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29|回复: 0

复兴方言,谁在行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 15: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毛俊玉  来源: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503

      版主按:《文化月刊》2010年第10期发表了毛俊玉的《拿什么拯救你,方言?》一文。作者曾把该文原稿的电子版寄给我,我跟他说好等他的文章正式发表后再把它贴出来,所以现在把原稿贴在这里。原稿比正式表稿更详细一些。在同一期杂志上,还刊登了王天挺的《方言是城市的气质》一文,开头写到:“《新周刊》的执行总编封新城说过,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7月11日,一批广州本地“80后”在广州人民公园,以“快闪”方式齐唱3首粤语歌,然后迅速消失,以此让更多人关注粤语和广州文化。当天,很多老广州人都加入了合唱。广州电视台主播王燕连发微博:“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是广州人都要撑粤语。”

事情还未就此结束,7月25日下午,广州市海珠区江南西地铁口发生千人聚会“保卫粤语”事件,参与者多为青年人。不少人高擎标语表明“捍卫粤语”。一场始料未及的粤语“保卫战”就此打响。

粤语“保卫战”

     “粤语沦陷,广州TV将出现‘天坑’。被消失的方言后面必定是被弱势化的文化。”2010年6月,广州传媒人陈扬发出疾呼。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州地区兴起了一场粤语保卫战。岌岌可危的粤语令相关人士忧心忡忡。“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的伤感句式频频见诸报端与网络。

      这次普通话与粤语之争波及范围之广,论争热度之高,用广州市政协一位官员的话来说,几乎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建议或者提案。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也没有想到,因为这份建议,他会成为网友搜索的对象,并且被冠以“碎粤神偷”的称号。

     争论源自广州市政协的一份提案。2010年7月5日,广州市政协常务委员会提交书面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以适应今年11月来广州参加亚运会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对语言环境的需要。但是广州市政协此前所作书面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对增加普通话播音时间的建议,支持者占20%,反对者80%。

      这一提案烧热“粤普之争”。尽管事后广州市政协作出解释,提案建议在综合频道和主要频道的主要时段改为普通话播音。但是不少“愤怒”的广州人认为这一做法意味着扼杀广州方言,甚至割裂岭南文化的延续。经过传媒人的疾呼和媒体的炒作,一个小小的提案引发了一场始料未及的“粤语保卫战”。

     22年前,作为毗邻港澳的特殊地区,当时的广电部批准广州电视台用粤语播音。据了解,现在广州电视台拥有8个频道,但作为主频道的综合频道除15分钟含广告的普通话新闻和中国城市报道栏目外,没有普通话节目。广东电视台下属的“广东卫视”“珠江频道”“体育频道”“公共频道”4个台,除了“广东卫视”里的栏目采用普通话主持外,其余3个台均是粤语频道。此外,2004年7月28日启播的南方电视台粤语频道,是全国第一个粤语卫星频道,也是全国唯一获准上星的地方方言电视频道。

      广州是方言文化最浓厚的地方。《方言》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所研究员麦耘对本刊记者说:“我倒不认为有‘沦陷’之虞。目前在中国各大方言中,除北方话以外,粤语是最活跃的。”

     粤语为现代汉语方言八大方言之一,同时也是海外华人世界的主要语言。广州话口音是国际公认的粤语标准音,国际上大部分编订的粤语字典均以广州音为准。在澳大利亚,粤语是除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之外的第四大语言,在美国是英语、西班牙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围绕粤语文化形成了一个强大经济圈。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撑着粤以及我国港澳地区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广州市市委副书记苏志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外地人积极学说粤语,本地人用普通话对外交流,在这个城市当中已经成为常态。

     所谓粤语岌岌可危,体现了粤语文化圈内人的情感焦虑。普粤之争的实质是对文化保护的担忧。岭南文化消失与变异,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冲突,这些观点都是这次普粤之争的热点话题。“力撑粤语的后面,是对传统文化遗失的痛心。”岭南建筑、戏曲音乐、园林、饮食文化逐渐淡出生活,岭南画派、岭南工艺美术、岭南盆景等也渐渐失去了传承。

