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湘里妹子

文学期刊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4-6 13: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报》总编辑郦国义

  今天提出“拯救严肃文学”这个话,似乎有点危言耸听。较之前几年,严肃文学的状况已经出现了转机,面对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型,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创作的数量看,每年就要出现近千部长篇小说,这多少可以说明它呈现的生机。从作家的生活现状看,不少有影响的作家,其经济状况已日趋好转。写“月亮”的不如唱
“月亮”的状况依然存在,但随着版税制的实施,随着图书市场改革的深化,作家似乎也没有多少贫困的状况亟待“拯救”。

  但不可否认,“拯救”的话题仍有其现实的意义

  文学,需要“拯救”什么?需要“拯救”文学所肩负的使命、责任和道义。当前文学现状的不足有目共睹;缺少鸿篇巨制,缺乏人文关怀,脱离现实生活,在商业化的潮流中出现粗鄙和媚俗,创新精神的匮乏,未能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与时俱进。

  严肃文学要真正担负起锻造民族“灵魂”的使命,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这也是一切先进文艺乃至先进文化的价值所在。其二是贴近现实生活,努力去表现时代变迁中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及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努力刻画社会转型后出现的丰富深刻的社会矛盾,为民众立信,为时代留影。

  当前,迫在眉睫、亟待“拯救”的是培养、扶植文学健康发展的良好机制。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学新人的发现、培养和指导,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文学报刊和文学编辑的耕耘,报刊是园地,编辑是园丁、是伯乐。正如曹禺的出现离不开巴金,今天许多文坛大家的出现都离不开精心培养他们的刊物和编辑。如今,刊物同市场接转,面向市场,这是进步,无可厚非。但是并非所有的文学刊物都应该、或都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我们不少省市的文学刊物原先承担着发现培养青年作家的使命,如今被赶向市场后,既放弃了扶植新人的职能,又无成功的经济效益可取,结果是两头落空。很难想象没有一批以发现扶植文学新人为宗旨的文学阵地,我们的文学队伍会新人辈出。再说编辑,如今已经现不少能策划畅销书并成功进行市场运作的编辑,这是文学面对市场后不可或缺的人才。但是,现在又有多少编辑有条件安心为远未成名的未来的“巴金”、“老舍”、“冰心”们看稿、改稿呢?即使编辑愿意、乐于“咬文嚼字”,作家也未必见得会乐意,因为他们急于“出道”、急于成名!急功近利的“短视”机制、不甘寂寞的浮躁心态,是当前文学的大敌。而要扭转这种状况,需要有良好的机制,而这良好的机制,又离不开相当的物质、智力支持!花一笔财政开支,去养一些吃大锅饭的刊物和编辑,这样的回头路当然不能再走!但是,不拿出必要的资金,不创造一定的条件,不去扶植肩负着培养文学新人的园地,那么我们文学的前景就很难乐观。
 楼主| 发表于 2005-4-6 13: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选刊》柳萌

  对报刊编辑这个职业,可能是太有感情了,即使从岗位上退下来,只要有编辑朋友来访,我总要打听一下情况。久而久之我发现,我国的报刊出版业,从由公养到自我找食,所以会如此快地完成转变,而且越来越兴旺发达,除了国家政策的宽松,还因为有敬业的编辑。正是由于他们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坚守着办刊方向,寻觅着生存方式,我们的一些报刊才
会发展。我做为一个比较老的编辑,为我国有这样一批业务骨干,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钦佩。

