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40|回复: 5

在网络行走的作家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2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何不三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 2006-3-8 13:32:18      


原则:搜集资料,立足文本;力争客观全面,务求问心无愧。

  第一篇:遥想公瑾当年——图雅:第一位网络文字高手
    
  当中国大量的各怀心思、趋之若鹜的网络写手们在时下红红火火的天涯、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论坛里(其实是名利场)贴出自己的文字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国际中文新闻组(Alt.Chinese.Text,简称ACT)”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据说这是全球第一个中文互联网论坛,创立于1993年(须知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因特网)的第一根专线直到1993年2月份才出现);也许更少人会记得《华夏文摘》这份创办于1991年4月份的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这两家和图雅的联系都十分密切。1993年7月份,曾任《华夏文摘》特约编辑的传奇人物图雅开始在“ACT”发言。显然,说图雅是中文网络文学当之无愧的先驱类的人物毫不为过,而他的成就,也远远超过了无数后来者。

  这位老前辈只有短短三年网龄,根据方舟子介绍,图雅1993年7月份上网,1996年7月份挂网而去,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几十篇精彩的文字,留下了不灭的“印子”,留下了不绝的回响。图雅的文字好评如潮,大量的读者毫不吝啬地称之为“网上绝无仅有的语言大师”、“纸媒外的高手”、“网上王朔”、“网文八大家之一”,连著名作家韩少功都对其赞赏有加,“我觉得他的文笔很机智和灵动”,甚至在他离开网络的5年后,2001年“海纳百川BBS”评选“全球中文论坛十大写手”,大量的拥趸者的呼声仍然使其跻身其中。

  这么一个在网络上声名如日中天的名人在网络上却偏偏神秘得如同一个传奇。在我心目中,图雅有点类似于古龙笔下兵器谱排名第一的天机老人。图雅在网络上留下了相当优秀的篇章,但是也只留下了一个模糊不清的身影,让人猜测纷纭,不可捉摸。可能至今仍然未有人见过图雅的卢山真面目,甚至连1994年和他一同参与筹备著名的“新语丝”网站的方舟子都不敢确定他是男是女。1996年4月份,据说“新语丝”、“花招”、“橄榄树”和“枫华网”等海外中文电子杂志的成员在华盛顿聚会,本来受邀同意出席的图雅最终还是没有露面。尽管后来有一个自称“瓶儿”的女子在网上发贴《瓶儿,和涂鸦擦肩而过》,称其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的夏天见过图雅两次,而且在她笔下,图雅为人似乎颇为不堪,但是其人其文所述其事,到底是真是假,无从验证,教人也不敢轻易相信。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大概只能给出这么一个大致的轮廓:

    图雅,别名涂鸦,昵称鸦,可能为男性,可能于50年代生于北京建设部大院(原建工部大院),曾在俄罗岗学数学,似乎善烹饪,可能曾为教师,在网上自称“涂鸦”、“秃子”和“政委”,1994年曾经参与筹备“新语丝”中文网,中途又溜了号,散文《寻龙记》获得台湾《中央日报》一个文学奖,曾与方舟子倡议推荐金庸先生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起草了给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公开信,1996年7月离网,从此不知所踪,让人颇为惋惜,留下传说若干,引来猜测若干。  

      尽管图雅离开了网络,但是喜爱他的读者们仍然在网络上以各种方式呼唤他。在网络上怀念图雅的性情文字遍地开花,关于图雅文字的评论文章也不少。2002年,北京修正文库与“新浪读书”合作,尽可能地搜罗能够找到的图雅的文字,将其两个网名“图雅”和“涂雅”合在一起,推出图雅的涂鸦一书,交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并在书中贴出寻人启示,诱之以“高额版税”,这在出版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吧?很可惜,时至今日,仍然未见他的消息。

