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76|回复: 3

研究生在贬值,读研值不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2 11: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调显示52.95%的人认为现在读研不值& f! k! N% Q4 \  Z# }0 M  `; k6 }! x' v
来源:http://1168dht.blog.163.com/blog ... 450/?fromTodayFocus
4 ]* I; Z7 C. ^3 B4 b
  ^$ m5 M9 E9 F* a2 y9 L    “两年的时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第一年忙着跟学分较劲,第二年频频跟用人单位过招。我一位学姐,毕业论文截止前一周才从上海面试回来,自己熬夜赶了两万字,男友帮她凑了一万字,答辩居然也顺利过关。”
( G- J9 ~1 U' y8 P. f
5 ]( f8 X9 [6 ^  C7 f  b    “我该不该要这个保研指标?”不久前,在一家报社供职的林雍,接到刚刚结束实习的叶羽的电话。这位正处于“保研还是工作”矛盾中的大四学生,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些意见。“这一两年,我发现和我讨论‘上研还是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林雍说。' O+ }. x4 T- {# F

) z8 i6 |2 O  {7 _9 b    和叶羽的犹豫相比,武汉一所大学的李彤无疑属于“行动派”。笔者见到她时,她刚刚提交自愿放弃保研的书面说明,“总算解脱了”。在此之前,她发在BBS上《我要保研吗?》的帖子曾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人们在回帖中各抒己见——“有机会还是不要放过”,“看个人的具体情况了”,“读什么研啊,时间有多吧”……
# J" v- s2 i/ d- u& L6 G- ]' a
  u" ~. A" i$ b    “要搁以前,这帖子会很快被鉴定为找抽型的‘炫耀帖’,引起板砖横飞。”一位校园BBS“骨灰级元老”对笔者说,“但是现在,这好像确实成了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 }: J5 G' I7 _/ p' S
- G6 I7 b4 W1 F+ v9 b6 @% K7 @    “大学四年,已经厌倦了老师在台上讲课,我在下面看闲书的状态。对我来说,读研无异于又浪费两年青春,不值得。”李彤对笔者说。
( W7 k3 K- o0 a+ l' a8 a
5 G, h" @9 f3 d, ^2 d4 W, c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54.5%的人认为,读研还是工作,每个人应该视自己情况而定。
/ S3 y8 E% p6 o- r/ ~9 n
+ z, l% M% {, m3 N4 {    与此相印证,据报道,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128.2万人报名,与前一年相比增幅为0.55%。而此前的2001年到2006年,5年间上涨85.5万,平均每年增加17万多,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 h! y0 U$ T  W  E0 O" ]8 Z

2 c, L* c& H2 V6 y% b7 B' ^    “鸡肋,”郑莹莹以此形容她即将结束的研究生生活。“说它‘食之无味’,两年的时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第一年忙着跟学分较劲,第二年频频跟用人单位过招。我一位学姐,毕业论文截止前一周才从上海面试回来,自己熬夜赶了两万字,男友帮她凑了一万字,居然也顺利过关。”
4 {+ _6 r3 A/ E  T% B
1 V' d% c* u7 ?# E; _/ k3 ~& Q& M    调查中,分别有39.2%和25.6%的人表示在读研过程中感到迷茫和空虚,而有27.1%的人对硕士生活感到焦虑,28.5%的人觉得失望。
& U$ B3 Z4 T8 ]: ?( u
7 @$ S& V4 ]- d0 U% l    “说它‘弃之可惜’,找工作还多少有点用。”郑莹莹说。
  j$ b" ?6 ~6 l' V  ^" Z9 Q8 w+ s  x
    本次调查显示,48.9%的人读研是为了“拿个文凭,提升身份”,45.2%的人“为了找个好工作”,明确表示是为了“做学问和研究”的仅占25.0%。* g1 c- |# w( a8 o
- i: [) P* |  _9 W
    但是研究生在找工作时的优势似乎正在减小。毕业于一所二流院校的赵春,“大学里一半的时间都用来准备考研”,终于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可不曾想硕士毕业,找工作还是“老大难”。- p; p# d) y$ b; ^: i
3 v8 _% H% T: c( J7 N# G1 E* u! J
    而在2001年本科毕业的林雍的同学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世界上的傻子有两种,一种智商低于60,一种在2001年上了研究生。“当年没考上研的同学,一个个进了IBM这样的跨国企业,等我们毕业,反而已经进不去了。”有人感慨道。
" k9 ~! f2 `: Q' s
7 v* w. w( e! V1 ~' O! H( s2 f2 r    也许能说明问题的一组数据是,从2001年到2004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就增加了2倍,从11万增加到33万。( P. b0 }" P+ g/ ]2 e' e9 n5 f$ g
2 Q' F3 B& X% k3 I& F# H
    “有人反思要不要考研,甚至放弃保研,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能冷静思考了。在读研这个问题上,以前多少有点盲目。”有受访者说。9 W5 }" ?( q( i: M$ D! Y; W$ g1 l

