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比较] 国语在台湾(台湾人写的)
作者:劉新圓 教育文化組助理研究員来源:教文(析)092-019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19.htm
March18,2003
國語的定位
民進黨從執政以來,在語言政策方面動作頻頻,也引起許多爭議。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爭,宣佈英語為官方語言,到近日行政院通過後又收回的「語言平等法」,表面上是為了追求語言平等,尊重各族群的文化,並建立台灣本土文化的特色,實際上卻是為了消滅「國語」,以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
在「去中國化」的氣氛當中,國語似乎負載了許多「原罪」。首先,從台灣光復開始,國民黨就以強制的手段推行國語,使得台灣既有的閩南語、客家語以及十幾種的原住民語快速地沒落。所以,在那些獨台傾向、支持去中國化的學者及政客們的心目中,國語所代表的是「國民黨的」、「專制的」、「外來政權的」、「外省的」文化。使用國語,就是向過去的威權體制屈服。他們對自己在從事學術討論時不得不使用國語而感到羞恥,又對下一代「母語」使用能力的弱化情形感到憂心。其次,台灣人民普遍被灌輸了仇共、恐共的思想,再加上中共不斷的武力恫嚇,使許多人排斥中共。而中共使用的「普通話」又與「國語」系出同源。為了與中共劃清界線,這些獨台的學者與政客們連帶地排斥普通話,也就排斥國語。無疑地,今天「國語」在台灣的處境頗為尷尬。它是台灣最通行的語言,卻也是最受政治力排擠的語言。沒有人敢出來大聲捍衛國語,因為這個動作就像「捍衛中華民國」一樣,可能會被扣上「挑起統獨情結」或「製造族群對立」的帽子,甚至被冠上「以為將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佔領台灣的準備(蔣為文,2002:6)」的罪名。當年用來「打壓本土文化」的工具,今日卻成為被打壓的對象。
國語真的是這麼「罪大惡極」嗎?怎麼樣的語言政策才真正適合台灣?本文擬從分析國語的來龍去脈著手,探討它在近代中國所扮演的角色,並從其語言特質來思考台灣的語言政策。
一、 中國語言政策的回顧與評析
如果把文字也歸在語言的範疇內的話,那麼秦始皇統一文字就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語言政策了。中國幅員遼闊,語言不下數百種,但是不同語言的族群間並不會認為彼此分屬於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文化,而且歷經數千年的分分合合,中國人卻仍有很強的大一統思想,文字的統一實功不可沒。
有人說,可惜秦始皇沒有統一語言,否則語言紛歧的問題老早就解決了。筆者懷疑這種說法的正確性。因為語言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其速度遠超過文字。即使始皇統一了語言,經過幾千年下來,各地仍然會因為地理的隔絕而發展出不同的語言。試比較兩岸隔絕半世紀以來,國語和普通話的差異便可略知一二。
為什麼到了五四運動以後,才感受到統一語言的需要呢?這很可能是因為中國正在快速地現代化,語言的隔閡造成了諸多不便所致。所以,經過投票表決通過後,以北京話為國語。有人可能因此以為國語的產生純然是刻意而違反自然的政治性安排。這其實是不正確的。嚴格來說,國語並不全等於北京話,而是以「官話」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官話,顧名思義,就是在官場中使用的語言,而元明清三代的官話就是北方話。因為從元朝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長江以北,所以北方話便成為知識份子與商人們使用的共同語言。中國近千年的許多文學作品,也都是以北方話為基礎創作的。官話的普及性,不僅止於知識份子,而且據估計,其使用人口佔全國的70%。可見,即使政府沒有將北方話當作國語來推行,北方話也會很自然地流傳到全國而成為通用語,就像英文之於全球一樣。
如果一定要說,官話是政治力介入的結果。那麼明清時期在全國各地成立傳播官話的機構,讀書人不學官話就不能做官,或許是一個例證。但這也是不得不然。試想,如果一個讀書人當了朝廷命官,聽不懂皇帝宰相說的話,又沒辦法和其他官員溝通,要怎麼替國家做事呢?