  斯人不可见,唯有读书识人。还是让我们放弃一切无端无谓的猜测,回到图雅的文字世界,在里面寻找图雅的真实身影。

  网络上总有人喜欢将图雅与王小波、王朔这两位大家相提并论,甚至有论者称“图雅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于王小波”,甚至认为极其荒唐地认为其文为“王小波去世后的遗珠”,或者称“无论文字风格的凸现,还是故事题材的选用,图雅都有明显区别于,甚至高于王朔的地方。”我认为这些言论难免有拔高之嫌。图雅和王小波都喜欢写生活经历,两人的文字都好,而且有些相似之处,读起来都是一种上佳的享受,但是如果将这些比喻为一把可供把玩的枪支,那么,王小波使用这把枪支,射出了思想的子弹,而图雅则更多地是喜欢向别人展示他的枪支本身。因此,王小波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文字,而且还在于思想,而图雅的成就主要在于文字。图雅的文字虽好,但是类似于闲适小品之类的东西,读后能引人会心一笑,但是很少能启人心智。偶有几篇,如《说圆》、《吃鸡的境界》、《寻龙记》、《第五维》等,可见智慧的光芒,但是图雅的“智慧”很多停留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层面,或者是阅读经验的呈现,而王小波的“智慧”更多的是思维的结晶,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两人显然并不是一个层次的人物。

      王朔的作品我不是很熟悉,但是我以为王朔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在正儿八经的文学殿堂里喊出过把瘾就死的人,而且王朔还是一个编故事的高手,图雅显然也不能和他并肩而论。值得一提的是,图雅的评论尽管类似于读后感,但是同样趣味十足,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几首诗歌风格和台湾著名诗人洛夫有些相近,写现代诗写出了古代诗词的意象,隐约可见古代诗词的底子,而他对古代诗词的分析,也颇有些见地。

  自1993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几个年头,不知有多少个幸运儿从这里走进文学的殿堂,或者走进名利的场所,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如过江的鲫鱼一般的无名写手在这里苦心经营、或者苦苦挣扎,更不知道,大浪淘尽,最后能像图雅一样留下“印子”,让人永远铭记的作家能有几人?在这里,我套用一句图雅的名言,“历史的眼睛是贼亮的”,我相信谁也不用妄下判断,历史心中自有数。

  自然,我们怀念图雅,不仅仅因为图雅的文字,也许更多地是因为在网络早已经堕落成一个甚嚣尘上的名利场的时候(在这里,我无意充当道德批判者,诱惑在前,名利在望,也许你我他都不能免俗),我们无比怀念那个在网络上自由随意、无功利性地进行表达、抒写和交流的年代,可惜如方舟子所言,中文网那一段过去好时光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005年5月份,美国“水门事件”中的神秘线人“深喉”在隐匿三十余年后现身媒体,解开了世界新闻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团。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么一天,某位仙骨道风的老前辈攸然现身,徐徐地说:“我是图雅。”
  且让我们悠然而想象之——

[ 本贴由 梦的轻波 于 2006-3-12  15:4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3-12 15: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谁敢横刀立马——慕容雪村:网络文学的标志性人物

  因质疑而生出虚妄,由虚妄而引向死亡。在我看来,慕容雪村所有作品的主题几乎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它成为他的作品里贯穿始终的一个共同基调。总的来说,这些作品都可以归入叙写“幻灭”的作品之列。这是一个可以写出大作品的主题,可是慕容雪村目前仍然囿于三个局限。一是将这种“幻灭”的结果简单化,一律处理为“死亡”,二是将人性表面化地理解和演绎为“兽性”,三是文字风格仍然带有一些网络语言的色彩。——摘录  
  