5 e' V5 D6 k* T; s    “在去复试的火车上,捡到俺现在的老婆,你说我读个研值不?太值了啊!”调查中,有参与者这样留言。一句调侃,却道出了很多人的态度:“值不值,关键看你要什么,每个人情况得具体分析。你读研,你同学没读,你毕业了,你同学已小有成就,你后悔吗?你能保证不读研,也会和你同学一样有成就吗?”这位受访者接着说。
1 g0 R* o4 K( \2 r
4 q8 @( m0 A7 _( [( `! r    “我喜欢读书,读书使人睿智。”长沙一所大学研二学生曾珊说,“读研是一个学力积淀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47.1%的人觉得读研是值得的。在已经工作的硕士中,有64.4%的人并不后悔读研。觉得读研充实、有趣的分别占到36.6%和15.8%。如果重新选择,32.6%的人还是会去读研。
  I# y" F& ~$ U, W1 `$ o4 }( L2 d
+ y7 d. M* `* Y$ P; I    调查中,有50.3%的人认同,读研或工作哪个更有优势,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
" f5 g3 H2 V) s1 ^  v: N4 }8 L& @0 Y$ d' ^* M$ V6 t6 m5 P7 P# u+ {
    “有的人适合工作不必读研;读研把握不好,也容易蹉跎时间,仅为混个文凭没意义。”有参与调查者说,“如果你仅仅是要一个文凭,其实可以考虑念在职研究生。”
" r* x2 w: {( r8 K! @# y+ R5 F2 _" C# w
    “对于一些行业,如投行、生物等,不读研,根本没法混。拿土木来说,想进设计院最低学历得是研究生,如果你只是小本,那只能下工地当民工。”一位参与调查者说。
; R5 C% ^: r* r6 Y/ p4 b& P3 M" j* O# Y7 b/ P: m; f+ P% T% I4 b0 r- {
    “女友还在学校读书”、“留恋校园网海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便宜的食宿”、“被老师爸妈忽悠了”……调查中参与者列出纷繁的读研理由证实了调查的结果——调查中,54.7%的人坦承,上学时并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17.9%的人不论读研还是找工作,当初的选择都有些盲目。. c0 _3 u( F" u2 N( Q9 q! e3 @
' s+ x$ k$ f7 v. }! @
    “根据自己的情况理性判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考研与工作的选择,才是明智的。”有受访者留言说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1: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生正在贬值,读研不值!

据中国青年报(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王迪余媛媛徐洁莹采写)/ e4 e0 \' l! N, T# x! _% |

3 D1 x0 G  R2 T/ w/ @调查: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同度正在降低
0 N3 G# n* ]8 b% D' ?$ j$ F" C
8 C* z# r6 b$ @& g6 D- _8 X  分析:贬值是因研究生质量“缩水”?
/ t7 l' z* K2 u* C/ O+ C$ D0 G- v: E
  如同一根持续了近十年的“大阳线”,突然折了腰。2007年全国考研报名仅有128.2万人,同比只增长了0.5%。而在过去数年里,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考研人数增长明显放缓,考研热正在降温。 9 F+ c5 x8 G  D& Q: `' K

