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93|回复: 2

北大中文系《诗经·豳风·七月》讲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5 1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一、《詩經》一書與《七月》一詩的簡介

關於《詩經》,熟悉幾個要點:(1)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周代詩歌305篇;(2)分爲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等十五國風,大部分作品是民間歌謠,小部分爲貴族所作;雅分大雅和小雅,小雅大部分是貴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間歌謠;大雅全部是貴族作品;頌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大部分是君王祭祀時的宗廟樂歌。(3)《詩經》中的作品不是一個時代所作,而是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前後共約五百多年之間的作品,其中《國風》中的民間歌謠産生年代較晚,是《詩經》的精華。(4)《詩經》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些外交場合都要賦詩言志,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漢代到清代,《詩經》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詩經》的語言、典故對後代文學創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經》是公元前500多年以前的作品,據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今天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實際上,漢代毛亨、鄭玄等人在給《詩經》作注解時已産生了不小的分歧;後人解讀更是歧義叢生。讀《詩經》不必拘泥於一說,而應擇善而從。
《七月》選自《豳風》,豳是國名,在今陝西旬邑縣西。這首詩共八章八十八句,是《國風》中最長的一篇。它象一幅長卷,生動細致地描繪出春秋時農民一年四季勞動生活的畫面。

二、第一章

“章”從音從十,本義是一曲的終結。《詩經》原是配樂歌唱的,所以一段就是一章。第一章描寫從入冬到春耕這段時間的勞動生活。

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首先要說明,這首詩裏記月份使用了周曆和夏曆兩種曆法,古代有夏曆、商曆和周曆,三種曆法歲首不同,卽每一年的頭一個月不同。A,周曆以冬至所在的那個月爲歲首,相當於公元曆法的十二月,農曆的十一月;B,商曆以冬至所在月的後一個月爲歲首,相當於公元曆法的一月,農曆的十二月;C,夏曆卽農曆,以冬至所在月往後第二個月爲歲首。周人用周曆兼用夏曆,故詩中周曆夏曆並舉。一般說“X月”是指夏曆,凡“X之日”是指周曆:
        冬至                        詩中表示方法
夏曆        11月        12月        1月        X月
殷曆        12月        1月        2月        
周曆        1月        2月        3月        X之日

此句中“七月”指夏曆七月,這時“流火”,什麽叫“流火”呢?“火”不是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一顆恒星,卽28宿中的心宿2,這顆星古代稱爲“火”,又稱爲大火;夏曆六月黄昏時,這顆恒星出現在正南方,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七月黄昏時位置開始偏西向下移動,古人稱之爲“流火”;隨着大火位置移動,暑熱開始減退;到了九月,已經秋涼,就要“授衣”,卽發放禦寒的冬衣了。
這兩句在第一、第二兩章都出現了, 實際與每一章的主要內容關係不大,第一章的敍述從“一之日”開始。

2、【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

一之日:周曆一月,夏曆十一月。觱發:雙聲聯綿詞,寒風撼物的聲音。栗烈:雙聲聯綿詞,形容寒冷的樣子。也可以寫作“凓冽”、“凜冽”,這反映了聯綿詞的特點,卽兩個字是由於語音上的聯係而構成一個詞。
在夏曆十一月、十二月,寒風呼嘯,天氣非常寒冷。

3、【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衣:指上衣。褐:粗麻或獸毛做成的短衣,是窮苦人穿的衣服。卒:動詞,終了。卒歲:過完一年。周代官方雖用周曆,民間可能仍用夏曆,周曆的二月是夏曆的十二月,一年快要過完了,因此說“何以卒歲”。
連件粗麻短衣都沒有,怎麽過完這一年呢?