  2002年4月份,当慕容雪村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时候,也许没有一个人会料到它后来会成为“2002年全球中文论坛里最火爆的小说”。这位2000年开始上网,先前已经在网络上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是一直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恐怕也没有这份自信。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这部小说更像是一个奇迹。我以为,慕容雪村不可能真的“一不小心”弄出这么大的名气。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成功大概有三个因素。首先,这种充满幻灭感的都市题材带来的“现场感”和作者极力渲染的种种失落的情绪容易引起读者感同身受的强烈共鸣。我认为这一点很可能是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后来的模仿者的小说里,如《深圳,今夜激情澎湃》之流,除了题目清一色是“XX(城市),  XXXXX”这个经典句式的简单套用之外,大都也是选择这种充满幻灭感的都市题材。其次,它走出了传统网络文学的狭窄套路,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之前的网络文学,主要还是以宁财神的鬼故事和李寻欢的爱情段子为代表的戏谑调侃的作品大行其道。自然,网络写作的随意性还是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特别是它流传开来以后,以“黄书记”为代表的网友的参与续写出来的各种“赝本”肯定还影响了故事的走向。最后,小说诙谐搞笑的语言风格显然也功不可没。
  2003年,慕容雪村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新锐版年度网络风云人物”。一直以来,除了他的名气,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神秘。成名后的慕容雪村并没有按照惯例高调亮相,相反,他成了又一位隐匿在网络深处的神秘人物。不过,与慕容雪村宣扬的隐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几年间频频做客各大网站和接受各种媒体采访。他在访谈中主要是阐释自己的作品,但是也陆陆续续地透露了一些基本信息。1974年出生。中国政法大学毕业。1996年以后在陆续在成都、广州、深圳和杭州这几个城市居住,出过两本与居住城市有关的小说,2005年迁居拉萨,后又转战长沙。做过管理主管。2002年成名后辞职后从事职业写作,基本上一年只出一本小说,但是阅读量惊人,自称年读百书。
  这些访谈暴露了慕容雪村的踪迹身影,他的“神秘”和“隐匿”其实已经毫无意义,完全曝光只是迟早的事情。早在“2003年度中国新锐版年度网络风云人物”领奖台上,慕容雪村已经在闪烁不断的镁光灯下曝光,用娱记的话来说,“谋杀了记者许多菲林”。2005年,他开始颇颇亮相和读者面对面交流。2005年12月14日,他甚至中断了暂住拉萨的计划,赶往长沙接棒赵凝担纲主持的节目“金鹰995电台《闻道夜来香》”。时至今日,除了真实姓名这个谜底还有待揭晓之外,慕容雪村已经毫无神秘可言。
  
