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37|回复: 0

南通方言的形成及其与官话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5 17: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徐铁生
来源:http://sdxk.nttc.edu.cn/sdxk/qkzx/99120.htm
(青年路3村21—306,南通226006)



    [摘 要]   南通方言是在古代江南吴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因受古海陵方言的影响逐渐向江淮话转化而形成,其特征有别于官话方言的共同语言特征。
      [关键词]   南通方言   泰如方言片   江淮官话  

      [中图分类号]H 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S07-005(1999)01-0122-03

      [收稿日期] 1999-10-13

      [作者简介] 徐铁生,男,1937年生,江苏海门人,高级工程师。

  

一、南通方言的形成

      讨论南通方言的形成,必须从南通地区的地理变迁和历史沿革谈起。

      今南通市海安县西部、如皋市西北部约在6500多年以前即已成陆。1973年8月在海安县西北沙岗公社青墩大队 (今沙岗乡青墩村)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同时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末期墓葬。1984年又在海安县隆政乡发现了吉家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一地区生息活动。根据文献记载,3000年前这一带属邗国。吴王夫差灭邗,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国语·吴语》)。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破郢城(今湖北江陵县东北),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了复国斗争。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安置于今海安县立发乡一带。《左传· 哀公十二年》:“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说的就是公元前483年秋天鲁国国君鲁哀公和卫国国君卫出公 、宋国大夫皇瑗在吴国的郧地,即今海安县立发乡商谈鲁、卫、宋3国结盟的事。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都城北迁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大举向北移民。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都有一部分人散落到海陵(当时称海阳)一带,他们将吴越方言带到这里,并逐渐形成最初的海陵方言——原始海陵方言。至三国时期,曹操“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十余万,皆东渡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属于广陵郡的海陵居民亦随之内移,原始海陵话不复存在。西晋末,永嘉丧乱,北方地区人口避战乱大举南迁, 至东晋、南朝三百年间陆续迁至今长江下游皖南、苏北、赣北、赣中一带的江南地区。《晋书· 王导传》说:“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见移民之多。当时安置移民,建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按移民来源地分别管理。按文献记载,其时海陵一带人口猛增几十倍。从北方流落到海陵一带的居民与当地的居民融合,产生了新的海陵方言、以后又陆续分化形成了今天的泰如片诸方言;安置在今赣北、赣中的北方人与当地居民长期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赣语诸方言。以后,赣人又南迁赣东南、闽西、两广、四川等地,形成了今天的客家人。泰如片江淮官话、赣语和客家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古浊塞音和塞擦音不分平仄声而多读送气清辅音。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这些方言都是在自西晋末南迁的北方人的方言基础上形成的缘故。很可能这些南迁的北方人所说的方言,其浊音是一种送气的音,后来浊音清化,但仍然保留了送气的特点。客家话和一部分赣语方言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古次浊音声母上声字读阴平调,这也正是大多数泰如片江淮官话方言(除南通方言和如东方言)的一个特点。例如,“动/通”、“弟/梯”、“在/猜”、“竖/殊”、“舅/丘”、“跪/亏”、“市/诗”、“祀/丝”、“痔/痴“、“被/披”、“待/胎”,等等,在这些方言中大多读音完全相同。这说明,泰如片方言和赣语、客家话都可能具有同样的来源。而南通方言跟古海陵方言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大约从六朝梁代前期(公元502-530年)起,长江口上出现了一块较大的沙洲——壶豆洲(又作胡逗洲)。梁太清六年(公元552年),乱将侯景兵败而曾企图占据此洲,后为王僧辨军人所获。胡逗洲,隋属海陵。唐初,胡逗洲为盐亭场,属扬州广陵郡。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不久,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狼山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也就成为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了。日本大友皇子之孙真人元开所作《大唐和上东征记》就记述了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发自崇福寺,至扬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的事。根据文献记载,唐时的胡逗洲已是一块东西80里、南北35里的大沙洲(按:唐制1里约合0.56公里)。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另一个沙洲——南布洲连成一片,整个沙洲的范围向东扩展到了大致今海门市包场镇一带。根据文献记载,六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时,壶豆洲上即有流人煮盐为业。《太平寰宇记》亦有胡逗洲“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的记载。所谓流人,大抵即指流放人犯。初期的流人可能多来自扬州属地,后属常州管辖,流人则大概多来自江南常州,即今常州、武进、宜兴、无锡、锡山、江阴一带。因此,唐时的胡逗洲方言当是古代常州一带的方言与早期流人的方言融合形成的一种古吴语。我们说胡逗洲方言是吴语还可以从与胡逗洲相邻、同为古代犯人流放地的另一个长江口上沙洲——东布洲上的方言的演变历史得到启示。东布洲方言虽历经千年,演变发展成为今天启东市和海门市北部、通州市东部通行的通东方言,依然保持着吴语的本色,其为吴语当无庸置疑,那末,胡逗洲方言是吴语应该也是无庸置疑的了。只是后来由于胡逗洲与大陆较早地涨接,方言受海陵话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古江淮方言;而东布洲(海门岛),直至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始与通州东南境涨接,方言始终保持着吴语的特点。我们在前面说过,南通方言是一种具有许多吴语特点的官话,这是由于南通方言源于古吴语的缘故。当古胡逗洲方言向江淮方言过渡时,原有的一些吴语语言特征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南通方言、通东方言和南通市境内的另一种吴语——金沙方言有许多共同的、其他方言没有的词儿,这些词儿很可能即来源于古代常州一带的吴语方言。经过千百年来的变迁,这些词儿在现代江南吴语中已很少使用,有的甚至已经完全消失,而在今天的南通方言和通东方言、金沙方言中却被保留了下来。根据《通州志》和《资治通鉴·后梁纪》记载:唐末军阀割据,姚存制据胡逗、东布二洲,为东洲镇遏使。存制卒,其子姚廷?代之,为东洲静海军使。大约即在此前后,胡逗洲与北岸砂嘴涨接。公元919年四月,吴越王钱?以其子、节度副使传?为诸军都指挥使,率战舰五百艘,自东洲击吴。吴遣将拒之。两军战于狼山江。吴兵大败,静海陷,姚廷?被俘。同年七月,钱传?将兵三万攻吴之常州,为吴将徐温帅诸将拒之,右雄武统军陈璋以水军下海门(按:即东洲),吴越兵乱,遂大败,静海城复归吴国。同年八月,吴与吴越议和,交换俘虏,姚廷?放回,但他原来的官职已由其子姚彦洪来担任了。大概即从此时起,东洲、静海也就改属淮南海陵郡(治今泰州市)管辖。公元937年南唐代吴,立静海都镇制置院,姚彦洪成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公元956年二月,后周军队入淮南,姚彦洪便带着家属、军士等一万多人离开静海投奔吴越去了(《资治通鉴·后周纪》、《十六国春秋》)。姚氏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军士亦多吴兴子弟,姚氏家族统治长江口上岛屿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军队和家属人数有万人之多,因此,古吴兴方言必定对当时洲上的方言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吴兴、常州两地毗连,方言大体相近,因此,岛上方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五年(公元958年),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旋改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岛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海陵郡管辖,静海人与江南人的交往日减,而与江北海陵,尤其是与其毗连的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也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有的甚至定居这里。海陵,作为这一带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方言自然也成了这一带的优势方言,因而对静海方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了静海方言由吴语向江淮话的转化。到了元初,续有北方犯人流放到通州。近代,又有许多客商从不同的地方来到通州经商,最后定居通州。这也可能对通州方言,即今天的南通方言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南通方言形成的大致情况。