又有一些獨台人士因為國語不是「母語」而極力排斥國語的使用。這些人可能並不知道,早在國民政府尚未遷台,乃至兩百年前渡海來台的先民們,是以相當仰慕的態度來看待官話的。流傳到台灣的亂彈戲,其唱唸都是用官話。有一句俗諺可以為憑:「呷肉呷三層,看戲看亂彈。」意思是說,看亂彈戲就像吃五花肉一樣,是高級的享受。不少有錢人子弟還組成子弟班票戲,而且延續至今。我們的來台祖既然如此嚮往中原文化,甚至積極學講官話,何以後代子孫反而避之唯恐不及?
二、 國語和普通話
如果我們仔細比較我們的國語和對岸的普通話就會發現,五十幾年前二者可謂同一種語言。但是經過了半世紀的隔絕,二者的發音與用辭已產生了不小的差異:
(一)發音的分化
國語受了閩南語的影響,在發聲與音調上有很大的變化。例如:
1. 捲舌音變輕了。
2. 母音方面,「ㄧㄥ」的發音越來越接近「ㄧㄣ」,已經快到不分的地步。很多國語流行歌曲常常把這兩種音視為押韻。
3. 音調的起伏變化少了許多。如第三聲,以「好」為例,普通話會下降後再上揚,而國語則唸成低降音。又如第四聲,以「看」為例,雖同樣是由高音往下降,但普通話的高音卻比國語高了幾乎兩倍。
從上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國語的子、母音與聲調,比普通話要平緩許多。有人(包括大陸人)甚至認為比起普通話硬梆梆的發音,國語還是比較悅耳的。
(二)用辭的分化
筆者去年曾赴北京參加研習營,赫然發現,在路上和北京市民交談有一些困難,尤其是日常的會話,經常出現雞同鴨講的現象,令人懷疑國語和普通話是不是兩種不同的語言。
1. 國語比較有「文化」
我們知道,大陸經過文革之後,倒退了三十年。整體平均的文化水準比台灣落後很多。大陸即使知識份子說話也動不動就「搞」什麼,聽起來頗為粗野。反觀台灣,由於教育的普及,一般人說國語的用辭比大陸優雅得多,也習慣性地使用成語。同時,國語保留了比較多的古字,這些古字仍然流通在日常會話中。例如,在兩岸開放交流之際,有位大陸來台人士很驚訝地說,台灣年輕的廣播主持人竟然會說「咶噪」這個古語。當然,這位大陸人士的反應也足使我們驚訝,因為我們常說古語而不自知呢!
國語、普通話的文化也可以從外來語的翻譯水準反映出來。就以棒球術語的譯詞為例,”one strike, one ball”,國語譯成「一好一壞」,普通話則為「一擊一球」;”three strikes”,國語為「三振出局」,普通話為「三擊未中」;”home run”,國語為「全壘打」,普通話為「本壘打」。比較二者的譯詞,也許普通話遵守了「信」的原則,但是國語則更符合「雅」、「達」,生動而有力,掌握了棒球運動的精髓。台灣棒球水準在大陸之上,從術語的翻譯即可略知一二。
2.國語是台灣發展的寫照
有人說,語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這句話用來形容國語是相當貼切的。台灣在這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吸收外來文化的情形下,國語注入了大量新的詞彙,已經變成了相當現代化的語言。無論是政治、經濟、法律、藝術、文化、教育、娛樂,乃至日常用語,成千上萬的外來語、外國人名、地名,大家都已十分習慣地用國語來讀。這也是那些極力提倡「母語」的人士備感困難的地方。我們只要看看電視台的閩南語、客語新聞就知道了。到底布希、海珊,閩、客語要怎麼讀呢?理想的讀法當然是直接從英語譯成閩、客語,也就是在後者的發音系統裡面,找到與英語最相近的音來唸。如”Bush”的母音是短音,而閩、客語裡也有短促的入聲字,直接對應英語,肯定比國語還要接近原音。但是播報員卻不得不輾轉從國語再譯成閩、客語,因為一來他們不會直譯,二來唯有這麼做,大家才聽得懂。所以有的播報員乾脆就直接用國語唸,更簡單方便。如果有人注意現在八點檔的閩南語連續劇中,就會發現,所有的人名-尤其像「俊明」之類很「國語」的名字-均一律以國語發音,因為這樣聽起來比較「自然」。
國語的強勢,雖然迫使其他本土語言萎縮,但是事實上,很多閩南語也反過來滲入了國語,使國語注入了新的辭彙,而與普通話的距離拉得更遠。如「速配」、「好康」、「逗陣」、「鬱卒」等等,例子不勝枚舉。
三、 以閩南語為「國語」?
