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言土语到流利普通话
来源:http://www.enorth.com.cn 2008-05-08 09:36“你不象本地人啊?”朋友突然这么一问。
“啊?为什么?”我一脸疑惑。
“你的普通话这么好,你看,当地人哪有会说普通话的?”
朋友这么一说,我笑了,很无奈。
四年前,对我来说,普通话还是一个未涉足的领域。
也不能怪我,山东这块土地虽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但普通话方面确实起不了表率作用。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普通话更是无任何用武之地。慢慢地,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学校里,老师也很少说普通话,每次老师带头号召同学们说普通话的时候,都是上级领导听课的时候。尽管如此,老师还会出现“穿帮”的情况,说着说着,普通话变成了方言,想笑,却得憋着。我们每个人都如坐针毡,不敢轻易抬头,生怕被老师点到,一米六七的个头,站起来用那蹩脚的普通话回答问题。终于,下课铃响,老师们一走,群起欢呼,于是,整个教室又变成了方言的海洋。
偶尔,班上会有几个人逆潮流而行,平日里用普通话。然而,历史一再证明,逆历史潮流而行的人终会被历史所遗弃。于是,那些推行普通话的人逐渐地与大众分离。最终,方言阵地还是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普通话阵营。
但这些只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小镇,一个县城,一个地区。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高考结束了。
九月的金秋时节,大伙各自开始新的征程,我成为了其中的一个。
火车站。买车票时,我的方言土语成为了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与售票员沟通了长达半个多小时,在别人的协助下,我终于买上了车票。
第一次坐火车,一切显得那么新鲜,也因此一切显得那么无知。我第一次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我那方言土语不是“万能钥匙”,只是在我们那里特定的地区适用。尽管列车上那些卖东西的售货员说的也是方言,但他们那些话似乎更具有通用性,至少字列车上。如果这时候,我用方言跟他们列车上通用语言交流的话,我肯定败下阵来。当语言失去作用时,却锻炼了我的形体表达能力。买东西时,我指指这个,指指那个,虽然显得很不协调,却也达到了结果,买到了东西。
下了火车,“打的”去学校报道,跟司机一开口,司机说:十块!后来才知道,从车站到学校“打的”是五块!老乡跟我说:这些司机只要听你的口音是外地的,他就“黑”你!原来,一张口,我就暴露了身份。
这时,我才真正从行动上去学普通话。于是,上街就问路,打听事,尽管有时候是明知故问。直到有一天,跟楼下的管理员聊天时,她说了句:听你口音,你是本地人吧,普通话说地这么好!我笑了。
开学了,一个宿舍八个人,各自报家门后,才显现出中国语言的五彩缤纷,宁夏、吉林、内蒙、四川、山东,各地语言汇到一起,尽管有些难懂,倒也显得生机盎然,没有了先前的种种顾虑。其实,北方地区还好些,南方地区有些方言确实难懂。我们宿舍有个四川的,别人来电话时,只要是我们接听时听不懂的,肯定是他家乡那边打过来的。
同时,我得承认,像我们年轻人,尽管从小生活在方言区,但如果改的话,还是很快的,但父母那一辈就有些困难了。我父母曾遇到过尴尬。那时候,父母往我宿舍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宿舍,接电话的是我同学,父母说的话,我同学听不懂,就说没这个人,把电话挂了。
五湖四海的人聚到一块,推广普通话更有必要了。于是,我们进行了系统训练,过级,达到了合格标准,我们可以说口流利的普通话了,对方言倒有些淡忘了。
几次父母给我打电话,头两句我居然习惯地说了普通话,意识到不对劲,迅速改用家乡话。寒暑假回家,碰上熟人,更要谨慎,如果说普通话,会让人说:出去这么几天,就忘本了。
然而,实习和工作的经历,让我懂得了方言有时候也是通行证。出去采访时候,朋友提醒我:到时候,看别人说什么话,你也学着点!很有效果,方言把我们拉近了许多,从而使情感增加了几分。。
从家乡的方言土语到流利的普通话,有张有弛,适时机而定。其实,在我的理解中,在会说普通话的前提下,多掌握一个地区的方言,就是多会一门“外语”,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用得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记:最近几年,家乡的电视节目推出了一些用家乡方言的节目,深受老百姓的喜欢,老百姓说:听着象那么回事!有专家学者建议,在推广普通话同时,应该适当地保护一些方言,这是民俗文化!)(文/刘刚) 我们以前太强调推广普通话了。
方言应该受到保护,但是现在对于方言,从政府法律法规层面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等到方言像世界上其他语言那样濒危了再谈抢救就来不及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