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90|回复: 23

语言的社会功能: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4 0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孟庆昊

我觉得,其实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并没有那么严重。很明显,语言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思维。但其影响力就像是钱对人的影响一样,因人而异。有些人会为了1块钱而去杀人,而有些人则不会被金钱所收买。纠其原因,我们思维的基础是客观事物,而不是语言。我以前就说过,我认为语言是被创造出来的。他的创造者就是广大人民。我自己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字“Mathlon”就是我自己创造的(英语中好象没有这个单词)。我是在“athlon”的前面加了一个“M”。“athlon”,神话中的一种神龙。这个单词是我自己创造的,特别用于代表我。别人看到这个单词就会想起我。

我觉得现在的人研究语言,过于表面化了。人们只注意到了文字本身,而轻视了其代表的内容。语言的用途就是要指明一个抽象的信息。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只需要注重我们要用的部分,而不需要什么都去关心,这就是抽象。最好的例子就是物理学里的“隔离法”。我们只想要一个颜色是红的苹果,而不需要管它是大是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要一个“红苹果”。语用语法的研究有点接近这个,但其还是站在原有的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并没有摆脱“语言学”的阴影。

我们翻译词,通常觉得比较容易。因为我们在翻译词的时候只考虑词所代表的事物在另一种语言里是由哪个词来代替的。即源语言的词→具体事物→目标语言的词。人工进行句子的翻译时,也是遵照这一过程。即原句子→句子要表达的概念→目标句子。其实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懂,但就是没人知道这个“概念”应该用什么来表示?有人想到过用什么“世界语”,用什么“中间语言”,但都失败了。从此人们开始害怕了,觉得没办法解决。然后开始寻找其他方法。但事实是,方法只有这一个。这也就是所谓的“有病乱投医”吧!研究“中间语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人们忘记了研究结束后它也是一种语言。即研究了等于没研究。也就是,“中间语言”也还不是事物的本质。人们用错了研究方法,结果却以为自己的想法错了。实际上,总的指导思想是对的,只是具体方法错了。

研究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从寻找规律入手,去找两个含义相同的句子之间除了语言文字以外的相同地方。这需要很强的思考能力,因为研究过程太抽象了。我们要考虑两个句子所用的文字不同,但为什么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你看到第一个句子的时候会想到什么,看到第二个句子的时候又会想到什么?文字不同,但最后想到的东西却相同。这些相同的东西都是怎么加上去的?其实,翻译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个很常见的现象。不一定要在不同的语言间才会有。例如,古汉语我们还要翻译成现代文呢!举例说明:句子一,“你叫什么名字?”。句子二,“你的名字叫什么?”。句子三,“什么是你的名字?”。句子四,“名字是什么,你的?”。句子五,“What is your name?”。句子六,“Your name is what?”(这在英语中是可以出现的)。句子七,“尊姓大名?”。这些句子的最终含义都是完全相同,只是文字上有所不同。我们在想每个句子的时候,都是个怎样的过程?即是如何由不同转换为相同的。其中我们在文字以外都想到了什么?每个词都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我们是怎么将不同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的?

实际上,了解了翻译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语言的本质。语法是人为的,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不是人为的。语法可以随不同的语言而不同,但其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会不同。研究语言的含义,这才是翻译研究的唯一途径,别无他法。人工翻译可以做到文字到概念,概念再到文字的转换过程。因为人脑可以处理图象,处理影象,处理逻辑关系,但计算机“程序”现在还做不到这点。不过我们可以想办法,用某些手段来替代抽象思维。即不一定非要保存一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数据。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类似于世界语的东西,来进行中转。但绝不能是一个新语言。多想想自己思维时的实际情况,办法自然就会有了。

我现在的理论,语言的语法是在信息输出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即我们在用词造句的时候,语法起主要作用。因为此时我们要将词进行排序。但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语法只起辅助作用。此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词汇的具体含义,我们重要用词含义来进行词语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别人说不明白的时候我们也能听懂的原因。可最初的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都集中到用语法来进行信息的接收上来了,所以效果很差。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或者说根本就没研究过这个问题,更确切的说是根本就没想到会有这个问题。语法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所以机器翻译并不存在信息输出的问题。实际存在的就是信息接收的问题,因为我们对词的含义的理解本身就不规范。我们可以去看看现有的词典。举个例子,我找过一回“跑”字的解释。英语中说跑是用“leg”快速的“move”,而汉语词典则说是用“脚”进行交替向前。虽然看起来都对,但实际上问题很多。尤其对计算机而言,没有一个准确的规范,它就没法进行处理。我们此时可以想想实际的情况。通过物理学原理,我们知道,人之所以能向前移动,是因为脚与地面之间产生了摩擦力。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那两种解释加在一起就对了。即用脚交替向前而使人移动。这也就是人们所指的词义。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规范措施,此时计算机还是处理不了。我们就要进行近一步的规范。

