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9|回复: 3

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2 09: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erchuan
来源: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22213

文前语: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幅画,是王维的《雪中芭蕉》;说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无疑非李商隐《锦瑟》莫属,二者足以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绝世双璧。要说《锦瑟》这首诗之大,大得足以使你瞠目结舌。据黄世中先生《论王蒙的李商隐研究》(《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统计:

  李商隐《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除作为经书的《诗三百》)解人最多、争论最大,聚讼最繁的一首诗。依笔者检索所列,自北宋刘攽至于清末民初之张采田,共七十余家、一百多条笺释文字,大别有十种解读。(《文史》第30辑)去年在《类纂李商隐诗校注笺评疏解》中又集腋新的资料,其诠释至少在十四解以上,一曰:“令狐青衣说”,有刘攽、李硕、计有功、洪迈、胡应麟、冯舒、施闰章等七家之解;二曰:“咏瑟”说,有邵博、苏轼、黄朝英、张邦基、胡仔、张侃、方回、姚隧、郎瑛、王世贞、冯班、吴景旭等十二家;三曰:“令狐青衣”和“咏瑟”调和合一之说,有许顗、刘克庄、都穆、屠隆四家;四曰:“咏瑟以自伤身世”说,有廖文炳、徐德泓二家;五曰:“情诗”说,有元好问、释圆至、胡震亨、周珽、钱龙惕、杜诏、胡以梅、陆鸣皋、纪昀等九家;六曰:“悼亡”说,有朱鹤龄、钱澄之、朱彝尊、王士祯、钱良择、查慎行、何焯(后转为“自伤身世”说)、杨守智、徐逢源、陆昆曾、孙洙、姚培谦、程梦星、袁枚、汪存宽、许昂霄、翁方纲、冯浩、梁章钜(后转入“自伤身世”说)、姚莹、陈婉俊、章夔、程韵篁、张采田(后转入“自伤身世”说)等共二十四家,为清代最多的一种解说;七曰:“自伤身世”说,有王清臣、陆贻典、何焯、徐燮、汪师韩、田同之、薛雷、姚燮、梁章钜、张采田等十家;八曰:“自伤兼悼亡”说,有杜庭珠、宋翔凤二家;九曰:“令狐恩怨”说,有吴乔、沈雄、史念祖三家;十曰:“诗序或自题其诗”说,有程湘衡、王应奎、纪昀(两说并存)、姜炳璋、宋于亭、邹弢、马长海等七家;十一曰:“伤唐祚或感国祚兴衰”说,有方文辀、吴汝纶二家;十二曰:“寄托君臣朋友”说,有屈复、林昌彝二家;十三曰:“情场忏悔”说,有叶矫然一家;十四曰:“无解”说,有孙绪、胡薇元二家。以上十四解八十八家,约二百条诠释,真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想必就这还会有遗漏,谁知道那些老古董们还会在哪些老古董里“作郑笺”呢?老古董暂且搁置一边,新鉴赏家们也来胪列排个队:
  程千帆《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唐诗考素〉之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何林天《李商隐〈锦瑟〉诗解辨──义山诗研究之二》,《山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魏明安《评〈锦瑟〉诗的笺解》,《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周振甫《李商隐〈锦瑟〉诗初探》,《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张国光《试解〈锦瑟〉之谜──李商隐倾向李德裕党之一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李文初《李商隐〈锦瑟〉诗颈联发微》,《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李固阳《就〈锦瑟〉解与周振甫先生商榷》,《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阎 琦《〈锦瑟〉新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谢光龙《李商隐〈锦瑟〉赏析》,《文汇》1982年第8期
  黄世中《〈锦瑟〉旧笺综述》,《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3年第4期
  梁 枢《〈锦瑟〉新论》,《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贾恩洪《考辩〈锦瑟〉 论笺〈无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4期
  钟来因《〈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谿生诗集序〉──兼与梁枢同志商榷》,《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张昌余《〈锦瑟〉诗旧说新证》,《当代文坛》1985年第2期