如前所述,國語是伴隨著現代化而發展的「現代語言」。國語的「現代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白話文的興起,書寫文字由原本的文言文而逐漸被白話文取代,唐宋以來的民間小說就反映了這點,而這個「白話」,就是北方話,即後來的官話、國語或普通話。雖然南方部份語言也發展了書寫文字,但畢竟不如北方話通行。第二個階段就是接受西方文化之後,引進了大量的外來語,甚至在語法上面也受了英語的影響。
從這個觀點來看,台灣的所謂本土語言確實有它們無可取代的價值。因為北方話是現代漢語,早先已混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語言,所以它相對地也失去了古漢語的特點,尤其是入聲字。閩南語和客語則隨著中原民族的南遷,沒有受到「蠻族」的「污染」,所以它們是漢語的「活化石」,是研究古典文學的有利工具。它們其實保留了傳統農業社會的文化,是舊社會的鏡子。
問題是,我們有必要把這些「活化石」加以現代化嗎?更極端的假設是,把閩南語變成「國語」(這可能是扁政府最希望又不敢大聲講的),就像廣東話在香港一樣,既能說也能寫的「官方語言」,是否恰當?
這個策略有太多的爭議。即使撇開意識型態的問題不談,也是划不來的。
(一) 形同以暴易暴
民國三十五年,政府成立了國語推行委員會,積極推行國語,民國四十五年,學校禁止講「方言」。民國六十五年又通過廣電法,規定閩南語的節目不得超過20%。據統計,民國八十年的國語人口比例為90%。這就是國民黨常被批評的「打壓本土文化」的「罪行」。尤其早期國語不普及的時代,有時不得不說「方言」的孩子,還要遭受侮辱式的懲罰,那是多麼痛苦的事!
可是時代不同了,現在本土化已經不是問題,而許多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講閩南語,也不再被視為「沒有文化」。就算沒有政治力的介入,閩南文化變成主流文化恐怕也是指日可待。如果還要拿過去的舊帳來苛責國語,或動輒訴諸悲情,就未免對事實認識不清。更有甚者,不會說閩南語,就以「台灣人不會說台語」來指責,或給人戴上「不是台灣人」的帽子,那麼這樣的羞辱方式比起當年推行國語的苛政有何差別?而屬於相對弱勢的客家人、原住民,又要置他們於何地?而且現在的孩子們多半已習慣和父母說國語,今天要刻意扭轉這個習慣,把「復興鄉土文化」的重責大任強壓在他們身上,誰要抗拒就以「數典忘祖」來痛斥之。如此一來,孩子們豈不是要遭受當年被逼著說國語一樣的痛苦?
(二) 曠日費時又自廢武功
國語的現代化,有它很長久的歷史。今天要把閩南語或客語強加現代化,勢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除了成就部份沙文主義者的優越感以外,似乎沒有什麼意義。況且放著現成的國語不用,非要強迫自己去使用舊語言來適應新環境,只是為了突顯台灣本位主義,標榜自己的「愛鄉情操」,這又是何苦呢?
