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1|回复: 0

关于纪录片《铁西区》——王兵访谈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20 10: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yntv.com.cn

--------------------------------------------------------------------------------


    2003年二月,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旁的MK2连锁电影院的图书馆分院正式营业,在此期间 影院做了去年六月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选影片的放映。经当时在德国参加柏林电影 节的林旭东老师指点,了解到王兵的《铁西区》将是这次展播的内容之一,于是兴致勃 勃地前去观看。由于影片长达九个小时,电影院用了三个晚上陆续播放。

    2003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的选片人多萝蒂·韦娜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这个导演 很年轻,但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大师的作品里所具有的有份量的东西。西方很多导演是高高在上地注视拍摄对象,而王兵没有把拍摄对象跟导演隔开,完全融入自己拍摄的主题 。而且他不光是个很好的导演,也是个很好的摄影师。他能把两种不同身份非常好地融 合起来。”这部影片也许在国内还鲜为人知,中国的独立电影往往在国际上获得好评或 在电影节获奖的事实经过周边媒体的传播,事件到最后仅剩下一则消息,绕一个大圈又 回到了产生它的地方,而且永远保持久闻其声、未闻其名的效果,这与纪录片的流通方 式和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有关。把《铁西区》称为大师的作品,并不在于影片的长度, 与Claude Lanzman反映二战时期犹太人的九个小时的纪录片《SHOAH》相比,王兵以个人 强烈的历史感和关注现实的意愿,采用了另一种时间语言来撰写这部中国工人的史诗, 影片所包涵的庞大的结构和凝重的美感,让人长久难以释怀。影片所关注的铁西区人的 生命和命运,也是人类共通的命题,在世界电影的历史当中,《铁西区》必将有它特殊 的位置。但愿这次访谈,不仅仅是一则消息的传播,希望不久的将来,影片能够与中国 的观众见面,《铁西区》的生命,能够在孕育它的土地上得以延续。

    曹:去年纪录片《铁西区》五小时的初剪版本曾参加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聚焦中国”专题展映,今年影片中的《艳粉街》部分又在该电影节播放,能否谈谈你对这两次的柏 林电影节青年论坛的印象?观众对你的影片反应怎样?

    王:2002年的柏林电影节和2003年的柏林电影节对我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两次电影节当中,我可以看到其他各个国家优秀的电影,同时我的影片在这两次电影节的放映,也使得我在以后的电影创作中会非常自信。 在这两次放映期间,观众非常喜欢我的影片。2002年影片在柏林电影节放映后,曾有观众因看过这部影片,而特地来到中国。2003年《艳粉街》在柏林放映期间,一些观 众已经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看过完整的《铁西区》三部影片的放映,而又来到柏林再次 观看,并且向我询问了很多关于中国方面的问题。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太 太,她向我提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走出放映厅来到大街上,她与我谈了很多关于《艳 粉街》影片的细节,最让她感动的是“波波在情人节那天,从其他女孩那里借来一朵玫 瑰,送给他所追求的一个女孩子”,她给我讲,这个细节,很多年后,她都很难以忘记 。在最后一次影片放映结束后,很多观众向我询问,去年放映过的五个小时的版本能否 收藏,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

    曹:《铁西区》是你的第一部作品吗?以这么宏大和厚重的题材作为你的第一部作品, 是否也像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一样,开始时那个老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要钓的是一条巨大的鱼……?
王:《铁西区》是我第一部独立创作的电影作品,当初我决定拍这部影片时,心理上压 力很大。我非常清楚这是一部难拍的影片,但同时这个题材确实可以提供给我一个充分 表达自己的空间。

    曹:你谈过在沈阳上学时觉得周围的其他生活好像跟你没有关系,而铁西区有一种东西 让你怀念,能不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感?
王:我于1992年来到沈阳,我和周围的人都非常不熟悉。沈阳是一个工业城市,与我过去生活的地方差异比较大。我刚到沈阳的时候,情绪一直比较低落,经常去这些工厂和 铁路道口之间拍照片,以此来消磨时间,慢慢地就对这个铁西工业区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这些工业区的外部形象给人一种象征性很强的感觉,那种大型工业的躯体,从过去的 大工业激情当中,渐渐变得萎缩和衰弱。当你个人站在这其中,不由得使你自己感到自 己也是这样,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曹:为什么会选择用纪录片的方式工作 ,是不是这种独立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你的个性或 你所关注的对象?