  钟来因《论〈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艺谭》1985年第3期
  刘若愚《关于李商隐的〈锦瑟〉诗》,《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周圣伟《辞微意隐感慨深──李商隐〈锦瑟〉诗臆说 》,《中文自学指导》1986年第7期
  邓韶玉《〈锦瑟〉而今得解人──欣读吴调公先生〈李商隐研究〉》,《上海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朱光潜《读李义山的“锦瑟”》,《美育》1987年第3期
  李希炎《〈锦瑟〉·象征诗·朦胧诗》,《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周 蓉《李商隐〈锦瑟〉之我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张佐邦《李商隐〈锦瑟〉反思》,《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张迎胜《李商隐〈锦瑟〉诗臆解》,《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
  田 谷《解铃还须系铃人──李商隐〈锦瑟〉诗臆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王福民《李义山〈锦瑟〉诗演义》,《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黄世中《〈锦瑟〉笺释述评及悼亡说新笺》,《文史》1988年总第30期
  黄世中《〈谒山〉〈玉山〉诗解与千年〈锦瑟〉之迷》《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张海鸥《从〈锦瑟〉诗看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凄幻特征》,《名作欣赏》1990年第4期
  吴奔星《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王 蒙《一篇〈锦瑟〉解人难》《读书》1990年9期
  王 蒙《再谈〈锦瑟〉》《读书》1990年10期
  张中行《锦瑟无端》《读书》1991年4期
  王 蒙《锦瑟的野狐禅》,《随笔》1991年第6期
  萧传坤《李商隐〈锦瑟〉诗之我见》《阅读与写作 》,1992年第6期
  阮永谦《李义山〈锦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3、4期
  郑官柱《终身之困 难言之隐──李商隐〈锦瑟〉新释》《文史知识》1994年第10期
  李永英《幽曲缥缈话〈锦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01
  陈之卓《李商隐〈锦瑟〉诗别解》《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02
  郝 瀚《无端的思绪 无限的时空 无尽的惘然──李商隐诗〈锦瑟〉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唐嘉荣《李商隐〈锦瑟〉诗审美论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2期
  钟来茵《〈谈艺录〉中〈锦瑟〉为诗集序说发凡》,《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史少青《李商隐〈锦瑟〉诗的艺术特色》,《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夏其模《我对〈锦瑟〉诗的理解》,《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刘 伟《禅说李商隐〈锦瑟〉诗》,《中国宗教》1996/02
  王次澄《李义山〈锦瑟〉诗赏析》,《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
  李 平《〈锦瑟〉难解──谈当代语义学几种理论在解读中的运用》,《徽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李固阳《为破译〈锦瑟〉进一解》《书屋》1997/01
  祁晓辉《沧海月明珠有泪──我读〈锦瑟〉》《呼兰师专学报》1997/02
  杨艳梅《〈锦瑟〉是悼亡诗新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04
  刘玉峰《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02(抄袭吴奔星)