無庸置疑的是,國語是目前整個華人圈中,最現代化的語言。國人要吸收新知,國語無疑是最容易又最快速的語言。消滅國語,形同自砍手腳,銷毀本身最有力的武器。 四、 結語
在本文中,筆者嘗試努力拋開意識型態的問題,而就事實與利害的問題加以分析。吾人認為,最好的語言政策(至少在台灣)就是不要有政策,一切順其自然。如果其他本土語言因為過去語言政策的失當而受到傷害,那麼挽救它的方法不是反過來打壓國語,或者用意識型態來指責那些只會說國語的人,而是包容與體諒。筆者並非主張讓其他本土語言自生自滅,而是希望以文化資產的態度來看待、保護它們。學習所謂的「母語」,不要訴諸什麼道德或「民族大義」,而是要興趣。告訴孩子們,這些不同的語言(當然也包括國語)的趣味在哪裡,讓他們自發地去喜歡它們、學習它們。
語言本身無罪,罪在那些把意識型態加諸語言之上的有心人。任何違反自然的語言政策都容易釀成悲劇,由許多人對過去蠻橫的國語推行政策所表現的痛恨可見一斑。反過來想,如果這些人夠慈悲的話,也該放過國語一馬,不要再窮追猛打了。
獨台人士也不必因為不得不說國語而感到不安。事實上,隨著台灣五十年來的發展,國語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台灣特色,早已早已本土化、台灣化了。這些特色適足以傲視全球,堪稱華人文化的精髓。它的聲調優美,用辭典雅,遠超過普通話。
如果以使用頻率與代表性來定義台語的話,那麼,國語就是台語!
參考資料:
Terralingua, language or dialect?http://www.terralingua.org/Definitions/DlangDialect.html。
上海閒話abc,〈中國方言的分類〉,<http://intermargins.ncu.edu.tw/H ... c/dialect03.htm>。
李勤岸,〈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http://www.wufi.org.tw/r01-10.htm>。
施正鋒(2002),〈北愛爾蘭的語言政策〉,收錄於施正鋒編《各國語言政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199-236。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3),〈語言平等法草案〉。
陳錫蕃(2003),〈華人與華語〉,中央日報3月6日第九版。
普通話學習網,〈普通話是什麼〉,<http://linqi.tripod.com/pth/guanyu/putonghua.html>。
蔣為文(2002),〈民主台灣的語言人權在哪裏?〉,收錄於施正鋒編《語言權利法典》,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4-7。
蘇金智,〈普通話語法規範問題面面觀〉,<http://www.hkedcity.net/iclub_fi ... ducation07.html>。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6號
16 Hang Chow South Road, Sec 1,Taipei 100,Taiwan,R.O.C.
Tel:886-2-2343-3399
Fax:886-2-2343-3357
Email:npf@npf.org.tw
Copyright (C) 2000 National Policy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评点这篇文章:
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爭,宣佈英語為官方語言,到近日行政院通過後又收回的「語言平等法」为了脱汉,一些台湾人居然要将英語做為官方語言!!真个数典忘宗!!
首先,從台灣光復開始,國民黨就以強制的手段推行國語,使得台灣既有的閩南語、客家語以及十幾種的原住民語快速地沒落。“客家語以及十幾種的原住民語快速地沒落”岂只是推行國語造成?由于讲闽南话的占据大多数,如果没有政策倾斜,客家語以及十幾種的原住民語自身就终归会沒落的。正如世界上好多语言已经或者面临灭绝一样,这实际是“优胜劣汰”。 可見,即使政府沒有將北方話當作國語來推行,北方話也會很自然地流傳到全國而成為通用語,就像英文之於全球一樣。想想看,这绝对有道理。
試想,如果一個讀書人當了朝廷命官,聽不懂皇帝宰相說的話,又沒辦法和其他官員溝通,要怎麼替國家做事呢?以前的“官话”,想当官的就得学。正如现在,英语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超脱民族,跨越国界的国际语,想做知识分子就得学英语 早在國民政府尚未遷台,乃至兩百年前渡海來台的先民們,是以相當仰慕的態度來看待官話的。台湾人绝大多数是来自福建,而福建人自古推崇正统,重视正音,自视中原后裔,以“海滨邹鲁”为荣(珠三角地区有自诩“海滨邹鲁”的么?推崇正统?)。在从日寇手中收回台湾前,闽南话是对抗日语文化渗透的基础,官话则是台湾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原雅音。
我們的來台祖既然如此嚮往中原文化,甚至積極學講官話,何以後代子孫反而避之唯恐不及?只能说,有一些人挟洋(哈美哈日)自重,名为争取自由发展空间,实则造成亲者(两岸)痛(两败俱伤,后果严重!),仇者(视大陆的持续发展为威胁的某些国家)快,最终这些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蠢货必为历史罪人。
[ 本贴由 vudik 于 2004-11-2709:00 最后编辑 ] 有人(包括大陸人)甚至認為比起普通話硬梆梆的發音,國語還是比較悅耳的。难怪台湾播音员腔调软绵绵的,“比較悅耳”,当称官话版的“吴侬软语”!而普通话除了具备北方话余音绕耳、慷慨激昂的响度,还颇有闽南话“入声”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硬梆梆”的力度。实际普通话听感颇有阳刚之气!