    王:我一直都在努力拍故事片,决定拍纪录片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最初我一直考虑用 故事片的方式去表达铁西区,但在这个故事片前期酝酿过程中,渐渐发现这个题材用纪 录片的方式拍摄是最为有力量的。在我个人的创作中,我一直是坚持完全的独立的创作 态度,我觉得这是当今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最基本的条件。

    曹:《铁西区》开拍前你的拍摄计划大概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一份拍摄大纲?  
   
    王:在拍摄纪录片《铁西区》之前,我已经采访过很多人,也了解了许多工厂后,制定 了一份拍摄大纲,将“铁西区”分为三条叙事线拍摄——工厂、火车、生活区。这三条 线相互交错,从内部到外部,分成很多局部来拍摄,最后再将这些局部放在一个整体的 结构之中,这种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结构方式。在最初,我一直希望这三条线 能够交错在一起,但由于前期拍摄过程中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我只能在拍摄时,将每 一个局部到整体的三条线之间,使用间离的方式来拍摄。我不能让别人知道我在想什么 ,也不能让别人看出来我所要拍摄影片的整体意图。在过去拍摄的一年半之中,这个影 片只能在我内心里一点一点来实现,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安全的将这部影片拍摄完成。

    曹:这三条叙事线的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王:这三条叙事线,在我拍摄之前,就已经非常明确的订下来了。如果一个影片前期拍 摄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清晰的拍摄步骤,后期是不可能剪辑出来一部清晰、明确、完 整的影片。在最初我剪辑的五个小时版本,我是以工厂为核心。因为电影节对我影片长 度的要求,而未能将生活区和火车这两条叙事线在这个五个小时的版本中全部展开。同 时为使这个版本参加2002年柏林电影节放映,而只能在一个半月的期间内完成。2002年 再一次对这部影片进行后期剪辑,主要是从观众的观看以及放映的时间安排等方面来考 虑,决定将工厂区、生活区和火车这三部分分成三部独立的影片来叙述。现在的《铁西 区》的第一部:《工厂》,就是过去五个小时版本的结构。

    曹:铁西区的工厂有那么多,你如何会选择这三个厂拍摄?

    王:我在铁西区众多的工厂当中,选择拍摄沈阳冶炼厂、沈阳电缆厂和沈阳轧钢厂,是 因为这三个工厂分别处在三个不同的运转阶段。同时,这三个工厂可以说是代表整个铁 西工业区的工厂在1999年期间的一个整体状况。沈阳冶炼厂是处于生产与经营运转比较 正常的工厂,我可以在这个工厂内拍摄到工人们完整的工作与生活;沈阳电缆厂与沈阳 冶炼厂最大的区别就是该工厂90%的工人已离岗,工厂内只有中层以上的领导在正常工作 ,我可以在这个工厂内拍摄到处于工厂领导这一阶层人的工作与生活;沈阳轧钢厂是一 个基本上废弃的工厂,只有少量的工作人员留守在这个工厂里。

    曹:反映生活区部分的《艳粉街》是与厂区平行拍摄的吗?为什么选择这群十七、八岁 的年轻人作为生活区的拍摄主体?

