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禾妞 发表于 2003-9-11 18:15:25

说“您们”

【原文出处】方言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2
【原刊页号】100-106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邢福义
【复印期号】199609
【标    题】说“您们”

【正    文】
    汉语的方言宝库是十分丰富的,这些年来,笔者在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方言研
究的重要,感到方言现象可以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宝贵的多方面的启迪。
    本文主要就一个事实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讨论中,通过“普通话—古汉语—方言”的三角观察,涉及
了相关的方言现象。所要讨论的事实,就是“您们”。
    对于“您们”,语言学界所持的态度有四种:①否定,②肯定,③避而不谈,④不完全否定,也不直截
了当地肯定。笔者有机会主编过两部教材:一是大学本科学生使用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二是大学专科学生使用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 版,1993年第2版。在这两部教材中,都肯
定了“您们”。
    吕叔湘先生特别注意这个“您们”。《中国语文》1982年第2期,发表吕先生以吴蒙笔名所写的短文《“
您们”、“@①”、“二”和“两”》。主要指出:第一,“您们”在私人信件中相当常见,已经有二三十
年的历史;第二,文学作品中有时出现“您们”。《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又发表吕先生以方若笔名所写
的短文《关于“您们”》。主要指出:第一,老舍、王蒙、从维熙等人的作品中,也有“您们”。第二,有
的北京市中学教师说,中学生里有人在口头上说“您们”。第三,有些老北京人说,“您们”在口语中确出
现过,主要见于三句话:您们吃了饭吗?│您们请回吧!│给您们添麻烦了。后一篇文章对前一篇文章的论
说有所更改和补充。显然,吕先生是越来越倾向于肯定的。
    一个语法现象能否成立,一看事实上是否有根据,二看理论上是否能解释。
    从事实上看,情况是:
    第一,在口语上,老北京人证实确有使用,北京市中学教师又证实现在的中学生也说。吕先生尽管只列
出三个例子,但这么三个例子至少能够表明“您们”有时上了口。
    第二,在书面上,著名作家的笔下一再出现。吕先生文章所列举的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有这么些:(1)
尝到劳动滋味的人有福了, 因为社会主义的幸福是您们的│谨向您们致贺,向一切劳动人民致敬,并祝新年
之禧!老舍《贺年》,转引自《语文学习》1982年第2期55页(2)您们是国家的精华和希望。您们失去了太
多的时间, 我相信您们会夺回来。王蒙《蝴蝶》,《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385页(3)您们给了我们生活的
勇气和前进的力量!从维熙《伞》, 《小说月报》1981年第11期16页(4)您们要是相信我,就听我说一句
话。赵金九《乡村酒肆》, 《人民文学》1981年7月号如果把视线引向文学作品,那么,只要留心,就会发
现,使用“您们”的现象绝对不是个别人的偶发行为。再看两个例子:(5)老长辈们,我一定改邪归正,您
们住手吧!刘绍棠《一河二刘》,《人民文学》1994年第3期11页(6)我扭过头说:“您们就看好吧!”肖
亦农《红橄榄》, 《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3期118页前一例,作者刘绍棠是北京市通县人,1936年生;后
一例,作者肖亦农是河北保定人,1954年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过书。
    第三,在电视广播的语言媒介上,已经运用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7)老师您们好中央电视台《综艺
大观》节目
    中央电视台1995 年9 月10 日晚上黄金时间播出《综艺大观》节目112期,这是庆祝教师节的专场。节目
里一再出现一个大蛋糕, 蛋糕上用长方形框格框出五个红色大字:“老师您们好”。而且,节目主持人还用
浑厚的男中音深情地大声把这五个大字念了出来。《综艺大观》是许多人都特别爱看的节目。影响之大,不
言而喻。
    从理论上看,“您们”使用和组造不是没有根据的。
    第一,“您们”的使用,遵循语用需要的价值法则。
    一个现象,能否在语言系统中生存和定根,取决于这个现象是否有它的特定的难以取代的语用价值。在
实际语言运用中,“您们”恰恰有难以取代的语用地位。比方,给三个长辈或需要表示尊重的先生写一封信
,光说“您”,似乎概括不了三个人;若说“您三位”,似乎不大像现代人在说话;若说“你们”,又显得
