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1 11: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克兰语
乌克兰语全球约有四千五百万人使用,属东斯拉夫语支。大约十四世纪时由古俄语分化出来,使用昔立尔字母,共包括三十二个字母,其中有九个元音字母,二十一个辅音字母,一个音组字母,以及一个无音字母--软音符号,硬音符号以撇号(’)带替。
乌克兰现分西北方言、西南方言、东南方言及喀尔巴阡方言四种,标准语以东南方言区的基辅方言为基础,共有三十八音位,其中六个元音,三十二个辅音。
乌克兰语词的分类大致同于俄语,但格比俄语多一个呼格,这是由古斯拉夫语遗留下来的。句法组合型式则为主语-谓语-宾语型。
·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通行于土耳其、塞普勒斯、苏联和东南欧及近东某些地区,与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以及加告兹语共同组成突厥语西南语支或乌古思语支。现代土耳其语来源于奥斯曼土耳其语以及所谓古安纳托利亚土耳其语,后者是塞尔柱突厥人于公元11世纪后期引进安纳托利亚的,逐渐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以及语法形式,书写也用阿拉伯字母。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928年后,使用拉丁字母代替了阿拉伯字母。从语法结构看,土耳其语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3~15世纪的古奥斯曼土耳其语,16~18世纪的中奥斯曼土耳其语,19~20世纪的新奥斯曼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的最显著特点是元音和谐,既有颚化变体又有唇化变体。颚化和谐建立在前元音(e、i、?、ü)和后元音(a、l、o、u)相区别的基础上。通常是一个词的所有元音必须属于同一个类别(前列或后列),而且后缀的元音也要根据词根元音的类别而变化。土耳其语的形态变化有依靠增加后缀以标志语法范畴的倾向。在句法方面,英语使用代名词引导的独立子句的场合,土耳其语倾向于使用名词短语。
约占土耳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的土耳其人使用土耳其语。
·老挝语
也称寮语。老挝的官方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250万。除分布于老挝外﹐也分布于泰国东北部和北部老挝族居住地区。此外﹐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的泰族﹐缅甸的掸族﹐中国的傣族﹑壮族也粗通老挝语。
老挝语是一种孤立型语言。元音分长短两类﹐共29个﹐其中有12个单元音﹐12个复合元音﹐5个特殊元音。辅音分高﹑中﹑低3组﹕高辅音16个﹔中辅音14个﹔低辅音19个﹐共49个。其中有26个单辅音﹐6个复合辅音﹐17个结合辅音。辅音韵尾有-k﹑-t﹑-p﹑-﹑-n﹑-m﹑-j﹑-u。有6个声调。重迭词和量词相当丰富。以词序和虚词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基本手段﹔句子中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和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名词的修饰语在名词之后﹐数词﹑量词和名词组合时﹐顺序为名词﹑数词﹑量词﹐但数词"一"置于量词之后。
基本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在佛教传入之后﹐吸收了大量巴利语﹑梵语和孟-高棉语借词﹐主要用于宗教和贵族生活方面。来源于巴利语﹑梵语的词汇﹐多数属多音节词﹐仍保留其母语的构词规律。
