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62|回复: 0

杨光司长:人类文明的目标与状态: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5 01: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 杨光
来源: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在2004年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发言
-----------------------------------------------------------------------------------------------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文字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语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动语言文化的多样化

    当今世界,物质生产、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活动的跨国界运行日益突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撞击日益明显。尽管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地球村”并未给所有的人带来福祉,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现实的趋势。
    全球化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强国所主导,是以实力来分配利益和话语权的。目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络80%以上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在传播着同一种文化价值观,英语在世界传播体系中占据着强势地位,给其他语言文化留下的话语空间十分有限,一些弱势语言文化面临着“失语”的危险。我们知道,各个民族、地域的语言文化都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都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从人类文化整体上说,也就失去了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化个性。语言文化的平等是国家与民族平等的基石,与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语言决定着媒体,决定着先入为主的话语权、阐释权和诉求权,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将形成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因此,今天各国家、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语言文化传统。
    我们认为,在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应当得到统一和协调发展。主张语言文化的单一化,追求语言文化的片面强权是不切实际和有害的。语言的平等、多样化与和谐共处应当成为基于人类良知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目标。多语言才能多视角,多文化才能多色彩,多包容才能多理解。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共存、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推动语言文化的平等和多样化。据研究统计,史前人类有12000余种语言,今天剩下6000余种,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减少,其中原由十分复杂,但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人类文明的损失,我们呼吁重视并加强濒危语言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并在这一领域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愿意与各位一道,为创造一个和平、平等、和谐、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努力。

    二、坚持语言的平等、多样性与和谐统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除了汉民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共有80余种语言,30余种文字,以民族语言为依托的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特性。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的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为坚持语言的平等及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这就从根本上保障了各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各种相关法规、条例,都对各民族语言的使用做出了原则的或是详尽具体的规定。这些法律在各个地区、各个方面得到了认真地贯彻实施。特别是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从发展民主宪政、建设政治文明、尊重保障人权、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更加重视维护语言的多样性与和谐统一,继续坚持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的政策,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提倡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共同努力克服语言隔阂。与此同时,依据《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当代中国,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成功的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平等已经成为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一。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共同维护着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多年来,中国政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第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法保障各种语言一律平等的法律地位;第二,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体系中,通过大力发展双语言教学,使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首先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第三,在民族语言使用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付诸实施,如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执行职务时;在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以及在检查和审理案件、发布法律文书时;在企业名称登记、商标注册、经济合同仲裁以及居民身份证等社会用语用字的各个方面,均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第四,支持、帮助各民族整理语言文字、制定规范标准,加强语言及应用研究,特别是在适应信息化、网络通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今后在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仍将继续得到加强。
    另一方面,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汉民族,本身也是在历史上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种类多样,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有粤、闽、吴、湘、赣、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区域,还有许多种次方言和数不清的地方土语。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需要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但是,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汉语方言众多,但都使用同一种文字符号系统,同属于一种语言。中国台湾广泛使用的闽南话,就是汉语中的一种方言,台湾有人说闽南话不属于汉语,是所谓“台语”,这显然是反科学和别有有心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就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规定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语言是重要的遗产形式。中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又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在人类文化和语言多样性保护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文化、文物和语言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积极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认识、制度、机制、投入等方面迫切需要加强。目前,中国政府已正式将包括语言在内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了中央财政预算项目,每年度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可以相信,在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将会受到保护,多语言的和谐统一、规范发展将会得到持续的政策支持。

    三、促进中国语言的通用化、规范化和逐步国际化

    这里所说的中国语言,不是泛指目前中国境内使用的所有语言,而是特指中国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协调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最基本的工具,语言必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语言规划的立足点亦在于此。就中国目前的发展要求来看,语言的通用化、规范化和逐步国际化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首先,语言的通用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要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要缩小地区、城乡差别,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就必须按照“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依法大力推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目前,推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重方言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将在保护、发展各少数民族语言,处理好汉语方言问题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争取在10-20年的时间内,基本普及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通用语言。
    其次,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不仅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和交际,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人通过机器与人的信息交换越来越多。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检索与机器翻译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将给人类交际以及信息流动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且将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生活的数字化、智能化将不再是遥远的想象。语言文字是信息最主要载体,是机器处理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新的科技条件下,语言的电算化要求语言文字达到较高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因此,我们要加强科学研究和语言基础工程建设,不断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在全社会积极宣传推动,努力提高公众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全社会信息技术及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把握好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树立并落实正确的规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
    第三,中国语言的逐步国际化,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联系与交往的实际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标志和象征。为了学习借鉴外国的经验,为了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我们鼓励、提倡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使用外国语言,目前,外国语言课程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全社会学习外语的热潮也方兴未艾、经久不衰。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语言文化的单一化、同质化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主张并严格要求青少年首先要学习好本民族的语言,学习好自己的国家语言,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我们认为,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可以妥善处理的。母语第一和学好外国语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但是,随着中国的不断改革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外国语言尤其是英语在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使用越来越多。使用外来字母词、缩略语过多过滥的现象时有出现,以至于一些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担心其影响汉语的整体和谐与健康发展。对于外来语,要积极引导并提倡中国化。对于外语的使用不当要加强研究,进行及时有效地规范引导。我们认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规范进行最低限度的、必要的法律和行政干预是合理的、可行的。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蓬勃发展,世界上学习、使用中国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世界上约有3000余所大学开设了关于中国语言的专业或课程,约有2500余万人正在学习汉语。不少国家已将中国语言作为提供学生学习的外语课程之一,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目前,中国政府有关机构加强了向世界推广汉语的工作,在规划、机制、投入以及师资、教材、项目、考试、活动等众多方面都在强化,中国语言的逐步国际化在本世纪将成为一种不断扩大、深化的过程,其目的不是要输出中国的语言文化,目的是要构建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汉语的“双向之桥”,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理解与合作;目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维护世界文化的平等和多样化,以建构合理的地球文化生态;目的是与世界人民一道,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语言机构、相关组织及官员、专家学者等建立双边的、或者是多边的联系,以进行交流与合作。



[上传时间:2004-7-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11-1 08:13 , Processed in 0.0960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