  李永英《一曲〈锦瑟〉解人难》,《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宁德厚《一曲〈锦瑟〉咏终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田宝琴《我心目中的“锦瑟”──读李商隐〈锦瑟〉》,《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蓝 柯《也谈李商隐的〈锦瑟〉诗》,《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孙明君《追忆与惘然:也谈李商隐的〈锦瑟〉》,《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王铁麟《语境与诗解的多元性──李商隐诗〈锦瑟〉论例及其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李希炎《从〈锦瑟〉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栾英良《从意象组合方式解〈锦瑟〉诗》《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胡菁娜《复义和李商隐的〈锦瑟〉》《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张永礼《李商隐〈锦瑟〉诗试释》《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杨宪益《李义山〈锦瑟〉诗试解》,《燕京学报》2000年第8期
  汪 权《“软焦点”建构典型──〈锦瑟〉解读》《阅读与写作》2000/09
  林功成《关于语言、阐释和虚无主义──兼谈对〈锦瑟〉诗的解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吴艳玲《〈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说质疑》,《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刘广涛《心有千千结 诗成千古谜──李商隐〈锦瑟〉创作心态管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罗 漫《锦瑟·日暖·春天之诗》《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6
  何晓波《朦胧而悠美的锦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06
  徐克瑜《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的统一──李商隐〈锦瑟〉诗的细读批评》《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杜 成、马万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浅论李商隐的幕府生活与抒情诗创作》《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01
  李希炎《从〈锦瑟〉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向树英《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滁州师专学报》2002/02
  黄维樑《迷惘的悲情──李商隐的〈锦瑟〉》《名作欣赏》2002/03
  徐 艳《略析〈锦瑟〉的语言张力》《名作欣赏》2002/03
  范晓燕《李商隐〈锦瑟〉诗再解读》《求索》2002/04
  徐瑾琪《苍凉,荒谬的“真理”──也谈〈锦瑟〉》《唐都学刊》2002/04
  骆冬青《〈锦瑟〉:情成于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2
  彭国建《〈锦瑟〉解读及一种阅读经验之探析》《九江师专学报》2003/03
  刘思湖《浅释李商隐〈锦瑟〉诗的艺术魅力》《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刘学锴《从纷歧走向融通──〈锦瑟〉阐释史所显示的客观趋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孙桂平《〈锦瑟〉别解》《学术探索》2003/04
  吴振华《朦胧歧解千古谜 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名作欣赏》2003/04
  戴永忠《以诗证诗 知人论世──李商隐〈锦瑟〉析疑》《学语文》2003/05
  张 伟《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诗歌解读问题新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王继尧《“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典故试析》《中华诗词》2003/08
  骆冬青《〈锦瑟〉:情爱心音》《名作欣赏》2003/08
  赵永江《众说纷纭话〈锦瑟〉》《名作欣赏》2003/08
  李红春《徘徊于执著与超脱间的诗魂──李商隐〈锦瑟〉一诗的文化解读》《名作欣赏》2003/08
  陆精康《聚讼纷纭说〈锦瑟〉》《语文天地》2003/15
  李 陆《〈锦瑟〉新解》《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 2003/22
  沈时蓉《咏物诗的情节链与李商隐的〈锦瑟〉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张雪梅《〈锦瑟〉多重性主题解读》《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4
  叶桂桐《李商隐〈锦瑟〉解谜》《名作欣赏》2004/08
  曾炳衡《精彩的抒情诗 精简的回忆录──〈锦瑟〉一诗新读》《名作欣赏》2004/08
