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0:32:01

成语大全(2)

来源:http://www.guoxue.com/chengyu/cys_002.htm

【于今为烈】 谓所谈之事古已有之,不过如今更为厉害。

【上下一心】 上级与下级思想愿望完全一致。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方宝剑】 见“上方剑”。

【上行下效】 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上好下甚】 在上者爱好什么,在下者必爱好得更厉害。

【上和下睦】 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根大器】 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陵下替】 同“下陵上替”。

【上替下陵】 同“下陵上替”。

【上援下推】 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適弗逢世, 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上蒸下报】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上溢下漏】 谓上富下贫。

【上慢下暴】 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上漏下湿】 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

【上嫚下暴】 同“上慢下暴”。

【上窜下跳】 形容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上下其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 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於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后因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曰“上下其手”。

【上天入地】 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 的而四处奔走。

【上南落北】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竿掇梯】 犹上树拔梯。

【上当学乖】 谓因受骗吃亏而增长了见识。

【上楼去梯】 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每欲与亮谋自安 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置。琦乃将亮游观後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后因称秘密的谈话为“去梯言”。②比喻怂恿人上当。

【上篇上论】 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树拔梯】 比喻诱使别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才子佳人】 称有才貌的青年男女。

【才高七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高八斗】 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 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因以“才高八斗”形容富于文才。

【才高行洁】 才能超群,品行高洁。

【才高气清】 谓才能高超而气质清峻。

【才疏志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才疏意广】 抱负远大而才能不高。

【才疏学浅】 才识不广,学问浅薄。多用作自谦词。

【才讠夸八斗】 夸耀才华出众。

【才貌双全】 才能外貌俱佳。

【才墨之薮】 谓文人聚集的地方。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0:32:56

【下不为例】 以后不能以此为例。表示只能通融这一次。

【下回分解】 章回小说于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语。现多用以喻事件发展的结果。

【下里巴人】 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 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 坠。陵,通“凌”。

【下情上达】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语出《管子·明法》:“ 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下学上达】 谓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下坂走丸】 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下车之始】 同“下车伊始”。

【下车伊始】 ①指官吏刚到任所。②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下车泣罪】 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 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后以喻为政宽仁。

【下马冯妇】 《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 之野,有众逐虎,虎负?禺,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称重操旧业的人为“下马冯妇”。

【下气怡色】 同“下气怡声”。

【下气怡声】 谓和悦声气,态度恭顺。

【下乔入幽】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 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下乔迁谷】 同“下乔入幽”。

【下笔成章】 形容文思敏捷。

【下笔成篇】 同“下笔成章”。

【井井有方】 形容有条理有办法。

【井井有序】 亦作“井井有绪”。有条理,有秩序。

【井井有法】 有条理、有法度。

【井井有条】 语本《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形容条理分明,整 齐不乱。

【井井有绪】 见“井井有序”。

【井底之蛙】 犹井蛙。

【井底鸣蛙】 犹井蛙。

【井底虾蟆】 即井蛙。

【井然有序】 谓整齐不乱,次序分明。

【井然有条】 犹言井井有条。

【井渫不食】 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 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脩已全洁而不见用。”

【井渫莫食】 见“井渫不食”。

【井管拘墟】 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0:33:43

【五大三粗】 形容膀阔腰圆,身材魁梧,力气大。

【五子登科】 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兒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 事见《宋史·窦仪传》。后用为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参见“五桂”。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五日京兆】 汉京兆尹张敞,因杨恽案受牵连,贼捕掾絮舜以为敞即将免官, 不肯为敞办案,曰“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收舜下狱,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遂将舜处死。见《汉书·张敞传》。后因以比喻任职时间不会长,或凡事不作久长打算。

【五方杂厝】 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

【五方杂处】 见“五方杂厝”。

【五尺之童】 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称。

【五尺之僮】 见“五尺之童”。

【五尺童子】 同“五尺之童”。

【五尺竖子】 同“五尺之童”。

【五世其昌】 ①到了第五代就昌盛。②谓子孙昌盛。亦用为祝颂新婚之词。

【五石六鹢】 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 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後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後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五申三令】 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