    王:《艳粉街》和《工厂》是平行拍摄的,在艳粉街选择一群十七、八岁的年青人作为 拍摄主体,是因为成人的生活主要是在工厂,而这群十七、八岁年青人的主要生活空间 是在生活区内,他们与老人、儿童才是这个生活区内真正的主体,是基于这种社会人群 结构方面来考虑的。 我在正式拍摄这个生活区之前,有两周多的时间在这个生活区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一直 在寻找我能拍摄的具体对象。我首先拍摄了这个生活区里的老人与儿童。然后,我迅速 地接近了这群十七、八岁的年青人,并把他们作为我拍摄的主体。而且在生活区拍摄的 前一阶段,我拍摄的重心一直在他们身上。因为十七、八岁的年龄是处于一个最为理想 ,最为浪漫的阶段,那么我想透射出他们的理想与浪漫是什么,我一直在寻找这种答案 。同时通过他们,我可以延伸到这个生活区的各个家庭当中,这样我才能真正地展开对 生活区的叙述。

    曹:你怎样感受这群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王:这群十七、八岁的年青人,每天无所事事地走在堆满积雪与垃圾的社区里,他们的 出现为这个社区沉闷的生活带来一丝生命的活力,他们是代表着这个区域最有生命活力 的群体,对他们生活现实的表达,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我和他们在一起,也使我不断 地在思考我自己过去的生活。

    曹:第三部分中以火车为生的父子俩的故事非常深刻感人,那天儿子去拘留所接父亲, 在餐厅吃团圆饭时儿子喝醉了,于是父亲把孩子背回家,你继续拍摄了他们回家后的情 况:父亲在昏睡的儿子耳边低语……你作为拍摄师敏锐的直觉让人惊讶,很想听听你当 时的感受。

    王:我在拍摄这一对父子过程,是我在拍摄整个铁西区影片中,对个体最为细腻的一种 拍摄方法。在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从未考虑过自己是一名摄影师,影像从来没 有任何障碍,我在拍摄过程中也从未刻意地想用什么方式去拍摄,只是在影片拍摄前, 对影像有一个整体大致的考虑。摄影机在我这里就是将我所观察的事物迅速地记录下来 ,而不是我应该怎么去拍摄这个主体。在拍摄他们家的时候,他父亲趴在他儿子身边, 感情也非常激动,此时我的心情也非常复杂,一方面我非常认同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情 感的脆弱;同时,更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渺小与无力,也让我更清晰 地看到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与整体社会机制的一种关系。

    曹:影片一年半以来的拍摄过程最让你触动的是什么?

    王:在这一年半的拍摄过程中,我始终想保持一种冷静与清晰的思维,不断地去观察与 思考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问题。有很多事情都在这个时间里不断地发生。让我更为触动 的是,在我以前的生活当中,我没能那么认真地思考在我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回想起来 ,我不知道哪一刻是让我最为触动的,只是这漫长的一年半时间中,让我对生活越来越 怀疑。我非常希望能肯定生命的价值,但是在现实面前,我却变得非常无力。

    曹:看到影片中被拍摄者们完全放松的状态,你和摄影机可以说几乎隐藏了起来,能否 谈谈你和他们之间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你又是如何把握这种拍摄的距离和尺度?

    王:我不知道我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只是在拍摄他们的过程当中,我只想充分地去了解 与理解他们,我不想窥视他们的生活,我希望我和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和真诚的关系 。我的摄影机在拍摄过程中,始终非常轻松,也无顾忌。

    曹:他们对你的在场怎么看待,了解你的拍摄意图吗?你有没有打算把影片播放给他们 看?

    王:他们对我的出现不觉得有什么突然,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个人也觉得非常自信 。现在回想在那一年半的拍摄时间,是我过去几十年的生活中是最为自信、轻松和快乐 的一段时间。我从来不和他们谈我的拍摄意图,我想将来我肯定要将这部影片放映给他 们看。

    曹:面对300个小时的素材,你是如何展开《铁西区》的剪辑工作?
    王:在整个《铁西区》后期剪辑过程中,我只完整地看过一遍三百个小时的素材。在前 期的拍摄过程中,我对各部分的素材实际已经非常清晰。整个影片的结构,在拍摄期间 已经形成。完整地看这一遍只是验证一下我所想用的各部分素材和最后拍摄完成后的素 材有没有什么出入。在第一次剪辑的过程中,我迅速地从300个小时的素材中选取40个小 时,最后所完成的影片,全部是在这40个小时中选取的。从原始素材中提取所需的素材 ,由此我后期剪辑的工作量并不大。最重要的是这么一种拍摄方法,对于剪辑的技术要 求非常高,尤其是《工厂》这一部分,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在寻找影片最后的剪辑风格 。在2002年7月份之前,几乎重复地剪辑四、五遍“工厂”这一部分,都是因为没有找到 我所需要的剪辑风格,而不是因为影片的结构和叙事问题。我希望《工厂》这部分剪辑 节奏感非常强,同时《工厂》外部的质感与影片内部的叙事能够相互平衡。在这个衰弱 的工厂里拍摄的影片能够显现出人的力量。当时,我对《工厂》的剪辑是处在一种非常 困惑的状态,我在2002年7月以后这种剪辑上的困难才慢慢得到解决。在以后很短的时间 里,我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艳粉街》和《铁路》的剪辑。