老挝语有两种不同形体的拼音文字﹕一种较古老的称为"多坦"意(为"经文")﹐其形体和拼写均似旧傣仂文﹐现在仅见于寺庙的贝叶经﹐或在佛学院中使用﹔另一种称为"多老"意(为"老文")﹐它的形体和拼写都近似当代泰文。两者都来源于孟-高棉文的改革体﹐是当今老挝官方通用文字。
·阿尔巴尼亚语
阿尔巴尼亚语属印欧语系,使用者为西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的六百万居民中。它有两种由一些区别的方言:Tosk,用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中部以及在希腊西北部的阿尔巴尼亚少数群体中;Gheg(或Geg)使用与阿尔巴尼亚北部以及科索沃、前南斯拉夫的阿尔巴尼亚人中。阿尔巴尼亚与可能主要来源于两千年前用于该地区的伊利里亚语,以及其他一些印欧语系的亚族中。
阿尔巴尼亚语字母由拉丁字母组成,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字母:
ë是一个中性元音
ç类似英语中的ch
x是dz
xh是dj(Hoxha发成“hodge-a”的音)
zh是je
q 是ky
阿尔巴尼亚语字母表如下:
A a B b C c Ç ç D d Dh dh E e Ë ë F f G g Gj gj H h I i J j K k L l Ll ll M m N n Nj nj O o P p Q q R r Rr rr S s Sh sh T t Th th U u V v X x Xh xh Y y Z z Zh zh
阿尔巴尼亚语使用它们的方式音译外来语,甚至来源于拉丁字母表的外来语也是这样。因此“Josh McDowell”被音译成“Xhosh Mekdauëll”。
·丹麦语
丹麦语是丹麦五百万居民的语言,也是格陵兰和法罗群岛的官方语言。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属于丹麦。丹麦语是斯堪的纳维亚诸语言中的一种。
丹麦语和挪威语、瑞典语最接近。在丹麦和挪威是一个国家的几个世纪中,挪威城市中通行一种更接近于丹麦语的语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这种语言;有时候人们把这种语言叫做“丹麦—挪威语”。
丹麦语字母表和挪威语的相同,都是由二十六个英语字母组成,加上Æ、Ø和放在字母表末尾的Å。1948年以前,Å写作aa。1948年的文字改革,还废除了象德语那样名词一律大写开头的习惯。
·瑞典语
瑞典语属于日耳曼语系(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北日耳曼语支/东斯堪次支/瑞典语),和丹麦语及挪威语之间,基本上是互通的。同为日耳曼语系的英语,和瑞典语的发音也极为相似,为瑞典的主要外国语。
九至十世纪时,瑞典地区发展出维京文化,以贸易、侵略、殖民等方式向东发展,影响的地区包括波罗的海、俄罗斯及黑海。
公元1389年,挪威、丹麦、瑞典三国共戴君主,唯各国仍维持国家的身分,史称卡尔马(Kalmar)联盟。15世纪起,瑞典人极力抗拒丹麦吞拼的企图。1521年,瑞典国王Gustav Eriksson Vasa(古斯塔夫一世)再次建立皇权,瑞典从联盟中独立。
17世纪时瑞典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跃升成为欧洲强国。18世纪大北方战争(1700-1721)后俄国取代瑞典在欧洲的地位,1809年芬兰更从瑞典分裂出来成为俄国的大公国。
瑞典语是瑞典的官方语言,也是芬兰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母语人口870万,使用人口超过一千万。
语法:瑞典语是轻屈折语言。
一般地,名词,
性:阳性阴性通性(合称非中性),中性词;
数:有复杂的复数变化,一般地-#r;
格:属格-s,定格式祥见语法部分;
动词,
式:多陈述式,有独立的虚拟式和命令式;
时:现在时、过去时两个主时;(NB 瑞典语的将来时不是主时)
体态:条件体、完成体、被动态;(NB 瑞典语无进行态)
时态组合:详见语法部分。
位(称):完全无变化;
向:多主动向动词;
形容词,多前置有定式和不定式的变化,可有性的变化;
性:不定式,非中性原形,中性-t;定式,阳性可用-e,阴性-a,中性-a;