  在当今统称为传媒界的行业中,除了电视和广播这两种行档未干过,报纸杂志和出版社的编辑出版,我都曾经干过许多年,其中的苦辣酸甜都尝过。如果非要做某种比较的话,我以为,办杂志尤其是办文学杂志,远比办出自社和报纸难。即使像<家庭><知音><读者>等,这些大众化的走红杂志,他们也是经过寻寻觅觅的艰难,最后才找准自己生存方式的。而更多的文学刊物,至今仍然在寻觅着,今天这样改版,明天这样变动,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倘若没有一点敬业精神,以及对于希望的坚定信念,就这番折腾劲儿都很难承受。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发问,办刊物艰难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不妨做个比较:跟出版社比较,刊物没有出版社的多种高含金量的书号,以及内容和定价的可塑性;跟报纸比较,刊物没有报纸的短周期的灵活性,以及新闻和版面的多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刊物的宗旨、周期和定价一旦定下,就很难再做重大的改动,不管有多么大的风险、困难,都只能顺着一条道跑到黑。出版社和报纸则完全不同,今天不合适明天就可改,即使一时遇到不景气,扭转的速度也会很快。尤其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可以说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市场效果总还可以预见些,视图书具体情况停出或缓出,这在出版社是很正常的事。刊物却绝对没有这么幸运。一旦出版广告登出去了征订单发出去了,即使读者再少也得死扛着,倘若这时遇到纸张涨价发行费提高,赔着钱你也不能改变原有定价,这正是刊物天生的“苦命”。

  所以,今天办刊人的苦恼与艰难,我完全能够理解和体谅,并且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敬意。而对那些在文化积累方面建树不大,只会出版畅销书挣大钱的出版社,我却并不认为有什么大的了不起。不信就让这样的所谓出版“能人”,到一家文学杂志社去当老总练练,我敢说十有八九会败下阵来。这也正是许多老出版工作者,真正称得上出版家的人,他们至今都不轻易自吹自擂的原因。相反一些占尽天时地利人通的出版社,靠自己社号书号含“名”量比较高的优势,出了些文化价值并不高的图书,倒是在那里利用各种媒介爆炒自己。仿佛佛中华、商务、三联这些国家级的老字号,用真正的好图书滋养了几代读书人,今天说起来都令人肃然起敬的出版社,反倒不如他们的那套野办法灵光了;简直是岂有此理的天大笑话,好象当今中国出版界就属他们能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钱顺人扬名。

  现在的一些文学期刊,处境可以说十分艰难。有的如<收获><当代><十月><花城><随笔><钟山><长城><中国校园文学><天涯><母语>等等,经过痛苦坚守和不断摸索,最后终于突出艰难重转,据说发行量都在渐渐攀升。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然而更多的文学期刊,却仍然在艰难中徘徊,苦苦寻觅着生存方式。有的文学期刊的主编,他们本人就是作家、评化家,为这本刊物的生存发展,心甘情愿地放弃写作,倾其自己的心力时间去办刊,往往还不能为人所理解,我认为这是相当不公平的。在当前这种艰难的处境里,我觉得应该鼓励办刊人,在有关规定的大范围内,大胆地去闯荡去寻觅。中国的高品位期刊在生存,说不定就会在这种寻觅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壮丽前景,一支有市场意识的办刊人,也许会在这种闯荡中成长起来。

  非通俗期刊,如学术、文学期刊,在今天的坚守和寻觅,都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应该给与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任何的坚守都是可贵的,任何的寻觅都是可喜的,没有敬业的精神,没有进取的愿望,就不可能有期刊的发展。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尤其重要。

  作家要有自己的作品

  作家叶楠以小说、影视剧作名世,近年又写了不少短文章,而且多有自己的观点,读来很耐人寻味。谈潜艇沉落的文章,谈歌星演唱的文章,都刊登在<今晚报>副刊上。我读后都有些想法,曾及时地跟他沟通过,特别是谈歌手的那篇,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看法。只是在联系到作家情况时,我觉得他有点言犹末尽,甚至于可以说是欲言又止。所以我想就着叶楠兄的话茬儿,说几句我也早就想说的话,算是他对文章的续貂吧。

  在<歌手要有动听的歌声>文章中,叶楠兄谈到某些歌手时,说“他(她)们所以能进入歌坛,所以能有较高的知名度,不是由于歌喉,而是于由其他原因,比如,有人缘,比如,有某种特殊背景,比如,容貌姣好,比如气度非凡,风姿绰约......要命的是没有自己主打的歌子,没有代表作......”接着他又说:“其实,这不仅是歌坛,文坛亦是如此。一般情况,作家有他的代表作,作品和作家的名号,几乎是人的名和号一样。”