4、【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

於耜:修理農具。舉趾:字面意思是擡脚,趾:脚,“趾高氣揚”意思是走路時脚擡得很高,說明這個人很得意。這裏“舉趾”指下地耕種。夏曆一月做好春耕準備,二月就要下地耕種了。

5、【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同:動詞,偕同。婦子:婦女和孩子。饁:送飯。畝:本指壟畝,卽田裏種莊稼的地方,這裏“南畝”泛指農田。“同我婦子,饁彼南畝”是以一個農家家長的口氣說的,就是說自己偕同婦女孩子,到田裏送飯來了。農官來到田間,看到農民在耕作,很高興。
今天上午的課講了《古漢語今譯問題》和《駢體文的構成》兩部分。請沒能上課的同學閱讀教材有關部分。

下面發出《七月》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講解內容,請參考。

第二章

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2、【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春:指的是月份。教材認爲是指周曆五月,卽夏曆三月;有的學者依據《夏小正》“二月有鳴倉庚”、“二月采蘩”等語認爲“春”指夏曆二月。載:開始。陽:温暖。有:動詞詞頭,加在動詞“鳴”的前面。倉庚:一種鳥,卽黄鶯。有鳴倉庚:倉庚鳴,黄鶯鳥叫起來了。把動詞放在行爲主體的前面,表示某種情形或現象的出現,這是漢語的一種表達習慣,現代漢語中“出太陽”、“起風”等格式中保留了這種用法。

3、【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女:指農家女子。農家女子手裏拿着深筐。遵:沿着……走。微行:小路。行:本義指十字路口,引申指道路。農家女子手拿深筐,沿着那小路走。我們看到這幅畫面,可能就會想,她或她們要去幹什麽呢?爰求柔桑。爰:動詞詞頭。求:尋找。柔桑:嫩桑葉。原來她們在到處尋找採集嫩桑葉。下面是對農家女子採集桑葉時的情景。

4、【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的樣子。春日遲遲:是說在春天白天變得長了。後來就用“遲日”稱代春日,如杜甫絕句二首《遲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蘩:白蒿,與養蠶有關。采蘩祁祁:採集的白蒿很多。

5、【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農家女子一邊採集桑葉和白蒿,一邊心裏感到悲傷,是因爲怕被公子帶回去。殆:衹怕。及:介詞,與。

第二章敍述婦女採集桑葉和白蒿的勞動情形,描繪了一幅美麗的蠶桑圖。

第三章

1、【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萑:卽荻,“楓葉荻花秋瑟瑟”,是蘆葦的一種。這裏“萑葦”用作動詞,指收割蘆葦。蘆葦割下來可以作蠶箔,是用來養蠶的。

2、【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蠶月:開始養蠶的月份,指夏曆三月。條桑:採摘桑樹的枝條。下面講採摘的勞動情形。斨:方孔的斧子。斧斨:泛指斧子。以伐,以之伐,用斧子來砍伐。遠揚:指桑樹又長又高的枝條。猗(jǐ):通“掎”,牽引。女桑:即柔桑。“猗彼女桑”是說用手拉住枝條採摘那柔嫩的桑葉。
條:動詞,斬截枝條。《鄭箋》:“條桑,枝落采其葉也。”《正義》:“謂斬條於地,就地采之也。”一說:挑取,選取。《玉篇》引《詩》作“挑桑”。又一說:生長茂盛的樣子。[清]戴震《毛鄭詩考證》:“條,讀如厥木惟條之條。” [清]俞樾《群經平議》卷九:“條爲木盛貌。……條桑,言桑葉茂盛也。”
《說文》:“斨,方銎斧也。”銎(qiōng):斧斤安裝木柄的孔,有方銎、圓銎。圓銎斧柄橫裝,長方形直銎斧柄直裝。
揚:名詞,指向上揚起的枝條。《毛傳》:“揚,條揚也。”朱熹《詩集傳》:“遠揚,遠枝揚起者也。”
《毛傳》:“角而束之曰猗。” [清]陳奐《毛詩傳疏》:“猗,當作掎。”《說文》:“掎,偏引也。”一說:猗,茂盛,使茂盛。[宋]朱熹《詩集傳》:“取其葉而存其條,猗猗然爾。” [清]戴震《毛鄭詩考證》:“猗,讀如‘有實其猗’之猗,猗然長茂也。”一說:通“倚”,依着,就着。
女:柔嫩的。《毛傳》:“女桑,荑桑也。” [宋]朱熹《詩集傳》:“女桑,小桑也。”