我研究语言学的原因也就在此,我现在要进行词语的含义的规范。
发表于 2003-9-3 13: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社会功能: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作者: 徐通锵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主攻理论语言学)   
来源:http://www.openedu.com.cn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与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运用大脑机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成果,而思维则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现实是相同的,大脑的生理构造也一样,因而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

    任何复杂的现象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它。这一点不应该有任何怀疑,宣扬民族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言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是,不同民族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不等于他们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指能不能认识现实,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没有什么差异,即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而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能力,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即思维方式具有民族的特点。

    人们可能会就此提出疑问:先生,您是不是在做概念游戏,大脑是一个暗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动脑筋的过程也无法用图象显示,您怎么知道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回答是:靠语言。每一个学过外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如果外语没有学习好,不能用外语来思维,需要把想说的话先用母语想好,而后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那肯定说得急急巴巴,别人听起来就像是用外语发音的汉语(假定说他的母语是汉语);只有能用外语来思维的人,他才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另一种思维的方法。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互相依持: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这种道理从儿童学话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明确的启示: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与他的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当他只会说"妈妈"之类独词句的时候,他的思维是混沌一团,无法表示一种确切的意思,如"妈妈"可能表示"我要吃奶",也可能是要妈妈抱,或者是要什么玩具……,只有和他生活在一起、熟悉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人才能知道他的独词句的确切意思。

    一旦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语言,能清楚、准确地表达一种意思,他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能自由地运用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他的智力所及的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说,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唯一的窗口。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明。
发表于 2005-6-24 1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沒辦法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4: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to 虎子

您让我看这个,大概是想告诉我这个事吧:

  这种道理从儿童学话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明确的启示: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与他的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当他只会说"妈妈"之类独词句的时候,他的思维是混沌一团,无法表示一种确切的意思,如"妈妈"可能表示"我要吃奶",也可能是要妈妈抱,或者是要什么玩具……,只有和他生活在一起、熟悉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人才能知道他的独词句的确切意思。

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被忽略了。

我们不管孩子想的是什么,他说的只是“妈妈”。那么我们在头脑中对这个词进行理解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妈妈”这个概念。然后才识去考虑为什么孩子要喊“妈妈”。也就是说,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只有“妈妈”这一项,其他的都是人自己加进去的。

翻译也是如此,无论我们说什么,我们只要传达字面意思就可以了。至于会产生什么“联想”,那是读者自己的事。我们知道,对一件事的理解,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关翻译的事。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多了!
发表于 2005-6-24 22: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认识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作者:胡吉成
来源:电大在线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二者必须互相适应。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必须能适应思维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
发表于 2005-6-24 22: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和思维是同一个东西吗?它们有没有区别?

作者:胡吉成
来源:电大在线


      我们说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开来,但是语言和思维是不同的东西,并不对等,因此不能混为一谈。二者的统一性不等于二者的同一性。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第一、语言是物质的,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它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

     第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不可能是思维本身。

     第三,构成方式不同,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不同的判断,并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大小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运用词语和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句子。

      第四,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几种思维形式同语言中的词与句子并非完全对应,这也说明了语言和思维的区别。比如同一概念,一种语言中可以有多个词语表达,也可以用词组表达,词还有感情色彩,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色彩。句子中一般只有陈述句表达判断,有些多义的陈述句可以表达几个判断。推理和复句也不对等,人们常以简略形式表达推理,省略一个前提或结论。如:下雨不出操,今天就不出操-下雨不出操,今天下雨。

      第五,语言具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上午”和“下午”,意识中是以“中午”作为分界线的,英语的“下午”(afternoon)在构造上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汉语相同,但“上午”(morning)就不一样,一是内部构造不同,二是包括的时间范围也不同。又比如印第安人能区分很多种白色,这同他们那里雪多有关,阿拉伯人表示骆驼的名词很多,说明骆驼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才有这样细致的观察,汉民族历史上关于马的词也非常多,有120多个,今天的《新华字典》收了90来个,大部分不是现代汉语使用的,可见历史上马在汉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考察不同的语言,我们很难找到两个完全对等的词语。社会生活在语言中打上了种种烙印。例如汉族人重视亲属之间的关系,所以汉语中有很多特定的亲属称谓词语,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妈、舅妈、婶子分得十分清楚,如果把汉语各方言这类词统计出来,数量将是惊人的,而英语中这样的含义,男性用一个词,女性用一个词,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叔叔伯伯舅舅是没有区别的,而汉族人不但有区别,而且通过这些不同的词语反映了指称对象和说话人之间的特定关系。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正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反映。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上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正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语言才可能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发表于 2005-6-24 22: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和语言的产生有先后之分吗?

