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yliu 于 2006-6-8 01:29 编辑 ] 我堅決支持恢復正體字, 逐漸廢除醜陋的殘體字.
还是简化字好!
如果一味守着繁体字不放,没有什么意义,如今的汉字不都试对于传统的颠覆突破吗?如果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那么就永远也就停滞不前了!
还是讨论如何限制和逐步消除简化字吧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的体系,一字多形的现象本来就比较严重,但简化字的推出,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因为使有些字硬是多出了一种写法,有些字则硬是多了读音和用法,相应的另一些字只能被淘汰出局,还有俗字代替了正字,等等。用牺牲汉字体系的完整有序性,来换取某些字写法的简省,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人不是神,会犯错误是难免的,因此我们不必苛求前人。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限制简化字的继续扩大,并逐步使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譬如人名、地名尤其是历史人名、地名用字等,首先拒绝简化字等。
同音代替合并简化的,其繁体首先恢复使用等。
我看应该顺应历史的发展!
汉字不可能固定不变,我们不能用僵化的眼光来看待汉字。如果不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汉字,以此类推,当今世界的拼音文字都错了,都应该退回去才对呢!比如拉丁字母A是牛头,多么形象,现在什么都不是了。这样的观点相信没有人赞同的。
请教
原帖由 秋原 于 2006-9-7 00:21 发表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限制简化字的继续扩大,并逐步使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譬如人名、地名尤其是历史人名、地名用字等,首先拒绝简化字等。
同音代替合并简化的,其繁体首先恢复使用等。
请问秋原先生,您觉得您提出的这些观点实现的可能性大么?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要现在的孩子再回过头去学繁体字,可行性有多大?有哪些具体做法或措施或步骤可以达到您的目的?
当然,相信您的研究也许也有其理由。
秋原斑竹好!
对您的“复古”主义有点兴趣,关于您主张用繁体字的研究能谈得更具体一些吗?(主要是如何让历史能够倒退)
谢谢! 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一般都是“文人墨客”。要么是因为自己对书法的热爱而喜欢繁体字,要么是为了保持“优良”传统(感觉有点像“反清复明”,只是为了反而反)。
论实际应用,简体和繁体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大多在于写法简单而已(辨别起来也容易些)。而这个也是繁体字无法回归主流应用的唯一原因。
实际应用,大于一切!
(噢,最近还看到有人极力主张汉语编程。道理还是一样,不实际。没有考虑实际应用:not:)
[ 本帖最后由 mengqinghao 于 2006-9-9 10:38 编辑 ]
汉字也是慢慢变化的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体系,不可能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这种发展变化必须遵循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必须是汉语社会与汉字本身两种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自然界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一样。过分强调人的需要不顾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揠苗助长,必然会造成文化传承和记载的不便甚至社会用字的混乱。简化字就是为了要把汉字变成拼音文字,以及迎合一部分人学习文化时的“偷懒”的需要而搞出来的,是违背汉字本身发展规律的,是人为干预的结果。就像围海造田、毁林造田等一样,动机当然是好的,但结果却是贻害无穷的。谁都知道,如果不搞简化字,汉字绝对不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有不少人往往自豪地把汉字简化与秦始皇书同文相提并论,其实秦始皇的书同文是为了统一实质是消灭六国文字,而我们的新中国建立后,并不需要消灭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为什么一定要建立一种新面孔的文字呢?多亏二简字和拼音文字没有实现,否则,问题将更加严重。
年轻人们从小学习的都是简化字,要他们全部接受繁体字心理上可能有障碍,但他们都或多或少认识一些繁体字,特别是中文系的大学生,认识得更多。如果让他们研究一点古代的东西,不用太深入,就会觉得简化字文本存在很大不足。
说到实际应用,如果不是国家有关部门有强制推行简化字的规定,如果让各种媒体自由选择繁体或者简体,情况将大不一样。即便课本教材也一样。信不信由你。
简化字的形差度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没、设”等,是“言”字旁简化的结果。
有些人动不动就说简化字使劳动人民掌握了文化,其实劳动人民不能掌握文化不是因为汉字写起来很麻烦,而是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或者不让他们安心读书。
有些象形文字变成了拼音文字,但都不能说明汉字一定也能变成拼音文字。如果不是人为干预的话,在可预见的将来,任凭自然发展的话,恐怕没有能变成拼音文字的可能。
[ 本帖最后由 秋原 于 2006-9-10 23:3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