3、【七月鳴鵙,八月載績。】

鵙:就是伯勞鳥。載:同“春日載陽”,始也。績:本義是績麻,把劈開的麻縷搓成綫,績成的麻用於織布。七月裏伯勞鳥在鳴叫,八月裏開始績麻。

4、【載玄載黄,我朱孔陽,爲公子裳。】

載:教材認爲是副詞,又,這就相當於“載歌載舞”的“載”;一說此“載”乃動詞詞頭,“載”字後的“玄”和“黄”本來都是顔色詞,此處均用作動詞,指染成黑紅色,染成黄色,所以前面都加上動詞詞頭“載”。朱:鮮紅色。孔:副詞,很。裳:下衣。上古漢語中“衣”指上衣,“裳”指下衣。
這一章講三月裏養蠶、紡織、染布等方面的勞動情形。

各位:下面分五次貼出《詩經•七月》四至八章的講疏文字。若有疑問,請及時提出來。

第四章
本章敍述狩獵生活。

1、【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秀:禾、草等植物吐穂開花。《毛傳》:“不榮而實曰秀。”《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意思是說,木本植物的花稱華(花),草本植物的花稱榮;不開花而結果的稱秀,開花而不結果的稱英。按:[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說“不榮而實者”衍“不”。古籍中“秀”多表示穀類的抽穂揚花,所謂“不榮而實”,概因穀類花不明顯。《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葽:又名師姑草。
《說文》:“蜩,蟬也。”[漢]揚雄《方言》:“蟬,楚謂之蜩。” 鳴蜩:蟬鳴。句法同上文“有鳴倉庚”、“鳴鵙”。
四月裏師姑草抽穂揚花,五月裏蟬開始鳴叫。

2、【八月其穫,十月隕蘀。】

其穫:指收獲莊稼。“其”爲動詞詞頭。“穫”與“獲”是同源字,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在漁獵時代,獲得禽獸叫‘獲’;在農業時代,獲得穀物叫‘穫’。”《說文》:“獲,獵所獲也。”“穫,刈穀也。”古代文獻中這兩個字分工大致是明確的,不過有時收割莊稼可寫作“獲”。“穫”與“獲”今都簡化爲“获”。
隕蘀:指樹葉飄落下來。《鄭風•蘀兮》《毛傳》:“蘀,槁也。”《鄭箋》:“槁,謂木葉也。木葉槁,待風乃落。”隕:落下。《衛風•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隕。”一葉知秋,“十月隕蘀”意味着到了萬物凋零的季節了。

3、【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爲公子裘。】

于貉:獵取貉。《毛傳》:“于貉,謂取狐貍皮也。”《鄭箋》:“于貉,往搏貉以自爲裘也。”《毛詩正義》:“于謂往也。于貉言于不言取,狐貍言取不言往,皆是往捕之而取其皮。”按:“于”在甲骨文、金文中作爲動詞表示“往”義;先秦典籍中動詞“于”的用例不多見,在《詩經》裏比較集中。可參看郭錫良先生《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見《古漢語語法論集》,語文出版社1998)。把“于耜”(第一章)、“于貉”一類用法的“于”看作虛字始於[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現在不少注本注作“助詞”或“動詞詞頭”。
這幾句自漢代起就有不同的理解。按照《鄭箋》的意見,獵取貉是給自己做衣服,而獵取狐貍是給公子做衣服,“于貉,往搏貉以自爲裘也。狐狸以共尊者。”按照《毛傳》,則獵取貉獵取狐貍都是給公子做衣服,“狐貉之厚以居,孟冬天子始裘。”按:《論語•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又《鄉黨》:“狐貉之厚以居。”“狐貉”均尊貴者所衣,當從《毛傳》。

4、【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

其同:指會同,打獵前會集衆人。《鄭箋》:“其同者,君臣及民因習兵俱出田也。”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同之言會合也,謂冬田大合衆也。”按:《說文》:“同,會合也。”
載(zài):同“載玄載黄”之“載”,副詞,又。纘:繼續。《毛傳》:“纘,繼。”武功:指打獵的事。[清]陳煥《毛詩傳疏》:“田獵之事也。”
這兩句是說到了十二月份便會集衆人,又繼續去打獵。