  叶楠兄的这些说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只是他的要求未免过高了。做为一个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人,我接触的作家和了解的文坛情况,说不定比专站从事写作的他,似乎更多一些更具体一些。别说是以代表作立名了,有的所谓“高级别作家”“著名评论家”,恐怕连几本像样的书都没有,在文坛不是照样人五人六的吗?这样的所谓作家、评论家,叶楠兄给他们冠以“行为作家”,依我看好象都有点过誉了。而且也不是很准确。如果称为“掮客作家”,我倒觉得还比较合适,因为这些人的基本“行为”,无非是倒买倒卖,在作家圈自知地位不显,便谦称自己是某某家,在文学圈外的人群中,便又会以大作家自居,混迹在两头的中间,自己人中捞取好处。

  那么,这些作家是如何混入文坛的呢?套用叶楠兄文章的说法:“有人缘”?“有某种特殊背景”?“容貌姣好”?“气度非凡,风姿绰约”?咱们不妨用排除的方法,一个个来验证一下看。

  先说后边的两点:“容貌姣好”和“气度非凡,风姿绰约”,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在文学界打着灯笼,恐怕也找不到两三个,再说在这块地方,好象也用着靓妞俊哥。这两点就首先被排除掉了。至于前边的两点:“有人缘”和“有某种特殊背景”,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无。因为文坛毕竟还是得有点作品,完全用空手套白狼的办法,最初也还是没有人买帐的,就是一时能够得逞得意,到头来总有露马脚的时候。如果非要套用叶楠兄的说法,不妨这样说:“他们所以能进入文坛,所以能有较高的知名度,不是由于作品多或者写得好,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比如,会利用评论家,比如,有权术,比如,会走上层关系,比如,会吹牛说谎,比如,会拿权钱营私......”等等。“这些人要命的是,别说代表作了,就连像样的作品,恐怕都难有多少。一般的说,他们的名号,是跟职位和活动相连的,没有了职位,不再活动,他们就没有了一切,包括在文学界真正的朋友”。以我多年的观察和了解,这些人的出名登天,其基本的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两句民间话,一曰:“脸皮厚,吃个够”;二曰:“利滚利,好发迹”。

  我说的“脸皮厚”,就是在开始写作时,尽量讨好巴结报刊编辑,想方设法发表自己的作品。只要他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谁再怎么说他“下三烂”,他都会当做好的歌来听。这种人大都会揣摸心思,知道当编辑的人十个九个,受不住几句好话一包茶叶,只要厚着脸皮找上门去,并且一口一句老师地叫着,不信编辑就真的一点不通情理。这也正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编辑的弱点。其实我们完全不了解人家的计谋,等着你把人家捧得出了名了,从原来的称谓老师到现在的称谓老某,这时才晃然在悟出自己上了当。

  作品发表以后,名气自然也就有了,就算是占住了脚跟,编辑这时在他眼里,早就成了无用之物。下来就雄纠纠地向评奖进攻,对于那结评论家、论委,他又会像对编辑似的如法炮制,好心的书生们就会帮忙。最后得了奖又获利又出名,算是有了第一笔本钱,于是以这点本钱再投入,去争官职去谋虚衔,以此招摇不明真相的世人。这就是我说的“利滚利”。不信随便找个这类作家,拿他那个所谓知名度看看,大都逃不脱这个公式:投稿--认识编辑--发表作品---找评论家评论--活动评奖--获奖出名--当官坐主席台、登报刊,从此便会“著名”不离身。报刊稍不小心漏报一次大名,或者名次排得靠后,就认为是对自己不敬,都得利用权利让人家补上。可见这个名份对他是何等重要。

  由于这些人的志向不完全在写作上,因此心思也不会往写作上边放,“作家”这个称号这时对于他们,不折不扣地成了一个招晃,只有在向企业家讨钱时,或者是在出国访问时,或者是在人前夸耀时,他们才亮出来装装门面。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会有自己的作品呢?当然更不会有代表作。所以我说叶楠兄的要求过高。其实,对于还想头冠作家称号的人,只要他的名字跟作品连在一起,而不是跟别的什么头衔相连,我看就算是最实际的要求了。我们的文学也才会有希望。所以我的这篇小文章,借用叶楠兄文章的题目,就叫《作家要有自己的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2:30 , Processed in 0.05791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