【五冬六夏】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五光十色】 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语出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五 光徘徊,十色陆离。”

【五行八作】 泛指各行各业。

【五行并下】 见“五行俱下”。

【五行俱下】 谓读书敏捷神速。

【五色无主】 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五色缤纷】 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五花八门】 本指战术变化很多的五行阵和八门阵,后用以比喻事物花样繁 多,变幻多端。

【五花大绑】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

【五花杀马】 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五车腹笥】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步成诗】 唐史青能五步成诗。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诗金 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五男二女】 《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 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五角六张】 比喻遇事不顺遂。角、张,星宿名。

【五典三坟】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五侯七贵】 泛指达官显贵。

【五侯蜡烛】 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 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后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五风十雨】 语出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塊,五日一 风,十日一雨。”谓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后用以形容风调雨顺。

【五洲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五马分尸】 古代一种酷刑,即车裂。亦谓处以极刑。

【五脊六兽】 ①一种屋顶建筑样式,其上有脊五条,四角各有瓷制六兽踞蹲。 多用于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②比喻心烦意乱,忐忑不安。

【五陵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

【五陵英少】 同“五陵年少”。

【五陵豪气】 谓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五彩缤纷】 同“五色缤纷”。

【五鼎万钟】 指高官厚禄。

【五短身材】 指人的四肢和躯干都短小。

【五劳七伤】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五湖四海】 古人泛称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几个大湖为“五湖”,又以为 我国四面为海环绕。因以“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五抢六夺】 竞相抢夺。

【五零二落】 犹言七零八落。

【五零四散】 零落分散。

【五谷不分】 语出《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 硃熹集注:“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后多形容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常识。

【五谷丰登】 亦作“五谷丰熟”。各种农作物丰收。

【五谷丰熟】 见“五谷丰登”。

【五积六受】 形容不便活动,只能呆板地坐着。

【五亲六眷】 指各种关系的亲眷。

【五藏六府】 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 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五颜六色】 形容色彩繁多;各种各样。

【五脏六腑】 见“五藏六府”。

【五体投地】 ①双肘、双膝及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表示虔敬的行礼方 式,佛教沿用。②泛称跪拜。③比喻佩服到极点。

【五体投诚】 同“五体投地”。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0:38:51

【不一而足】 亦作“不壹而足”。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公羊传·文公 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后用以表示所言事物不能尽举。

【不二法门】 佛家语。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宋沈作喆《寓简》卷七:“三十一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至文殊独曰:‘无言说’。”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不入时宜】 见“不合时宜”。

【不了了之】 把未了的事情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不了不当】 犹言拖泥带水,没有了结。

【不了而了】 犹不了了之。

【不三不四】 ①不伦不类。②指行为不端,不正派。

【不上不下】 ①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②不好不 坏。

【不上不落】 见“不上不下”。

【不分玉石】 谓无有区别,同归于尽。

【不分皁白】 《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 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皁白言之於王也。”后以“不分皁白”谓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不分青白】 见“不分皁白”。

【不分轩轾】 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谓不分高低上下。

【不亢不卑】 亦作“不抗不卑”。不高傲,也不自卑。形容对人的态度或言 语得体。

【不以为奇】 不感到奇怪。

【不以为耻】 不以此作为耻辱。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正确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

【不以为意】 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不刊之说】 见“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 亦作“不刊之说”。不可改易之论,确论。

【不打自招】 ①不用拷问,自己就招认了罪行。②比喻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 意图。

【不可一世】 ①谓自视甚高,对天下人极少赞许推重。可,称是。②骄横自 大。

【不可向迩】 见“不可乡迩”。

【不可乡迩】 亦作“不可向迩”。不可接近。

【不可名状】 无法用言辞形容。

【不可多得】 稀少,难得。

【不可收拾】 ①谓无法整顿。②形容事情坏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不可告人】 无法或不能告诉别人。多指难言之隐。有时含贬义。