    曹:你认为目前DV数码摄影机的运用,即磁带成本低、不停机拍摄的特点所产生的大量 素材,对后期剪辑带来的利弊是什么?

    王:我认为使用DV数码摄影机与使用其它摄影机的拍摄没有什么区别。产生大量的素材 也不是因为磁带的成本低这一个因素所造成的。在拍摄现场,你选择拍摄什么样的东西 ,肯定是你的影片所需要的。如果毫无目的的去拍摄,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那是非常可 怕的,那么你将来在剪辑过程当中,所看到这些你不知道做什么用的素材,只会让你陷 入更加茫然的一种状态。如果在拍摄现场,你能非常清晰地知道你想要什么东西,你会 对你所拍摄完成的素材,不管量大与小,你都能够准确、清晰的去判断与取舍。我觉得 在这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不是素材量大与小的问题,而是你真正知道你需要什么,不 需要什么。

    曹:《铁西区》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工人阶层的影片,同时也是那个工业时代理想幻灭 的一段历史见证,很显然其中你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关注这些个体的生命和整体的 命运之间的关系,你在影片中是否实现了你所要表达的人类共同的命运感和历史感呢?

    王:我不知道《铁西区》这部影片是否已经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命运感和历史感,但我个 人在这部影片中,一直希望能够表达出这样一种命运感和历史感。

    曹:通过《铁西区》的这次拍摄或剪辑经验,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善的地方是 什么?

    王:我觉得在这部影片的拍摄中,我一直希望尽可能地靠近真实,或者说我自己想理解 “真实是什么”,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我不知道我在以后的影片中,我是否 还用这样一种观察事物的方式,这个问题也正是我现在对自己的一种怀疑和困惑,我希 望能在下一部影片当中,去阐述这种怀疑和困惑。

    曹:你觉得纪录片能对社会或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的职责是什 么?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职责呢?

    王:我认为纪录片和其它任何艺术作品对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没有什么区别。我不知道什 么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职责,我个人认为就是对道德、 理想、信仰以及对人的尊严的捍卫。

    曹:通过《铁西区》两年多的拍摄和后期工作,你是否感到身心疲惫。 王:《铁西区》这个影片的拍摄和制作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我只是现在觉得一天无所 事事,新的影片的工作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展开。

    曹:你的下一步计划会是什么?

    王:我下一部影片是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当中所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同时去讨 论他们的理想、现实以及个人在社会当中的命运,我不知道这个计划是否可以实现。

    曹:你曾在鲁迅美术学院主修摄影,谈谈最影响你的摄影师,或者曾经对你的艺术观产 生影响的艺术家?

    王:我在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上学期间,主要学习有关摄影的基础知识。同时,了解绘 画本体的造型、空间、结构以及什么是视觉。我曾经有一位德国的摄影老师托马斯·吕 勃格,他传授给我们西方摄影学院里的基础教学知识。在电影学院学习期间,主要学习 电影的基础知识。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意大利的帕索里尼,前苏联的塔尔科夫斯基, 德国的法斯宾德以及法国的戈达尔。

    曹:你是独立制片,《铁西区》开拍时你手头只有几千块钱积蓄,目前你的影片在国际 电影节上获得了很多奖项和好评,以及参加过不少国际影展,这是否会给你未来的工作 开展带来一些改善?