5、【言私其豵,獻豣於公。】

言:《毛傳》認爲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課本看作動詞詞頭。對《詩經》中“言”的這類用法如何解釋,是《詩經》語言研究史上一個著名的懸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看如下文獻:
A、《詩三百篇“言”字新解》,吳世昌,《燕京學報》1933/13期
B、《與胡適之論詩經言字書》,楊樹達,《考古學社社刊》6期(1937)
C、《與人論詩經言字書》,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1954)
D、《〈詩經〉“言”研究》,田樹生,《語言學論叢》第七輯,商務印書館1981
E、《〈詩經〉“言” 字“我”義補證》,丁曉良,《古漢語研究》1989/3
F、《〈詩經〉“言”、“薄”、“薄言”釋義探討》,肖旭,《古漢語研究》1992/3
私:私人占有。豵:《毛傳》:“豕,一歲曰豵,三歲曰豜。大獸公之,小獸私之。”《召南•騶虞》二章:“彼茁者蓬,壹發五豵。”[宋]朱熹《詩集傳》:“一歲曰豵,亦小豕也。”這兩句是說,獵獲的小野獸歸自己,大野獸歸貴族。

本章講的是自夏至冬,天氣逐漸變冷,到深冬時節農人回到自己的屋子裏居住。

1、【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斯螽(zhōng):蝗類昆蟲,即蚱蜢、螞蚱。《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 《毛詩正義》:“此言‘螽斯’,《七月》言‘斯螽’,文雖顛倒,其實一也。”[清]戴震《詩經補注》:“斯,辭也。或曰螽斯,或曰斯螽,便文成句。”動股:《毛詩正義》:“言五月之時,斯螽動搖其股。……又五月中以兩股相切作聲,聞數十步是也。”
莎雞:俗稱紡織娘。振羽:雄性莎雞振動翅膀發出叫聲。
《周禮•考工記》:“以脰鳴者,以注鳴者,以旁鳴者,以翼鳴者,以股鳴者,以胷鳴者,謂之小蟲之屬。”所謂“以翼鳴者”,莎雞屬之;所謂“以股鳴者”,兩股相摩切而發出聲音,斯螽屬之。

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野:《毛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坰。”宇:屋簷。《說文》:“宇,屋邊也。從宀,于聲。”《周易•繫辭下》:“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床:“牀”的異體字。
這四句的主語都是蟋蟀。詩人在七月聽到蟋蟀在野外鳴叫,八月又聽到蟋蟀在房簷下鳴叫,九月裏叫聲到了門口,十月就鑽進床下。蟋蟀的叫聲由遠及近,因爲天氣漸漸寒冷起來了。

3、【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毛傳》:“穹,窮。窒,塞。”《毛詩正義》:“言窮盡塞其窟穴也。”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詩》以‘穹窒’與‘熏鼠’及下‘塞向’、‘墐戶’相對成文。穹,窮也;窮,治也,盡也。……謂除治之盡也。”按上述解說,“穹窒”爲兩個動詞連用,其賓語均未出現,依文義當爲鼠穴,先把屋裏所有的鼠穴都找到,然後把它們都堵上,下文“熏鼠”即再用煙熏老鼠。[宋]朱熹《詩集傳》認爲“穹”是個名詞,空隙的意思,“穹窒”是個賓語在動詞之前的結構。他說:“穹,空隙也。……室中空隙者塞之。”這樣“穹窒”與“熏鼠”說的是兩件事情。按:《豳風•東山》:“灑埽穹窒。”鄭箋:“穹,窮。窒,塞。……穹窒鼠穴也。”當從《毛傳》、《鄭箋》。
《說文》:“塞,隔也。”《毛傳》:“向,北出牖也。”“塞向”是說堵住朝北的窻戶。墐(jìn):用泥涂上。《毛傳》:“涂也。”《毛詩正義》:“備寒而云‘謹戶’,明是用泥涂之,故以墐爲涂也。”按:《毛傳》:“庶人蓽戶。”“蓽戶”是用荆條竹子之類編成的柴門,冬日寒風可侵入,所以需要涂上泥。

4、【嗟我婦子,曰爲改歲,入此室處。】

嗟:嘆息聲。曰:《漢書•食貨志》引此句作“聿爲改歲”。《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毛詩正義》:“歲實未暮而云‘聿暮’,故知‘聿’爲‘遂’,遂者,從始嚮末之言也。”這是把“聿”解釋爲時間副詞。《豳風•東山》:“灑掃穹窒,我征聿至。”《鄭箋》:“而我君子行役,述其日月,今且至矣,言婦望也。”“聿”也解作時間副詞,且將義。[清]陳煥《毛詩傳疏》:“改,更也。改歲,更一歲也。周建子,以十一月爲改歲。”[清]戴震《毛鄭詩考證》:“‘聿爲改歲’者,猶言歲之將改也。”

