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96|回复: 4

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3 11: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骏教授在上海大学·东方讲坛上的演讲
2009-09-06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崛起与当代青年 

    中国的崛起为青年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空前宽广的舞台。但要想把握住机会,首先还得有判断大局、把握大势的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些感觉,现在的青年,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不少人,都不怎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恰恰又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传统文化和我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今天在座的都是在读的大学生,所以,我想和大家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崛起背景下当代青年的机遇与挑战”。

    我讲这个内容的时候,不想简单地把继承传统文化说成当代青年的一种义务,而是想把它这么理解: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青年而言是一笔可以得到的财富,同时,权利与义务对等,当代青年也应该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些事情。在这样一个交互的关系中,我们来谈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这个话题。

    眼下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重创了许多国家。在世界经济不景气中,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亮点之一,这是全世界都认可的。关注这一点的意义不仅在于当前,更在于未来:这场危机会不会给世界格局带来大的变化?在新的格局中,中国可能居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当代中国青年在这个格局变化中可能获得什么机遇?我们可以有何作为?

    世上的事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的事情不一定能做到,但想不到的事情连做的可能性都没有。同学们应当相信个人的努力,但个人努力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将不单单取决于个人,还将取决于个人努力是否和社会走势相一致。否则,个人努力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徒劳。所以,在确定目标、做出努力之前,我们必须先把形势看明白,然后在这个大势下,选取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努力。曾几何时,中国之崛起只是一个愿望、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时至今日,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了。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当在这个背景下把握好自己。

    中国的崛起为青年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空前宽广的舞台。正如中国军舰远赴索马里护航,为海军战士提供了远洋空间,中国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的孔子学院,也为众多研习中国文化的学者、学子提供了到那里任教、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但如果没有中国的崛起,没有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影响的逐渐扩大,我们到哪里去建孔子学院?谁来学中国文化?同学们到哪里去当这样的老师?

    中国崛起的势头已经出现,但整个局面还在形成当中。这个当口机会最多,而且常常可能出乎人们的想象。一旦局面形成,许多机会就成为“过去时”。这一代青年的最大幸运,就是身处格局形成的过程之中,会面临许多机会。但要想把握住机会,首先还得有判断大局、把握大势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1: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困厄的缘由


    为了翻开历史新的一章,中国人曾以壮士断臂的决心,把传统切断了。这一步跨出去不是毫无意义的,但也留下了一些问题。     

    如今同学们对东北二人转可能已经不陌生了,因为有赵本山、小沈阳,但是如果去看看同样由一男一女搭配的苏州评弹,再同二人转比比,也许会感到惊讶,原来即便都是传统文化,在风格上仍可以有这么大的区别。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和周边的同学,从头到脚,有多少是中国原有的东西?韩国有国服,日本有国服,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有国服,但我们没有自己的正式服装,也没有自己的传统发型。中国原有的文化,现在有许多已经看不见了。而传统文化的如此处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1840年以后,我们“割断尾巴往前行”的直接后果。五四时期的学者如鲁迅、胡适等曾提出“不看中国书”。这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开书目,而是人们对“中国往哪里去、怎么去”的严肃思考,反映的是中国人近代史上一段惨痛的心路历程。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上都具有世界领先的优势。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屡屡遇到异族入侵,但中华先人自信,民族相处和文化融合的结果,是文化最终会化剑为犁,使外来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历经沧桑绵延至今,这曾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但1840年以后,这一心理支撑的基础没有了。

    鸦片战争中国输了。英国人坚船利炮,大清武器不行。但其后不久的甲午战争把中国人彻底打醒:中国的军舰比日本先进,但仍然输了,且输得更惨。两个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的近邻国家,一个革新之后赢了,一个守旧不变输了。这使中国人明白,我们并非输在武器,而是输在人背后的制度和文化,输在原有文化的拒绝变革。一个曾经以文化自傲的民族,第一次承认自己的文化有问题,这带来了难以言表的心灵震撼。

    这种震撼绝非今天的人所能体会乃至想象。也正因为震撼之强烈,觉醒的中国人摆脱过去依恃文化、坚守民族立场的想法,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要革故鼎新,奋起直追,只有彻底割掉传统文化的尾巴。彻底到什么程度?不读中国书是一种主张,在文化上,最极端的主张和实践,是试图把汉字拼音化。这不是在汉字上注拼音,而是拿拼音代替汉字,同世界接轨,走一条表音文字的道路。有段时间,中国认真地尝试了汉字的拼音化,历经数千年成功地通过了种种技术难关的汉字,差点就此消失。最后之所以幸免,一点原因是秦始皇只搞了“书同文”,没搞“音同字”,同音异字和同字异音现象十分普遍,各地方言大相径庭,汉字不可能单由发音来表达准确的意思。

