意义是“实现—延续”。“了(,2)”的延续终点是说话的时刻,“了(,1)”的延续指向是时轴
箭头方向,可以是后续动作或所消耗的那个时间量,但也可能终点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作具体分
析了:
    1.如果动作是经常性,具体性的,那么,它自然就应该有个终点,不能无限延续。而表示“不久前”的
词语如“才”、“刚刚”等,都是以(说话时的“现在”)为时间参照点。而用“了(,1)”,之后就无法表
示延续到“现在”。因此自然不合适。
    2.如果是抽象性,非经常性动作,那么就不必表示终点所在,可以无限延续,等于是说从某时出现的一
个状态或事实,一直维持着或影响着后来,当然用“了(,1)”也无妨。根据这个道理,“他加入了民盟”应
当可以成立。
    回过头来再看上述第三种情形。为什么加上:“……的时候就……”就可以自足成句呢?这是因为“就
”象个语义屏障,打断了“了”无限延续的可能性,只能以时间词语提供的范围构成时界,落实语义指向。
由此语义结构完整,可以独立成句了。
    其实,即使是可以经常重复的动作,只要在“这个”句子里具有明确的时界,那么“主+动+了+简单
宾语”也可在句中插入一般性的状语而自足独立:
        *  小王去北京          *  比较:上月小王去了北京。
            五、结论
    汉语在形成一个合格的独立自足句(即从一个句子形式变为一个现实句子)时,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时
间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显性表达还是用隐性方式表达。
    时间因素的表达与成句过程同步,如图所示(见下页图)。
    从图示可知,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区别“限时式”或“泛时式”)和第二步(找到参照点,形成时界)
。至于“时”和“体”的表达,并不很重要。比较而言,“体”的重要性似乎还不如“时”,这一点同人们
一般看法又是正好相反的。
    这个过程暗示,时间系统三元结构并非处于同一平面,而是时相结构在上位,“时制”与“时态”在下
位。
    汉语在成句过程中既涉及专门的语法标记,又涉及其它词汇成分;既与句内成分有关,又与句外因素相
关。
                  短      语
              ────┬─────
                      │←─────────┐
               泛时式 │限时式              │
                      ↓                    │
     ┌─────────┴────────┐  │
     │                                    │  │
     │                    时间参照点(时界)  │
     │                                    ↓  │
     │                  ┌──────────┘
     │                  时
     │             +   ↓    -
     │           ┌──────┐
     │           └───┬──┘
     │                   │
     │                   体
     │              +   ↓   -
     │           ┌──────┐
     │           └──────┘
     │                   ↓
     │                自足句
     └──────→━━━━━━
    由此可见,汉语时间系统是很复杂的,是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陈  平:1988,论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6 期
    陈满华:1995,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期
    邓守信:1986,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1,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中国语文》4期;1994,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
《世界汉语教学》1期
    何  容:1949,《中国文法论》,商务印书馆1985
    贺  阳:1994,汉语完句成分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4期
    胡明扬、劲松:1989,流水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4期
    黄南松:1994,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6期
    竟  成:1993,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及其实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
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孔令达:1994,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6期
    李英哲等:1990,《实用汉语参考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吕叔湘:1956,《中国文法要略》(修订版),商务印书馆
    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2期
    宋玉柱:1981,关于助词“的”和“来着”,《中国语文》4期
    王  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
    西慎光正:1991,语境与语言研究,《中国语文》3期
    朱德熙:1981,《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夸克等:1972,《当代英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P :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0 19:38 , Processed in 0.0727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