《說文》:“處,止也。”《召南•殷其靁》《毛傳》:“處,居也。”
這三句係家長口吻:唉,我的妻子兒女啊,快要到年終了,進到這屋子裏居住吧。按《漢書•食貨志》:“在野曰廬,在邑曰里。……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可知周王朝於每年的春天令農夫住進田野的“廬”中,以便於耕作;到了冬天,農夫才能回到邑中自己的房屋裏居住。

本章述農夫一年四季的飲食。

1、【六月食鬰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毛傳》:“鬰,棣屬。”查《辭海》,鬰,果實名。即鬰李,薔薇科,落葉小灌木。春季開花,花淡紅色。果實小,球形,暗紅色。供觀賞,果可食種子稱鬰李仁,可入藥,主治大使燥結,腹水腫脹等癥。《毛傳》:“薁,蘡薁也。”[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蘡薁自是葡萄之屬,蔓生結子者耳。” 查《辭海》,蘡薁,葡萄科。落葉木質藤本,有卷須。夏季開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果實黑色,直徑5-6毫米。果可釀酒,亦入藥作滋養器。根入藥,有祛風濕、通經絡作用,治肝炎、關節痛、瘰癘、乳癰;葉可治濕疹。
亨:通“烹”。按:篆文中“亨”和“享”是一個字,寫作“亯”,古音曉母陽部;“亨”古音滂母陽部,亨、烹叠韻。葵:冬葵,古人一種重要蔬菜。菽:豆類的總稱。
六月喫鬰李和蘡薁,七月烹煮冬葵和豆子。

2、【八月剝棗,十月穫稻。】

剝:通“攴”,擊打。
《鄭箋》:“既以鬱下及棗助男功,又穫稻而釀酒以助其養老之具。”《正義》:“此鬱薁言食,則葵菽及棗皆食之也。但鬱薁生可食,故以食言之。葵菽當亨煮乃食。棗當剝擊取之。各從所宜而言之,其實皆是食也。穫稻作酒云以介眉壽,主爲助養老人,則農夫不得飲之。其鬱薁葵棗瓜瓠,農夫老人皆得食之。其荼樗云食我農夫,則老人不食之矣。”依此,則下文“爲酒”的原料不包括“棗”。

3、【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春酒:冬天釀酒,經過春天才做成,所以叫春酒。《鄭箋》:“介,助也。”按:教材《詞義分析舉例》(上册586頁)認爲“介”從“夾”的意思引申爲“輔助”。此文注采林義光《詩經通解》之說,以“介”通“匄”,意思是祈求。若依前說,“眉壽”乃老人之轉稱;若依後說,則“眉壽”義爲長壽。《小雅•甫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毛詩正義》:“《七月》云:‘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以對‘爲此春酒,以介眉壽’,是農夫別於眉壽。彼農夫與此農人一也。言農夫食陳,明對眉壽爲尊者食新矣。”
用稻子做春酒,用來助養老人。

4、【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菽苴。】

斷:使斷,摘下。《毛傳》:“壺,瓠也。”菽:查《十三經注疏》,應爲“叔”。“叔”的本義是拾取,《說文》:“汝南名收芋爲叔,從又,尗聲。”《毛傳》:“苴,麻子。”

5、【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荼:苦菜。《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毛傳》:“荼,苦菜也。”《說文》:“新,取木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依“新”小篆形體認爲此字從“斤”從“木”,“亲”聲。由“取木”義引申指砍下的木柴。此一詩句中“薪”即“新”,動詞,砍伐。樗:臭椿。采些苦菜,砍些臭椿(來當柴),養活我們這些農夫。

