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0|回复: 0

关于华人地区语言生活和语文政策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31 01: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华人地区语言生活和
语文政策的研究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李如龙

    最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以及海峡两岸经贸等方面的逐渐沟通,海外侨胞返乡旅游的升温,在世界华人加强联系的同时,各地华人地区的语言生活、语文政策逐渐为大陆地区所了解,而大陆地区的语言生活、语文政策也逐渐为其他华人地区所熟知。在不断的接触比较过程中,各地华人地区的语言生活和语文政策的异同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这个会议就是围绕以上这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来交换看法、探讨问题的,希望我们探讨的结果能够促进各地华人地区语言生活、语文政策健康有序的发展。
    以下就三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各地华人地区的语言生活问题
    所谓华人地区,主要指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居住的地方。这些地区的华人占着世界华人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且居住范围广、分布集中。欧、美、澳也有一些“中国城”,但毕竟居住范围有限,最多只能算是个华人聚居区。因此,本文讨论问题时,除非有特别需要,一般不涉及“中国城”,而“华人”一般指汉族,也可以指在国外的中国人,甚至国内的少数民族。
    1、各地华人地区语言生活的特点。
    关于各地华人地区语言生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有同有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所谓“同”,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各地都基本上通行普通话,大陆和台湾各省区,包括国内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东南亚多数华人地区(如新、马、泰、菲),口语、书面语都一样通行普通话。港澳地区普通话尚未在口语中普及,东南亚某些地区(如印尼)新一代华人汉语母语趋于流失,但通用的书面语也是以当代普通话为基础的白话文。第二,除了普通话,各地都还兼通方言,或兼通少数民族语言或外族语言,有的地方有并行的多种方言或多种语言,是为多语社会。第三,用来书写汉语的文字都是用的方块汉字。
所谓“异”,也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所说的汉语方言之间都有不小的差异,不仅口音有别,词汇、语法方面也有不同。和其他语言相比,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第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地位有高有低, 势力有强有弱。在国内,粤语势力较大,吴语、闽语其次,其他方言都处于劣势;在国外,汉语大多处于其他民族语言的包围之中而处于弱势。东南亚华人不少都改用外族语言为第一语言,汉语出现了严重的萎缩现象。第三,各地的汉语,不论是方言或普通话,其中所包含的文言成分、方言成分和外来语成分各不相同,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程度也各不相同。比如北方官话区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差别就小一些,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也少一些;而南方方言区则是相反的情况。
    所谓“同中有异”,是指各地所使用的虽然都是现代汉语的共同语,但是习惯的的名称不同,口音和某些用词也不同。比如口头的共通语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叫“国语”,东南亚称“华语”;又比如记载汉语的书面语,台湾称“国文”、港澳称“中文”,东南亚称“华文”等。至于各地所说的汉语普通话,口音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有时用词甚至语法方面也有差别。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使用的汉字也有一些差异。这些口音、用词和用字的差别历来都有,也基本上不妨碍口头和书面的交际,不值得大惊小怪。
    所谓“异中有同”,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各地虽然方言语音不同,但一写成汉字,大家都懂。这种靠共同的汉字来沟通的文化纽带,全世界只有华人地区所通行的汉语才有,这一点是很特别、也很重要的。又比如各地华人所在的地方文化氛围不同,周遭别族语言有异,这些差别有时候甚至会危及当地华语的生存,但当地华人总会想方设法或争取创办华文学校、或送子女回国学习汉语。这一点在东南亚表现特别明显。比如印尼,虽然那里的华人华裔绝对人数不少,并且多半是聚居的,但由于人口相对比例小,族外通婚或雇用外族奶妈相当普遍,加上相当一段时间里华文学校被取缔、华文读物被严禁,大量的华人青少年别说不会普通话,连父辈祖辈的方言母语都不会说了,但他们的长辈还是照样督促他们学汉语,提供各种条件让他们回国学习。又比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虽然当地华人也很多,但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还是有限,就日常生活来说,掌握汉语并非生活所需,但所在地华人还是呼吁创办华文学院教授汉语。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因为身处异国他乡而改变。
    综上所述,“有同有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应该是华人地区的语言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
    2、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
    全世界有十几亿的华人,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在大陆,众多方言和民族语言杂处之中,能够形成普遍通行的共同语,散居国外的数千万华人,所处国度以及周围文化环境更是千差万别,但各地的语言生活还能有许多共同点,这种现象实属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华夏儿女都把她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香港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后,社会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但在回归祖国问题上从未有人公开反对。澳门也如此。而海外华侨普遍认同祖国大陆,以自己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而自豪。这种百川归海的广阔心胸和承续民族传统的坚强意志,舍弃历史文化根源是无法得到解释的。
    第二,社会沟通的需要。华人地区范围广,跨越的国度多,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华人的交往接触更加频繁了,这就需要有一条广泛而紧密的联络纽带,以促进华人地区的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进步、生活水平更加提高。这根纽带就是基于同种同根基础上的同语同文,即同一个民族共同语和同一种汉字。这种需要是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不会随着某些个人或党派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二、关于各地华人地区的语文政策的问题
    主要有下面三点看法。
    1、现有各地不同的语文政策,都是在一定历史下发展而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的社会生活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必然需要不同的语文政策来调整适应。也就是说,现有的语文政策,各地的差异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造成的,而不是任何政党、任何个人所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制定的。