    王:至今,我还没有得到我下一部影片的资金,我也不知道我将来是否能顺利地不断地 从事电影工作。





--------------------------------------------------------------------------------


    2003年二月,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旁的MK2连锁电影院的图书馆分院正式营业,在此期间 影院做了去年六月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选影片的放映。经当时在德国参加柏林电影 节的林旭东老师指点,了解到王兵的《铁西区》将是这次展播的内容之一,于是兴致勃 勃地前去观看。由于影片长达九个小时,电影院用了三个晚上陆续播放。

    2003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的选片人多萝蒂·韦娜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这个导演 很年轻,但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大师的作品里所具有的有份量的东西。西方很多导演是高高在上地注视拍摄对象,而王兵没有把拍摄对象跟导演隔开,完全融入自己拍摄的主题 。而且他不光是个很好的导演,也是个很好的摄影师。他能把两种不同身份非常好地融 合起来。”这部影片也许在国内还鲜为人知,中国的独立电影往往在国际上获得好评或 在电影节获奖的事实经过周边媒体的传播,事件到最后仅剩下一则消息,绕一个大圈又 回到了产生它的地方,而且永远保持久闻其声、未闻其名的效果,这与纪录片的流通方 式和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有关。把《铁西区》称为大师的作品,并不在于影片的长度, 与Claude Lanzman反映二战时期犹太人的九个小时的纪录片《SHOAH》相比,王兵以个人 强烈的历史感和关注现实的意愿,采用了另一种时间语言来撰写这部中国工人的史诗, 影片所包涵的庞大的结构和凝重的美感,让人长久难以释怀。影片所关注的铁西区人的 生命和命运,也是人类共通的命题,在世界电影的历史当中,《铁西区》必将有它特殊 的位置。但愿这次访谈,不仅仅是一则消息的传播,希望不久的将来,影片能够与中国 的观众见面,《铁西区》的生命,能够在孕育它的土地上得以延续。

    曹:去年纪录片《铁西区》五小时的初剪版本曾参加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聚焦中国”专题展映,今年影片中的《艳粉街》部分又在该电影节播放,能否谈谈你对这两次的柏 林电影节青年论坛的印象?观众对你的影片反应怎样?

    王:2002年的柏林电影节和2003年的柏林电影节对我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两次电影节当中,我可以看到其他各个国家优秀的电影,同时我的影片在这两次电影节的放映,也使得我在以后的电影创作中会非常自信。 在这两次放映期间,观众非常喜欢我的影片。2002年影片在柏林电影节放映后,曾有观众因看过这部影片,而特地来到中国。2003年《艳粉街》在柏林放映期间,一些观 众已经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看过完整的《铁西区》三部影片的放映,而又来到柏林再次 观看,并且向我询问了很多关于中国方面的问题。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太 太,她向我提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走出放映厅来到大街上,她与我谈了很多关于《艳 粉街》影片的细节,最让她感动的是“波波在情人节那天,从其他女孩那里借来一朵玫 瑰,送给他所追求的一个女孩子”,她给我讲,这个细节,很多年后,她都很难以忘记 。在最后一次影片放映结束后,很多观众向我询问,去年放映过的五个小时的版本能否 收藏,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

    曹:《铁西区》是你的第一部作品吗?以这么宏大和厚重的题材作为你的第一部作品, 是否也像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一样,开始时那个老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要钓的是一条巨大的鱼……?
王:《铁西区》是我第一部独立创作的电影作品,当初我决定拍这部影片时,心理上压 力很大。我非常清楚这是一部难拍的影片,但同时这个题材确实可以提供给我一个充分 表达自己的空间。

    曹:你谈过在沈阳上学时觉得周围的其他生活好像跟你没有关系,而铁西区有一种东西 让你怀念,能不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感?
王:我于1992年来到沈阳,我和周围的人都非常不熟悉。沈阳是一个工业城市,与我过去生活的地方差异比较大。我刚到沈阳的时候,情绪一直比较低落,经常去这些工厂和 铁路道口之间拍照片,以此来消磨时间,慢慢地就对这个铁西工业区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这些工业区的外部形象给人一种象征性很强的感觉,那种大型工业的躯体,从过去的 大工业激情当中,渐渐变得萎缩和衰弱。当你个人站在这其中,不由得使你自己感到自 己也是这样,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曹:为什么会选择用纪录片的方式工作 ,是不是这种独立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你的个性或 你所关注的对象?

