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禾妞 发表于 2003-9-18 11:12:36

词的义层

【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69-73,77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洪成玉
【复印期号】199607
【标    题】词的义层


【正    文】
   

   【摘要】汉语多义词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一个词的各个意义,呈层积状,并不处在同
一层面上。一个义位表示一个义层,义层是以义位层层相叠的形式存在的。义层和词义结构存在着密切关系。
义层的形成往往反映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同时又促进新的同义系统的形成。
   
   【关键词】词的义层词的义域词义结构词义系统
                *                *                *
            1
    从汉语史的观点来看,汉语的多义词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多义词的各个意义往往呈层积状,有
着可以分析的时代层次,而不是处在同一层面上。例如“寺”是个多义词,《辞源》音s ì的义项一共列了三
个:①奄人。②官署,官舍。③僧众供佛、居住之所。这三个义项就有着可以分析的时代层次。在先秦,即“
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奄竖之名”;“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东汉时期,“又变而浮屠
之居亦谓之寺矣”(引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这就是说,“奄竖”是先秦时期的意义,“官署,官
舍”是秦汉时期产生的意义,“众僧供佛、居住之所”是东汉时期才产生的意义。时代层次十分分明。《辞源
》对词的释义往往层次混杂,而对“寺”的解释却层次如此分明,看来是吸收了顾炎武的研究成果。
    多义词的词义呈层积状的现象,应该说是一种普遍的词义现象。即便是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尽管旧的词
义已经消亡,也仍然呈层积状。还是以“寺”为例。《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收了三个义项:①
古代官署名。②佛教的庙宇。③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与《辞源》对“寺”的释义相比,少了一个“
奄人”的义项,多了一个“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的义项。这多出来的义项,据《汉语大词典》(以
下简称《大词典》)解释,约始于明清。明清以前,没有“清真寺”这个词。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但仍然有一些词保存着完整的时代层次
。例如“醒”,《现汉》列了四个义项:①酒醉、麻醉或昏迷后恢复正常状态。②睡眠状态结束,大脑皮层恢
复兴奋状态。③醒悟,觉悟。④使看得清楚。这四个义项虽然反映了词义的层次,但与词义的时代顺序不完全
相符。第一个义项“酒醒”产生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醒”只有这个意义。《左传》中共有两个“醒”: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僖公二十三年)“归而饮酒,……醒而后知之。”(襄公三
十年)两个“醒”都表示酒醒义。《国语》中也共有两个“醒”:“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庸何伤
?”(鲁语下)“姜与子犯谋,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晋语四)两“醒”字也都是酒醒义。《韩
非子》中有一个“醒”。《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景公归,思,未醒。”“
醒”也是表示酒醒。第三个义项“醒悟,觉悟”,产生于两汉。“醒悟,觉悟”,都是酒醒的引申义。例如:
      先醒,辟犹俱醉而独先发也。(《新书·先醒》)
      古谓知道者曰先生,犹言先醒也。(《韩诗外传》卷六)
      陆贾说以汉德,惧以帝威,心觉醒悟,蹶然起坐。(《论衡·佚文》)
    以上三例都引自汉人的作品,最后的一例,还“醒”、“悟”连用。看来,“醒悟,觉悟”义应该排在第
二个义项。第二个义项睡醒义,产生较晚,但最晚也不会晚于唐代。如杜甫诗集中用了22个“醒”。其中有的
表示酒醒义。《路逢襄阳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有的表示睡醒义。《早发
》:“烦促瘴气侵,颓倚睡未醒。”因此,睡醒义应该排在第三个义项。第四个义项“使看得清楚”,是睡醒
的引申义,约产生于唐宋时期。如《现汉》举以为例的“醒目”,《辞源》《大词典》最早的书证都取自唐宋
作品,而且开始用于睁眼难眠的意思。经过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醒”的这四个词义,约经历一千余年的
发展才逐渐累积而成的,而且是比较完整地保存着“醒”这一词义的层积状。
    早在五十年代,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就中国语言学如何进一步发展,郑重地提出过三条建
议。其中第一条建议就提到“对于语义的研究,……应该用古生物学的方法分析各时代词义演变的‘累积基层