  因质疑而生出虚妄,由虚妄而引向死亡。在我看来,慕容雪村所有作品的主题几乎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它成为他的作品里贯穿始终的一个共同基调。总的来说,这些作品都可以归入叙写“幻灭”的作品之列。这是一个可以写出大作品的主题,可是慕容雪村目前仍然囿于三个局限。一是将这种“幻灭”的结果简单化,一律处理为“死亡”,二是将人性表面化地理解和演绎为“兽性”,三是文字风格仍然带有一些网络语言的色彩。
  慕容雪村如是说:“如果问我想在小说中表达什么,我想写对人性、对生活的质疑。”他在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里向爱情与理想发出质疑,在《天堂向左,深圳往右》里向个人奋斗和财富发出质疑,在《伊甸樱桃》里向文明和人性发出质疑。这些质疑的结果全是虚妄。“……我们没想到那是游戏,我们如此投入,抱头痛哭,相对嘻笑,但直到结局才明白,一切原来都是虚幻。取经路上的一切山,一切水,一切妖魔鬼怪,都是如来设的障眼法。”这是《唐僧情史》的一段话。作者虚妄的人生观在早期的作品里已经有所体现,在后来的作品里更是展露无遗。可以这么说,在作者眼里,爱情、理想、个人奋斗、财富、文明、人性……统统都是虚妄的。不同的是,这种虚妄在作品里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伊甸樱桃》之前,作品里体现的虚妄还是不彻底的,唐僧忘不了取经路上一个叫做桃儿的妖精,陈重、李良、肖然几位大学生总在怀念逝去的爱情和大学时光。在《伊甸樱桃》里,慕容雪村走向了完全彻底的虚妄。他叙说了一个“中国式于连”,在贪婪的驱动下,在这个消费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商业社会里主演的疯狂而荒诞的故事。在这里,“推动这世界运转的不是爱,而是金钱;除了对金钱赤裸裸的欲望之外,其它全都不重要了,包括爱情和父亲。
  慕容雪村说过,“死亡是我一直钟爱的主题,因为它是最终结局,也是一切结果,借用小说中李良的话:死亡其实是生存的唯一目的。”他处理这种虚妄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小说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掉。《消失在光阴之外》的雪浓、《西门庆传奇》的西门庆、《唐僧情史》的妖精桃儿、《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陈重,《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的肖然,还有《伊甸樱桃》里面那个无名的“我”,全都死掉了。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部作品是不死人的。这种处理方式偶尔一用,可以增添悲剧色彩,用得太多显然太过于苍白无力。
  应该承认,《伊甸樱桃》是慕容雪村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开始用人性这个维度来构筑自己的作品的自觉性和探索。他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用近乎寓言的小说喊出了“盛世危言”:无休无止的贪婪将把人类引向灭亡。而他用一系列奢侈品牌串起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匠心独具,也加深了作品的讽刺效果。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突破还在于改变了作者过去直接带出幻想破灭的结果的做法。有篇文章《慕容雪村的注脚》认为,《成都》是刘志钊的《物质生活》里“行云流水的孤傲诗人如何起家、发迹,最后又如何演变成魔鬼商人,是无法如实填补的空白”这句话的注脚,我认为这个观点有待商榷,《成都》其实没有填补这个空白,作者直接将幻灭的结果摆了出来,小说的陈重一出场就是欲望的沉沦者和爱情的背叛者。到了《伊甸樱桃》,才算是真正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奢侈品为道具,一步一步地展现了“我”在一个魔鬼般的亿万富豪的引诱下走向幻灭的整个历程——尽管这种“幻灭”的前后发展有点突兀,风格欠缺协调统一。
  这部小说最大的缺陷是展现的人性有简单化和表面化之嫌。侯虹斌在评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道德训诫》里尖锐的指出:“如果还把欲望停留在金钱之上,那只是皮相。”显然,如果将人贪婪的本性简单理解为金钱欲望和物质消费,也只是皮相。这也是慕容雪村在以后的创作中需要克服的一个局限。
  它的另一个不足是我早在一篇书评里指出的,《伊甸樱桃》的语言风格仍然带有一些网络语言的色彩。余少镭在《媚俗和媚雅的烟花小说》的评语印证了我的看法。“挂着通俗小说的羊头,卖的是严肃小说的狗肉,但当你大快朵颐之后,你仍嚼出了满嘴浓浓的羊膻味。”
  网络需要慕容雪村,而慕容雪村也需要网络。这句话用在慕容雪村身上也许最为合适。“我会永远感谢网络,它给我带来了名气。”将网络视作精神故乡的慕容雪村如是说,他甚至宣布以后他的作品首发的地方还会是网络。凭借《成都》一文暴得大名以后,在蔡智恒作品水平低下、李寻欢公开放弃“李寻欢”这个笔名、宁财神转行当电视剧编剧、和安妮宝贝淡出网络的背景下,慕容雪村一跃成为网络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和金字招牌,成为各大网络文学论坛供奉的“神明”,而且至今盛势未见衰弱的迹象,颇有网络文学常青树之态。作为网络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慕容雪村几乎和著名网络作家这个称号划上了等号,这个荣誉现在看来恰恰成了他最大的尴尬。慕容雪村已经不需要依靠网络混名气了,但是他至今也仍离不了网络。我的理解是他的根在网络,网络是他的“势力范围”,也许只有占据网络这一片梁山,依靠他在网络上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他才能争得和一些传统作家分庭抗礼之势。
 楼主| 发表于 2006-3-12 15: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语不惊人死不休——彭希曦:网络最富有争议的作家
  