不够尊敬。于是,只好用“您们”。看个具体例子:(8)有您们这些好朋友的帮助,相信事情能办成。 饶
长溶先生给笔者的信,1995年10月12日饶长溶先生信中之所以不用“你们”,显然是因为他觉得用“您们”
更能表达尊重的情味;之所以不用“您”,显然是因为他觉得用“您们”更能明确地表示复数。可见,“您
们”的使用,为现代汉语语用系统的需要所决定,可以给语言增添积极的因素。
    第二,“您们”的组造,遵循语言形式的类化法则。
    语法现象的系统性有很强的类化作用。当一个特定系统趋向于匀整,只剩下小块空缺,这小块空缺便可
能接受类化的强烈影响而得到填补。现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三身”系统十分匀整,“您们”的使用既是
客观上表意的需要,在理论上也是系统性的类化结果,具有填补空缺的作用。看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我我们            你你们                他他们
咱咱们            您您们                她她们
                                              它它们
    事实上,这样的类化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凌méng@②初《拍案惊奇》中,就多次出现“吾每
”或“吾们”。“吾每”即“吾们”。例如:(9)大家笑道:“这家子被我们说得动火了, ……”铁里虫
道:“……吾每只一个钱白纸告他一状,这就是五百两本钱了。”二刻卷十:赵五虎合计挑家衅莫大郎立
地散神奸(10)他看见是吾每的好友,自不敢轻。……吾每且落得开怀快畅他一晚……二刻卷八:沈将仕三
千买笑钱王朝议一夜迷魂阵(11)这样好月色,快开门出来,吾们同去吃酒。二刻卷九:莽儿郎惊散新莺
燕zhòu@③梅香认合玉蟾蜍上例全都引自秦旭卿标点的《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岳麓书社1988年版本。
其中既有“我们”,也有“吾每”或“吾们”。“吾每”或“吾们”明显是类化而成的形式。
    总之,应该承认,现代汉语代词系统已经很难排斥“您们”。
    那么,如何解释汉语发展史上的“您们”呢?
    这个问题,可以以向熹《简明汉语史》所提供的材料来做些讨论。该书讲“近代汉语代词的发展”时讨
论了“您”。其中有三点意思值得注意:
    第一,“您”最早见于宋元话本和金元诸宫调里。语音上,“您”是“你们”的合音。宋元时期“您”
跟敬称没有必然联系,对“反贼”说话也称“您”。比如:(12)黄巢反贼,您若会事之时,束手归降。《
五代史平话·唐史上》
    第二,“您们”可以用于第二人称复数,相当于“你们”,也可以用于第二人称单数,相当于“你”。
比如:(13)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马致远《汉宫秋》三折(14)母亲,您孩儿来家了也。无名
氏《桃花女》楔子
    第三,早期“您”还可以加“每”成为“您每”,“您每”即“您们”,但不一定表示复数。比如:(1
5)朱五看了这诗道:“秀才,您每下第不归故乡?”《五代史平话·梁史上》(16)您每休把原商量的意思
坏了。《元朝秘史》卷三
    最不利于“您们”成立的是:“您”是“你们”的合音。但是,语言的运用,决定于多方面的因素,并
不是“1+1=2 ”的简单的算术关系。上述近代汉语里的语言事实,实际上已经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
用价值三个角度,为现代汉语里“您们”的成立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从语表形式看,“您”尽管是“你们”的合音,包含有“们”,但这并不影响“您”的后边再出
现表示复数的语法形式“们”。近代汉语里就已经出现了“您每”,而且有的“您每”是表复数的。这一点
,还可以用造字的现象做个类比。比如“采”本是上“爪”下“木”,“爪”即“手”,但为了更加明确地
表示这一用手的行为,又特意加“扌”,成为“cǎi@④”。尽管“cǎi@④”是文字问题,“您们”
是语言问题,但在形式上加“扌”和加“们”,其格局是相同的。
    其次,从语里意义看,“您”尽管本来是“你们”的复合,本身可以表示复数,但这并不影响“您”的
后边再加上一个“们”,借以明显地强调出复数的意义。近代汉语里的事实已经表明,“您”有可单可复的
用法。既然可单可复,就允许加“们”来明确地表示复数。比如“学生”可单可复,可以说成“学生们”。
又比如“咱”,这个代词本身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但并不因为它可指复数而影响后边可以出现“们”
,说成“咱们”。这就是说,“咱”可以用于复数,而“咱们”则明确地表示复数。“您们”的语义构造,
和“咱们”的语义构造是相同的。
    第三,从语用价值看,在近代汉语里,“您”在表示复数的时候,后边往往出现同位成分“二位”“诸
位”等等,说成“您二位”“您诸位”“您文武百官”之类。然而,在使用现代汉语的普通场合,这种文绉
绉的说法已经消失。这样,就造成“您”的后边留有空位。由于说现代汉语的一般人,已经意识不到“合音
”这回事,因此便很自然地以为:既然“您”表示尊敬,那么对方如果不只一个人,就有必要加上一个“们