’”(《语言与文化》第95页。语文出版社)。罗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词义演变的‘累积基层’”,虽然非常
形象,但终究不是一个科学术语。据我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罗先生所说的“累积基层”,就是指呈层积状的
词义现象,我们姑且把这种词义现象称为词的义层。
            2
    义层和义项、义位、义域。上面为了说明词存在着义层,举了《辞源》和《现汉》中“寺”和“醒”两词
所列的义项为例。一个义项所列的意义,大致就是该词中的一个意义。但是,一个词的各个意义并不和词典或
辞书中的一个词条下所列的意义完全相当。反映词的义层的每一个意义,必须是该词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
;而词典或辞书的词条中所列的义项,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该词所固有的意义。一般说,有以下几种原因:
    1.用途或对象不同。如《辞源》是“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见《出版
》说明),收词范围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现汉》“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
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见《前言》)。按照这个宗旨,“寺”这一条目列两个义项就够了。“寺”
的第一个义项“古代官署名”,并不是必须收入的。至于《辞源》中“寺”的第一个义项“奄人”,不予收入
是理所当然的事。
    2.汉语词典或辞书,多数是以字而不是以词为主立条目,因此同一条目所列的义项,有同一词的各个义项
,也有可能是同形词的义项。如《大词典》“寺”音sì的义项共列了四个:①衙署,官舍。 ②佛教庙宇之
称。③持”的古字。④“恃”的古字。其中,只有①②两个义项是“寺”的意义。③④两个义项,只是因“寺
”和“恃”、“恃”语音相近,借用“寺”的形体和读音表示“持”、“恃”的意义。
    3.编写者的认识和水平不一致,即使对同一个词所立的义项也往往是不一致的。如“醒”,《现汉》立了
四个义项。《辞源》立了三个义项:①醉解,清醒。②梦觉。③醒悟,觉悟。这三个义项和《现汉》的前三个
义项相同。而《大词典》共有十个义项:①酒醉消除,恢复常态。②病愈;从麻醉或昏迷中恢复正常。③睡眠
状态结束或尚未睡着。④动植物的恢复生机,或由蛰伏而活动。⑤清醒,觉悟。⑥爽朗;清新。⑦明白;明显
。⑧方言。知道,懂得。⑨用同“擤”。⑩用同“腥”。其中义项①——⑦看来是同一个词的七个意义。与《
辞源》和《现汉》相比较,不但义项的概括不尽相同,而且数量也有差别。
    这里且不评价哪一本词典对“醒”这词的意义的概括更符合它本来的面貌,而只是想说明词典对一个词所
列的各个义项,不等于就是该词的各个词义。我们在分析一个词的义层时,应该参考词典所作的解释,因为词
典的解释反映了该词到编词典时的研究成果,但是,也不能依赖甚至迷信词典。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词书或
字典的解释是不可靠的”(《语言与文化》第95页),或者说,不是完全可靠的。
    “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情况下有多种意义。每一个意义称一个义位。”(蒋绍愚《古汉语词
汇纲要》第37页)按照这个解释,构成词的义层的意义与义位相当。两者都表示同一个词中的一个意义。
    “义域”这个语义学术语是蒋绍愚先生第一次提出来的。他把“义域”界定为“是某一个词或义位在词义
场中所占的区域”(《关于“义域”》以下引文同。见《纪念王力先2生九十诞辰文集》)。这就是说,“义
域”有词的义域和义位的义域。“词的义域就是它各个义位的义域的总和。如果是单义词,那么词的义域就是
义位的义域。”我们所要讨论的词的义层,一般来说,局限于词的义域内。可是,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词的义
域,它不是平面的表层的,而是立面的深层的。义位的义域在词的义域内,就象地质年代的土céng@①那
样, 是按义位形成的年代顺序,一层叠着一层。以“寺”的义域为例。最底层的义位是“奄人”;“奄人”
以上的义位是“官署,官舍”;“官署,官舍”以上的义位是“众僧人供佛、居住之所”;最表层的义位是“
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一个义位表示一个义层,一个义层相当于一个义位。义层就是以义位层层相
叠的形式存在的。义层、义位、义域,三者的关系,看起来好象是清清楚楚。其实,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由于词义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由于对词义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
原因,一个词究竟有几个意义或几个义位,各人的理解往往不同。以“醒”的义位或意义为例。《现汉》第一
个义项所列的意义是:“酒醉、麻醉或昏迷后恢复正常状态。”《大词典》把《现汉》第一义项所列的意义分
成两个义项:①酒醉消除,恢复常态。②病愈:从麻醉或昏迷中恢复正常。问题产生了。这到底是一个意义或
义位,还是几个意义或义位?我们且不讨论词典所列的义项,应怎么概括或概括到什么程度,但从词的义层来
分析,应该是三个义层。也就是说,酒醒义、麻醉后醒义、昏迷后醒义不处于同一时代层次。
    酒醒义产生于先秦时期。麻醉后醒义,最早也不会早于汉末魏初。因为麻醉术最初是由魏人华陀发明的。
《三国志·魏书·华陀传》记载,当华陀需动手术时,“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死无所知。……人亦不自寤”