【不可言状】 同“不可名状”。

【不可言喻】 无法用言辞表达。

【不可枚举】 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之多。

【不可奈何】 犹无可奈何。表示没有办法。

【不可思议】 ①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 此语。②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不可捉摸】 亦作“不可摸捉”。形容难以猜测或估量。

【不可理喻】 无法跟他讲道理。形容态度蛮横。

【不可救疗】 见“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病重到没有药可以医治,比喻事态已严重到无法挽救。

【不可终日】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语出《礼记·表 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不可胜言】 犹不可胜道。形容数量多。

【不可胜计】 见“不可胜数”。

【不可胜纪】 亦作“不可胜记”。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不可胜记】 见“不可胜纪”。

【不可胜道】 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不可胜算】 见“不可胜数”。

【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极言其多。

【不可胜举】 无法一一枚举,极言其多。

【不可开交】 形容无法解脱。

【不可摸捉】 见“不可捉摸”。

【不可磨灭】 无法使之消失。

【不可乡迩】 亦作“不可向迩”。不可接近。

【不平则鸣】 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唐韩愈《送 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由分说】 不容分辩。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作主,谓无法控制自己。

【不失黍絫】 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不白之冤】 得不到辩白、昭雪的冤屈。

【不主故常】 不拘守旧套常规。

【不立文字】 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谓之不立文字。

【不共戴天】 谓不共存于人世间。喻仇恨极深。语出《礼记·曲礼上》:“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不在话下】 ①小说戏曲中套语,表示此处不用详细叙说。②指事物轻微, 不值得提,或不成问题。

【不存不济】 支持不住,受不住。

【不死不活】 形容事物无生气的状态。

【不成体统】 形容办事没有一定的体制、规矩,不成样子。

【不劣方头】 倔强不驯。不劣,不驯顺;方头,指为人不圆通。

【不吐不茹】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 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同凡响】 不正常,杰出。凡响,平凡的音乐。

【不同戴天】 同“不共戴天”。

【不因人热】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 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后因称不仰仗别人为“不因人热”。

【不因不由】 犹言无意之中。

【不伏烧埋】 ①不服罪;不认错。②不听劝解。

【不自满假】 不自满,不自大。

【不合时宜】 不符合时势和趋尚。

【不名一文】 见“不名一钱”。

【不名一格】 同“不拘一格”。

【不名一钱】 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贫困。名,占有。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谓不也是 很快乐的吗!后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度,兼有淋漓尽致之意。

【不忙不暴】 犹不忙不急。

【不安於室】 《诗·邶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 不能安其室。”郑玄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后因以“不安於室”为已婚妇女思涉外遇或寡妇意欲再嫁的婉辞。

【不好意思】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就自行溃败。多指情节或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

【不折不扣】 ①不打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照标价减去若干成数出售, 叫做打折扣。②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抗不卑】 见“不亢不卑”。

【不求甚解】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 会意,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不步人脚】 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喻不因循守旧。

【不见天日】 ①看不到天空和太阳。②常用以比喻政治黑暗,看不到光明。

【不见经传】 ①经传上没有记载。②比喻没有来历或没有名气。

【不足挂齿】 不值得一提。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 何足置齿牙间哉?”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

【不足为法】 不值得学习、效法。

【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遵循的准则。

【不足为意】 不值得介意。

【不足为据】 不能作为凭据。

【不足为凭】 不足为据。

【不足轻重】 犹言无关紧要。

【不足齿数】 不足以相提并论,同等看待。

【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之常情。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不言而喻】 亦作“不言而谕”。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不言而谕】 见“不言而喻”。

【不忮不求】 不嫉妒,不贪求。

【不即不离】 ①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②形容既不亲近,也 不疏远。

【不拔一毛】 同“一毛不拔”。比喻非常吝啬。

【不拘一格】 不局限于一个规格、标准。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0:42:39

【不拘小节】 谓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后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不拘细行】 不拘小节。