数:复数-a;
级:比较级,-are,最高级,-ast;多音节词,mer_, mest_ ;
比较级陈述结构: 主语 är 比较级 än 比较对象
瑞典语一般不用独立定冠词,以定格代替。
瑞典语是助词性的否定。inte置于被否动词后
语音:
单元音: a e i o u y å ä ö 每个都有长短之分。 无双元音。
辅音:b c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v单词重音在首。
词汇:
基于北日耳曼系统,包括少量罗曼词汇。
文字:
瑞典语采用=北欧29=字母系统,附加字母有Åå,Ää,Öö,Q,W,Z只存在于外来词中,固有词无音调号。
·挪威语
挪威语是挪威的官方语言,属于和丹麦、瑞典语关系密切的北日耳曼语系。在多数情况下,操挪威、丹麦和瑞典语的人可以较容易地互相理解。
挪威的地理和居住条件产生出无数种地方和地区方言。它们如今仍然享有巩固的地位。挪威语有两种官方书面语言形式,一种是“书面挪威语” (Bokmål),一种是“新挪威语”(Nynorsk)。“书面挪威语”是根据丹麦-挪威语言,在丹麦书面文字的基础上配合挪威东部方言的发音发展而来的。“新挪威文”则由语言学家伊瓦尔·奥森在19世纪50年代根据挪威西部各种方言编纂而成。
尽管“书面挪威语”在奥斯陆和大城市中使用得较为广泛一些,她与“新挪威语”具有平等的官方地位。使用“新挪威语”的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0至15%,主要在西部沿海地区。另外“新挪威语” 也使用在政府公文、文学作品、戏剧艺术、公共广播和教堂仪式上。
目前,以萨米语为母语的挪威人口约为数2万。萨米语是芬兰-乌戈尔语的一个分支,其渊源与挪威语同样古老。在挪威北部的卡拉约卡·卡拉谢卡、郭夫达格埃德努·卡托凯诺、翁加嘎·内斯比、泊桑格、迪特努·塔纳和盖弗特纳·卡弗约德地区,北萨米语和挪威语具有同等的官方地位。
由于以非挪威语为第一语言的移民与难民数量的增加,目前在挪威的小学中可以接触到大约110种不同母语。如今,英语是挪威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外语,其次是德语和法语。此外,约有4000名患有听力障碍的人士使用挪威手语。挪威手语分为两种,分别产生于位于奥斯陆和特隆海姆、历史最久的聋哑学校。
挪威语字母表由29个字母组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Æ, Ø, Å
字母“Å”是在1917年引入的,在这之前,使用字母“Aa”。
·冰岛语
冰岛有二十万居民说冰岛语。冰岛语是斯堪的纳维亚诸语言中的一种。斯堪的纳维亚诸语言构成日尔曼语族的一支,日尔曼语族属于印欧语系。
冰岛语和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古诺尔斯语很相似,后者是在九世纪时从挪威传到冰岛的。其它斯堪的纳维亚语言曾受到邻国语言的强烈影响;然而,因为冰岛语是岛国语言,和其它语言没有联系,所以几百年来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的特点。因此,冰岛儿童现在阅读古诺尔斯语写的伟大史诗《埃达斯传奇集》时,毫无困难。冰岛语是其它现代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母语,它和古英语有很多共同点,这是斯堪的纳维亚人九世纪入侵不列颠的结果。
使冰岛语保持纯洁的另一个因素是,它没有表达现代思想和发明的国际词汇。冰岛人宁可编造自己纯粹的冰岛语词,也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国际词汇。因此,“电话”在冰岛语中是sími,sími是古冰岛语词,是“线”的意思。“收音机”一词在冰岛语中是útrap(广播)。“汽车”叫bill,但也可以叫做bifreie(骑着的、移动着的东西)。“电”是rafmagn(线状无烟火药的力量)。
冰岛语和古英语的关系,也反映在字母表中,冰岛语的字母表中有古代北欧字母e(th的浊音)和刺状符p(th的清音)。它也包含有丹麦语和挪威语中的字母?。
·梵语