    王:我一直都在努力拍故事片,决定拍纪录片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最初我一直考虑用 故事片的方式去表达铁西区,但在这个故事片前期酝酿过程中,渐渐发现这个题材用纪 录片的方式拍摄是最为有力量的。在我个人的创作中,我一直是坚持完全的独立的创作 态度,我觉得这是当今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最基本的条件。

    曹:《铁西区》开拍前你的拍摄计划大概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一份拍摄大纲?  
   
    王:在拍摄纪录片《铁西区》之前,我已经采访过很多人,也了解了许多工厂后,制定 了一份拍摄大纲,将“铁西区”分为三条叙事线拍摄——工厂、火车、生活区。这三条 线相互交错,从内部到外部,分成很多局部来拍摄,最后再将这些局部放在一个整体的 结构之中,这种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结构方式。在最初,我一直希望这三条线 能够交错在一起,但由于前期拍摄过程中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我只能在拍摄时,将每 一个局部到整体的三条线之间,使用间离的方式来拍摄。我不能让别人知道我在想什么 ,也不能让别人看出来我所要拍摄影片的整体意图。在过去拍摄的一年半之中,这个影 片只能在我内心里一点一点来实现,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安全的将这部影片拍摄完成。

    曹:这三条叙事线的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王:这三条叙事线,在我拍摄之前,就已经非常明确的订下来了。如果一个影片前期拍 摄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清晰的拍摄步骤,后期是不可能剪辑出来一部清晰、明确、完 整的影片。在最初我剪辑的五个小时版本,我是以工厂为核心。因为电影节对我影片长 度的要求,而未能将生活区和火车这两条叙事线在这个五个小时的版本中全部展开。同 时为使这个版本参加2002年柏林电影节放映,而只能在一个半月的期间内完成。2002年 再一次对这部影片进行后期剪辑,主要是从观众的观看以及放映的时间安排等方面来考 虑,决定将工厂区、生活区和火车这三部分分成三部独立的影片来叙述。现在的《铁西 区》的第一部:《工厂》,就是过去五个小时版本的结构。

    曹:铁西区的工厂有那么多,你如何会选择这三个厂拍摄?

    王:我在铁西区众多的工厂当中,选择拍摄沈阳冶炼厂、沈阳电缆厂和沈阳轧钢厂,是 因为这三个工厂分别处在三个不同的运转阶段。同时,这三个工厂可以说是代表整个铁 西工业区的工厂在1999年期间的一个整体状况。沈阳冶炼厂是处于生产与经营运转比较 正常的工厂,我可以在这个工厂内拍摄到工人们完整的工作与生活;沈阳电缆厂与沈阳 冶炼厂最大的区别就是该工厂90%的工人已离岗,工厂内只有中层以上的领导在正常工作 ,我可以在这个工厂内拍摄到处于工厂领导这一阶层人的工作与生活;沈阳轧钢厂是一 个基本上废弃的工厂,只有少量的工作人员留守在这个工厂里。

    曹:反映生活区部分的《艳粉街》是与厂区平行拍摄的吗?为什么选择这群十七、八岁 的年轻人作为生活区的拍摄主体?

    王:《艳粉街》和《工厂》是平行拍摄的,在艳粉街选择一群十七、八岁的年青人作为 拍摄主体,是因为成人的生活主要是在工厂,而这群十七、八岁年青人的主要生活空间 是在生活区内,他们与老人、儿童才是这个生活区内真正的主体,是基于这种社会人群 结构方面来考虑的。 我在正式拍摄这个生活区之前,有两周多的时间在这个生活区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一直 在寻找我能拍摄的具体对象。我首先拍摄了这个生活区里的老人与儿童。然后,我迅速 地接近了这群十七、八岁的年青人,并把他们作为我拍摄的主体。而且在生活区拍摄的 前一阶段,我拍摄的重心一直在他们身上。因为十七、八岁的年龄是处于一个最为理想 ,最为浪漫的阶段,那么我想透射出他们的理想与浪漫是什么,我一直在寻找这种答案 。同时通过他们,我可以延伸到这个生活区的各个家庭当中,这样我才能真正地展开对 生活区的叙述。

