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舟人 发表于 2004-12-19 20:13:09

汉语词汇的西化之风

作者:周士琦   
来源:(原载<寻根>2004年第2期)

    开宗明义,首先要解释一下本文的题意、主旨。何谓“西化”,据《现代汉语词典》所云即“欧化”,何谓“欧化”,该词典云:“指模仿欧洲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本文所云当然是“语言文字”了。
  汉语的西化风尚是近些年来的新现象。本文的主旨是探讨汉语中出现的具有西方字母的外来语词汇,诸如“B超、VCD、PC……”之类。至于不含西文字母的外来语,包括音译词,如:“沙发”(英文sofa);意译词,如:“激光”(英文laser);音译+意译词,如“啤(英文beer)酒”等等,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近些年来,汉语中出现了不少包含西文字母的外来语,并广为流行,深入社会各个角落,这在汉语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类具有西文字母的汉语词汇数量激增,广为流行,而人们多不明其意,造成诸多不便,而且有碍汉语的规范性、纯洁性,长此以往,汉语会令人难以卒读。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不得不附有“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一栏(其实此栏并不全面,具有西文字母而不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汇,如“卡拉OK”之类,即收入该词典正文之中了)。笔者统计了一下,该栏收入了140个词汇,当然,这不过是常见词语,实际在汉语中使用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数量远远多于140个,至于具体为多少,有待详细统计,但上千个恐怕是有的(专业书刊除外,但计算机方面的一些词语应包括在内,因为计算机已渗入人们的生活领域之中了)。
  笔者认为,对于汉语中的外来语,采取音译、意译以及音译加意译的方式来表示均无不可,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直接用汉字来表示外来语,这是就一般社会生活范畴而言的,至于在各专业领域之中,又另当别论。以下就分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为什么主张汉语外来语不用西文字母。
  
  一
  
  从汉语发展史上看,汉语一直是用汉字来表示的,不曾搀入过其他形式的文字。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大量地吸收外来文化,这些外来文化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却不曾有一个外文字母渗入到汉语之中,现举例如下。
  一是佛教文化,自从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长期流传不衰(虽曾出现过不止一次的低潮,但旋即又兴盛起来),以至于有三教(儒、佛、道)合一之说。但即使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如南北朝、唐朝,在汉语外来语中亦不曾搀入过一个梵文字母,大量的佛经译成汉语,无一例外均用汉字表示。今日还流行的一些音译词,如僧、佛等,均来自梵文。
  二是清末时,西风东渐,洋务盛行,西学书籍大量涌入中国,而在译成汉语时,却不曾使用一个西文字母(指日常社会生活领域),在媒体上也不曾为了时髦而用具有西文字母的外来语。
  三是在上世纪初叶,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源于西文的外来语,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采用的“拿来主义”,那就是直接采用日文中的翻译,而其中全是汉字,并无一个西文字母或是日文假名,如:经济、铅笔……今日尚在大量应用,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其实日人在翻译西文时,有不少是从中国古籍中寻觅来的现成的词汇,可是其使用的往往并非古汉语中该词的原意。如:“经济”,古汉语原意为治理国家;“铅笔”,古汉语原意为沾有白色铅粉供涂改墨迹用的毛笔。不过这些日文中的外来语完全是用汉字“意译”的,所以在汉语中被大量加以引用。可是当时却不曾将日文的假名引入汉语之中,虽然那时有大量的留日学生回国。
  我国历史上曾多次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层,如:元代的蒙古族,清代的满族等等。即以清代而论,当时汉文和满文是分开应用的,并未将一个满文搀入汉文之中。时常是将满、汉两种文字并列,但并不混杂,清代皇家建筑中之匾额即有不少是这样的(今北京故宫、颐和园均有)。我国历代一些盛极一时的地方政权,有些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当时影响颇大,但其文字并不曾在汉语中搀入一个字,甚至于随着其政权的消亡,连文字也失传了。如:北宋时期的西夏王朝,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国力强大,长期与北宋对峙,但西夏文并无一字渗入汉语之中,后来西夏文竟至失传,以至今人要重新解读西夏文献。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若是历朝历代均曾有各种各样的文字搀入汉语之中的话,那么流传至今的汉语会成为什么模样呢?汉字中会搀杂着五花八门的各种文字,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杂烩:梵文、西夏文、满文、日文、英文、法文、俄文……充斥其中,令人难以卒读,写起来也要像“画灵符”一般吧!
  其实用汉字表示外来语可谓明白易懂。即以近代而论,西学东渐,大量科技词语传入中土,国人都能不用一个西文字母就很好地将其译为中文(专业领域除外),而且明白晓畅,很容易为国人所接受,这对于外来新生事物的传播和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信手拈来一些与“电”有关的词汇看一下,诸如:电灯、电话、电线、电子、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电解、电离、电场、电机、电传、电报、电视、电脑……不一而足。显而易见,这些与“电”有关的玩意儿用上述汉字一表示,既易懂,又易记。假若上述这些词汇当初均用西文字母加以表示的话,只能造成一般大众的困扰,严重地阻碍这些新事物的发展,甚至于会形成人为的障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足见汉字的表现力之强,完全可以胜任外来语的翻译,而用西文字母来表示外来语,无异于画蛇添足。
  从汉语发展史上来看,汉语词汇拒绝外来语字母的渗入,坚持用汉字来表示外来语,无疑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保持了汉语的严肃性、纯洁性和规范性。
  