本章述農夫十月收割莊稼,收完莊稼後又開始室內勞動。

1、【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毛傳》:“春夏爲圃,秋冬爲場。”《鄭箋》:“場圃同地。自物生之時,耕治之以種菜茹;至物盡成熟,築堅以爲場。”
《鄭箋》:“納,內也。治於場而內之囷倉也。”《毛詩正義》:“苗生既秀謂之禾,種殖諸穀名爲稼。禾稼者,苗幹之名。”
九月份將春夏種菜的園地壓平筑實,準備收獲莊稼後打場。到了十月就要把田野裏的莊稼收進穀倉。

2、【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這兩句具體地講“禾稼”包括哪些種。黍:黍子,碾成的米叫黄米。稷:歷來說法不一,或說是高粱([清]程瑤田《九穀考》),或說是黍的一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或說是穀。古人以“稷”爲百穀之長,奉祀爲穀神。重:通“穜”,早種晚熟的穀,《說文》:“種,先穜後孰也。從禾,重聲。”穋:晚種早熟的穀。《說文》:“禾,嘉穀也。”“粟,嘉穀實也。”可見“禾”就是穀子,長在田裏叫禾,打下粒米叫粟。本章中“禾”出現兩處,第一處“禾稼”指各種糧食作物;第二處“禾麻”中的“禾”指一種糧食作物,這是一個詞的泛指和特指的不同,這種不同是在不同的語境中顯示出來的。

3、【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同:指穀物都集中到穀倉裏。《毛傳》:“入爲上,出爲下。”《鄭箋》:“既同言已聚也。可以上入都邑之宅治宮中之事矣。”按:[清]俞樾《群經平議》:“上、尚古字通。‘上下’之‘上’可以‘尚’爲之,‘尚庶’之‘尚’亦可以‘上’爲之。‘上入執宮功’,言野功既畢,尚入而執宮中之事也。”依俞說,此“上”通“尚”,還要。[宋]朱熹《詩集傳》:“宮,邑居之宅也。”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古者通謂民室爲宮,因謂民室之事爲宮事。”按:“宮”在先秦是房屋的通稱。“宮功”包括下文的“於茅”、“索绹”。

4、【晝爾于茅,宵爾索绹。】

《鄭箋》:“爾,女也。女當晝日往取茅歸,夜作絞索以待時用。”依鄭說,“爾”非語氣詞,而是第二人稱代詞;“于”也非動詞詞頭,而是動詞“往”義。這樣理解,則兩句非敍述句,而是貴族命令農夫的口氣:“白天你們去割茅草,夜裏你們搓繩子。”

5、【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毛傳》:“乘,升也。”《鄭箋》:“亟,急。乘,治也。”毛、鄭對“乘”理解不同。按:《說文》:“屋,居也。”段注:“屋者,室之覆也。”“屋”的本義是屋頂,故“乘屋”解爲“登上屋頂”較爲合理。按照《鄭箋》,“亟其乘屋”是說“急當治野廬之屋”,即整修田野裏的“廬”;《毛詩正義》解釋說:“以民治屋不應直言升上而已,故易傳以乘爲治。下句言其始播百穀,則乘屋亦爲田事,且上云‘塞向墐戶’是都邑之屋,故知此所治屋者,民治野廬之屋也。”據此,則“亟其乘屋”是貴族命令農夫在農忙結束後趕緊修葺田野裏的茅廬;因此句中的“其”是表祈使語氣的語氣詞。

那麽“其始播百穀”又當如何解釋呢?直接按字面講,應該是指修葺茅廬以備來年春播之用。不過《鄭箋》說:“其始播百穀。謂祈來年百穀于公社。”《毛詩正義》認爲此述十月之事,因此“其始播百穀”非就春播而言,乃是《周禮》所謂蜡祭,《禮記•月令》載:“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爲什麽這兩句放在一起呢?《毛詩正義》解釋說:“所以二句得相成者,以民所以治屋者,見公家祭社爲祈來年播種百穀,故民亦治屋爲來年鋤耘而止舍。”意思是說,農夫看到統治者在爲來年的豐收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因此也抓緊修繕房屋來爲明年的生産活動做好準備。