    曹:你怎样感受这群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王:这群十七、八岁的年青人,每天无所事事地走在堆满积雪与垃圾的社区里,他们的 出现为这个社区沉闷的生活带来一丝生命的活力,他们是代表着这个区域最有生命活力 的群体,对他们生活现实的表达,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我和他们在一起,也使我不断 地在思考我自己过去的生活。

    曹:第三部分中以火车为生的父子俩的故事非常深刻感人,那天儿子去拘留所接父亲, 在餐厅吃团圆饭时儿子喝醉了,于是父亲把孩子背回家,你继续拍摄了他们回家后的情 况:父亲在昏睡的儿子耳边低语……你作为拍摄师敏锐的直觉让人惊讶,很想听听你当 时的感受。

    王:我在拍摄这一对父子过程,是我在拍摄整个铁西区影片中,对个体最为细腻的一种 拍摄方法。在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从未考虑过自己是一名摄影师,影像从来没 有任何障碍,我在拍摄过程中也从未刻意地想用什么方式去拍摄,只是在影片拍摄前, 对影像有一个整体大致的考虑。摄影机在我这里就是将我所观察的事物迅速地记录下来 ,而不是我应该怎么去拍摄这个主体。在拍摄他们家的时候,他父亲趴在他儿子身边, 感情也非常激动,此时我的心情也非常复杂,一方面我非常认同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情 感的脆弱;同时,更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渺小与无力,也让我更清晰 地看到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与整体社会机制的一种关系。

    曹:影片一年半以来的拍摄过程最让你触动的是什么?

    王:在这一年半的拍摄过程中,我始终想保持一种冷静与清晰的思维,不断地去观察与 思考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问题。有很多事情都在这个时间里不断地发生。让我更为触动 的是,在我以前的生活当中,我没能那么认真地思考在我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回想起来 ,我不知道哪一刻是让我最为触动的,只是这漫长的一年半时间中,让我对生活越来越 怀疑。我非常希望能肯定生命的价值,但是在现实面前,我却变得非常无力。

    曹:看到影片中被拍摄者们完全放松的状态,你和摄影机可以说几乎隐藏了起来,能否 谈谈你和他们之间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你又是如何把握这种拍摄的距离和尺度?

    王:我不知道我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只是在拍摄他们的过程当中,我只想充分地去了解 与理解他们,我不想窥视他们的生活,我希望我和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和真诚的关系 。我的摄影机在拍摄过程中,始终非常轻松,也无顾忌。

    曹:他们对你的在场怎么看待,了解你的拍摄意图吗?你有没有打算把影片播放给他们 看?

    王:他们对我的出现不觉得有什么突然,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个人也觉得非常自信 。现在回想在那一年半的拍摄时间,是我过去几十年的生活中是最为自信、轻松和快乐 的一段时间。我从来不和他们谈我的拍摄意图,我想将来我肯定要将这部影片放映给他 们看。

    曹:面对300个小时的素材,你是如何展开《铁西区》的剪辑工作?
    王:在整个《铁西区》后期剪辑过程中,我只完整地看过一遍三百个小时的素材。在前 期的拍摄过程中,我对各部分的素材实际已经非常清晰。整个影片的结构,在拍摄期间 已经形成。完整地看这一遍只是验证一下我所想用的各部分素材和最后拍摄完成后的素 材有没有什么出入。在第一次剪辑的过程中,我迅速地从300个小时的素材中选取40个小 时,最后所完成的影片,全部是在这40个小时中选取的。从原始素材中提取所需的素材 ,由此我后期剪辑的工作量并不大。最重要的是这么一种拍摄方法,对于剪辑的技术要 求非常高,尤其是《工厂》这一部分,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在寻找影片最后的剪辑风格 。在2002年7月份之前,几乎重复地剪辑四、五遍“工厂”这一部分,都是因为没有找到 我所需要的剪辑风格,而不是因为影片的结构和叙事问题。我希望《工厂》这部分剪辑 节奏感非常强,同时《工厂》外部的质感与影片内部的叙事能够相互平衡。在这个衰弱 的工厂里拍摄的影片能够显现出人的力量。当时,我对《工厂》的剪辑是处在一种非常 困惑的状态,我在2002年7月以后这种剪辑上的困难才慢慢得到解决。在以后很短的时间 里,我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艳粉街》和《铁路》的剪辑。