  郭真义《〈锦瑟〉笺释又一说──介绍一篇新发现的黄遵宪佚文》《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4/15
  朱庆和《托意空灵 哀怨迷离──李商隐〈锦瑟〉赏析》《中学生读写》(高中) 2005/01
  贺 灵《李商隐〈锦瑟〉考辩》《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李国文《因〈锦瑟〉而想起的》《文学自由谈》2005/01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神州》2005/02
  张汝山《自弹锦瑟对潜意识心象的激活──〈锦瑟〉的别一种解读》《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陶晓跃《〈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师道》2005/04
  萧 音《感受心灵深处幽微的情思──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甘肃教育》2005/05
  成 迅《李商隐〈锦瑟〉诗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徐 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谈〈锦瑟〉中的用典》《语文教学之友》2005/07
  杨芙蓉《“寄遥情于婉娈 传深怨于蹇修”——臆说李商隐〈锦瑟〉诗》《名作欣赏》2005/10
  《徐复观说〈锦瑟〉的艺术性》《名作欣赏》2005/15摘自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名作欣赏》2005/15
  朱洪举《追体验、解码、暗道之寻找──对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一文之发微》《名作欣赏》2005/15
  章 琪《〈锦瑟〉与李商隐》《初中生之友》2005/33
这还只是“文革”后刊物名目里有“锦瑟”的,也必定挂一漏万。至于很多很多篇名未用“锦瑟”而实际是谈论《锦瑟》或谈及《锦瑟》的,还有很多很多书籍著作里也都论及《锦瑟》的,这百十来篇也就只是《锦瑟》问题的冰山一角。
  瞠目结舌也好,眼花缭乱亦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看来还得搬出青原惟信那句“见山是山”的老话:乍见《锦瑟》——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曲江对雨》),当然生“独恨无人作郑笺”之感;若得知以上如此之名目——解醉佳人锦瑟傍(陈师道《次韵夏日》),立马意识是“人人都在作郑笺”;等对上面各名目略知一二后——肯醉佳人锦瑟傍(朱熹《次韵刘秀野早梅》),自然又回到了“独恨无人作郑笺”。的的确确——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祯)
      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
这当然也叠现出《锦瑟》历程的三个境界。
  场子拉开了,阵势架起了,龙门阵前还得挂出那幅曾经用过的对子:
      佣耳赁目,未饮先醉,击节绝倒,自欺欺人。
      不解翻空,务求坐实,尤而复效,通人之蔽。
横批是“为学知止”。再送上一份注解“以《诗》之喻视同《易》之象,等不离者于不即,于是持‘诗无达诂’之论,作‘求女思贤’之笺;忘言觅词外之意,超象揣形上之旨;丧所怀来,而亦无所得返。以深文周内为深识底蕴,索隐附会,穿凿罗织;匡鼎之说诗,几乎同管辂之射覆,绛帐之授经,甚且成乌台之勘案。”这些都是钱钟书先生的。为何都用钱钟书的言语,首先是钱先生的言语精到,其次谈《锦瑟》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钱先生。钱钟书不世之鸿儒也,海阔天空话《中国诗与中国画》之大题,然亦高屋建瓴,醍醐灌顶;二川草根门外汉者,局天蹐地谈一首诗和一幅画之小目,还得画地作牢,步步为营。有一点是相似的——“我想探讨的,只是历史上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该话原为:我有兴趣的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为众多“钱迷”所引用,钱先生将其作改,想必是有内中原委的。)
  前者“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幅画”,那是一盘“回锅肉”外加一碟“怪味拼盘”;今者“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则是新鲜烹制一盏“麻婆豆腐”。尽管敝乡有“豆腐不上席”的说法,但这“麻婆豆腐”虽先让你嘴唇跳舞、舌头打抟,实际带点“疫苗”性质,或许将来有人再来“麻”(敝乡土语,与东北土词“忽悠”同义)你时,多少有点预防抵抗力。
  《锦瑟》是中国朦胧诗的鼻祖,同时也是这类诗不可超越的顶峰。多少学子殚精竭虑终无所获,几许雅士穷经极典不知所云;释惑者信誓旦旦而美言难信,解迷者确凿声声且欺世骗己;抉微钩沉与圆梦解谶难分泾渭,捉风捕影与穷幽洞玄堪称兄弟。《锦瑟》啊!《锦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师与巫师齐飞,探赜共胡猜一色。