梵语是印度古代的文学语言和标准语言,也是印度的宗教语言。它是大约公元前两千年中期从西北带到印度来的。Sanskrit这个词的意思是“精炼的”、“完美的”或者是“精心制作的”,它最后产生出普拉克里特(Prakrit)诸语言。这些语言又产生出象下面这一些现代印度语言,如印地语、孟加拉语、马拉蒂语和古吉拉特语,以及在尼泊尔通行的尼泊尔语和在斯里兰卡通行的僧加罗语。
梵语最古老的形式是以《吠陀》命名的,叫做《吠陀》梵语。后来的叫做古典梵语,用这种语言写的著作主要是涉及非宗教问题的。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梵语作为印度学术和研究的语言,继续处在兴旺时期,而且一直到十九世纪,用梵语写的文学作品亦未减少。由于英语作为政府的和科学的语言进行了竞争,再加上现代印度诸语言的影响日益增强,梵语从前所处的那种优越地位被减弱了不少;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广泛蒂学习这种语言,事实上,甚至许多印度学者还讲这种语言。
梵语是一种印欧语言,它进入印度次大陆的这件事,标志着这个非常分散的语系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方面。当然,古代世界,甚至中世纪世界都不知道它起源于印欧语系,只是到了十八世纪才第一次注意到梵语跟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这样就开始了一些研究,结果发现了所有印欧语言的相互关系,这也为现代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梵语用一种叫“天城书”(Devanagari )的字母书写。考察它的起源也就是考察印度文字的发展过程。大部分印度语的字母表,都来源于一种叫做婆罗米(Bragmi)的古老手写体。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手写体起源于某种闪米特语言,大概是阿拉米语。婆罗米手写体的许多分支之一是叫做古普塔(Gupta)手写体,从四世纪到六世纪的大古普塔帝国一直采用该手写体。天城书字母是从古普塔手写体的变体——七世纪出现的最早的碑文——发展起来的。梵语从左至右书写,它的字母表由四十八个符号组成,其中三十四个是辅音,十四个是元音或双元音。这个字母表被看作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文字系统之一。
·吉普赛语
吉普赛语是吉普赛人的语言。吉普赛人的起源,长期以来都是猜测对象。以前有人根据英语“Gypsy|”一词的词源,断言他们是从埃及来的,现在这种说法已被否定。
语言科学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吉普赛语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结果表明吉普赛人的祖先来自印度。吉普赛语和梵语以及后来的印度诸语言有许多共同点。从这一点出发,不能得出任何其它的结论。
据认为,吉普赛人约在十一世纪开始向西迁移。吉普赛语中从波斯语、亚美尼亚语和希腊语借来的词,表示出他们行走的一般路线。现在吉普赛人分布在东欧和西欧许多国家以及美国。他们的人数,据粗略的估计,在五、六百万左右。
Romany(吉普赛语)这个名称,是由吉普赛词汇rom(人)派生出来的。各种方言之间很不相同,每种方言,都受到方言所在国语言的强烈影响。英语词pal(伙伴),其词源为吉普赛语,来自吉普赛语的phral(兄弟)一词。
·非洲诸语言
非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多的大陆,根据各种权威的估计,独立的语言约为800至1000多种。北非语言比较统一,虽然方言间有很大差别,但从埃及到茅利塔尼亚都是阿拉伯语居统治地位。最重要的方言分界线,是在埃及-苏丹方言诸变体与马格里布方言诸变体(利比亚往西)之间。与马格里布诸方言混杂在一起的有柏柏尔诸语言,主要集中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向东分布到埃及西部的西瓦绿洲,往西到塞内加尔-茅利塔尼亚边界,南至撒哈拉南部边缘。撒哈拉南部的非洲语言情况更为复杂。除最南端的科伊桑诸语言(布须曼语和霍屯督语)外,整个非洲南部的1/3地区都是密切相关的班图诸语言。班图语和非班图语交错分布在班图语区以北,从喀麦隆经萨伊北部,再穿过乌干达到肯亚地区。班图语的飞地北到索马里,而非班图语的飞地则到坦尚尼亚北部。