/ o7 }' H3 i. V: |  新闻调查:研究生正在贬值…… 1 f) J+ E/ |, H. K8 g

1 \  J8 }) l, W  [% L. S% F  一年又一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于昨日落下帷幕。今年四川省有46065名考生报名参考,比去年减少了1163人,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减少。如同牛了三四年的股市,突然遭遇熊市,考研热的降温说明了什么?记者昨日走访了大量市民、企业、大学生及大学教授,发现“研究生”这个曾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3 X" j2 C1 E5 U) x4 R2 z4 y" ~! _- S) @5 `) e1 i" A
  市民:不再是高学历代表
4 H: \1 E$ F6 J3 u1 d+ c4 H) J& t4 q/ K  Q' j7 p
  记者昨日就研究生在市民心中的地位,随机采访了街头市民。“你没听说哇,现在研究生与白菜同价!”在城南冻青树菜市买菜的范先生摇摇头,“我不觉得研究生有啥子了不起的,绝对不是嫉妒心理,我身边有好多读了研的人,也不咋的!”采访中,与范先生持有一样态度的人还有很多。
/ x! g! G5 y6 \. ~( C
% W, W$ J/ U' p* m' |  接受记者采访的近百名市民普遍表示,随着社会上的研究生越来越多,认同度也大打折扣,如果说在十年前研究生的认同度为100%,那到如今可能只有40%左右。 / G8 j1 J. Z3 ~0 i; Q$ A: O
% T5 i$ T! u7 B$ x+ _& ]* x8 @( ]
  企业:跟本科生区别不大 # y) [( q6 z. o
; t8 m4 c) o; l5 X, M1 K
  “前几天,我们这里才走了一个研究生。”东风大桥某单位一办公室主任轻描淡写地说,前几年,单位特别引进了几名研究生,主要是来做科研。后来每年都要招聘两到三名研究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他们的能力并不见得很优秀。“在我们单位,研究生的待遇比本科生高,但如果研究生在做事中没有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我们宁可要一个本科生。”该主任坦言。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企业都期望员工文凭越高越好,但在现实工作中,录取和考核一个员工的优劣,主要还是看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增多,研究生与其他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
7 s  f8 D% l# S8 x, ?4 ]
3 m5 P! I& O+ V7 p& [  学生:能先工作就不读研
$ J$ w' k" R. C- @7 V1 |6 ^% ?2 }) }1 K7 y' d/ C
  四川大学财税系2003级的小杜,今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了该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小杜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决定放弃读研,先工作。小杜说,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找工作,但是现在有工作让自己做,读书可以向后推几年。小杜说,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用人单位也很重经验,所以她决定早点工作积攒经验。另外,读研一年8000元的费用也是让她放弃读研的原因之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小杜这样的情况还不少。西南石油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小谢也是因为想先工作,保研后主动放弃了读研资格。
2 X, g" v6 q& ?, i/ W  r6 ^4 g8 z, E' r& I) `- U
  扩招之惑 ' H! M1 P1 m& [4 Q0 a4 K
7 U% N6 s; D, J  V) F; I
  翻两番的“研”掉价了?
6 L+ x+ B% L4 m$ \) a7 N& J
- ?3 ~8 U8 z$ \1 |  “你以为老师都有两桶不同的水,给本科生浇一桶,给硕士生浇另外一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说,目前,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大同小异,很多学生都在重复听自己本科时已了解的知识,甚至还有那些早已熟悉的调侃。 3 d8 p  D" S2 v: Q, p3 E
- N' b" f% M, |# T
  从2000年起,硕士研究生开始大幅扩招,年增幅30%以上,2004年起增幅放缓,到2005年,扩招比例在15%左右。在研究生的数量上,中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几年来,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200万人飙升至2001年的460万人,翻了一番多,到如今几乎又翻了一番。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考研就成为了高校毕业生们的优先选择。 $ [. E$ z5 Q+ l+ {$ G

