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5-2-3 22:10:48

辩论的十大语言技巧(之一):明确概念的释词

来源:http://sdfxyw.wh.sdu.edu.cn/bbs

      辩论有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有共同的辩题和确定的概念,也就是辩论双方必须遵守逻辑上的同一律,既不能自说自话,歧解词语,也不能上下其辞,游移其辞,闪烁其辞甚至夸大其辞。著名作家沙叶新在一篇小说《告状》中描写一个叫杨鲁的中学生状告他的父亲,来到正在开会的办公室,工会主席开玩笑地说:“我们正在开会,你怎么能进来呢?”杨鲁理直气壮地说:“你们门外的牌子上写着‘非公莫入’,我是公的,我进来有什么错呢?”可以看出,这里,杨鲁把“公私”之公解释成了“公母”之公。我国古代《战国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
    “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
    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
    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
    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王乃不杀。

中射之士的辩辞也明显把“可食”和“不死”两个多义词进行了曲解。

这就从反面说明,辩论时应对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尤其是对辩题中的概念,更要作出准确的解释,比如在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剑桥大学与复旦大学关于“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辩论,双方所使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释词。辩论一开始,剑桥一辩首先就是界定词语:“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接着,辩手就在此基础上立论并提出问题。复旦一辩也是从概念入手:“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政府倡导三层含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而这一点对方恰恰没有自圆其说。”到了三辩,释词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剑桥辩手说:“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子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针对这一解释,复旦辩手巧妙地反驳道:“今天为什么我方观点跟对方会出现定义上如此大的差别呢?是因为对方辩友将温饱这个衣温食饱的概念混同于了生存。如果照此办理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温饱的人了。因为他们都不生存不活着了。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温饱的人存在。”到了总结陈词,辩手们仍然在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如复旦四辩在总结对方的四个错误时,有三个是从词语的解释入手的:“对方用温饱过来代替温饱,用温饱等同于生存来构建他们的立论基础,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方始终告诉我们温饱能够给谈道德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没有说不温饱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谈道德。”“对方把谈道德与谈道德的效果混为一谈。”

    释词分为直接释词和间接释词两种。直接释词是明确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入手,指出词语的区别性特征。以上所举剑桥与复旦的辩论就属此类,再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为了报复,按条约要在延期还债的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来,加几倍还钱也不行。在这危急之时,假扮律师的鲍细亚对夏洛克说:“这条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一滴血,只是写明一磅肉,所以你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血,你的土地财产就要全部充公!同时也不准你超过或不足一磅的重量,不然,即使相差一丝一毫,就要拿你抵命,你的财产全部充公。”鲍细亚的判决,就是建立在释词的基础之上,她把“肉”和“血”的语义严格地区分开来,对“一磅”作了严格的限定,故而取得了论战的胜利。
    间接释词不是直接解释概念,而是多一曲折,巧妙委婉地进行语义的界说。例      
          一少妇手持某照相馆广告,要求为她重新拍照。广告云:
    “如对我馆所拍照片不满意,我们保证免费重拍。”摄影师
    当即为她重拍一张。不料她仍不满意,还要重拍。摄影师说:
    “如能指出技术、质量上的问题,我就再给您重拍。”
      少妇:“这张照片拍得不美。”
      摄影师:“太太,美了就不像您了。”
      “你们不是说对照片不满意就可以重拍吗?”
      “可是,您现在不是对照片不满意,而是对您自己不满
      意呀!”

      摄影师运用的就是间接释词法,他婉转地提醒对方,要把照片和人区别开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辩论的十大语言技巧(之一):明确概念的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