按:上述解釋沒有從文字上說明“其始播百穀”如何與祭祀活動聯係起來,而衹是從情理上認爲此句的時間背景是孟冬十月,“播揰百穀乃是明年之事”(《毛詩正義》),顯然在時間的銜接上令人疑惑。查“播”在《詩經》中出現5次,均爲播種義,如《大雅•噫嘻》:“率時農夫,播厥百穀。”《鄭箋》:“播,猶種也。”此句中“播百穀”亦就春播而言。本章以粗綫條勾畫出農夫自“九月築場圃”至次年春播之間的勞動情形:秋收、入倉、割茅、索綯、修屋,緊張的冬季勞作剛一結束,便又將投入繁忙的春播。如此詮釋詩句,怡然自順;實與貴族祭祀無涉。

本章講一年之中藏冰、取冰、收獲等重要的事件中舉行祭祀和慶典活動的情形。

1、【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沖沖:象聲詞,鑿冰的聲音。凌陰:冰窖。《漢書•惠帝紀》:“秋七月乙亥,未央宮凌室災。”顔師古注:“凌室,藏冰之室也。豳詩七月之篇曰‘納于凌陰’。”《漢書•成帝紀》:“永始元年春正月癸丑,太官凌室火。”
《左傳•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窮谷,固陰沍寒,於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祿位,賓、食、喪、祭,於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其出入也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大夫命婦喪浴用冰。祭寒而藏之,獻羔而啟之,公始用之,火出而畢賦,自命夫命婦至於老疾,無不受冰。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人藏之。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凄風,秋無苦雨,雷出不震,無菑霜雹,癘疾不降,民不夭札。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雹之爲菑,誰能禦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

2、【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蚤:通“早”,指早朝,古代一種祭祀儀式。《毛詩正義》:“四之日其早朝,獻黑羔於神,祭用韭菜而開之。”《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天子乃鮮羔開冰,先薦寢廟。”鄭注:“‘鮮’當爲‘獻’聲之誤也。獻羔謂祭司寒也。祭司寒而出冰,薦於宗廟,乃後賦之。”《禮記•月令》:“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可知“韭”乃春天舉行祭祀活動的供品。周歷四月正當夏歷二月(即《左傳》所說的“西陸朝覿”),爲仲春季節,在舉行了祭祀司寒之神的儀式之後開啟冰窖。根據《左傳》的記載,藏冰入窖之時也要舉行祭祀司寒之神的儀式。

3、【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肅霜:即肅爽,雙聲聯綿詞,指天高氣爽。滌場:清掃打穀場。[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滌,埽也。”在“十月納禾稼”之後清掃打穀場,標志着一年的農事活動全部結束。下文接着敍述收獲後的慶祝活動。王國維《觀堂集林•肅霜滌場說》:“肅霜、滌場皆互爲雙聲,乃古之聯緜字,不容分別釋之。肅霜猶言肅爽,滌場猶言滌蕩也。九月肅霜,謂九月之氣清高顥白而已,至十月則萬物搖落無餘矣。”可備參考。

4、【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朋酒:兩樽酒,《毛傳》:“兩樽曰朋。”“朋”在甲骨文中象兩串貝殻之形,後來其他成雙成對的東西也可以稱“朋”。饗:動詞,鄉人在一起飲酒。《說文》:“饗,鄉人飲酒也。”段注:“《毛詩》之例,凡獻於上曰享,凡食其獻曰饗。《左傳》用字正同。”“朋酒斯饗”是一個賓語前置的格式,“斯”複指前置的賓語“朋酒”。按:舊注以“曰”爲實義動詞,《毛傳》:“饗者,鄉人以狗,大夫加以羔羊。”《毛詩正義》:“饗者,鄉人飲酒,以狗爲牲,大夫與焉則加以羔羊。言‘曰殺羔羊’,是鄉人見大夫而始發此言,故稱曰也。”

5、【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躋:登,升。《毛傳》:“公堂,學校也。”《毛詩正義》認爲依《鄭箋》,“躋彼公堂”“是升君之堂,萬壽無疆是慶君之辝。又鄉飲酒之禮,用狗不用羊,故易傳以爲斯饗謂國君間於政事而饗羣臣也。”按:從全詩文意推之,詩末仍寫農人於收獲後慶典之况。“公堂”概謂公衆聚會之所,“萬壽無疆”乃上古一般祝壽之語,不限於帝王。又:稱:舉起來。
发表于 2006-10-25 10: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多谢了!
发表于 2006-10-25 17: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05:45 , Processed in 0.1123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