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记忆您好!
尘封记忆您好!请您注意查看相关回帖
不要一个相同的问题重复发帖多次
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空间,且不便于集中讨论问题!
感谢您对论坛的支持与关注。 扬扬讲到:
(2)语言的融合: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亲属语言或非亲属语言的融合)
定义: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融合一般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主要是由说该语言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优势条件决定的,政治上的优势(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语言融合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以上说明两种语言融合只能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
和语言融合形成的方言(第三种语言),这种方言(第三种语言)既不是原先两种融合语言中的一种,它是新产生语言形式。
和扬扬说的是矛盾的!
[ 本帖最后由 尘封记忆 于 2006-10-23 12:58 编辑 ] 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
http://artvine.org/forum/index.php?topic=474.msg896#msg896
這篇李如龍老師的方法論文章很多地方與樓主提出的問題有關
[ 本帖最后由 Artvine 于 2006-10-23 21:34 编辑 ] 各地的方言是由于语言的融合形成的还是由于语言的分化形成的?
语言的融合往往指在两种语言的接触、融合过程中,一种强势语言战胜或者代替一种弱势语言,是一胜一负的关系。
那么就不应该形成第三种语言形式(方言)。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形成了第三种语言形式(方言)?
两种语言融合所形成的方言(第三种语言),这种方言(第三种语言)既不是原先两种融合语言中的一种,它是这两种语言的混合体,它是新产生的语言形式。
为什么同样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融合,会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结果?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两种语言的融合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先有语言分化,后有语言融合?
还是两者同时出现? 语言的的接触、融合不可能产生方言吗?
方言的产生完全是语言分化作用的结果吗?
古代的江浙居住的是百越族人,讲的话不是汉语,一开始讲的是百越族语。
到了后来江浙各地区有了各种不同的汉语方言。比如:金华有八县市,有些县市距离离的很近,但是却操着两种不同的汉语方言。这些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和古代百越族语言的关系又是如何?
我认为在古代(最早的时候)由于语言的分化,比如:金华地区就已经形成不同的百越族语的方言。后来随着北方人的南迁,和汉语语言的接触、融合,在此影响下,(并且汉语处于一种优势语言的地位,但同时又不是最最优势,但可以影响到另一种语言的情况下),百越族人用本地百越族方言的语音去学习汉语语言,于是各地不同的汉语方言就形成了。
这是我的想法。因此可以说,一开始方言只能是由于语言的分化形成的;后来语言的融合形成方言也是建立在原来语言分化的基础上的,但是语言的融合是形成现在方言的重要原因。
补充,当两种语言接触中,往往是一种优势语言来取代另一种劣势语言。并且本地语言往往是处于优势语言地位。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强大,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其统治阶级的语言会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最终成为主导全国性的语言。
你的分析有些道理!
尘封记忆终于按捺不住跳出来啦!你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是缺少一些直接的证据。
不同语言融合肯定对方言的形成会产生影响,但是它还是只能说明式语言的分化,而不是统一。 原帖由 胡吉成 于 2006-12-4 14:20 发表
尘封记忆终于按捺不住跳出来啦!
你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是缺少一些直接的证据。
不同语言融合肯定对方言的形成会产生影响,但是它还是只能说明式语言的分化,而不是统一。
请问胡老师“不同语言融合肯定对方言的形成会产生影响,但是它还是只能说明式语言的分化,而不是统一。”是什么意思,我的论述没有道理的地方在哪?
我觉得还是缺少一些直接的证据。
你能提出疑问很好!欢迎循着这样的思路寻求专家专著的观点,并来这里介绍。
这里就是大家探讨,不可能一下子得到结论。
一休和尚说:不要着急,休息!休息!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慢慢来.大家一起讨论:Q 我本人认为语言融合的定义就有问题!两种语言接触必然对双方都会有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有多少,都会在各自的语言内留下痕迹,比如词汇上的,语音上的,或是句法上的。所以说排挤或是代替是高估了强势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