/ [1 \" u" ]+ @* y1 D  社会需求量研究生趋饱和 $ E5 w) {; ?- f4 a; t
3 K: x- r: m  S9 U( b3 d
  成都某高校硕士生导师李先生指出,一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比例的,从技工、民工、服务员到硕士、博士都适用这个原则。“物以稀为贵,如果一个岗位供应的人才太少,那么就是一个技工也可以很吃香。如果一个岗位供应的人才超过了需求,出现了人才剩余,那么即便是硕士生、博士生,其人才价值也会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硕士生的就业认同感下降,本科生读研热情降低、考研人数减少。” % C: `8 C& K. c  t# w# K
6 \: ?( F0 Y* R/ w& {
  大幅度扩招质量跟不上? & ]% q6 a& y/ \3 K

/ y; G8 n# O4 Y5 L4 _/ N' W$ E  研究生大量扩招,而高校师资却跟不上,这又出现了研究生质量缩水的情况。李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说,以前自己只带一两个研究生,近几年扩招后,他带的研究生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7个。如果研究生不努力与导师沟通,那一年之内是难得一见的,研究生很容易成为“没人管”的学生,学习质量“缩水”是必然的。
; p* T- v( t! k" T
$ o. V. S3 B4 O7 l# `8 V  就业之惑 - q3 d4 z2 T3 v7 e; Y/ V3 T" U

" _; E$ x. m2 g- l) P  为就业的“研”读亏了?
6 n0 Z% k, l& P4 m
4 {5 i6 j! X& y, E  3年前,很多本科生因为“就业恐惧”而选择了考研。但是3年之后,硕士学位拿到手,不少人却发现自己的境遇没有丝毫改变,就业仍旧不理想。   {; G  P, N! A5 {: M

+ R$ r0 j+ A8 b: z' X  避就业压力他们去考研 / l3 E6 R8 K( n' S

. M# V6 w5 e* F" a% ]5 T, D* Q) M  原本不愿意考研的学生,从就业市场回来以后,便一头扎进了“考研大军”。这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想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砝码。读完研究生就业一样难 % i/ m4 L  r/ n! J
# L+ p& X  w/ i7 A2 E# {5 G/ I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生的数量大大增多。正如当年高考扩招,导致本科文凭含金量下降一样,硕士文凭也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其中原因有二:首先,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更加精深,造成就业面狭窄。尤其是本科直接考上硕士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在用人单位看重工作经验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不利条件。其次,用人单位要聘用硕士生,就要付出比本科生更高的报酬,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所以在学历与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越来越理智,本科生能干的工作就尽量不用硕士生。
* y8 ]7 |8 @8 y% f9 n! Y+ n4 h! d9 Q$ }/ Q
  收费之惑
8 o; f' [! A* ]2 b0 b8 t: \' F6 Q# l: E
  全自费的“研”太贵了?
; l& a0 J5 p; V7 u$ V  q( l. a" a6 r, [, j
  读研自费,犹如一场“高投入”的风险投资,那些抱着为了更好就业心态的人,如果面对的产出是“不好就业”,“薪酬接近本科生”,他们还会考么? 1 f# x- E" `% i
- q0 q* Y8 Y/ q
  收费改革后读研划不着?
" C/ l* R) x, C+ e* N0 O8 R: [. `! p. s; H+ D
  据介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明年将在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在内的17所高校进行试点,进入这些高校的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对其中的优秀者以奖助学金的方式进行资助。这样一来,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研者必须慎重选择了。上海大学新闻专业的一位女同学原本一心备考,但得知收费改革的消息后,就不得不打消了念头。“家里实在没有钱再供我上学了,现在必须找工作。” $ i& s$ C" x7 z, i2 _* m

+ j0 j: D9 R4 I+ p* y% |0 l  w  读研自费,这使得考研犹如一项“高投入”的“风险投资”,但“产出”如何呢?“研究生也不好就业”、“研究生薪酬已接近本科生”等情况,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答案:在学历和“学力”、文凭和能力的较量中,最终胜出的必定是后者。考研从来不是规避就业风险的“温床”。 . I4 Z7 J. P; o
% b9 h2 {/ Q$ K1 `: R1 V7 y
  “高投入,低产出”的投资是谁也不会叫好的。 , H2 H( B, T1 G  f' p! B3 S