  二
  
  从当前社会生活现实上看,大量具有西文字母的外来语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外来语又多非外文原型,而是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令人十分费解,实际上并无此必要,如果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外来语的话,不但恰如其分,而且明白易懂,为什么要如此画蛇添足呢?恐怕与人们赶时髦之类的心态不无关系。
  大量用西文字母表示的外来语渗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困惑,无形中成为沉重的负担。笔者并非危言耸听,现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近日,一个著名的大型新闻网站举行了一个选新词语的活动,有关说明是这样的:
  近年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从中选取了部分新词,请您从中选择10个您认为最重要、对您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词语。
  下面列出了一些词语备选,笔者从中挑选了所有具有西文字母的外来语,照抄如下:
  CBD WTO APEC ATM DNA VC CT ISDN CDMA GPRS GPS ADSL BBS/讨论区 .COM MP3 QQ(OICQ)/ICQ NBA MTV BP机 CEO/CFO/CGO/CIO/COO/CTO IP卡 AA制 卡拉OK
  上述这些是作为“对您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词语”的备选而列出的,那么一般民众应当人人都清楚才不会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造成困扰。显而易见,要求老幼妇孺人人掌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即使是外文程度较高的人,是否对上述词汇就一清二楚呢?我看不一定。即以上述“CXO”形式的外来语而论,其实系缩略语,全表达的是“首席XX官”的意思,依次为:
  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
  CGO(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
  COO(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
  一般人谁能弄得清这中间的E、F、G、I、O、T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在汉语中是用“CEO”好呢?还是用“首席执行官”好呢?在汉语中有非用“CEO”的必要吗?恐怕徒然造成一般民众的困惑而已。国人可以测试一下,看看自己对上述这些“对您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词语”到底明白几个。测试的结果恐怕不会让自己满意吧!
  我们再看看《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所列出的以“IC”打头的词汇:
  IC卡 ICP ICQ ICU
  假若以为其中的“IC”都代表相同的意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上面这几个词所代表的意思依次如下:
  集成电路卡 因特网信息提供商 网络寻呼机 重症监护病房
  假若没有深厚的外文功底,谁能弄得明白呀。
  最麻烦的是有些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大多数人都会接触到的新事物,却要用西文字母来表示,给人造成麻烦。例如“光盘”,《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所列出的下列外来语都是指光盘,计有:
  CD CD-R CD-ROM DVD
  LD MD VCD CD-RW
  其中含有“CD”这两个字母的占大多数,我们看看其含意吧,依次如下:
  激光唱盘 可录光盘 只读光盘 数字激光视盘 激光视盘 迷你光盘 激光视盘 可擦写光盘
  虽然各有特点,用西文表示却难免不造成混淆。
  那么,用带有西文字母的外来语真有必要吗?为什么近年来会大量产生用西文字母表示的外来语呢?其前景如何?我们来分析一下。
  