作者:胡吉成
来源:电大在线


      有人问,语言和思维谁先产生谁后产生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看起来是难以回答的,但如果我们结合语言和思维的紧密关系来认识,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解释。

      我们认为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工具,思维成果要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而语言的词义的形成、语法规则的形成、词语音义关系的建立,又离不开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等,二者完全是互相促进的,同步发展的。如果非要分出个先后来,实际上是割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否定了二者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为这个两难问题,无论你回答哪一方面先产生,无论是肯定语言先产生还是肯定思维先产生,其结局都是一样的,都等于是承认语言和思维之间没有联系。既然是语言先产生,那就是说语言是不反映人的思想的,可以脱离人的思想,就是说,在没有思维的时候,人类语言就已经产生了;既然说思维先产生,那就是说思维是可以离开语言单独进行的,其结果也不需要语言来表现,因为按照这样的观点,思维产生的时候,语言还没有出现呢。这样一来,不就否定了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吗?

      这就像不能问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样,因为如果说先有鸡,那么鸡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先有蛋,那么蛋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也是一个两难问题,因为你无论肯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把鸡和蛋的密切联系割裂了,等于否认了鸡和蛋的关系,等于说鸡不是从蛋来的,蛋不是从鸡来的。而实际上,鸡也好,蛋也好,都是同步进化产生的。

      所以,思维和语言没有什么先后的问题,是同步发展的,是互相适应的。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互相依存: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我们可以说,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唯一的窗口。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明。但是,关于大脑的机制,大脑与语言、思维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彻底,所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还有待于大脑研究的进一步突破。据说科学上还有三大谜团有待于人类揭示,其中之一就是人的大脑(其它两个谜团是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目前我们对大脑和人类语言的内在联系认识研究还很不够,对人脑的机制的研究还不足以回答解释清楚语言和思维、思维和大脑的联系问题。因此,语言学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还有待于其它学科研究的成果来支持。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不但语言学家关心,就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生物学家、科学家等也关心。对此目前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没有多少关系;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如果要分先后,那么就应该是语言先产生;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产生。当然,要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目前关于大脑对于我们还仍然有许多待解之谜。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23: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

     第五,语言具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上午”和“下午”,意识中是以“中午”作为分界线的,英语的“下午”(afternoon)在构造上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汉语相同,但“上午”(morning)就不一样,一是内部构造不同,二是包括的时间范围也不同。……

实际上这个问题我已经发现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我的观点是: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有部分损失掉。举例:假设:“morning”指的是“06:00——10:00”这个时间段,而“早晨”指的是“太阳出来以后”的这个时间段。在两种语言当中,这个两个词在含义上是最接近的,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这两个词进行对应的转换。在两个词在进行转换后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含义信息的损失,即“06:00——10:00”变成了“早晨”。所以由此得出结论,翻译是单向行为。既只能用原文进行一种文字到他文字的翻译,而且是不能互逆的一个过程。因为进行多次的转换会使原文所提供的信息大量的损失,以至于到最后有可能会使含义完全改变。照此看来,即使是人工进行翻译,结果也还是一样。那么机器翻译的解决方法也只有一个,就是在翻译结束后在文件中保存原文。再进行翻译时调用原文,而不是译文。机器翻译能作到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和人工翻译水平相一致。目前我们还不可能让计算机来解决一些连人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

既然说思维先产生,那就是说思维是可以离开语言单独进行的,其结果也不需要语言来表现,因为按照这样的观点,思维产生的时候,语言还没有出现呢。这样一来,不就否定了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吗?