”。这完全是现代人们在交际生活中的语用需要。
    总而言之,往上联系近代汉语进行考察,对如何看待现代汉语里已成事实的“您们”也是有利的。从发
展上看,“您”由不一定表示尊称到表示尊称,“您们”由不一定表示复数到表示复数,实现了专门化和定
型化,这是一种进步。
    那么,“您们”这种复数尊称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是不是孤立的现象?方言里的情况如何?能不能从方
言里得到支持?这就有必要对方言现象有所了解。
    笔者翻阅了手边十多种方言词典、方言志或方言专著。许多方言里没有跟“您”相当的尊称形式。有的
,第二人称只有“你”,复数形式是“你们”;有的,第二人称只有“你”,表示复数时不是加“们”,而
是加另外一个语素。如笔者的家乡方言海南闽语,有“我”“你”“他”,复数说成“我人”“你人”“他
人”。
    长沙方言里,“你”的复数是“你们”,“你”的敬称是“你啷家”。“你啷家”即“你老人家”,表
意上相当于“您”,但结构上是个同位短语。这个同位短语是专指性词汇单位,用于特定交际场合专指特定
的一个人,因此不会有复数形式,不能说“你啷家们”。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方言。武汉方言中有个“你家”,念快了,就是[niav]。书面上,朱建颂《武
汉方言研究》写作“你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在他的作品里写作“您驾”。何祚欢是武汉人,用武汉
方言说书,是武汉市和湖北省家喻户晓的人物。结合语流来观察“你家”,可以看到,这个词有“实用”和
“虚用”两种用法。
    首先,是实用用法,起实际称代的作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直接称代有必要表示尊敬的听话人,用“
你家”。第二,面对听话人,指称值得尊敬的第三者,在“你家”前头加个“他”,说成“他你家”。第三
者在不在场,都可以这么说。何祚欢的作品里,写成“他驾”,这可以看作是“他你家”在文字形式上的处
理。
    其次,是虚用用法,起实际称代之外的作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用于句中,充当断续间隔中的填补成
分。比如:他一来,我就你家忙着倒茶,害怕你家得罪了他。第二,用于句末,充当打招呼的成分。有表达
尊重对方的语气,但绝对不等于“您”。比方,甲问:今天杀不杀猪?乙答:今天不杀你家,明天杀你家。
正因为有虚用用法,武汉话里的“你家”就容易引人注意。清末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
是广东佛山人。小说中,在描摹武汉人说话时,就故意加“你家”。如(17)姑娘老子道:“这是多少?你
家。”总理道:“一百吊。”姑娘老子陪笑道:“请你家高升点罢,你家。”总理道:“督办赏识了你的女
儿,后来的福气正长呢,此刻争甚么。”姑娘老子道:“是你家。高升点,你家。……你家一百吊,我只落
了八十吊,你家。请高升点,你家。”
    这里出现八个“你家”,只有两个是实用,即:请你家高升点罢│你家一百吊,我只落了八十吊。其他
六个,都是虚用。
    现在,再看实用用法。
    “你家”单用指代(前边不出现“他”),相当于“您”。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使用“你家”和“你”
时在上下尊卑的人际关系上是很讲究的。何祚欢在他的“相信能把它说成‘书’”的长篇小说《失踪的儿子
》里,有充分的反映。比如:(18)(父亲韩同璋:)“哼!我说你个杂种是喜欢操心,爱找不自在。……

    (儿子韩春泰:)“爹,……他们把您驾看成财主,我们那是个么财主@⑤……”41页,武汉出版社199
4年6月这里,儿子对父亲用“您驾”,父亲对儿子用“你”。特别是后边连着个粗俗词“杂种”,更不可能
说成“您驾个杂种”。如果下辈对上辈用“你”,便是有意表示不尊重,或者下意识地以为根本不必表示尊
重。比方,儿媳妇云香平常跟公公韩同璋讲话总是用“您驾”,有一次跟公公吵架,却改用“你”,公公气
得打了她一嘴巴。书里写道:(19)老同璋忍不可忍,也顾不得了,破口骂道:“有娘养无娘教、没上没下
的东西!开口就是‘你你你’!……”51页
    关于复数形式,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一般的第二人称“你”,复数形式是“你们”;表示尊重的第二人称“你家(您驾)”,复数形
式是“你家们(您驾们)”。
    第二,一般的第三人称“他”,复数形式是“他们”;表示尊重的第三人称“他你家”,复数形式是“
他你家们”。
    以上两点在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跟“你”和“你家”一样,“你们”和“你家们(您驾们)”在是否表示尊重上分
得很清楚。看《失踪的儿子》中的例子:
    (20)你们放小心一点!……你们顶好莫走出门去,走出去了,吃了亏该鬼背时!190页
    (21)师父师娘您驾们作证,不怪我对不起春泰哥……140页
    从《失踪的儿子》中可以看到,“您驾们”在句子中的分布跟任何一个人称代词相等。就句法位置而言
,它可以见于主语、宾语、兼语、定语、同位语和介词后置成分;就句子的语气类型而言,它可以见于陈述