。从这段记载来看,施行麻醉术后醒来,当时还不用“醒”而是用“寤”表示。麻醉术的广泛应用还是近代的
事。《辞源》《大词典》等大型词典都不收“麻醉”一词。至于“醒”用于昏迷后苏醒,从现在所能见到的书
证来看,是宋代的事。这倒不是说苏醒义宋代才有。苏醒义先秦就有,但不是用“醒”表示,而是用“苏”表
示。《左传·宣公八年》:“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南北朝时期还用“sǎ@②”“稣”表示
。在宋代的作品中,始见“苏”、“醒”连用。“醒”用于苏醒义,最晚不会晚于宋。“醒”的义层越来越多
,并不是自己的本义在发展中的引申,而是在发展中兼并了与它同时期产生的睡醒义“寤”和苏醒义“苏”。
睡醒义、麻醉后醒义和苏醒义,词典不妨根据它的需要,看成是一个义项或两个义项,但它们原先确实是不同
意义,而现在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这留待下面再进一步谈。
    有语源关系的词与词之间,也存在着义层现象。如听tīng@③)和厅(tīng@④),现在是分别
独立的两个词, 但在古代用一个词表示。厅堂的“厅”,最初只是“听”的一个义位。“听”有听治的意思
,古代办理重大的公务活动用“听”表示。如“听政”、“听事”、“听狱”、“听讼”等。《集韵·青韵》
:“厅,古者治官处谓之听事,后语省,直曰听,故加‘广’。”据研究,厅堂的“厅”,汉、魏都写作“听
”,六朝以来才开始加“广”,写作“tīng@④”, 从听中分化出来而独立成词,而且词性也不同。虽
然现在看来,是意义相去甚远的两个词,但从词源关系看,也存在义层的关系。研究词和词的这种义层关系,
主要是语源学的任务。我们所说的义层,着眼点还在词义内部。
            3
    义层和词义结构。义层不是孤立的现象。同一个词可以有选择地和相关的词形成词义结构,但是这种选择
是受义层制约,并且也呈现层次性。如“寺”,在先秦时期是“奄人”的意思。这个时期的“寺”一般只和“
人”结合。《诗经》中的“寺人”有二见。如《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小雅·巷伯》: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左传》中有十三见,其中有十次,“寺人”后面紧跟人名,如“寺人罗”(哀公
十五年)、“寺人貂”(僖公二年、十七年)、“寺人披”(僖公五年、二十四年)、“寺人勃dī@⑤”(
僖公二十五年)、“寺人柳”(昭公六年、十年)。其他《周礼》等先秦作品中也有“寺人”,都是和“人”
连用,或再在“寺人”后面加名字。因为这一时期“寺”只有这“奄人”一个意义(通假为“侍”义的除外)
,所能选择的词义结构是十分有限的。
    两汉时期,“寺”产生“官署、官舍”义。这一意义的“寺”也就相应地选择相关的词形成新的词义结构
“官寺”、“府寺”、“寺署”等。例如:
      1.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
                                       (《汉书·朱博传》)
      2.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绝道桥,甚逆无道。                        
         (《汉书·冯奉世传》)
      3.今灾眚之发,不于它所,远则门垣,近在寺署,其为临戒,可谓至切。
                                    (《后汉书·蔡邕传》)
    例中的“官寺”、“府寺”、“寺署”就是官府的意思。在先秦,“寺”绝不可能与“官”、“府”、“
署”等词结合而形成词义结构,尽管这些词先秦就有。
    “寺”的佛教庙宇义,约自东汉时期产生。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像“寺刹”、“寺院”、“寺庵”、“寺
庙”、“寺观”等这样的结构,在先秦、西汉是不会有的。
    “寺”的“奄人”和“官署”义,现在已经消亡。用“寺”这样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词来说明义层和词义
结构的关系,可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即使是不存在古今词义差别,古今共用的词,义层
和词义结构的关系,依然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还是以地道的现代汉语的词汇“醒”为例。“醒”的酒醒义、醒
悟义、睡醒义、醒目义,看起来是平面的,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但是从立面来看,它们也只能选择相
应的词形成词义结构。如“悟”、“睡”、“目”这些词,先秦也有,但先秦不会有“醒悟”、“睡醒”、“
醒目”这样的词义结构。我们把词义结构放到词义发展的历史背景上来考察,和义层的关系是十分清楚的。如
“shū@⑥”、“写”这两个词先秦就有,但先秦时不能连用,因为先秦时期,“写”还没有产生shū@
⑥写义。“shū@⑥”、“信”这两个词,先秦、两汉时期就有,但先秦、两汉时期不见连用,因为先秦、
两汉时期,“信”还没有产生书信义。
    词的义层和古今词义的差别,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往往同时也反映出词的义层
。但是,词的义层不仅仅局限于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而且两者的研究目的也是不同的。研究义层主要是揭示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次,从而探索词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研究古今词义的差别,主要是防止在阅读古