    新加坡处在东南亚上亿穆斯林世界中,周围不是马来语就是印尼语,地面主要就是一个五百来平方公里的小岛,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求得经济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岛国的世界港口贸易之便,并且发展高科技事业,为此,政府必须以英语、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作为官方语言,而在汉语中为了能够跟世界华人相沟通,则采用华语(普通话)以及汉语拼音方案,而不是当地通行的汉语闽方言或粤方言。这些都是现实社会生活需要使然,而不是因为领导人李光耀有什么特殊的灵机。香港语文政策从回归前的“两文两语”,到回归后又迅速发展了汉语普通话,也是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因为特区行政部门的喜好。
    2、语文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交往的对象和范围也在不断的变化,语文政策也必然有所调整变动,但这种调整变动要有历史继承性。比如香港,回归后原先的“两文两语”已经不能反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此要加上普通话变成“三语”,但同时又不能因为英语是殖民时期留下来的东西而把它废除,因为香港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因为回归祖国而完全改变,因此英语英文仍然需要保留。1945年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国民党在岛内大力推广国语,这也是历史的需要,但是原有的闽方言也并没有磨灭,而是双语并存。这也是与时俱进的。
    3、从一些历史经验来看,语文政策的变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大体不变,求同存异,小地方变动,以满足不同社会生活的需要。华人地区大、人口多,各地交往日趋频繁,需要有共同的语文政策,但另一方面各地有差异性,因此要有小的调整变化,以满足各地需求,丰富各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从汉语汉字的特点来看,各地书面语要尽量保持统一,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求同,这个要规范。但汉语方言多、口音杂,要求统一不切实际,因此口语方面可放开,让口语、书面语在各地语言生活中各得其所。此外,虽然同是书面语,但各种文体有别,各地各人的文章风格有别,因此书面语规范的侧重点应该是社会上的正式文体,对于接近口头语的文体可适度放开。
    总之,语文政策的制定,负责任的政党应该经常考察社会生活的需要,既要顾全社会总体的需要,还要看到局部地区的需求,既要考虑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还要注意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调适。只有这样,所制定出来的语文政策才符合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
   三、关于华人地区语言生活语文政策今后如何研究的问题
    其实很多朋友过去都对相关的问题关注研究过,也在相关的会议上有过个别问题的报告,但就是没有机会聚会探讨。我们希望这是第一次,以后还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一直继续把这个会议开下去,以交流阐述各自的心得和意见。为了使今后的研讨更见成效,有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要注重理论的研究。
    语文政策表面上看是政治决策,事实上它涉及到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不论是研究语言生活或语文政策,都必须着眼于其中的规律,作理论上的探讨。从历史上看分化和整化都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主流。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现代化的社会里,语言正在走向整化,分化的趋势已经终止。历史上分化出来的语言和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萎缩和消磨。不了解这种情况,有时就会使制定的语文政策误入歧途。因此语文政策更必须顺应语言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如果不进行相关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语文政策会跟现实规律相悖。至于如何看重理论的研究,个人认为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分化和整化的关系。分化是人口迁移的一般结果,但随着社会交流的密切,整合又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语言分化的速度。
    第二,是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方言是支流,共同语是主流,今天共同语的普及更是时代大潮流。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共同语和方言有互相矛盾对抗的一面,也有互相接触、渗透的一面。在现代社会里,方言的消磨正是在共同语的影响和渗透下进行的。在方言萎缩的过程中,有些方言成分也会进入共同语,使共同语丰富起来。在制定方言和共同语的有关政策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不能执其一端,抹杀另一端。
    第三,是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关系。书面语与口语相比,书面语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因此它必须有更大的包容性,必须注重一致性,形成一定的规范。与此相类的是学校课堂教学语言和社会日常交际语言的关系。社会日常交际无限广阔,灵活多变,学校课堂教学则是密集的正规训练,也必须注重它的一致性和正规性。
    第四,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整个世界泛围内,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是全球化。在华人社会中,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是汉语的共通化。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行自己的民族语言,在方言地区能行自己的方言,这就是语言的本土化。共通化和本土化在相当时期之内应该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的消长会随着历史的演变发生各种不同的情形,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善加处理。在制定语文政策时必须两面兼顾,使二者各得其所,相融补充,共存共荣。片面的厚此薄彼、扶此抑彼,都是不合适的。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应该别不同场合,注意政策的多样性,少一点硬性的限制和规定,多一点宽松与灵活,既有社会的协调,又有个人的选择;可以提供某种规范的语言生活,也可以对某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进行善意的批评和引导,从而弘扬正确的主张,促使整个社会的语言生活健康地发展。
    2、多做社会调查,用事实来说话。
    语文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是要符合某个政党或某些个人的主观意愿,因此研究和制定语文政策要注重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并注意区别各种情况中正常和非正常的、普遍和偶发的、固有和新生的、定型和动荡的各种差异。在制定和执行后也应该提倡多做调查,检验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时在执行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一定的试验,如香港的普通话教学、台湾的乡土母语教学等,都可以在试验中加以调查分析。有关的理论研究也应该提倡立足于语言事实的调查。
    3、提倡从大局出发,开诚布公,抛弃成见,排除狭隘的政治观点的干扰,多方面地交流意见,从而把我们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各地语文政策的制定,使多种语文政策都能切合社会生活的需要。促进各地华人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不辞辛苦、前来聚会。希望会议开得坦诚热烈、有效成功。我因为近月来身体不适,未能到会,十分抱歉,仅以以上几点意见提请各位专家商讨指正。
谢谢各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1 19:39 , Processed in 0.0738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