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3-12 15: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谁敢横刀立马——慕容雪村:网络文学的标志性人物
因质疑而生出虚妄,由虚妄而引向死亡。在我看来,慕容雪村所有作品的主题几乎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它成为他的作品里贯穿始终的一个共同基调。总的来说,这些作品都可以归入叙写“幻灭”的作品之列。这是一个可以写出大作品的主题,可是慕容雪村目前仍然囿于三个局限。一是将这种“幻灭”的结果简单化,一律处理为“死亡”,二是将人性表面化地理解和演绎为“兽性”,三是文字风格仍然带有一些网络语言的色彩。——摘录
2002年4月份,当慕容雪村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时候,也许没有一个人会料到它后来会成为“2002年全球中文论坛里最火爆的小说”。这位2000年开始上网,先前已经在网络上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是一直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恐怕也没有这份自信。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这部小说更像是一个奇迹。我以为,慕容雪村不可能真的“一不小心”弄出这么大的名气。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成功大概有三个因素。首先,这种充满幻灭感的都市题材带来的“现场感”和作者极力渲染的种种失落的情绪容易引起读者感同身受的强烈共鸣。我认为这一点很可能是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后来的模仿者的小说里,如《深圳,今夜激情澎湃》之流,除了题目清一色是“XX(城市), XXXXX”这个经典句式的简单套用之外,大都也是选择这种充满幻灭感的都市题材。其次,它走出了传统网络文学的狭窄套路,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之前的网络文学,主要还是以宁财神的鬼故事和李寻欢的爱情段子为代表的戏谑调侃的作品大行其道。自然,网络写作的随意性还是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特别是它流传开来以后,以“黄书记”为代表的网友的参与续写出来的各种“赝本”肯定还影响了故事的走向。最后,小说诙谐搞笑的语言风格显然也功不可没。
2003年,慕容雪村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新锐版年度网络风云人物”。一直以来,除了他的名气,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神秘。成名后的慕容雪村并没有按照惯例高调亮相,相反,他成了又一位隐匿在网络深处的神秘人物。不过,与慕容雪村宣扬的隐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几年间频频做客各大网站和接受各种媒体采访。他在访谈中主要是阐释自己的作品,但是也陆陆续续地透露了一些基本信息。1974年出生。中国政法大学毕业。1996年以后在陆续在成都、广州、深圳和杭州这几个城市居住,出过两本与居住城市有关的小说,2005年迁居拉萨,后又转战长沙。做过管理主管。2002年成名后辞职后从事职业写作,基本上一年只出一本小说,但是阅读量惊人,自称年读百书。
这些访谈暴露了慕容雪村的踪迹身影,他的“神秘”和“隐匿”其实已经毫无意义,完全曝光只是迟早的事情。早在“2003年度中国新锐版年度网络风云人物”领奖台上,慕容雪村已经在闪烁不断的镁光灯下曝光,用娱记的话来说,“谋杀了记者许多菲林”。2005年,他开始颇颇亮相和读者面对面交流。2005年12月14日,他甚至中断了暂住拉萨的计划,赶往长沙接棒赵凝担纲主持的节目“金鹰995电台《闻道夜来香》”。时至今日,除了真实姓名这个谜底还有待揭晓之外,慕容雪村已经毫无神秘可言。
因质疑而生出虚妄,由虚妄而引向死亡。在我看来,慕容雪村所有作品的主题几乎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它成为他的作品里贯穿始终的一个共同基调。总的来说,这些作品都可以归入叙写“幻灭”的作品之列。这是一个可以写出大作品的主题,可是慕容雪村目前仍然囿于三个局限。一是将这种“幻灭”的结果简单化,一律处理为“死亡”,二是将人性表面化地理解和演绎为“兽性”,三是文字风格仍然带有一些网络语言的色彩。