本族使用者超过100万人的非洲语言,约有30种以上。为应付语言极其复杂的情况,使相当多的共通语在不同地区得到发展。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有时也被用作共通语,其文学语言形式,由受过教育的非阿拉伯穆斯林所使用,其口语变体则为苏丹和查德的非阿拉伯居民所使用。斯瓦希里语是受阿拉伯语很多影响的一种班图语,是坦尚尼亚和肯亚的官方语言,也是通行于包括刚果东部在内的东非大部地区的共通语,另一种重要的共通语是刚果西部的林加拉语(属班图语)。法纳加洛语是一种洋泾滨祖鲁语,有许多英语和阿非利堪斯语借词,主要通行于南非矿工中。桑戈语是一种洋泾滨恩格班迪语,有许多法语借词,通行于中非共和国。此外,还有班巴拉-马尼卡语通行于马利、几内亚、象牙海岸;豪萨语通行于奈及利亚北部及其邻近地区。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还有沃洛夫语、刚果语(基刚果语)和阿姆哈拉语等。英语和法语也通用较广,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在原来的殖民地也常用作共通并享有官方地位。在非洲许多地区还通用一些地区化的欧洲语言,如洋泾滨英语、阿非利堪斯诺及各种葡萄牙混合语变体
非洲语言共同特征
虽然非洲语言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但在音位和语法特征上却有广泛的共同点。音位方面:撒哈拉以南的大多数语言都有用声调区别词和语法形式的特点。南非的布须曼语支和霍屯督语支(属科伊桑语系),以及南班图诸语言(如:祖鲁语、科萨语、索托语)都有著名的吸气音,东非的桑达韦语、哈扎语、桑耶语也有吸气音。语法方面:有些非洲语言只有词根词,少数语言甚至没有谱法词缀,这些语言常被看作孤立语。也有些语言是由各种成分组合成词的,有的属粘着语,有的是屈折语。有些语言中一个单词甚至能等于英语或其它欧洲语言中的整句话。如斯瓦希里语中可以用hatutampiga一个单词表示"我们将不伤害他"这一句话。除闪含诸语言、霍屯督语、东尼罗诸语言外,在绝大多数非洲语言中没有语法"性"的区别,只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人称代词的区别。
非洲语言的分类
1.尼日-刚果诸语言,南撒哈拉非洲最大的语系,已知语言有890种,如以方言计则达数千种之多。如斯瓦希里语就有独立的方言17种,其中有15种方言有别名,而该语言的俗语形式则有4个"绰号"。这个语系从西北到东南可分为6个谱系和相关的语族:(1)西大西洋语族,有43种语言,分布在塞内加尔-几内亚地区,最主要的沃洛夫语和富拉尼语(操富拉尼诺的人数约736万)。(2)曼德语族,有26种语言,马利-几内亚地区的班巴拉语和狮子山的曼德语是居统治地位的语言(操曼丁戈语及其它语者约301万人)。(3)沃尔特语族(或称古尔语族),有79种语言,通行于上伏塔、迦纳及象牙海岸的北部地区,主要的语言是莫西语(使用人数约380万)。(4)克瓦语族,有73种语言,最重要语言是加语、约鲁巴语、伊格博语,分布于西非热带丛林地带。操约鲁巴语者约658万人,操伊格博语者约643万人,操阿肯诸语者330万人。(5)阿达马瓦-东部诸语言有112种,通行于中非共和国、喀麦隆和萨伊北部,是该语系中地区偏僻,鲜为人知的语言,最主要的是桑戈语和格巴亚语。(6)贝努挨-刚果语族有557种语言,分布在从奈及利亚到南非的广大地区,其中最大的是班图语支。主要的语言是斯克希里语、刚果语、卢旺达语(488万人),与马库阿语(346万人),科西语(347万人),祖鲁语(311万人)。尼日-刚果诸语言间的相互借词及本语族外诸语言的借词,十分明显,是常见的现象;但从布须曼-霍屯督语中借用的吸气音,则构成一种特别的现象。祖鲁语和科萨语中的吸气音尤其显著。