    这足以说明,当时中国人在割传统文化的尾巴上,态度一度何等决绝。如果汉字真的消失,那中国就得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现代人看不懂古代文献,中国的文脉将从此断裂,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将彻底改变,甚至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都可能遭到严重侵蚀。要知道,既象形表意又表音的汉字,同中国人擅长的“具象思维”高度同构,由此形成的“意象言”的思维和表达模式,对今天人们的创意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曾留给我们大量文化遗产,但为了翻开历史新的一章,当时的中国人以壮士断臂的决心,把传统切断了。这一步跨出去不是毫无意义的,但也留下了严重的问题。这不只是心理上的痛苦,更是实践中的困境。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1: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生命的回归与再生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文化热。其实质不但是寻根热,更是寻求传统文化自身更新的道路之热。      

    中国没有经历过像西方那样的宗教改革,也没有经历过日本那样的明治维新,传统文化缺了一个现代转型的环节,其中一些积极和消极的部分没有经历过分离和改造。为了防止其中消极部分的卷土重来,克服对引进文化的“排异反应”,传统文化被自觉不自觉地置于边缘地位,受到压制,而外来文化则居于特殊地位。比如,英语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和考评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与其实用价值不相匹配。为什么中国人要把那么多的时间都用在学习英语上面?不少同学为了学习英文,把中文都给生疏了。相比英文,中文是不是被边缘化了?其实,不只语言,许多传统文化项目都被边缘化了。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太强,中国人即使学习了外国的文化,真的要想回到原有的传统还是容易的。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顽强的例子是清明节。每年4月4日或5日及其前后各10天都属于清明节,传统上就是缅怀先人、祭奠先人的节气,2008年被列为国定假日。而在此前的几十年里,清明节虽然较少商家炒作,但在媒体年年“破除陋习”的声浪中,这个节依然不声不响、不依不饶地延续到今天。今年,光是清明当天,全国外出祭扫的人数约达1.3亿,占了总人口的1/10。即使在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里,每年都有700多万人在清明节期间祭祖扫墓。没有任何组织动员,但日子一到,整个民族集体行动。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已经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清明节只是一个文化案例,但从中可以分析出许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未经转型或“现代化”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要素就像清明节那样蛰伏着,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当然,其效应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看看今天的电视屏幕,身穿古装的现代人口口声声自称“奴才”,一副很享受的样子,真让人有时光倒转、历史停滞之感。为此,对传统文化保持警惕,随时采取指向积极的措施,就显得很有必要。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遭际历经凤凰涅的第三阶段。这样的划分,首先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基本态度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民族振兴、中国崛起成为一个现实的议题,也使探究中国崛起的文化原因成为议题。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同时具有文化涵义。中国的崛起应该作为一个具有完整的文明历史、鲜明的文化特色的民族而崛起。然而,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民族的身份。离开了传统,中国特色也无从谈起。因此,中国的崛起,必然要求文化复兴,这是传统文化重塑辉煌的重大契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文化热。其实质不但是寻根热,更是寻求传统文化自身更新的道路之热。这也清楚地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再生。而这,将是继中国在经济上崛起之后,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与时俱进。当代青年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将在这一层面上全面展开。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1: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基因是发展根基

    面对传统文化,青年人不应只感到沉重,而应倍感踊跃。要有意识地去接触传统文化,敞开心扉地去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逐步建立起认同和联系。

    传统文化的回归是青年的机会,但要把握住这个机会,需要青年人有所作为。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增强对自身内在文化特性的感受和认知。这不是简单看几本古代典籍、记一些名人言论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深入发现蕴藏在我们思想意识、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中的传统文化,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地震,为什么会引来全国青年的强烈反应和积极参与,而让成人世界刮目相看?因为,对国家、民族和血脉的体认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就如同面对磁石,铁器都会表现出磁性一样,文化就是民族成员的共同磁性。当代青年要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不仅要眼睛向外看,看周边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更要向内看,看存在于自己一思一言一举一动中的文化基因,在外部文化和内在文化的相互激发与彼此强化中,获得最深刻的个人体验。

    当然,讲到民族文化和青年个人的关系,不能把它简化为一种道义责任,要求青年苦行僧般地扛着。文化的意义和生命力,最终都将体现在个人对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甚或无意识的亲近。面对传统文化,青年人不应只感到沉重,而应该倍感踊跃。要有意识地去接触传统文化,敞开心扉地去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逐步建立起认同和联系。