【不拘细节】 不拘小节。

【不苟言笑】 《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笑。”后以“不苟言笑” 谓态度庄重。

【不直一文】 同“不直一钱”。

【不直一钱】 亦作“不值一钱”。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 格卑下。

【不事边幅】 不修边幅。

【不奈之何】 无可奈何,无法可想。

【不明不白】 ①暖昧,不能公开。②犹言无缘无故。

【不易之论】 不可改变的定论。

【不知凡几】 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知不觉】 不经意,无意之间。

【不知甘苦】 ①不知道甜味与苦味。②指对事情的艰难缺乏体会。

【不知死活】 谓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不知好歹】 不辨好坏。也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不知利害】 《庄子·齐物论》:“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 利害乎?’”谓不知何者为利,何者为害。今语“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所云】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不知所言”。本为谦词,谓自己思绪紊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今泛指言语混乱或空洞。

【不知所以】 不明白什么原因。

【不知所可】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知所出】 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②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知所厝】 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 语本《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该怎 么办才好。

【不知所错】 同“不知所措”。

【不知起倒】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不知高下】 谓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不知高低】 ①犹言不管好歹。②谓说话或做事不知轻重。③不知究竟,不 明内情。

【不知疼痒】 见“不知痛痒”。

【不知进退】 形容鲁莽,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不知深浅】 ①不明白水的深浅的程度。②常用以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分寸。

【不知就里】 不了解内情。

【不知痛痒】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知轻重】 谓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寝食】 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不知头脑】 犹不知所措。

【不知颠倒】 犹言不晓事。

【不卑不亢】 同“不亢不卑”。

【不念旧恶】 不记过去的仇怨。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某地的气侯、饮食等。

【不咎既往】 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谓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

【不郎不秀】 ①明代俗语。犹言不高不下。②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参 见“不稂不莠”。

【不衫不履】 衣著不整齐。形容性情洒脱,不拘小节。

【不屈不挠】 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语本《汉 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 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

【不甚了了】 ①不大明白事理。②泛指不大清楚。

【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不相为谋】 不互相商议。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0:54:11

【不咸不淡】 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不省人事】 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不便水土】 同“不服水土”。

【不修小节】 同“不拘小节”。

【不修边幅】 亦作“不脩边幅”。《後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 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贤注:“言若布帛脩整其边幅也。”后形容不讲究服饰、仪表为不修边幅。

【不追既往】 见“不咎既往”。

【不食周粟】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 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不食周粟”谓清白守节。

【不食烟火】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 谓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不急之务】 无关紧要的事情;不急于做的事情。

【不计其数】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不染一尘】 同“一尘不染”。形容清高廉洁。

【不矜细行】 不注重小事小节。

【不约而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 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后以“不约而同”谓没有经过商量或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不耻下问】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不根之谈】 没有根据的话。

【不速之客】 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不辱使命】 谓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不破不立】 谓旧的不破除,新的就不能建立起来。

【不时之须】 不时之需。谓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不逞之徒】 《左传·襄公十年》:“司马、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 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后因称犯法为非的人为不逞之徒。

【不值一笑】 比喻毫无价值。

【不值一钱】 见“不直一钱”。

【不脩边幅】 见“不修边幅”。

【不伦不类】 既不象这一类,也不象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

【不凉不酸】 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不容分说】 不允许分辩陈说。

【不容置疑】 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不祧之宗】 见“不祧之祖”。

【不祧之祖】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一般指创业之祖。常用以比喻创立某种事 业永远受到尊崇的人。

【不屑一顾】 形容对某事物异常鄙视,认为不值得一看。

【不阴不阳】 比喻态度暖昧不明。

【不能自拔】 自己无法摆脱。

【不务正业】 谓不从事正当的营生或职业。也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而去搞 其他事情。

【不教而诛】 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语本《论语·尧曰》:“不教 而杀谓之虐。”

【不乾不净】 ①指粗俗,下流。②淫乱的婉词。

【不爽累黍】 见“不失黍絫”。

【不爽毫发】 没有一点差错。

【不过尔尔】 不过如此而已。

【不动声色】 ①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②形容轻易,不费气 力。

【不做不休】 谓事情既然开了头,就索性干到底。

【不偢不倸】 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不偏不倚】 ①《礼记·中庸》宋硃熹题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之名。”原谓中庸之道适得其中而无偏颇之弊,后常用于指不偏袒任何一方。②指位置准确,没有偏差。

