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就是“购买”么?
版主,向你请教一个小问题:“购置”是不是就是“购买”?他们有无区别?若是有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
【购买】 买:~力|~年货
【购置】 购买(长期使用的器物):~图书资料|为了扩大生产,这家工厂~了一批新设备。
我又要自作聪明了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购置”比“购买”多了一个义素“置”。“置”就是使物体位于某处的意思,如:放置,搁置。(我不大迷信词典,此处或许跟词典有出入,劳烦风兄核对一下)。用或不用则语义上不能确定,而且购而不用的情况也常见。故比较完备的释义为:用金钱交换而来(“买”的释义)的备用器物。小人物不会比权威高明,但是权威不可能绝对正确则是颠仆不簸的真理。
恕我直言
此乃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小(学)生愿闻其详。确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由于自作聪明,引来争议,是一件好事。我查阅了一下手头的语义学书籍和中文版、英文版和俄文版的汉语词典,发觉我还真是自作聪明。号称国内第一本语义学专著《汉语语义学》(贾彦德著),对义素分析法和适用名词义素分析的语义场有详细论述,却没有动词义素分析的例子。看来我要引经据典也毫无办法。我查1952年出版的ОШАНИНА的《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СЛОВАРЬ》(鄂山荫著:《华俄词典》。引者按:“鄂山荫”按规范应为“奥山尼娜”才能显示作者为女性),发现里边有:购办、购备、购求、购定、购取、购入、购通、购买。惟独没有“购置”。该词典引用的辞书包括日文版和中文版(《辞海》等)工具书,最晚为1943年。可以推断,“购置”应为1943年后出现的新词。按照贾氏(实际上也是美国的E.Nida)的方法,“要确定一个词的意义的构成成分(即义素),须将该词的意义和同一语义场内的词或邻近场内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这里所说的语义场(semanticfield)实际上是研究名词用的。以名词类属为“场”,比较场内不同成员的差异。我们不妨自作聪明用于动词义素分析。假定“购置”同一语义场内的词有:买、购买、购办,购备、购求、购置等。这个语义场的中心义素(类属)是“买”,《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拿钱换东西(我的说法是:用金钱交换(器物),没有超出权威的定义)。拿“购置”跟1“购求”2“购备”3“购办”比较,1的附加义素(还是不得不断章取义)“求”含有寻(还是犯了风兄“望文生义”的大忌)的意思,“购置”没有这个意思。跟“购备”有点相近。再看“购置”,还是得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查“置”的意思。累累犯忌,不知风兄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查词典是没用的。因为词典编者是权威(当然,不是权威,而是拆烂污者亦多),却没有用权威的科学方法,难免见仁见智。要不然怎会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词典呢(初步估计,汉语词典至少有一二百种吧?)。个个以权威词典为依据,版权官司将没完没了,还要编什么词典?可见迷信词典不是做学问的方法。在下刚好在做动词形式化描写的工作。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用动词的句法语义关系表达式描写的方法,表达式中含有动词语义作用域(即匹配域(matchingfield),即动词义项要求相关成分使用的相互匹配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动词匹配域推导义素。可以跟“购置”匹配的受事宾语可以有设备类和器物类名词。例如可以说“新居还没购置厨房家什呢”。这里边可能包括厨房使用的一切东西,乃至一次性筷子,只要主人愿意,可以买用几次就扔的锅刷。因此用“备用”代替“长期使用”并没有违反“购置”的本意。我倒是怀疑词典编者下“长期使用”的释义,是不是由“置”的“放置”义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而来。
此说未知风兄还有何异议?