    曹:你认为目前DV数码摄影机的运用,即磁带成本低、不停机拍摄的特点所产生的大量 素材,对后期剪辑带来的利弊是什么?

    王:我认为使用DV数码摄影机与使用其它摄影机的拍摄没有什么区别。产生大量的素材 也不是因为磁带的成本低这一个因素所造成的。在拍摄现场,你选择拍摄什么样的东西 ,肯定是你的影片所需要的。如果毫无目的的去拍摄,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那是非常可 怕的,那么你将来在剪辑过程当中,所看到这些你不知道做什么用的素材,只会让你陷 入更加茫然的一种状态。如果在拍摄现场,你能非常清晰地知道你想要什么东西,你会 对你所拍摄完成的素材,不管量大与小,你都能够准确、清晰的去判断与取舍。我觉得 在这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不是素材量大与小的问题,而是你真正知道你需要什么,不 需要什么。

    曹:《铁西区》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工人阶层的影片,同时也是那个工业时代理想幻灭 的一段历史见证,很显然其中你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关注这些个体的生命和整体的 命运之间的关系,你在影片中是否实现了你所要表达的人类共同的命运感和历史感呢?

    王:我不知道《铁西区》这部影片是否已经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命运感和历史感,但我个 人在这部影片中,一直希望能够表达出这样一种命运感和历史感。

    曹:通过《铁西区》的这次拍摄或剪辑经验,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善的地方是 什么?

    王:我觉得在这部影片的拍摄中,我一直希望尽可能地靠近真实,或者说我自己想理解 “真实是什么”,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我不知道我在以后的影片中,我是否 还用这样一种观察事物的方式,这个问题也正是我现在对自己的一种怀疑和困惑,我希 望能在下一部影片当中,去阐述这种怀疑和困惑。

    曹:你觉得纪录片能对社会或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的职责是什 么?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职责呢?

    王:我认为纪录片和其它任何艺术作品对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没有什么区别。我不知道什 么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职责,我个人认为就是对道德、 理想、信仰以及对人的尊严的捍卫。

    曹:通过《铁西区》两年多的拍摄和后期工作,你是否感到身心疲惫。 王:《铁西区》这个影片的拍摄和制作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我只是现在觉得一天无所 事事,新的影片的工作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展开。

    曹:你的下一步计划会是什么?

    王:我下一部影片是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当中所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同时去讨 论他们的理想、现实以及个人在社会当中的命运,我不知道这个计划是否可以实现。

    曹:你曾在鲁迅美术学院主修摄影,谈谈最影响你的摄影师,或者曾经对你的艺术观产 生影响的艺术家?

    王:我在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上学期间,主要学习有关摄影的基础知识。同时,了解绘 画本体的造型、空间、结构以及什么是视觉。我曾经有一位德国的摄影老师托马斯·吕 勃格,他传授给我们西方摄影学院里的基础教学知识。在电影学院学习期间,主要学习 电影的基础知识。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意大利的帕索里尼,前苏联的塔尔科夫斯基, 德国的法斯宾德以及法国的戈达尔。

    曹:你是独立制片,《铁西区》开拍时你手头只有几千块钱积蓄,目前你的影片在国际 电影节上获得了很多奖项和好评,以及参加过不少国际影展,这是否会给你未来的工作 开展带来一些改善?

    王:至今,我还没有得到我下一部影片的资金,我也不知道我将来是否能顺利地不断地 从事电影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18:11 , Processed in 0.0806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