  应该是几年前在一个叫做“暗地病孩子”的网站,第一次听到彭希曦一些从暗黑角落里传来的“窃窍私语”,那时候我还以为他只是一个类似于地下摇滚乐手的不知名作者,不知道他在网络原来已经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大明星”。后来在新浪网站读到他的专栏《彭希曦奇文52篇》的介绍。“句子大王”、“傻瓜”、“真正的草根”、“语录大师”、“小破孩儿”、“杰出粪青”、“文学朋克”、“当代东方朔”、“半拉疯子”、“醉醺醺的冷眼”……喜者无限抬高,而贬者则肆意踩低,如此大相径庭的评价竟然出现在同一位作家身上,不禁让我啧啧称奇,继而对其人其事其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将其人其事其文浓缩成一个词语的话,那么,除了“另类”或者“异数”之外我想不到其它更加合适的词——尽管它和赞美女人如花似玉这样的形容词一样纯属陈词滥调,很可能招来这位据称是以“刷新现代汉语”为使命的“汉语洁癖患者”的嘲讽和抨击。关于彭希曦的争议,主要还是缘于其独特的姿态、新颖的文体、“另外的腔调”和“别致的语言”。至于彭希曦本人,尽管他频频在纸媒和各大网络发表文章,可是他的个人履历却十分模糊。我大概只能找到这些信息。“彭希曦,也称“PCC”,1969年出生,曾居北京,现居深圳,单身,和妈妈一起生活……”
  如果说彭希曦的创作生涯真的如本人所说可以追溯到12岁的话,那么,2004年9月出版的《彭希曦先生》,对于这位至今已经写过大量的短篇、随笔与诗歌和一两千条“语录”的“写者”来说,显然来得太迟了。可是,在“长篇大作”铺天盖地的图书市场,这本书不亚于一阵清风,使被如同虚火的病人一样的图书市场弄得头昏脑胀的读者精神为之一振。大作家茨威格曾经抱怨即使是文学大师的作品也会有冗余的毛病,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痛斥党八股像臭婆娘的裹脚步一样又臭又长,大文人林语堂曾经幽默地说文章像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假如这些名人看到彭希曦这些经济节省的文字,恐怕都会不吝啬地赞扬几声吧。
  如彭希曦所说,“每一个有出息的作者,首先都是自觉的文体家。”我以为他首先正是一个自觉的文体家。彭希曦最出名的是他的句子,通称“语录”。现在以写“语录”闻名的作家恐怕除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吧?语录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往往是圣人的专利,孔子的《论语》和毛泽东语录,可是他创造的“语录”居然也能得到众口相传,可见其重量。他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将自己对生活的洞见和人生的思考浓缩成一个又一个如同女人的超短裙一般简短而“性感十足”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别人一看准能猜到他是作者,而且“言有尽而意无穷”,像橄槛一般耐得住咀嚼。可是,我认为彭希曦最好的作品并不是这些句子,而是他的小说。这些所谓充满着张力的语言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其实任何人都很有可能灵光一现想出一些,只不过彭希曦在这个行当苦心经营成绩菲然罢了。他作为文体家的成就更多地表现在他那些似乎“四不相”的小说。演讲词、人物画像、便条、求职信种种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独特的文体,这位自称每次都想写出一篇不一样的小说的作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佩服不行。
  刘半农认为小说家的本领有二,一是根据真理立言,自造一理想世界,二是各就所见的世界,为绘一维妙维肖之小影。彭希曦也如是说:“文学,就是要说出人类生存的真相,当然还有梦想。”他的文学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忍不住尝试将他的创作浓缩成一句话:“在平庸、虚假和荒唐的世俗生活里寻找一个精神故乡。”他的每一个句子和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一面“照妖镜”,平庸虚假的日常生活、丑陋的人间百态、恶俗的娱乐人物等等,在它们面前都无所遁形,确实就其“所见的世界”绘出了“一维纱维肖之小影”,可是,他的局限在于他既没有鲁迅先生“哀其不幸”的悯怀,也没有鲁迅先生“怒其不争”的愤怒,他的态度只是一种挖苦和嘲讽,这一点我不喜欢——自然,需要承认的是他的自嘲却让我肃然起敬。
  在这位自称没有故乡的作家的创作中,还可以发现一个面目不清的精神故乡,他将妈妈、鲁迅、贝克特和卡夫卡之类的符号贴满了故乡的入口处,但是我至今仍未能在他的文字里看到这个精神故乡的清晰图景。聪明的作家太懂得避重就轻了,往往总用“我的妈妈,非常美好。”类似的句子一笔带过,以致它看起来近乎空想。因此,总的来说,作家的成就停留在于他的文体和对人生的挖苦和嘲讽的层面,而未能达到刘半农所称的“自造一理想世界”的境界。
  我以为,停留在“各就所见的世界,为绘一维妙维肖之小影”这个层面的作家,成就再大也只能算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只有以“根据真理立言,自造一理想世界”为使命来构建自己的写作的作家,方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家。彭希曦努力的方向应该在于后者。
 楼主| 发表于 2006-3-12 15: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踪的网络大虾——图雅