慕容雪村如是说:“如果问我想在小说中表达什么,我想写对人性、对生活的质疑。”他在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里向爱情与理想发出质疑,在《天堂向左,深圳往右》里向个人奋斗和财富发出质疑,在《伊甸樱桃》里向文明和人性发出质疑。这些质疑的结果全是虚妄。“……我们没想到那是游戏,我们如此投入,抱头痛哭,相对嘻笑,但直到结局才明白,一切原来都是虚幻。取经路上的一切山,一切水,一切妖魔鬼怪,都是如来设的障眼法。”这是《唐僧情史》的一段话。作者虚妄的人生观在早期的作品里已经有所体现,在后来的作品里更是展露无遗。可以这么说,在作者眼里,爱情、理想、个人奋斗、财富、文明、人性……统统都是虚妄的。不同的是,这种虚妄在作品里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伊甸樱桃》之前,作品里体现的虚妄还是不彻底的,唐僧忘不了取经路上一个叫做桃儿的妖精,陈重、李良、肖然几位大学生总在怀念逝去的爱情和大学时光。在《伊甸樱桃》里,慕容雪村走向了完全彻底的虚妄。他叙说了一个“中国式于连”,在贪婪的驱动下,在这个消费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商业社会里主演的疯狂而荒诞的故事。在这里,“推动这世界运转的不是爱,而是金钱;除了对金钱赤裸裸的欲望之外,其它全都不重要了,包括爱情和父亲。
慕容雪村说过,“死亡是我一直钟爱的主题,因为它是最终结局,也是一切结果,借用小说中李良的话:死亡其实是生存的唯一目的。”他处理这种虚妄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小说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掉。《消失在光阴之外》的雪浓、《西门庆传奇》的西门庆、《唐僧情史》的妖精桃儿、《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陈重,《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的肖然,还有《伊甸樱桃》里面那个无名的“我”,全都死掉了。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部作品是不死人的。这种处理方式偶尔一用,可以增添悲剧色彩,用得太多显然太过于苍白无力。
应该承认,《伊甸樱桃》是慕容雪村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开始用人性这个维度来构筑自己的作品的自觉性和探索。他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用近乎寓言的小说喊出了“盛世危言”:无休无止的贪婪将把人类引向灭亡。而他用一系列奢侈品牌串起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匠心独具,也加深了作品的讽刺效果。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突破还在于改变了作者过去直接带出幻想破灭的结果的做法。有篇文章《慕容雪村的注脚》认为,《成都》是刘志钊的《物质生活》里“行云流水的孤傲诗人如何起家、发迹,最后又如何演变成魔鬼商人,是无法如实填补的空白”这句话的注脚,我认为这个观点有待商榷,《成都》其实没有填补这个空白,作者直接将幻灭的结果摆了出来,小说的陈重一出场就是欲望的沉沦者和爱情的背叛者。到了《伊甸樱桃》,才算是真正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奢侈品为道具,一步一步地展现了“我”在一个魔鬼般的亿万富豪的引诱下走向幻灭的整个历程——尽管这种“幻灭”的前后发展有点突兀,风格欠缺协调统一。
这部小说最大的缺陷是展现的人性有简单化和表面化之嫌。侯虹斌在评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道德训诫》里尖锐的指出:“如果还把欲望停留在金钱之上,那只是皮相。”显然,如果将人贪婪的本性简单理解为金钱欲望和物质消费,也只是皮相。这也是慕容雪村在以后的创作中需要克服的一个局限。
它的另一个不足是我早在一篇书评里指出的,《伊甸樱桃》的语言风格仍然带有一些网络语言的色彩。余少镭在《媚俗和媚雅的烟花小说》的评语印证了我的看法。“挂着通俗小说的羊头,卖的是严肃小说的狗肉,但当你大快朵颐之后,你仍嚼出了满嘴浓浓的羊膻味。”
网络需要慕容雪村,而慕容雪村也需要网络。这句话用在慕容雪村身上也许最为合适。“我会永远感谢网络,它给我带来了名气。”将网络视作精神故乡的慕容雪村如是说,他甚至宣布以后他的作品首发的地方还会是网络。凭借《成都》一文暴得大名以后,在蔡智恒作品水平低下、李寻欢公开放弃“李寻欢”这个笔名、宁财神转行当电视剧编剧、和安妮宝贝淡出网络的背景下,慕容雪村一跃成为网络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和金字招牌,成为各大网络文学论坛供奉的“神明”,而且至今盛势未见衰弱的迹象,颇有网络文学常青树之态。作为网络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慕容雪村几乎和著名网络作家这个称号划上了等号,这个荣誉现在看来恰恰成了他最大的尴尬。慕容雪村已经不需要依靠网络混名气了,但是他至今也仍离不了网络。我的理解是他的根在网络,网络是他的“势力范围”,也许只有占据网络这一片梁山,依靠他在网络上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他才能争得和一些传统作家分庭抗礼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