【不偏不党】 形容公正,不偏袒。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不得而知】 无从知道。

【不得其所】 ①《穀梁传·成公八年》:“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 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范宁注:“不得其所,谓灾死也。”本指未得善终,后谓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②不能达到目的。

【不得要领】 没有签订盟约或达成协议。语出《史记·大宛列传》:“骞从 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司马贞索隐引李奇云:“要领,要契也。”

【不得要领】 ①没有抓住关键或要点。②引伸为说话或行为同正题无关。

【不得开交】 同“不可开交”。

【不胫而走】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况贤者之有足乎?“踁,同“胫”,小腿。后以“不胫而走”形容事物传布迅速,风行一时。

【不着疼热】 犹言无关痛痒。

【不情之请】 不合情理的请求。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

【不问不闻】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

【不问皁白】 同“不分皁白”。

【不習水土】 见“不服水土”。

【不習地土】 见“不服水土”。

【不堪一击】 经不起一次打击。形容十分脆弱。

【不堪入目】 形容行为卑鄙或东西粗劣,不值得一看。

【不堪入耳】 形容言语十分粗野难听。

【不堪回首】 谓不忍心回忆过去。

【不堪造就】 谓没有培养前途。

【不堪设想】 不能想象。指事情会发展到很危险的地步。

【不揣冒昧】 自谦之词。谓不自量,鲁莽无知。

【不揪不扌采】 不理睬。

【不壹而三】 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 见“不一而足”。

【不期而同】 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 同“不期而会”。

【不期而然】 见“不期然而然”。

【不期而会】 ①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②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

【不欺屋漏】 同“不愧屋漏”。

【不欺暗室】 亦作“不欺闇室”。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 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不欺闇室】 见“不欺暗室”。

【不落俗套】 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比喻有独创风格。

【不落边际】 同“不着边际”。

【不稂不莠】 《诗·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硃熹集传: “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谓田中没有野草。后以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不遑枚举】 犹不胜枚举。

【不遑暇食】 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书·无逸》:“自朝 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衤复语。犹云‘艰难’也。”一说,没有闲暇时间从容地吃饭。

【不复堪命】 无法再活下去。

【不为已甚】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硃熹集注:“已, 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不胜其烦】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不胜枚举】 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

【不胜桮杓】 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桮杓,酒具,借指饮酒。

【不痛不痒】 ①比喻不中肯,未触及要害,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②犹言麻 木不仁。

【不劳而成】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劳动的成果。

【不测之罪】 指大罪,死罪。

【不测之忧】 意外的祸患。

【不慌不忙】 从容不迫。

【不愧屋漏】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 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

【不寒而栗】 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

【不寒而栗】 同“不寒而栗”。

【不间不界】 不尴不尬。左右为难,不好处理。

【不费之惠】 白白得到的好处。

【不违农时】 不误耕作季节。

【不媿下学】 犹言不耻下问。

【不登大雅】 见“不登大雅之堂”。

【不绝如带】 同“不绝如线”。

【不绝如线】 亦作“不绝如缕”。①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线 一样。②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③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

【不绝如发】 同“不绝如线”。

【不绝如缕】 见“不绝如线”。

【不绝若线】 见“不绝如线”。

【不勤而获】 不劳而获。

【不禁不由】 不由自主。

【不虞之誉】 意想不到的赞扬。

【不置可否】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

【不伤脾胃】 比喻无关痛痒。

【不解之缘】 指难以解除的密切关系。

【不义之财】 不应得的或来路不正的钱财。

【不经之语】 同“不经之谈”。

【不经之说】 同“不经之谈”。

【不经之谈】 荒诞或没有根据的话。

【不蔓不支】 见“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 而无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不厌其详】 不嫌详细。

【不厌其烦】 不嫌烦琐;不嫌麻烦。

【不厌其繁】 同“不厌其烦”。

【不瞅不睬】 犹言不理睬。

【不舞之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不僧不俗】 犹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不宁唯是】 不仅如此。