[center][/center]

     我知道图雅大约在1999年。

      那时候刚刚上网,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现在已经记不清在哪个论坛撞到了图雅的文字。第一次阅读图雅就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个自称“秃子”的家伙。我开始零星地搜索图雅的帖子,在硬盘中为图雅特意建了一个文件夹,将有关他的文字系数收入。

      后来,大约在2001年,看到一个唤做“海纳百川”的BBS,评选全球中文论坛十大写手,尽管有人援引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先例,提出图雅早已在论坛销声匿迹,不该列入评选行列,但是网民民意如此强悍而又公正,最后的结果是:图雅光荣当选。

     这件事构成了一个奇迹。

     BBS的特点之一就是,如果你离开网络一周,一个月,一年,你就要准备在网客中遭遇泯灭的命运,无论你的来头有多么大,曾经多么辉煌。掐指数来,曾经的大虾一个个都沉入了被遗忘的深海,有些人甚至连ID也不再被人记起。BBS的不断滚动更新的特点,凸现了冷冰冰的残酷性。有谁,曾经在BBS连续辉煌长达数年之久呢?而图雅1993年开始上网,1996年离网,三年的时间发布为数不多的“帖子”,却成为众多网客争相收藏的最爱;且,数年之后,不被遗忘,至今,有关他的帖子和故事仍被人不断地传诵或猜测。他的老帖子,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论坛反复转载。

    “北京修正文库”收集网上可以看到的图雅的所有文字(备不住还有遗漏),裒为一册,与“新浪读书”合作,以“网络大虾系列”为总题,策划了《图雅的涂鸦》(现代出版社出版)这部图雅的文集。《图雅的涂鸦》出版发行,再一次证明,图雅,这个中文网络写作的祖父级前辈,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怎样的影响力。说图雅在汉语文坛造就了一个神话,实不为过。

      图雅的成就主要源于他的语言。

     我感到这个自称“秃子”的家伙,有王朔的机智、王小波的幽默,似乎是二者的合体,但又与“二王”不同——图雅的“帖子”独出机杼,是由完全个性化的感觉经验推演而成的。如果可以归类的话,我以为图雅是一个有着现代叙述感觉的“性灵派”写手。图雅的“性灵”与独具特色的机智、幽默融汇成一种叙述方式,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风格。图雅之前不见有谁这样写字;图雅之后不见有谁这样弄文。图雅的风格在汉语文坛几乎就是一个绝响。

      譬如,图雅写到单位里分房子,这样说——

      关于那套房子,在我们教研室犹如秦朝之鹿,天下共逐。我觉得自己像刘邦,所以费了很多时间去争,付出的能量和作出的计算量亦绝不亚于张良、韩信和萧何,但最终却做了项羽。(《拱诸记》)