但是播報員卻不得不輾轉從國語再譯成閩、客語,因為一來他們不會直譯,二來唯有這麼做,大家才聽得懂。所以有的播報員乾脆就直接用國語唸,更簡單方便。对于外来语引入方言,整个中国仍旧存在一个误区。为何一定要以汉字的形式引入?现在普通话普及了,各地方言为何要輾轉從國語再譯成方言?直接改说普通话好了,文化层次高的甚至直接拼读外文不更好吗?
[ 本贴由 vudik 于 2004-11-2709:58 最后编辑 ] 可是時代不同了,現在本土化已經不是問題,而許多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講閩南語,也不再被視為「沒有文化」。就算沒有政治力的介入,閩南文化變成主流文化恐怕也是指日可待。如果還要拿過去的舊帳來苛責國語,或動輒訴諸悲情,就未免對事實認識不清。更有甚者,不會說閩南語,就以「台灣人不會說台語」來指責,或給人戴上「不是台灣人」的帽子,那麼這樣的羞辱方式比起當年推行國語的苛政有何差別?而屬於相對弱勢的客家人、原住民,又要置他們於何地?而且現在的孩子們多半已習慣和父母說國語,今天要刻意扭轉這個習慣,把「復興鄉土文化」的重責大任強壓在他們身上,誰要抗拒就以「數典忘祖」來痛斥之。如此一來,孩子們豈不是要遭受當年被逼著說國語一樣的痛苦?閩南文化在台湾已经是主流文化,毕竟闽南人占了绝大多数,而需要政策倾斜的乃是相對弱勢的客家人、原住民。居心叵测的分裂分子善于搞“悲情”,人为造成两岸离心和仇视,这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台独战略。“把「復興鄉土文化」的重責大任強壓在他們身上,誰要抗拒就以「數典忘祖」來痛斥之”这些分裂分子不是更加「數典忘祖」。 無庸置疑的是,國語是目前整個華人圈中,最現代化的語言。國人要吸收新知,國語無疑是最容易又最快速的語言。消滅國語,形同自砍手腳,銷毀本身最有力的武器。正如英语成为全世界吸收新知的工具一样,全球华人吸收新知最容易又最快速的語言当然是国语(华语、普通话)。
語言本身無罪,罪在那些把意識型態加諸語言之上的有心人。任何違反自然的語言政策都容易釀成悲劇,由許多人對過去蠻橫的國語推行政策所表現的痛恨可見一斑。反過來想,如果這些人夠慈悲的話,也該放過國語一馬,不要再窮追猛打了。
獨台人士也不必因為不得不說國語而感到不安。事實上,隨著台灣五十年來的發展,國語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台灣特色,早已本土化、台灣化了。這些特色適足以傲視全球,堪稱華人文化的精髓。它的聲調優美,用辭典雅,遠超過普通話。
如果以使用頻率與代表性來定義台語的話,那麼,國語就是台語!“反過來想”!国语是台湾的官话,普通话是大陆的官话,两者都已经打上清晰的地域烙印,“国语”早已本土化、台灣化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