【不闻不问】 ①不听也不问。②谓不关心,不过问。

【不挠不折】 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不挠不屈】 同“不屈不挠”。

【不迁之庙】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赏之功】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 者不赏。”后以“不赏之功”极言功大。

【不遗巨细】 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不遗馀力】 谓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不废江河】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 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不择手段】 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不择生冷】 犹言不择手段。

【不晓世务】 同“不识时务”。

【不学无术】 《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闇於大理。”亡,通 “无”。本谓霍光不能学古,故所行不合于道术。后用以泛指缺乏学问、本领。

【不学无识】 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不谋而合】 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

【不谋同辞】 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不讳之门】 犹不讳之路。

【不讳之朝】 可直言不讳的朝代。谓政治清明之世。

【不讳之路】 谓忠言直谏之路。

【不辨菽麦】 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不辨菽粟】 犹不辨菽麦。粟,小米。

【不避水火】 见“不避汤火”。

【不避斧钺】 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 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汤火】 指不畏凶险。

【不声不吭】 同“不声不响”。

【不声不气】 见“不声不响”。

【不声不响】 不说话;不出声。

【不磷不缁】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 改变。语本《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

【不尴不尬】 亦作“不猧不魀”。①犹言不明不白。②指人行为不正。 ③指处境困难。④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不?手药】 ①使手不冻裂的药。②比喻微才薄技。

【不翼而飞】 ①形容运行或传播迅速。语本《管子·戒》:“无翼而飞者, 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②比喻东西突然消失。

【不瞽不聋】 见“不痴不聋”。

【不丰不杀】 不奢不俭,多少合宜。

【不丰不俭】 见“不丰不杀”。

【不断如带】 犹不绝如缕。

【不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原谓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用为一言不发之意。

【不识一丁】 不识一个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

【不识之无】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 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识不知】 ①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②犹不知不觉。

【不识好歹】 不知好坏。谓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不识局面】 犹不识时务。

【不识东家】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 人,称之为“东家丘”,后以“不识东家”谓不识近邻是圣贤。

【不识泰山】 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

【不识起倒】 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不识时务】 不了解当前的情势或潮流。

【不识抬举】 指责别人不理解或不珍视自己对他的优待或礼遇。

【不痴不聋】 古代谚语。语本《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 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与“不成姑公”等连用,谓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婆阿公。意指长辈要宽宏大量。

【不关痛痒】 比喻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

【不关紧要】 不重要;不影响大局。

【不觉技痒】 谓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语本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筑》:“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伎痒,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护细行】 不注意小节。语本《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不欢而散】 不愉快地分手。

【不露圭角】 《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 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恆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后因以“不露圭角”谓深沉不露锋芒。

【不露形色】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不露锋铓】 比喻才干不外露。

【不露声色】 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

【不辩菽麦】 同“不辨菽麦”。

【不骄不躁】 不骄傲,不急躁。

【不猧不魀】 见“不尴不尬”。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9:00:03

【屯蹶否塞】 颠连困厄。

【屯毛不辨】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 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屯街塞巷】 形容人多拥挤。

【屯积居奇】 谓把奇货储存起来,待机高价出售。

【互通有无】 互相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世外桃源】 晋陶潜撰《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未受战乱破坏的 理想社会,文中有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以“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世掌丝纶】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 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世道人心】 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

【世态炎凉】 指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故。

【且食蛤蜊】 《南史·王融传》:“(融)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识。 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於扶桑,入於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后用以指姑置不问。

【亘古未有】 自古至今从未有过。

【亘古亘今】 贯串古今,从古至今。

【再三再四】 连续多次。

【再不其然】 犹言再不然。

【再生父母】 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惠的人。

【再作冯妇】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 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因以“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

【再作道理】 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再衰三涸】 见“再衰三竭”。

【再衰三竭】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后因以“再衰三竭”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再接再历】 见“再接再砺”。