8 C7 b" I" _, N  ?8 h  }* ?; J  收费是其次促学生“研究” / z6 o8 G* P9 I" n

2 U0 ?$ ~4 r8 S$ |  i0 X  北大校长许智宏也表示,导致部分考生放弃的原因可能是误读了关于硕士研究生收费的种种说法。事实上,收费并不是改革的本质,改革是为了让现在读研的学生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论是当助教、助管,还是参与科研项目,学生都要目标明确且全情投入。 * q" E# J2 K/ F5 m! c6 {6 R( s

8 E5 ?( E$ G1 e  华东师大研招办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报考人数的增减由多种因素决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学校的投入将大大增加,优秀的学生可获得高于学费的奖助学金,所以对报考人数的增减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1 V2 s* u8 L/ Y& @# \# A
  V8 W2 i& T  B+ M
  高层吹风 $ @7 S& u( |* I# }5 b

/ v, S- V1 Q8 [4 N  教育部:考研趋向理性 ! l% g5 K2 E3 ?7 s) ]$ i5 Q( w* c6 b

5 w' h) v6 z( ]( y5 n7 ~  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在今年似乎没有进一步升温。2007年全国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报名人数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四川、上海等地甚至有所滑落。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说,考生群体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选择趋于理性。  E4 s/ m( m+ E5 D3 F& N- L1 {

/ C* S, \% n% F! P% p  这位负责人说,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之后再决定是否考研,持这种想法的学生在逐渐增加。考生群体开始冷静对待考研,和近年来相当一些高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不无关系。 4 Z4 s2 n. S" U% _4 e/ S9 Z

- A; q1 p) o) T% ^6 P% X+ B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考研者对地域、学校的选择也更加理性,扎堆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一窝蜂报考名校的现象在今年有所改变。 据新华社
$ {; E. a1 H/ `
5 _% Y1 K4 k5 c4 b$ j6 K  学生反馈
2 U: _# m0 p; v# o& r7 b0 F9 ^9 b
  考还是不考研究研究!
0 t7 u' L! f" }* `8 [1 N
+ e5 [( O* T' F' o' j* V& O  Q  就此现状,记者昨日就“明年还考不考研”这一问题采访了部分大学生。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即使研究生前途不明朗,明年也要继续考研,毕竟现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没有一个高学历作为敲门砖,其竞争力势必大打折扣。他们认为,既然提出一系列问题,自己在考研、读研的时候,也会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去补充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如果有可能则可以向博士发展。 9 d, i* E& W) C9 Y4 b' A
/ d" V  F- m6 V$ O- t1 l
  有一些大学生则明确表示,将会放弃考研,以尽快寻求一份好的工作为主要方向。放弃考研的同学们认为,还是先踏入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先,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边工作边读研也未尝不可。
% B' n. b0 q' Q9 r* K( g+ \3 |* x( o) p" m: o* O
  专家声音 2 _9 M" g% B, E6 T( a! B8 {
& ?$ F' W# l4 u7 x2 D% W! ~/ K
  下一步博士也会贬值?
. t7 g3 q; @3 `$ \3 h* I5 {. e; I1 K2 U' v  q9 u. U& h
  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纪大海认为,目前因为教育体制以及社会风气的使然,导致大量硕士研究生开始缩水,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博士也会不值钱的。他认为,如今研究生的迅速膨胀与师资的发展已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有的学校一个导师要带30—50名硕士研究生,这与中小学有何区别?而目前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多存在缺乏独立生存、创新、与人合作的能力,加之缺乏社会经验,一出校门,反而被本科生、甚至大专生甩在了后面。
; I7 q: E6 e$ H% i( j( ?6 M
9 \, h" w8 ]( O  纪大海认为,如何有效培养人才,如何处理扩招与导师发展的关系等等问题,都是教育部门应该思考的。同时,整个社会浮躁的风气也促使许多人对考研、读研抱以功利的态度,不踏实做学问,临到头也只能被社会淘汰。
2 g1 V3 \/ Z& _& r
% U4 u* F6 S- A* \% s( B# m& C, j  大学应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7 s& ^& c$ n! e+ @

  s- b5 ~9 m) ~* ?, b8 h,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教授认为,长期以来,社会上将学历与人才挂钩,而在大学本科全面扩招以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已逐渐把硕士看作比本科稍高一些的文凭,不把它作为一个研究型学位看待,这是大势所趋。他认为,是否是人才,是以个人水平为中心的时代已来临,单位的用人理念也更趋成熟。 3 _$ J- ~% H% K" F7 Z% q1 e# A: Z* q