(记不得是《管锥编》多少页了)美食家们得出一条共识:最好的美食就是饥饿。这碟“麻婆豆腐”过两天再端上来,汉语的“两天”具体是多久呢?汉语自己都说不清楚。就美食的角度而言,哈拉子流到地上之日,就是“麻婆豆腐”上桌之时

二川丙戌仲春于深圳南山悠见斋
发表于 2006-3-12 16: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就看不懂了:作者想说的是中国诗歌史上解读材料最多的一首诗吧?
发表于 2006-3-15 00: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可思议

一首《锦瑟》,养活了这么多名人和不名的人啊!利害、利害!
发表于 2006-3-17 15: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虚无中,爱只是一束刺眼而迷茫的光芒─论李商隐的《锦瑟》
宋非 撰
宋非专栏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要我来选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品,我首先毫不犹疑地选择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我觉得它毫无疑问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当我一次又一次地读这首诗时,我会觉得仿佛习惯了在黑暗中生长太久的我,一下来到明媚的阳光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重重的目眩和彻底失去方向的感觉。就在这么一瞬间里,我的心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实所深深地刺痛。

  有很多文章研究《锦瑟》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心态。可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多余的。不管当时写这首诗时是为了悼亡还是表达政争失意,都不会影响这首诗的重要性。对一个大诗人来说,引发一首诗的心境仅仅象一道闪电,是为了抗拒冗长无聊的生活而向死亡的自毁性堕落。在这光芒四射的一瞬间,在向无限的深渊下落时所造成的失重中,诗人的感觉穿透了日常的语言世界,进入了生命深处的永恒涌动中。在这不可遏止的波涛中,天才诗人的歌唱和呼唤就成了诗歌。而这样的诗一旦完成就脱离了诗人,脱离了写诗时的心境。像一个黑洞,孤立,燃烧而自足。

  也许,语言有为两类: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日常语言所刻意设置的是权力的陷阱。这种陷阱被权力的占有者用来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猎物。另一种则是诗性语言,在诗性语言中,到处都是时间的陷阱,而我们则像在城市规范的街道上重覆太久,第一次突然暴露在群山和田野之中。这时,自我突然变得象光一样自由,但毫无质感,于是只能永远处于无限的呈现过程中,没有停顿和终止。我们能感受的只有回忆,只有天空中飞过九十九只天鹅时在秋天的湖面上投下银色掠影。在这些光明如镜的时间陷阱中,生活着许多梦游者。不管外面的喧嚣,不论历史的演进,生和死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地老天荒的长存和瞬间的一次心跳,没有任何的不同。

  我想我对《锦瑟》这种病态着迷是因为热爱存在于其华丽的文词下不可拒绝的透明之虚无。每当我读《锦瑟》时,我就会陷入一种不可言状的迷茫之中。仿佛是以爱作为始点,经过了心悸,执着地穿过了一道又一的门后,最后终于抵达归宿之地。但这经过无限扩张和无限缩小的终点里空无一物,只有像光一样流转的永恒叹息。

  也许,生命最后的本质不过就是一片空白,一束刺眼的光芒。只有在爱中,我们才能看到了这些不存在于理性世界中的光芒。它们在我们的焦虑,颓废和病态的松弛时模糊地闪现。有时,我们会产生错觉,认为在现象之下会有本质存在。可当我们满怀无限的热情和渴望,一层一层地剥去生命的限制,或是华丽外装后。我们看到的是在这些烦琐的包装中仅仅是一片空虚的光芒。在这种光芒的照射下,生命有一种受伤的心悸和紧张,但随即就是一阵彻底的放松,仿佛就是死亡,就像积攒了一生的泪花,无所顾忌地流淌了下来。

  我总是想起一个诗人朋友,一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时,他神经质地告诉我,他热爱李后主的诗。在他的幻想中,李后主经常日复一日地站在高台之上,出神地了望着远方无尽的道路。可是常常却被风吹来的光芒,刺痛手指。后来,在我们已经数年不通音信的一天,我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了他的几首诗,现在大部份都不记得了,只有两句让我不忘:“只有空虚的光/针对平原”。我想,诗人也像李后主一样,被生命最深处的空虚,深深地刺伤了。

  在我中学的时候,我就被李商隐《锦瑟》所传达的如梦如幻,但又是刻骨铭心的情绪所深深感动。也为其中仿佛自相矛盾,无中生有的提问所迷惑。我反覆想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境,想像生命在这种气氛中的懈怠与无根。于是我写了几句现代诗来诠释李商隐的原文:

  ~~~~~~~~~~~~~~~~
  沧海月明珠有泪


  你悬挂在明净的天空
  我生长在幽暗的海底
  对你的思念
  像恒河沙劫后留下的种子
  在我的心中疾病样地生长

  经过日日夜夜的旅途
  我随风暴来到了浪尖
  看到了你,看到了梦中你的笑
  于是,我的思念
  像圆满的珍珠 脱离躯体
  奔涌向你
  而我躯体则向死亡放松
  碎裂 象一声叹息
  又随潮水退回到无边的黑暗之中
  ~~~~~~~~~~~~~~~~

  蓝田日暖玉生烟

  天空是蓝色的
  水面是蓝色的
  在这个正午
  对你的思念 透明
  但像迷惘的阳光那样
  毫不真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3:18 , Processed in 0.0755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