【再接再?厉】 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亦作“再接再历”。

【再做道理】 见“再作道理”。

【更弦改辙】 见“更弦易辙”。

【更唱迭和】 ①彼此唱和。②亦作“更唱叠和”。相互以诗词酬答。③指互 相呼应配合。

【更唱叠和】 见“更唱迭和”。

【更深人静】 见“更深夜静”。

【更深夜静】 形容夜深没有声响,非常寂静。

【更纟玄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更仆难终】 同“更仆难数”。

【更仆难尽】 同“更仆难数”。

【更仆难数】 《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 可终也。”陈澔集说:“卒遽而数之,则不能终言其事;详悉数之,非久留不可。仆,臣之摈相者。久则疲倦,虽更代其仆,亦未可得尽言之也。”后因以“更仆难数”或“更难仆数”形容事物繁多,数不胜数。

【更阑人静】 同“更深人静”。

【更难仆数】 见“更仆难数”。

【更待干罢】 意谓怎肯干休。

【更待乾罢】 见“更待干罢”。

【更进一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略语。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一定 高度后继续努力提高。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9:01:39

【表里一致】 犹表里如一。

【表里山河】 《左传·僖公二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 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后以谓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表里如一】 比喻思想和言行完全一致。

【表里相依】 谓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表里相符】 犹表里如一。

【表里相应】 内外互相应合。

【表里为奸】 亦作“表里为奸”。内外互相勾结,施行奸计。

【表里为奸】 见“表里为奸”。

【亚肩叠背】 谓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

【事不有馀】 谓达到极点。

【事不宜迟】 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

【事不师古】 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

【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火咒龙】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半功百】 同“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 谓费力小而收效大。

【事必躬亲】 凡事一定亲自去做。

【事出有因】 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

【事在人为】 事情的成功全靠人们自己的努力。

【事在萧墙】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事往日迁】 谓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核言直】 事情确实,文辞直捷。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 其事核。”

【事倍功半】 谓费力大而收效小。

【事捷功倍】 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过情迁】 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过景迁】 同“事过境迁”。

【事过境迁】 谓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已改变。

【事款则圆】 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事无二成】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无常师】 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与心违】 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齐事楚】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 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事宽即圆】 见“事款则圆”。

【两小无猜】 唐李白《长干行》之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 干里,两小无嫌嫌。”后因以“两小无猜”。谓男孩女孩天真无邪,一起玩耍,没有嫌猜。

【两手空空】 谓一无所有。

【两世为人】 做了两次人。谓死里逃生,好象重到人世。

【两全其美】 圆满地照顾了两方面,使双方都很好。

【两肋插刀】 喻承担极大牺牲。

【两次三番】 多次;好几次。

【两两三三】 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两肩荷口】 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两相情原】 双方互相愿意。

【两面二舌】 玩弄两面手法,搬弄是非。

【两面三刀】 比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玩弄欺骗手法。

【两般三样】 不一样,不一致。

【两袖清风】 谓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形容居官清廉,没有余财。

【两败俱伤】 ①两者都受到损失。②指双方争斗,结果都受到损失。

【两脚居间】 方言。犹言中间人。多指婚姻介绍人。

【两脚书橱】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 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后遂以“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甚多但不善应用的人。

【两道三科】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两意三心】 三心二意。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

【两头三面】 同“两头白面”。

【两头三绪】 形容心意烦乱。

【两头白面】 同“两头白面”。

【两头白面】 对两头都掩饰、隐瞒。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 讨好。白面,面粉,比喻胡涂或被人蒙蔽。

【两头和番】 谓两面拨弄、搅和。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9:02:28

【甚嚣尘上】 ①《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曰: ‘甚嚣,且尘上矣。’”意为晋军喧哗纷乱,车尘飞扬。后用以形容议论喧腾。②用以形容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尔诈我虞】 互不信任,互相欺骗。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 诈,尔无我虞。”

【尔虞我诈】 见“尔诈我虞”。

【中外合璧】 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 比喻在某种事物中中国和西洋的精华合在一起。

【中原逐鹿】 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 其鹿,天下共逐之。”

【中流一壸】 喻可贵难得。语出《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壸千金。 ”壶,指瓠类,系之可以不沉。

