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86|回复: 0

学历与就业“倒挂”引发对研究生热潮的冷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8 09: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华网[/td][/tr]2008年01月05日 07:06:54 2 `" `" D4 ~1 v" \7 p: G) N% y
$ K: j9 [! @% G/ {& L& P( c

# x! |- \" x6 S) d6 z* ~   资料图片:2007年11月11日,研究生校园招聘“双选会”现场人潮涌动。当日,陕西2008届毕业研究生校园招聘“双选会”在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馆举行,高校、知名企业等2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近6000个工作岗位,吸引近万名研究生前来应聘。新华社发(袁景智 摄)
! w+ |3 A2 v6 `2 p
6 q( U) p1 h! d3 c1 T4 {    新华网长春1月4日电(记者刘毅非、褚晓亮)近日,各省区市教育厅相继公布了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许多省市首次出现了硕士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学历与就业的“倒挂”。这从一个侧面给曾经过热的研究生热潮敲响了警钟,也使人们得以更加理性地思考对于高学历的盲目崇拜。
' |& T, y8 P& E7 m( k9 i8 C% v% w* l. C( q+ A: f- W
    研究生报考和择业遭遇双重“寒流”  _  V# o! L+ M2 B$ s$ s

% c8 K6 _- a3 N" d4 x8 w8 Z    近日,吉林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该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8%,本科生为83%。同时,山西、广东等省都出现了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
& Q9 V$ Q% k( G3 r( h0 W' F
3 g2 C) E5 Z# i/ r    另据报道,山东薪酬网对山东省大学毕业生的一项薪酬调查显示,在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学历对薪酬的影响日趋降低,而综合能力才是决定毕业生薪酬的关键因素。11月发布的《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在用人单位看重的指标中,“学历”被排在“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学习成绩”“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之后位列第六……3 G" n' l/ V# D

: n4 ^' s8 `7 Z2 w    与研究生就业疲软的态势相对应,近两年来,研究生报考情况也出现了拐点,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率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明显放缓了脚步,四川、新疆等地的考研人数相继出现了近年来首次下降的情况。研究生报考、择业正在同时遭遇“寒流”。
: B7 D0 O7 K! `3 ?" n' N. l. Y6 R  A, l  M& r
  读研优先还是就业优先的两难选择
4 W* v* p# U+ ~! n$ o( @( M

% `+ H1 \; B4 A    就业与学历出现暂时的“倒挂”现象,这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影响的。读研还是找工作?成了一些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两难选择。
( s% M5 G' j9 G) S& r. _6 q3 x: m! B+ K6 {! z
    记者采访了10余名在读的研究生,多数表示考研的首要原因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东北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生王佳的工作至今还悬而未定,她说:“当初考研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可是现在看来,研究生整体的就业形势远不如预期的那么好。我现在经常劝学弟学妹们,如果条件比较理想就先工作,早点步入职场增加一些社会经验也许比直接读研更划算。”
  e& R% ^! H, `! J3 v3 g2 u
4 d$ H" A" b9 P8 G8 G" i" H    另外,“一心二用”的人也不在少数,大四学生李雪菲一边认真地准备考研,一边看见有好的单位来招聘也会去插上一脚。她说:“不能在一根绳上吊死啊,考研的最终目的也是找一个好工作,二者并不矛盾。如果现在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会放弃考研。”4 @; ?* K- ?# Y& E* n6 `

: N% u# D# [6 C: ^. w  以职业规划指引学历规划9 y3 t! y. P4 l8 I0 k

* m% N9 i8 O9 g1 b    对于目前部分省市出现的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吉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吕丽华认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矛盾确实使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但这并不表明高学历人才过剩了,而是说明学历观、就业观应该适时转变了。
7 z- I. I3 n' K6 G) M0 A% e- i. ^& ?* Y$ L
    吕丽华说,当前,研究生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大众教育就会有大众化的就业,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市场运作下,高级技工薪酬高于博士生,本科生重读高职院校等现象也时有耳闻,而工厂车间也不是高学历人才的“禁区”,这些都说明社会和用人单位开始正视“人才高消费”现象。读研已经不是找到“高级”或高薪工作的踏脚石,大学生们应该更加理性地认识学历和就业的关系。
* A& ]2 y: K; a' m! l& q  b
* H2 @% b; H5 e+ s  F/ d2 O% y    一些专家认为,当前,对研究生的含金量问题也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有些学校和院系,即使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也要扩招或者开设新的专业。一名导师带三四十名硕士研究生或者课程设置有缺陷的现象也有,这样的研究生读下来有多少含金量?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自然就会差一些,这就为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要使研究生增加就业率,更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更科学合理地安排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应成为当务之急。
8 Y% }& s4 d1 h: R6 I+ q% j/ {7 n. N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胡晓研说,对大学生来说,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关键是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和适合的工作,从而使其无论在就业还是深造的选择上更加理性。
: N5 g# _+ U5 H' a, I4 w! j% _, x' y1 E6 o2 t9 T- P* b
    胡晓研说,工作后回读研究生的现象每年都有。这一方面说明继续深造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在对学历的认识上更加务实,心态上更加成熟,目标性更强,学习效果会更好,读研的价值也就更大一些。这些都是在人生规划和职业、教育规划之初要考虑的问题。
9 W  f# x9 m& E' l, B, ~( a( [6 _3 ?" N( ]

" \# B9 [# r5 a% r6 C6 a! M: {5 ^3 }% W

3 @! H5 v  \' U! l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须多种措施与限制数量相配合
% s% O. C: Z1 i4 I$ X) u1 x# J  r7 K
6 j. _+ ~1 J- r! v% h& A8 t    日前,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对研究生招生数量进行明确限制。上海的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限制研究生招生数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除招生数量的原因之外在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中尚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多种措施与限制数量相配合。
3 O" j# n5 M1 J4 b

7 w) P6 C  g/ }% @1 |& A* W
: V; B- U; A9 b: Z0 x8 T    重庆 200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下降近一成 % b  I) V8 k% @8 @6 C. C

) r( h, G7 O( n1 L3 n* q, D+ y
0 {+ c; f8 S" \    记者近日从重庆市招办获悉,重庆市报考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22011名,较2007年下降9.48%。据悉,这是近年来重庆市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c3 Z8 B) C" D7 S

5 G2 I4 C) H# W. T    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弱化 “皇帝女儿也愁嫁”
$ {( l  M3 M6 p% T
; I* U$ b  c# z9 \  p
! @; ~- k2 I$ \2 o    近日,全国部分省市公布的2007年就业率数据显示,研究生初次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虽然本市尚无相关数据披露,但记者采访天津市多所高校发现,天津市高校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优势也正在迅速弱化。  N8 m3 b! e! n6 q. U  N$ A! e

6 x) }6 [2 i; A    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研究生优势不明显
6 h( a& \% f0 Q
1 k8 a. U. n0 L& `5 z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e% F9 L9 _9 }# x

$ K3 u+ U: T3 P0 u
- ], v& Q' {/ u$ `0 y% \+ u( d8 k& }; a5 t
    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一览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8-20 05:02 , Processed in 0.1385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