句、询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例如:
    (22)来来来,您驾们都坐着说话。54页
    (23)唉,不瞒您驾们,……116页
    (24)请您驾们委屈些陪着吃两口,……36页
    (25)您驾们的厚意我心领了。212页
    (26)得好处的还不是您驾们当东家的!133页
    (27)我就不敢妄自尊大给您驾们敬酒了。106页上例里“您驾们”分别充当主语、宾语、兼语、定语、
同位语前项和介词的后置成分。又如:
    (28)您驾们是晓得的。172页
    (29)这两天您驾们蛮恨我吧?203页
    (30)您驾们慢慢吃。36页
    (31)哦,大哥、二哥,您驾们辛苦啊。184页
    上例里,“您驾们”分别出现于陈述句、询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比较地说,“他你家”和“他你家们”的使用频率比较低。这很好理解。因为既然不是面对面地说话,
说“他们”或说“他你家们”,称代对象通常听不到,在尊重与否的问题上,没有那么敏感。如果是在敏感
的场合,所指的人不只一个,就需要用“他你家们”。《失踪的儿子》中,写成了“他驾们”:(32)(云
香)一杯冷茶首先递向春泰:“走干了吧?先喝两口。你陪他驾们坐,我去杀鸡……”54页
    根据以上的观察,可以得到三点认识:
    第一,武汉话的现象表明:普通话中“您们”这一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它可以得到方言中同类现
象的支持。从刘兴策《宜昌方言研究》和陈有恒《蒲圻方言》还可以知道,湖北宜昌方言和湖北蒲圻方言中
也有跟武汉话的“你家”和“你家们”同类的现象,只是读音稍有不同。书面上,何祚欢把武汉话的“你家
们”写成“您驾们”,其中的“您”字明显受到普通话“您”的文字形式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潜意识
,这就是:把“您家们”和“您们”看成武汉话和普通话可以对译的两个同义形式。
    第二,武汉话的现象表明:只要有表示尊重的单数形式,就会有加“们”表示复数的尊重形式。第二人
称,有“你家”,就有“你家们”;第三人称,有“他你家”,就有“他你家们”。相反,如果没有表示尊
重的单数形式,就不会有加“们”表示尊重的复数形式。比如第一人称,不能自己对自己表示尊重,因而不
可能有“我家”的形式,自然也不可能有“我家们”的形式。又如,湖北宜昌方言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尊重形
式,自然也没有相应的复数形式,而湖北蒲圻方言跟武汉方言情况相同,也有第三人称尊重形式,因此也就
有相应的复数形式。这一点,刘兴策《宜昌方言研究》和陈有恒《蒲圻方言》有记载。孝感师范专科学校王
志方副教授是湖北应城人,他也告诉笔者,应城方言里的情况跟武汉方言、蒲圻方言完全一样。这里,反映
了语言运用的共同心理背景,即:尽可能利用特定的语言形式,对所指对象特意表示尊重。诚然,作为现代
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的“您们”遵循的是同样的法则。
    第三,武汉话中的“你家们”是经常见于口语的,朱建颂先生告诉笔者,“老年人说得还要狠一些。”
普通话中的“您们”有所不同,根据上述吕叔湘先生所提供的材料,可知“您们”是北京人口头上偶尔才说
的。然而,普通话毕竟并不就是北京话。在提倡文明用语的现代社会,“您们”的使用只有积极意义。因此
,最起码应该在书面用语中肯定下来,不能认为是不规范的用法。至于它的使用频率会不会在口语中增长起
来,现在自然无法断定。
    总起来说,我们把普通话里有关事实的分析作为基点,在纵轴上联系近代汉语,在横线上联系方言,形
成了一个对“您们”一词的“普通话—古汉语—方言”的三角观察。在这个三角观察里,方言一角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如果说,没有这一角的观察,照样可以得出结论,那么,有了这一角的观察,就可以使结论站
得更稳。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方言现象的启迪作用是多方面的。要充分展开来讨论,仅仅一个事实一种现象自
然远远不够。从目前语法学界的情况来看,粗线条地说,有三种情况。
    有时研究方言现象,是为了从方言中寻找对某个结论的支持。在“您们”问题上联系方言现象,就是如
此。前些年,朱德熙先生在《说“的”》一文中把“的”分为“的(,1)、的(,2)、的(,3)”,后来又分别考
察了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其目的也是从方言里寻找有力的支持。
    有时研究方言现象,是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普通话里有关现象的规律。笔者写过一篇《从海南黄流话的
“一、二、三”看现代汉语数词系统》,就是有这么个目的。又比方,讲感叹句,总要提到句中常用“多”
、“多么”、“好”等词。这就涉及“好”字感叹句。比方:“呵,好香!”“乖乖,好险!”然而如果出
现这样的句子:“这瓜好可爱,好香,好甜,我好喜欢吃!”这就使人感到方言味道很浓。梁实秋出生于北