    文化认同既是一种心灵感应,没来由,就是喜欢;也是一种理性判断,认同值得认同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更新和再生,还须完成一个转型过程,那就是要把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甄别出来和区分开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有人积极推进读经活动,这本身不是没有意义的。但《三字经》或《弟子规》之类的经文中存在着有待清理的糟粕,也是不可否认的。中国历史知识需要普及,传统智慧应该接续,但不能流连于其中的阴暗诡诈,还大加美化。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固然过分,但抱回孩子时,将泥浆水也视为珍宝,则是同样甚至更加的过分。

    文化认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动不动就搞抵制活动。中国要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必须融入世界,没必要也不应该在常态的生活领域里随便以民族主义的名义出击。现实世界里有更大的舞台、更合适的场合,让我们去展现自己的民族品格。青年人应该既有文化认同又有国家意识,既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敏感与亲近,又不做情绪过于亢奋而常常失控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否则,中国只能关闭国门,而民族振兴和国家崛起也就无从谈起。大国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一种责任。随着中国的崛起,必然要求中国直面全球问题,向传统文化寻求具有当代世界意义的解决方案。对此,中国当代青年同样使命在肩。

    这一代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同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但在时间上契合,在命运上也是共享的:没有青年的担当,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找不到主体;不立足于民族的文化传统,青年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隐藏着许多文化的密码,等待青年去破解,去开发。这是真正的文化财富,是比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更有价值的软实力源泉。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1: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决定民族未来

    中国青年能否继往开来的关键,将在于我们能不能焕发创造力,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中国人从来对人类文明都是有贡献的。在精神领域,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光有孔子及其至今充满现实意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思想,还有老子、孙子、韩非子等一批思想家的智慧成果。在物质遗产方面,去年四川发生地震,建筑毁坏严重,但同样处于灾区、建造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遭到太大破坏。都江堰是世界上建造最久的留存至今仍在运行的水利工程,几千年来一直灌溉着成都平原,实现了一个农耕民族最现实又最不现实的愿望———水旱从人。都江堰的构造非常简单,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表现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思路,其科学合理性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享誉全球。

    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同样蕴含着极其高明的智慧,但我们自己却常常没有意识到。前段时间,中国有个代表团远赴挪威学习养老经验,包括怎么建造和管理养老院。可挪威人说,你们搞的居家养老才是全世界最好的方式。西方国家把老人收进养老机构,就像把一棵树从原来的土里连根拔出,活生生的生活不见了。但中国让老人在家里住、由社区提供帮助的方式,不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是对老人最人性的照顾。我们采取居家养老的初衷是因为资金不够,外国人看到的则是“中国智慧”:老人是家庭的根,家庭是老人的土壤,家庭应该承担养老的首要责任。而且“远亲不如近邻”,社区能够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帮助家庭更好地承担起这份责任。类似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开发。

    中国曾经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时有辉煌呈现,硕果累累。按照一生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说法,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迎来了工业化,其技术基础相当部分来自中国。但平心而论,相比西方文化自近代以来持续勃兴,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之后,思想力便逐步衰退,到明清时期,创造力已近枯竭。对于今日之中国而言,民族振兴、文化更新的一大课题,就是青年能否接续千年辉煌,再现创造力的奔涌,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返人类文明的前沿。而中国青年能否继往开来的关键,将在于我们能不能焕发创造力,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此次金融危机中,有三个国家的货币受影响较小———美国、日本和中国。其实,如果德国不进入欧元区,马克也应该不会贬值很多。以上四个国家都有东西支撑着各自的货币。其中三个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有核心技术。美国把金融体系搞成这副模样,但为何危机降临后,美元反而增值?因为美国有东西可以卖给世界,那就是科学技术、创造力和相应的条件。德国是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出口的东西,大多数要么是别国生产不了的,要么是别国生产了也没有它的好。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人向别国买技术,而现在,已是不肯卖核心技术给别人。可见,要想在今天这个世界上立足,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没有文化创意,根基是不牢靠的。

    同理,衡量中国未来的发展,反映中华民族的活力,最后就看一个指标,那就是创新。不光是科技,还有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方方面面的创新。在此方面,我们中国任重而道远。而在努力寻求创新的同时,我们还需同时坚持去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重新发现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并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自身发展和中华文化的更新。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与生俱来、摆脱不掉的东西。而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个中国人始终都会受到割不断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她可以让你根本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但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她就在自己的身边甚至身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11-1 06:53 , Processed in 0.0906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