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如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 )所说的“语言”一样,是一个表征系统。它是一个用文字、声音、音符乃至图像构成的表征系统。和其它语言一样,流行歌曲的表征活动是一个牵涉到规则、生产、消费、认同等环节的复杂的动态过程,而这一过程与都市生活的文化紧密地交织互动,折射出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孤独的我”的形象。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认为,在印刷时代,“想象的民族共同体”完成了这种世俗的转化。当然,民族的共同体依然存在于电子时代人们的想象中,但时隔数十年,当激进的政治运动大潮渐渐退去,当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自我关注,民族这一“政治”的共同体对当代都市青年的孤独——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孤独却束手无策。因而人们所需要的是一种非政治的、诉诸情感的、关乎存在的集体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歌曲施展出一种魔法——犹如两百年前民族主义的巨大魔力——构建出一个新的共同体,我称之为“孤独自我的想象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一个个“孤独的我”被想象性地包裹在一起,他们相隔千里却心灵相通、互不相知却惺惺相惜。“孤独的我们” 作为一个虚拟的、代偿性的精神家园被构筑起来,“孤独的我”从中找到集体认同以及归属感,大家“孤独在一起”。
3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Imagine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34参见Yang,Mayfair Mei-hui,1997,“Mass Media and Transnational Subjectivityin Shanghai :Notes on (Re)cosmopolitanism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in Ungrounded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pp.288-320,Aihwa Ong and Donald Nonini ,eds.,New York :Routledge.
38参见Yang,Mayfair Mei-hui,1997,“Mass Media and Transnational Subjectivityin Shanghai :Notes on (Re)cosmopolitanism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in Ungrounded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pp.288-320,Aihwa Ong and Donald Nonini ,eds.,New Yor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