南通方言与官话的关系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 ,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官话方言比较带普遍性的语言特征是: (1)古次浊音(全浊音)声母平声字,逢塞音、塞擦音读送气清声母;仄声字读不送气清声母;(2)声调数目比较少,以4-5个最多;(3)只有韵尾-n和-ng,没有-m和-p、-t、-k。这些普遍性的语音特征长期以来为语言学界所认同。但是,1957年,笔者首先在一篇题为《略谈江苏南通专区方言的声母》的文章(《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5辑)中对南通方言的归属提出了质疑,指出:官话方言古次浊音声母平声字,逢塞音和塞擦音读送气清声母,仄声字读不送气清声母;而南通方言不分平仄声均读送气清音,具有客家方言的特点。古代浊音声母的演变是方言分区的最主要的语言特征 ,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南通方言不同于一般官话,且声调多达7个,也不符合官话方言声调数目比较少的特点。此外,同一方言区说不同方言的人之间通话困难与否,虽然不是方言分区的必要的条件,但是也并非无足轻重。官话方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同一方言区的人之间通话一般不会有多大困难,而南通方言则不然,不但北方人听不懂,就连如皋人也往往听不懂。如皋话是公认的江淮官话,而如皋与南通话通行区(通州市西部)毗连,两地的人通话尚且困难,其他官话地区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既然如此,就不能将南通方言归入官话范畴,因此,应将南通方言从官话中分出,建立一个独立的方言区。