[ 本贴由 xychy 于 2003-11-2414:46 最后编辑 ]
有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证明的却是很简单的道理:P
假如真这么咬文嚼字,“长期使用”与“备用”都只能是主观的意思。一个词的诞生有其原意,创造者根据这一意思寻找合适的字词来形容它,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其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我想任何人任何此类创造或多或少都有这一情况),而此一词语一经诞生并被普遍使用之后,那就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东西了,就不再属于原作者了。也就是说它会根据某一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及使用者身份等关系来对该词的意义加以修改,这样或许有些字词与原创者的意思就相差甚远了。
xychy兄的思维有些像是要还原那原创者的原意,其实却又是在使用自身特定环境下的字面理解来重构字词的意思,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有失偏颇了。
而在我看来,工具书只是一种参考的东西,它一经诞生就已宣告其死亡,但它却能代表某一特定环境下的标准,起码我们是应该承认这种标准的(当然应该是权威的而言),否则语言就会走向混乱以及分裂的局面,因为大家都对词语进行自己的解构而不再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意思,那么也就意味着这种语言的消亡。
粗略看来这似乎与上面所说的语言的生命力相矛盾,其实不然,在一定标准之下语言还是有其自由的空间的,约定俗成也不是意味着一成不变,语言文字自古以来都是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而对于字词的理解,我的态度是以标准为参照“跟着感觉走!”:-P 风雪里 于 2003-11-24 05:08 PM 写道:
假如真这么咬文嚼字,“长期使用”与“备用”都只能是主观的意思。一个词的诞生有其原意,创造者根据这一意思寻找合适的字词来形容它,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其自身素质等因素影 ...
而在我看来,工具书只是一种参考的东西,它一经诞生就已宣告其死亡,但它却能代表某一特定环境下的标准,起码我们是应该承认这种标准的(当然应该是权威的而言),否则语言就会走向混乱以及分裂的局面,因为大家都对词语进行自己的解构而不再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意思,那么也就意味着这种语言的消亡。
风兄的意思是只要是权威的词典就是标准,就得遵守,否则语言就会走向混乱以及分裂的局面。我前面指出过,权威不可能不犯错,百分之百正确而必须遵守的词典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不仅词典永远不可能跟随语言的发展,而且词典编者只能客观描写语言事实,而要完全客观是办不到的。因此不论什么权威词典都会发生错误,也要不断修改。指摘词典错误的事时有发生。反而人们要遵守的是语法,而不是词典。约定俗成的语法也是变的,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这种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词义随时都可能变化。词典刚出版可能释义已经过时了。我对现今汉语词典只注重采用训诂的方法释义,而没有进行语法学描写就很不满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无论如何不可能从词典查明“拿上”、“拿掉”和“拿了”有什么用法上的和意义上的区别。而俄语、德语等派生词、完成体、未完成体动词的意义差别都可直接查到。可见,我们辞书的编辑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这一点连辞书专家都不能不承认。
我国汉语语法研究也是落后的。例如,“考上”是不是词都有争论,其他就不用说了。
总之,不必迷信权威,也不必迷信词典。这就是我的观点。
只要是…?
怎么喜欢咬文嚼字的xychy兄也喜欢给人下简单的结论?我不想绕大圈子,就问兄:购置=购买备用?
再谈“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我即时在网上回复风兄质疑之后,觉得说得不太清楚,不得不再说几句。1)上文提到,“刚出版的词典可能就过时了”。此话有点危言耸听,应当在“刚出版的词典”后加上“某些释义”,比较客观点。其次,“对词典用训诂的方法释义”应为“只用训诂的方法释义”。一字之差,其义相去甚远。毕竟训诂学是历史遗产,不容一概抹杀。
2)风兄说,“一个词的诞生有其原意,创造者根据这一意思寻找合适的字词来形容它,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其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我想任何人任何此类创造或多或少都有这一情况),”此话正确。就是说,即使按原创造者原意写出也不能保证绝对正确。这正好说明了我的观点:“不可迷信权威,不可迷信词典”是对的。
3)我不是想“还原那原创者的原意”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究竟什么是“那原创者的原意” ?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我是就事论事。我认为“备用”比“长期使用”更确当,此前已经证明,无须多说。
4)前帖提到“拿上”“拿掉”和“拿了”的语义和用法区别问题,我敢说,汉语界就没人说得清楚,因为普遍认为这些都是词组,而不是词。因而词典上查不到也就不足为怪。至今语法界大都把“了”看作词,而不是变化词尾,他们都不承认汉语有形态变化。由于汉语语法体系有太多的问题,而又似乎铁板一块。
这里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我提出来让大家讨论:“拿上”什么情况下是词组,什么情况下是词?“拿掉”是词组还是词?
5)风兄的问题我已回答,不必再罗嗦。
[ 本贴由 xychy 于 2003-11-2422:46 最后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