书时,以今义去理解古义,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古书的水平。当然,如清楚地揭示出一个词的义层,同时也就彻
底弄清了古今词义的差别。
            4
    词的义层和词义系统。词义的时代层次是词义本身发展所形成的。对某个具体词来说,义层反映了该词词
义发展的时代顺序。但是不等于说,一个词的义层所反映的时代顺序,就是词义发展的时代顺序。词义的发展
是个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词的义层中,有的义层或义位的确是反映了社会新出现的事物,如“寺”的佛教庙
宇义,但有的义层或义位,时代顺序靠后,却是旧有的意义,如“醒”的睡醒义。这种现象说明,词的义层往
往是因词义系统内部调整而形成的。
    睡醒义,先秦由“寤”和“觉”两词表示。例如:《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
骊龙颔下。子能得之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国语·吴语》:“王寐,畴枕王璞而
去之。王觉而无见也,乃匍匐将入棘闱。”“寤”和“觉”可以看作是一组同义词。“醒”,虽然先秦也有,
但只是表示酒醒义,与“寤”、“觉”还不存在同义关系。但睡眠状态和酒醉状态有相似之处,而结束睡眠或
酒醉状态而醒过来这一点则完全相同。为了避免重复,睡醒义逐渐由“醒”兼任以至最后完全兼并了“寤”的
睡醒义。大约在唐代时,表示睡醒义的“寤”,在口语中已被淘汰。杜甫诗集中共用22个“醒”字,而“寤”
字却一次也没有出现。因此,从“醒”这一词义发展来看,睡醒义最晚是在唐代产生的,而形成新的义层。但
表示睡醒这一生理现象则自古有之,且也有相应的词表示,只是大约到了唐代,才转移到“醒”这一词上,由
“醒”表示。苏醒义也自古有之。最早由“苏”“sū@②”“稣”表示,大约也是在唐宋时期,也被“醒”
兼并。这种现象都是词义系统在起作用。
    词义在发展中,常常因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而形成新的义层和义位。如“宦”在先秦,是仕宦或学仕宦的
意思,偶而也用于在贵族家当隶仆的意思。在两汉时期,由于“寺”产生新的义位“官署,官舍”,开始形成
新的义层,而“宦”也几乎与此同时产生新的义位“宦官”,形成新的义层。从两汉开始,表示宦官义的词,
主要是以“宦”或表示宦官特征的“阉(奄)”(阉去生殖器)构成。如“宦者”、“宦夫”、“宦吏”、“
宦侍”、“宦寺”、“宦官”、“宦儒”、“宦竖”、“奄人”、“奄寺”、“奄官”、“奄竖”、“阉人”
、“阉寺”、“阉官”、“阉宦”、“阉竖”等。“寺”有时还与“宦”、“阉”、“奄”相连用,表示宦官
义,但已退居次要地位。至于“太jiān@⑦”,是唐开始设立的官名,在宫内侍奉皇帝,逐渐成为宦官的
专称。
    义层和词义系统的关系还表现在,当一个词形成新的义层以后,与其他词义构成新的同义系统。如“醒”
、“寤”、“觉”、“苏”等词在先秦没有什么意义联系,但“醒”产生睡醒义后,就与“寤”“觉”形成同
义关系,产生苏醒义后,又与“苏”、“sū@②”、“稣”形成同义关系。“寺”、“官”、“府”、“署
”在先秦也没有什么意义联系,自“寺”产生“官署,官舍”义后,就形成同义关系;“寺”在东汉产生庙宇
义以后,又与“庙”、“庵”、“观”“刹”等形成同义关系。其他如“书”、“写”、“信”等词,在先秦
也没有词义联系,到汉代“书”便和“写”形成同义关系;到唐代以后,“书”又和“信”、“简”、“缄”
、“翰”、“笺”、“柬”、“鸿”等发生同义关系。深入研究义层和词义系统的关系,有可能加深对词义系
统面貌的认识和理解。
    *                        *                        *
            参考文献:
    1.顾炎武《日知录》。
    2.罗长培《语言与文化》。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Meaning Tiers of a Polysemous Word
                HongChengyu
    Abstract:The Polysemous wordsofChineselanguagehavetheir own history. The meanings of
a polysemouswordareinthestructureofdifferenttiers.   Onemeaningpositionexpres
ses one meaning tier. Meaning tiers existintheformof meaning position plus meaning positio
n. Meaningtiersandthe structureofwordmeaninghavecloserelation.   Theformation of
a meaning tier usually shows the adjustment ofaword's meaning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i
tprovotestheformation of a new polysemous system.
    Key words:meaning tiers of a polymous word, meaningfieldof a word, structure of word meani
ng, system of word meaning.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层”的繁体字。
    @②原字为更加生
    @③原字为听的繁体字。
    @④原字为厅的繁体字。
    @⑤原字为左革加右是。
    @⑥原字为书的繁体字。
    @⑦原字为监的繁体字。*
   
   
   


: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词的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