  三
  
  如此多的带有西文字母的外来语大量涌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一种追逐时髦的心态有关,甚至于故意用这种表现形式来炫耀。二是一些专业人员有意无意地照搬原文顺手拈来,没有考虑到一般大众的接受能力。三是受港台文化的影响,媒体不但照单全收,还推而广之。四是广大青少年是这类词汇的积极鼓吹者和传播者,以此表示自己前卫。
  关于这类以西文字母表示的外来语的前景,笔者认为目前可能会流行一时,但最终是会被具有表义功能的汉语词汇所取代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国人保守,一味拒绝含有西文字母的外来语吗?并非如此,而是由于中文和西文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众所周知,中文是象形文字,其形、音、义三者是统一的;西文是拼音文字,其形、音二者与义并无必然的联系。由于中文特别注重于表义(绝大多数汉字为形声字,形符表义),所以国人对于外来语特别看重其文字形式的表义功能!比如,BP机又译为寻呼机,前者的BP至多起个象声的作用,表示其鸣叫时的声音,而后者则突出表示其有寻找呼叫的功能,后者所传达的讯息远较前者明确。再如:E-mail又译为电子邮件、伊妹儿,前者与词义无关(在使用中文的人看来确乎如此),而电子邮件则十分清楚明白地表义,至于伊妹儿,则音、义二者兼顾,先表音,而伊妹儿这三个汉字还有兼有表义的功能,“伊”表“他”或“她”,“妹”表“妹妹”,因为电子邮件快速、省钱,一般年轻男女多以此表达心意,故用“妹”(注意:这种译法是在先表音的基础上,再力求能表义,所以表义时并不能完全确切,仅限于尽可能地兼顾而已)。至于modem(调制解调器)与猫,众所周知modem是用来上因特网的,而上网速度受很多因素制约,或快或慢,并不一定稳定,译成猫,则是在先表音的基础上兼表义,因为猫会跑呀!跑快跑慢则不一定了,所以好的modem还被称之为“快猫”呢!总而言之,BP机、E-mail、modem最终会被其他能更好地表义的使用汉字的译法所取代,也就不足为怪了。
  汉语偏重于表义是由来已久的,我们还可以提出明显的佐证。某些纯音译的外来语后来均被具有表义功能的译法所取代,如:水门汀→水泥,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罗曼蒂克→浪漫,等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语的译法中,表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汉语中带有西文字母的外来语并非最好的译法,因为其恰恰缺少了汉语十分重视的表义功能,这类译法可以流行于一时,但终究因为其不能表义,所以被能够表义的译法所取代的可能性很大。用汉字表示的外来语的纯音译词后来往往被具有表义功能的译法所取代,就说明了这是汉语的发展规律。

胡吉成 发表于 2005-1-1 23:58:13

西文词语不可避免

比如以前的X光。有些属于国际通用符号,例如SOS。当然,现在有滥用的倾向,特别是计算机行业,新词来得快,似乎来不及命名。
如果有关部门让我管这事儿,早解决啦!

常舟人 发表于 2005-1-5 20:02:58

常舟人 于 2004-12-19 08:13 PM 写道:
作者:周士琦   
来源:(原载<寻根>2004年第2期)

    开宗明义,首先要解释一下本文的题意、主旨。何谓“西化”,据《现代汉语词典》所云即“欧化”,何谓“欧化”,该词典云 ...
假如您是领导,可否谈谈解决的办法?

常舟人 发表于 2005-1-5 20:04:27

胡吉成 于 2005-1-1 11:58 PM 写道:
比如以前的X光。有些属于国际通用符号,例如SOS。当然,现在有滥用的倾向,特别是计算机行业,新词来得快,似乎来不及命名。
如果有关部门让我管这事儿,早解决啦!

假如有关部门让您管,可否谈谈解决的办法?

胡吉成 发表于 2005-1-14 21:28:52

很简单啦

那就是一声令下,没有翻译的词不准使用,必须翻译为汉语,产品使用说明书及产品本身使用西化词语,例如录音机录像机上的play rew ff stop等,一律视为不合格产品。
看看谁还乱使用!

哈哈,博君一笑!

小蟹苏苏 发表于 2005-6-29 18:07:47

带有西文字母的外来语大量涌现,是为了满足交际科研需要,不应该视为应该抑制的现象。

胡吉成 发表于 2005-6-29 18:34:28

那怎么办?让西文字母满天飞呀?

民族化与国际化,这个矛盾不知道改如何解决。

孙兰荃 发表于 2005-10-16 12:37:24

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想得挺开

引进和应用外来术语(尤其是英语)时,在日文书面语中直接用进去(日文也有罗马字母的拼写形式)。他们对外来英文术语,基本上都不翻译成日文,直接用英文字母原词到日文文本中。日本的民族主义者也拼命反对这种做法,可是政府并不反对。
对上述“术语国际化”现象,诸君作何评价?

半山云 发表于 2005-10-21 21:54:13

唉,很支持楼主,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vudik 发表于 2005-10-24 10:26:29

现代汉语的"现代"体现在英式句法,日式词汇,各位以为如何?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汉语词汇的西化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