      这类文字给人以典雅和活泼的幽默感,让人感到叙述者的蕴籍与豁达,而文字后面的辛酸却又是不难咂摸到的。

      图雅写儿时因为游戏的缺乏,几个孩子去合伙搭建鸡窝,那一段描述,真是绝妙——

       鸡窝落成了。它是由房子跟笼子两部分组成的,总体设计思想接近动物园的鸟山。外边用铁丝编成网,围出很大的活动空间。里面有一座房子。这房子的墙上边红,下边青,顶的颜色是绿和黄,总之就是故宫那种富丽堂皇的颜色。我走进去看一看,这个漂亮!再放一把龙椅,从这里统治全国老百姓绝对不成问题。第一层的地板是用向日葵杆儿造的,这个根据老家厕所里茅坑的原理,杆与杆之间有一两寸的距离,如果鸡拉屎,就会漏到下面的大坑里去。大坑里本来应当养猪,现在没有,所以我在旁边设计了一个出粪口,将来就从那里掏粪,掏出之后可以直接用于旁边的美人蕉花圃。第二层我设计了一排窑洞,类似西藏布达拉宫墙上那些小炮眼儿。我在每个洞里都放了柔软的金黄色的稻草,大致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青年教师宿舍。已婚的每对分配一间,在里头做该做的事。当然,唯一的不同是将来我会把它们的后代煎了吃掉。房顶我是采用西式的,角度比较倾斜。我看过一些北欧童话,注意到为了防雪,屋顶非得这样设计不可。(《养鸡记》)

     这样的语言流露出的童稚与天真真是活灵活现。

      图雅对方言的转述也是非常出色的。他采用了同音字标注的办法,把一些地方方言转述得令人忍俊不禁。

      譬如,他描述四川方言——

      她是军人出身,曾跟某政要的老太太一起当童养媳,从死(四)川逃出来便当了兵。
       原来是高老太太,横眉立目地说:“大家都赶火(干活),揍(就)你闲着!”(《养鸡记》)


      描述一个唤做“黑手党”的上海人说话——

      他说:“手多方毕(便)哪——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怕我们不懂,又解释说:“能用手心做萨(啥)不用,要节约草稿纸嘛。”

      黑手党大喝一声“小赤佬”,揪住胸口,一记“你光”甩了过去。(《回忆黑手党》)


      熟悉四川话和上海话的朋友,读到此处,相信都会会心地笑起来。

      这个自称“秃子”的图雅,自从1996年离开网络,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海内外不少知名论坛用各种方式呼唤过这个网络奇人,但是他始终没有露面。各种各样的人对他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迄无定论。

       八年过去了,图雅已经神秘失踪。

      但我感觉到,这个自称“秃子”的图雅是一个对生命有宗教感和超越感的网络写手,不仅仅如有些评论说的那样,是一个“纸媒外的高手”。

       这方面,我感觉到他非常像杜尚。一个具有禅宗境界,平静写作平静生活的真人。他把自己隐藏起来,混迹于华土或北美,静静地生活着。他知道人生的有限性,知道俗世的名誉不过如过眼烟云,知道此岸的所有努力在绝对面前不过是在讲述一个“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这样,在推测这位失踪的网络大虾图雅先生的秘密时,我有了信心。我以为,这个自称“秃子”的图雅,对于的自己的文字,就像法兰西那个叫杜尚的人一样,是绝不经意的——尽管他曾经格外认真,尽管那是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网络写手的美仑美奂的文字——他就在我们之间,闲暇时光,也许会操练起windows,看看新起的各路大虾东说西说,而后,淡淡一笑,驱车到京西或是大湖,看云卷云舒去了。

     在《拱诸记》的开头,图雅写道——

    我同一位朋友走在沙滩上,大海生命般涌来,潮留下一些印子。我抓起一把沙子说:“不要多少年,我们就是这个。”朋友回道:“噢?那你为什么还活着?”我一想,也是:为什么?可另一方面,假如跳海,水又太凉,遂含糊其辞地说:“是为了那些印子。”