2.沙里-尼罗和尼罗-撒哈拉诸语言:谱系上源自共同的原始母语,过去曾叫大苏丹语系(1955),1963年起改用现名。分为两个语族:(1)尼罗-一撒哈拉语族,包括:①桑海语及其各种方言变体(如泽尔马方言),通行于马利和尼日境内的尼日河沿岸。②撒哈拉语支,包括卡努里语和特达语在内,通行者查德和苏丹及奈及利亚东北部。③马巴语支(查德诸语言)。④科马语支,通行于埃塞俄比亚-苏丹边境地区。⑤富尔语,通行于苏丹的达尔福尔省。(2)沙里-尼罗语族,包括4个语支:①库纳马语支,通行于埃塞俄比亚北部;②贝尔塔语支,通行于埃塞俄比亚-苏丹边界;③中苏丹语支,通行于乌干达西北部、苏丹南部、萨伊北部、查德和中非共和国;④异质性最大的是东苏丹语支,它包括10个分支:即a.尼罗语;b.努比亚语;c.穆尔勒-迪丁加语;d.巴雷亚语;e.梅拉里特语;f.因加萨纳语;g.达古语;h.尼扬吉亚语;i特梅因语,J.尼马语。沙里-尼罗诸语言多为声调语言,中苏丹诸语一般仅有开音节,邦戈-巴吉尔米诸语元音结尾则发半哑音或耳语音,其它语言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大多数语言的齿音、齿龈音、卷舌塞音是有区别的。语法上有名词的一致关系。东尼罗语支有"性"的区别,其它尼罗语则没有。少数沙里-尼罗语复数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咱们)和排除式(我们)之分。只有努比亚语有溯源至8~11世纪的古代文字,也有远古已消亡的反映苏丹文明的麦罗埃语辅音字母文字,从殖民时代以来,肯亚、乌干达、苏丹等很多语言采用拉丁文字。
3.科伊桑诸语言,是通行于非洲南部的吸气音语言,名称来源与霍屯督人、布须曼人有关。该语系通常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语支,有纳马语、科拉语等十余种语言和方言。居住在卡拉哈里附近的布须曼人(3.5~4万人),西南非的霍屯督人(4万人)和仰格达马人(5.3万非科伊桑人)都使用科伊桑语。科伊桑语谱系分类的假说根据以下几方面而得出:(1)有吸气音音位的共同特征;(2)广泛通用的词根构词的共同模式,与辅音分布的特殊模式相结合;(3)某些互有关联的小品词可能出现于不止一个语支中;(4)有些互有关联的词(音义组合)可能出现于两个语支中,三个语支都有的词罕见。除正统的科伊桑语外,还有两种吸气音语言,即桑达韦语和哈察语,通行于坦尚尼亚一些部落中。
·印地语
印地语是印度共和国最广为通用的一种语言,主要通行于这个国家中北部的两个邦——北方邦和中央邦。讲印地语的,有一亿八千万之多,这一事实使这种语言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之一,但是能够懂得该语言的人还是只占印度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当一九四七年印度获得独立时,印地语便被选作民族共同语,但是由于它没能赢得讲其它语言的人的承认,因此只好与英语分享官方语言的地位。
在世界其它许多地区里,也零零星星有讲印地语的人。新近独立的国家,如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太平洋上的斐济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居民讲印地语。
同印度北部的大多数语言一样,印地语是由梵语派生出来的。印地语和作为巴基斯坦官方语言的乌尔都语实际上是同一种语言,虽然前者用梵文字母书写,而后者用波斯—阿拉伯文手写体书写。纯粹印地语的大部分词汇来源于梵语,而乌尔都语却有许多从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来源的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基础都是印度斯坦语(Hindustani),它是一种口语,曾经在印度许多地方作为交际语言使用,长达四个世纪以上。
印地语最初是在新德里地区通行的印度斯坦语的变体,它在殖民地时期开始发展成为民族共同语,那时英国人着手在政府官员中把它变成标准语。后来,印地语曾经用来进行文学创作,从那时起,它就变成创作某些优秀的散文和诗歌的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