【中流底柱】 见“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亦作“中流底柱”。语出《晏子春秋·谏下二四》:“古冶子 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门峡东,屹立于黄河激流中。宋硃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宋陈亮《与彭子寿祭酒书》:“班行之有门下,屹然如中流之砥柱。”后以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中流击枻】 见“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 亦作“中流击枻”。指晋祖逖渡江击楫事。《晋书·祖逖传》: “(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喻有志复兴的壮烈气概。

【中风狂走】 谓举止放纵,如患疯癫。

【乃心王室】 《书·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孔传:“ 汝心常当忠笃,无不在王室。”后称尽忠于朝廷为“乃心王室”。

【川流不息】 谓河水流动不停。亦形容事物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川渟岳峙】 谓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庄严。川,本作“渊”, 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

【久而久之】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久安长治】 永久安定,长期太平。

【久束湿薪】 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久别重逢】 长期分离后再次会面。

【久假不归】 ①长期借用不还。②比喻迷途不返。

【久惯老诚】 同“久惯牢成”。

【久惯牢成】 形容深于世故。

【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及瓜而代】 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

【及时行乐】 谓抓紧时机寻欢作乐。语本《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及溺呼船】 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

【及宾有鱼】 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语本《易·姤》: “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孔颖达疏:“言有他人之物,於义不可及宾也。”

【及锋而试】 ①《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企而 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谓乘军中士气旺盛之时用之。后以“及锋而试”比喻趁人有为之时加以任用。②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

【升山采珠】 登山采珍珠,比喻求之非所。

【升官发财】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升堂入室】 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原比喻学 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②谓出入于外?内室之间。

【升堂入室】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硃熹集注: “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后以“升堂入室”指人的学问造诣精深。

【乍毛变色】 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乍暖还寒】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年衰岁暮】 谓年纪衰老,寿命将尽。

【年高望重】 年纪大,名望高。

【年高德卲】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年深日久】 年深岁久。

【年深月久】 见“年深岁久”。

【年深岁久】 久经岁月。指时间长久。

【年复一年】 一年又一年。

【年湮世远】 谓年代久远。

【年富力强】 年纪轻,精力旺盛。

【年该月值】 指命中注定的时辰。

【年经国纬】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年轻力壮】 年纪不大,身体强壮。

【年头月尾】 ①谓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②指《春秋》三传每年 首尾的文字。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

虎子 发表于 2006-10-1 09:03:30

【乖脣蜜舌】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

【禹行舜趋】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禹惜寸阴】 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

【乘人之危】 趁着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加以要挟或陷害。

【乘车戴笠】 《初学记》卷十八引晋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 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卿乘马,後日相逢卿当下。’”乘车,喻富贵;戴笠,喻贫贱。后用以指友谊深厚,不因贫富贵贱而有所改变。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乘肥衣轻】 坐着骏马驾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比喻豪华的生活。

【乘风破浪】 ①顺着风,破浪前进。②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 前进。

【乘风兴浪】 谓趁机挑起事端。

【乘风转舵】 谓顺随情势改变态度。

【乘高决水】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乘坚策肥】 乘好车,驱良马。形容生活奢华。

【乘坚驱良】 见“乘坚策肥”。

【乘虚而入】 趁其空虚而侵入。

【乘虚蹈隙】 犹言切中窾窍。比喻叩击中节。

【乘云行泥】 比喻地位高下悬殊。

【乘顺水船】 比喻顺势行事。

【乘间伺隙】 同“乘间抵隙”。

【乘间抵隙】 趁机钻空子。

【乘隙而入】 同“乘虚而入”。

【乘隙捣虚】 趁空子,攻虚弱。

【乘势使气】 仗势逞性子。

【乘轻驱肥】 同“乘坚策肥”。

【乘热打铁】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乘险抵巇】 冒险钻空子。

【乘机打劫】 谓利用机会掠夺钱财。

【乘龙快婿】 同“乘龙佳婿”。

【乘龙佳婿】 比喻好女婿。

【乘龙配凤】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乘鸾跨凤】 比喻结成美好的姻缘。

【乘舆播越】 谓天子流亡在外。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成语大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