我比较同意的观点是:思维是先产生的,而语言是后产生的。这并不会说明语言与思维没有关系。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的出现是要有其母亲和父亲的。在孩子没有出现以前,其父母的生活是一个样子。等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生活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这个孩子的出生,会影响他父母的生活,而父母的生活反过来也会去影响孩子。没有语言的思维是简单的,是语言使思维变得复杂了起来,使人与其他的动物之间有了区别。这也是我的另一个观点:动物也有智力,只是水平比较低。没有语言或语言简单的动物也有思维,只是水平较低罢了。

另外,思维是大脑的活动。无论如何,大脑一定是在思维和语言之前而先有的。先有大脑,大脑产生思维,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反过来又帮助了思维。


这就像不能问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样,因为如果说先有鸡,那么鸡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先有蛋,那么蛋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幼稚。无论如何,“蛋”和“鸡”必定有一个是先产生的,我们是不可能想象鸡和蛋同时产生的那种情况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即使我不知道哪个是先产生,我也会知道必定有一个是先产生的。要不然怎么会有人来问这个问题呢?因为问问题的那个人知道,两者必定有一个先出现,只是自己不知道是哪个罢了。如果你不知道是哪个先产生的,就说他们是一起出现的,是不是很可笑啊?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蛋是先产生的。因为鸡是鸟类,现在有证据表明鸟是恐龙进化的一个分支。恐龙是产卵(蛋)的。即在没有鸟类以前就已经有蛋的存在了。另外,蛋应该是由鱼的卵演变而来的。因为陆地生物是从水中生物演变而来的,水中的卵要在地面存留,就必须要有个坚硬的外壳……生物学问题,这个讨论先到此为止。

你知道的东西少,就不要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拿来当理由。你思考的前提你自己都不知道对错,那你的结论又怎么能保证其正确性呢?
发表于 2005-6-25 0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你知道的东西少,就不要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拿来当理由。你思考的前提你自己都不知道对错,那你的结论又怎么能保证其正确性呢?

结尾的这几句话挺好玩儿的,我弟你在说谁呀?
 楼主| 发表于 2005-6-25 14: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如果外语没有学习好,不能用外语来思维,需要把想说的话先用母语想好,而后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那肯定说得急急巴巴,别人听起来就像是用外语发音的汉语(假定说他的母语是汉语);只有能用外语来思维的人,他才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另一种思维的方法。

这是你的另一种无知的表现(不好意思,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其实人的思维和人体的生物性一样,都有条件反射现象。即我们用得多的东西,我们会保留其默认值(借用一个计算机术语)。母语用得多了,就会使我们习惯母语的语法。当出现另一种语言时,由于我们要进行转换,而不是直接去使用另一种语言,所以才会“显得”思维缓慢。一个在外国住久了的人,他在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就会特别的快。这就是因为他已经熟悉了另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大脑已经把另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变成了“默认值”。


如果非要分出个先后来,实际上是割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否定了二者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我不知道阁下的这种理论是从何而来,请说明出处。请不要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想当然”。
很明显,同时出现的东西之间不一定有联系,而有联系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同时出现的。你所说的,同时出现又有联系的情况只是一个特例罢了。例子众多。在此我还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来做例子,较容易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联系紧密。请问,父母和孩子是同时出现的吗?现在的理论物理学认为,宇宙也可以看作是有起点的。也就是万物皆有源,最终的源头是宇宙的起源。如果你还要问“宇宙出现以前还有什么?”,请参看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因为我不可能在此从头给你讲。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没有看之前,我以为我知道什么是“进化论”。但看过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学校有好多问题都没有讲)。看过之后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功能的转变。而且大家也可以学习一下,看看人家达尔文是怎样研究问题的。

摘录:《物种起源》第六章
一条充分发达的尾如在一种水栖动物里形成,其后它大概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例如作为蝇拂,作为握持器官,或者像狗尾那样地帮助转弯,虽然尾在帮助转弯上用处很小,因为山兔(bare)几乎没有尾巴,却能更加迅速地转弯。


根据这个原理,我可以断定:语言的出现本来只是为了传递信息。但是在我们对其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先天特性使其功能得到了转变。变成了帮助我们进行思维的工具。我的观点:因为词语是可以任意进行组合的,我们就需要考虑该怎样进行组合。我们也可以用词语的组合在头脑中实现一些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略(还有很多可讲的)。根据进化论原理,对语言使用更好的人存活了下来。这种情况逐渐积累,最后就出现了现在的这种局面。(看不懂的人可以去看一下《物种起源》,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最后,关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已经没必要再继续讨论了。
结论:
1.先有思维,后有语言。
2.语言会反过来去影响思维。
注:不同语种所产生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大。(就算你学会了十种语言,对同一问题你也不可能会有十种不同的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20:43 , Processed in 0.0959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