      现在看来,我对南通方言划归江淮官话提出的质疑亦并非毫无道理。随着50年代全国大规模方言调查工作的开展和《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等综合方言调查报告的出版,一些过去并未认识的方言开始被人们所注意。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已经注意到苏北地区包括泰州方言、泰县方言(即姜堰方言)、泰兴方言、兴化方言、东台方言、大丰方言、海安方言、如皋方言、如东方言和南通方言等方言在内的方言与作为江淮官话代表方言的扬州方言比较,有明显的差异,第一次对江苏省范围内的江淮官话方言进行了分区。上述方言列为一区,称为第三区。1985年,贺巍在《方言》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的文章,将泰州、泰县(今姜堰)、泰兴、兴化、东台、大丰、海安、如皋、如东和南通等地的方言列为江淮官话的一个方言片,称之为泰如片。其共同的特征是:(1)古全浊塞音和塞擦音仄声字大部分读送气清辅音;(2)入声分阴入调和阳入调两个声调。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即根据这篇文章的观点绘制了有关江淮官话的方言地图。

      泰如片的名称是以泰州和如皋两个地名的首字结合而命名的。1988年,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提出将其改称通泰片的主张。因为它东起南通,西至泰州,较之泰如片的名称更为贴切。这个方言片的各方言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其中的南通方言和如东方言,由于声调多达7个,完全具备了单独列为一个片的条件,因此,有人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土语群——南通土语群。1958年出版的《南通人怎样学习普通话》一书即将这两种方言一并阐述。1988年,张建民先生提出将泰如片方言划分为两个方言小片:海陵小片和通州小片 。他将南通方言列入通州小片,其他方言由于差异不大而列为另一个小片:海陵小片(《论苏北三泰方言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笔者认为,尽管如东方言与其他同片的方言(除南通方言)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语言特征,但其去声分阴、阳,声调多达7个,与南通方言同为声调最多的两种官话,而古声调的演变恰恰是方言划片的主要依据,因此,似应将其列为单独的方言小片,可根据如东的古名扶海洲之名称之为扶海小片。

      1997年,在我国青岛召开的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美国新泽西洲utgers大学汉学家Richard VanNess Simmons(史皓元)教授发表了题为《南通方言、杭州话跟吴语的比较》的论文,作者以16条分类准则对南通方言、杭州话跟典型的吴语苏州话和道地的官话方言河北省昌黎方言 ,以及江淮官话姜堰方言等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南通方言是官话方言的结论。他将南通方言称之为“最像吴语的一个官话方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鲍明炜教授则将南通方言称之为“变了形的江淮官话”。  

      南通方言是官话,这在语言学界几乎已成为定论,但是,人们在讨论它的归属时几乎无一不避谈官话方言的普遍的语言特征,以及南通方言之所以归属官话方言的依据;也没有人提过对官话方言共同的语言特征作修订的建议。除非我们对现有的标准作出一定的修订,否则,将南通方言归之于官话,总不免有牵强之感。但是,对现有的官话标准作一定的修订,使之完全适合于南通方言以及现在称之为泰如片江淮官话的诸方言的划片,又无异于削足适履。我们将南通方言看作是一种官话,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我们目前的认识只能如此。  

                            [责任编辑   黄毓任]

                            [责任校对   徐乃为]

  

Formation of Nan Tong Regional Dialec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andarin

By Xu Tiesheng

[Abstract]  Nan Tong regional dialect takes its present form by basing on the ancient Wu dialect(of which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is the Shanghai dialect) and being influenced by Hailing regional dialect(of Taizhou) amd tending to liken itself to Jiang-Huai dialect in a gradual manner, whose features are distinct from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regional dialects characteristic of Mandarin.

[Key words]  Nan Tong regional dialect    Tai-Ru regional dialect       Jiang-Huai  Mandarin

 

<<返回页首 (全文完)   
下一篇文章>>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关于苏东学刊电子网站| 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雨天工作室版权所有(服务热线:0513-5239903)

Copyright@2000RainyWorkshop, All Rights Reserve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07:24 , Processed in 0.0632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