京,但在台湾生活多年,他晚年所写的抒情性文章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这屋里好静,到处都是你的照
片,我看了好喜欢,好爱,好心酸,好惆怅,好遗憾,好痛苦。”《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38页,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1这显然也是方言味很浓的句子。那么,是不是只要用“好”,句子就有方言味呢?事实并非如此
。究竟区别在哪里?只有弄清楚方言里的使用规律,才能更好地阐述普通话里的“好”字句。
    有时研究方言现象,还为了在更深的层次上思考有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比如,表示情况持续的“
在”:
      普通话:我在看!
                我在看着!
                我在看着呢!
    “在”在动词前边,动词后边可以出现“着”“着呢”。
      武汉话:他们在说话。(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用例)
                房门关着在。 (汉剧《打灶神》《湖北戏曲丛书》第112辑11页)
                小明是不是在看书在?(赵葵欣武汉方言硕士学位论文用例)“在”有时用在动词前边,
跟普通话相同;有时后移,跟普通话有所不同;有时还可以在动词前后都出现,形成“在……在”的格式,
这就相当特殊了。
      海南黄流话(一位83岁黄流老人提供的例子):
            还骂人在!——母亲责备一直在骂人的孩子。
            你还啼在!——母亲责备孩子不应该再哭了。
    “在”绝对不能在动词前边出现。不仅“在”全都出现在句末,而且有许多普通话,武汉话所没有的现
象。如:
            不熟在。(煮饭)
            不吃在。不饱在。(吃饭)
            不完在。(写东西,抄东西)
            不到在。(走路)
    由此可见,汉语里存在丰富复杂的时态结构。研究汉语时态,仅仅孤立地研究一个一个跟时态有关的词
,很难全面揭示汉语的时态表述规律。另一方面,如果把汉语方言里的时态表述系统都研究透,肯定具有语
言类型学的意义。
    笔者对方言的了解很有限,更没有什么研究。以上所谈,不一定对。然而,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在现代
汉语语法研究中尽可能地从方言现象中接受启迪,深信一定能使研究工作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吴蒙1982“您们”、“@①”、“二”和“两”中国语文第2期
    方若1982关于“您们”中国语文第4期
    向熹1993简明汉语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建颂1992武汉方言研究武汉出版社
    刘兴策1994宜昌方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有恒1989蒲圻方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鲍厚星等1993长沙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梁明江1994海南方言说要海南出版社
    朱德熙1961说“的”中国语文第12期
            1980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方言第3期
    邢福义1992从基本流向综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四十年中国语文第6期
            1991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1995从海南黄流话的“一、二、三”看现代汉语数词系统方言第3期
            1994南味“好”字句双语双方言(三)汉学出版社
                                    (本文责任编辑熊正辉)
                     [邢福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430070]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女加尔,左右结构。
    @②原字为氵加蒙,左右结构。
    @③原字为亻加刍,左右结构。
    @④原字为扌加采,左右结构。
    @⑤原字为口加沙,左右结构。*

Artvine 发表于 2006-3-27 21:16:19

@①原字为女加尔,左右结构。=嬭
@②原字为氵加蒙,左右结构。=濛
@③原字为亻加刍,左右结构。=儅
@④原字为扌加采,左右结构。=採
@⑤原字为口加沙,左右结构。=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