) c3 c! y) E7 ]& U  Y" @9 B) l( M- p9 n  蔡教授建议说,可从学校、学位上将研究生教育区别开:首先,研究型大学不应盲目扩张;其次,培养研究生是培养高级应用复合型人才,其中又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区别对待,让真正适合做研究的人做研究,培养更多的人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 & \1 v3 `% C+ x
' x6 P# m, [3 b4 m) {  L/ a0 g4 r
  媒体评论
0 }& o$ p% N' X. L6 d3 f5 T5 @+ `- [3 b' B
  考研热降温:学历泡沫化破裂的前兆?
& v2 @! \4 ^) X. B0 P* t" _
1 J; i4 _7 z: k4 [  有关专家表示,考研热的“退烧”,从深层次上说,是市场之手对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馈和评价结果。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周叶中认为,考研热的“退烧”是我国学历“泡沫化”破裂,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归集约化、精英化的一个预兆。
" o" x) Z7 V$ {  H$ u: R
1 ~. G8 R! q/ w7 q* f/ F9 s& O  “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江老师说,我国的硕士生培养模式,正在从单纯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的效益型增长。 4 J# i+ F8 x6 w& S; q

& R9 H2 h# Z% c- ~( W7 X; P  近几年来,中专变大专(高职)、大专变本科、本科纷纷建设研究性大学,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生人数一路扩招,学校规模一个比一个大,但教育质量却没有得到保证。造成了阶段性的、假象性的高学历人才过剩,泡沫达到极致,大学生在大学生还不多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甚至出现了零薪水就业现象。
! w8 `. n8 \- J; i* q8 h& b% {5 E- t! h' [
  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扩招之后,一些高校开始主动放慢扩招步伐,甚至开始缩小招生规模。据了解,武汉大学从去年开始就已减少计划招生人数,从5200人减少到4700人左右,缩减比例将近10%;北京大学2007年计划招生3047人,比去年减少292人。而像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这些往年的招生大户,也都纷纷减少或者维持招生的人数,不再扩招。0 w/ |2 ^' A$ W* t
* |# J: z" ~( x! U$ H
据中国青年报(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王迪余媛媛徐洁莹采写) 9 C% p8 K6 J" K

; U" w3 I+ t  z8 Y7 w0 X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1: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研不值”的心态应反思

近日,《中国青年报》与某网站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结果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
* j% Y' A- X/ Z+ W5 a2 F2 I" I" E0 h; n# g
  笔者认为,超过五成研究生认为读研不值与他们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就业期待值偏高有关。当前,不仅专科生、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研究生就业也不容易。十几年寒窗苦读,还要花掉父母大笔血汗钱,结果就业如此艰难,研究生因此发出读书无用、知识贬值的感慨并不难理解。当然,笔者亦认为,五成以上学生认为读研不值实际上还暴露出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7 W7 t+ k9 ?2 Y) J) F9 P
) b1 O0 r) [5 i3 T  首先,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研究生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坊间流传的“专科生、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研究生抢本科生的饭碗”就是证明。 
3 S% _/ O- g7 ~7 s' ^3 B. v* p4 Q! h! y, D5 T3 D/ H* K
  其次,近年来,不少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研究生的数量是上去了,但是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高校一名导师带10多名或更多的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长期不见面。研究生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读研不仅学不到真本事,就业也十分困难,他们能不思考读研值不值的问题吗?
# \5 c, c6 E8 [
8 i; [7 ]1 T- e* v, G* e3 Q4 R4 Y/ J  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讨论读研值不值,不仅大学生自身要反思个人人生定位,调整就业期待值;同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思考长效对策,改良高等教育生态,成了十分迫切的事情。如果每一名公民都能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这样,既可以避免学历浪费,也可以扭转研究生读研不值的心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8-20 06:56 , Processed in 0.1113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