     图雅,给我们留下一些“印子”,这一部《图雅的涂鸦》,就是这个有趣而又神秘的家伙留给我们的一些“印子”。

[ 本贴由 梦的轻波 于 2006-3-12  15:55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3-12 17: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left]http://image2.sina.com.cn/book/nzt/1078905958_tuya/U21P112T21D727F370DT20040310165413.jpg[/img]  图雅短篇小说的风格有“网上王朔”之称,
机智,诙谐,幽默,风趣,有时又玩世
不恭,痞气十足。多以“××记”为题,描
写作者赖以成长的大院生活,尔虞我诈的
工作环境,以及海外生涯的奇人、奇事、
奇遇;杂文酷似王小波的风格,知识性、
趣味性并重,而且奇思异想,层出不穷,
以至有人误以为是王小波去世后的“遗珠”。
本书被公认为网络写手成名的必读书。

相关评论  
   
  如果鸦能够潜心创作,仔细推敲,中文文坛或许能出现一位小说大家。但愿他现在就正躲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闭门谢客创作巨著。—方舟子

  如果说王小波是“文坛外高手”,那么旅居美国的网上中文作家图雅可称为“纸媒外高手”。图雅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于王小波。—张远山

  常有人把图雅称作“网上王朔”,这个称呼不知道图雅本人是否接受,我却不敢苟同。窃以为,无论文字风格的凸现,还是故事题材的选用,图雅都有明显区别于,甚至高于王朔的地方。—应帆

  前两年偶然看到图雅的文章,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喜欢至今,热情不减。我很有五分钟热度的毛病,但是对图雅,以及其他我喜欢的作者,却是从一而终,白头到老的。—兰花

  过了几年后,我重新开始到网上看东西,再也没有读到过涂鸦那么精华的文章,我才意识到我们那时有涂鸦是多么地幸运。在失去涂鸦的这些年中,我越来越认同涂鸦的观点,越来越欣赏他的智慧和他的真实。可是,斯人何在?—瓶儿

  图雅的文字与王朔相仿,很有特点。其作品诙谐幽默,可一读再读。尤为深刻的是,他在数年前就提出了“国人用行动选择了专制”的观点,看看当今网上“爱国贼”们的言行,不禁让人佩服图雅的先见之明。—徐建新


在线阅读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78905958_tuya/2.shtml

[ 本贴由 梦的轻波 于 2006-3-12  17:3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3-12 18: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玩的彭希曦先生

作者:火中冰凌
来源:天涯杂谈

  
  这是个网络催生的句子大王,一个西皮得让你笑,严肃得也让你笑的家伙。笑什么呢?说不出来。你为之击掌是,这家伙真他妈是个奇才,一个不合时宜的奇才,一个躲在日常隐喻里道出秘密、真相和隐私的家伙,在喋喋不休地说着童话般的谵语。他几乎把整个世界里的所作所为都玩弄和激将了一把。在天涯社区潜水的日子,看过他的句子后,连续几天点开了他过去的存货。随后我还买了一本《彭希曦先生》作为厕边枕边读物。
  一句话,这是个好玩之人。这样的人已经稀少了。我猜想,把他的“语录”贴在电线杆上,马路的墙角、厕所,或者某个高雅的殿堂随便那个地方,只要是个有点文化的识趣的人,都会读出点味道发出点笑声。
  他真有那么西皮吗?也不是,他西皮得有味道,比市面上的文学真诚、严肃。网络催生怪才,如果评选一个网络怪才,我决定投他一票。评论这个人,需要机智和智慧是显然的,还需要另类的那种语气和方式。否则,他或许冷不丁跳出来,对你不屑一顾,或者冷静地撇一下高深莫测的嘴角。
  
      还是摘录几个句子:  ??
   我都被生活折磨成这个样儿了,他们居然还问我过得怎么样,这些个不识相的狗杂种!
  ??
  那时候,他穷得买不起避孕套,因为怕负责任,怕他的苦难继续传承下去,所以干脆谢绝了天经地义的性生活。
  ??
  ??在那些贱人看来,你从不得罪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冒犯了。
  ??
  ??独居者的晚餐多半经不起细嚼慢咽
  ??
  ??我想把我的一生浓缩成一句笑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18:45 , Processed in 0.0770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