     一份有待商榷的提案引发了一场粤语保卫战。广州人捍卫粤语的举动也反映出了方言的境遇。与还算强势的粤语相比,我国其他各地的方言显得更加弱势。抛开普粤之争的纷纷扰扰,怎样对待和保护我们的方言遗产,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与思考。

方言承载多元地域文化

     “当我们听到罗大佑、龙应台的娓娓道来,听到梁文道文人气的粤式普通话,听到张国荣的《风再起时》和Beyond的《光辉岁月》,听到麦兜在说‘椰林树影、水清沙幼’,我们会为中国拥有如此出色和有趣的地方语言而由衷高兴。”(庄礼伟:《港台话和河南话、葛优的话没任何区别》,人民网文化频道,2005年10月20日)

     “当年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绎《龙船调》,当她用湖北方言唱到‘哪个来推我嘛’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蔡尚伟、王淑萍:《关于方言节目的“一方之言”》,人民网,2005年11月3日)

     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有学者指出,它们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也许并不亚于敦煌洞窟的壁画和写经。“腔调各异的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方言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朴素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起源于苏州,所以演出均操吴语……

     方言是文学叙述的独特方式。方言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创作视角和地域文化。《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在古典名著《红楼梦》、《儒林外史》里也出现了许多南京方言;正是北京方言衬托出了老舍文学作品的京味十足。

     我国方言种类繁多。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曹志耘认为,汉语方言是构成我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汉语方言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方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方言资源大国。(曹志耘:《关于建设汉语方言博物馆的设想》,《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

      然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古老的方言正呈现出逐渐式微的态势,方言所承载的民间文化正遭受现代化冲击。

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每一种语言的消亡必将导致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与生态知识的消亡,这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是说。埃及的历史为人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埃及语为阿拉伯语取代后,世人虽然还可以瞻仰金字塔、卢克索神庙,但是在埃及语基础上产生埃及文化的能动过程却随其语言的消失而永久逝去。

     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蔡尚伟认为,方言消失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如同扬子鳄等稀有动物的灭绝会造成生物链的断裂一样,方言的消失也会使世界上的语音种类越来越少,直到单一趋同化。

     抢救日渐衰微的汉语方言成为学者们的重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潘悟云和复旦大学游汝杰教授都是方言学界的资深学者。他们表示,人们正是通过语言思维方式创造了千差万别、绚烂多彩的文化。这些文化形式与语言形式相互依存。唐诗译成白话诗,尽管内容尽善尽美,但韵味几乎无存。语言的旋律,更是直接影响到各地民歌,曲艺、戏曲的形成。莫说苏州评弹、越剧、粤剧,改用普通话演唱,会失去原味,单是京剧中的韵白改成京白,也逊色不少。文化的多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多元。各地方言一旦消失,这些艺术瑰宝迟早都会枯萎。

     今年2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曹志耘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的语言学研究之惑》。文中讲到,因为专业缘故,他需要不断地走进社会基层,走到老百姓当中去,去观察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声音。他对我国许多地方传统方言的急剧衰亡有深切的体会,“当代中国的方言现状太严峻了,太被漠视和冷落了。”这正是他的困惑所在。走过田野方言文化网是曹志耘创办的公益网站。他创办这样一个网站的宗旨是宣传、普及有关汉语方言与中国地域文化的知识,加强人们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促进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为实现“和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而努力。有网友把他的网站比作“茶馆”,有热烈也有冷清,而他更愿意把“走过田野方言文化网”比作“凉亭”。

    “抢救日渐衰微中的汉语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学者们发出的疾呼。如果不是广州地区普粤之争引发了大家对方言的关注,他们的声音注定仍旧微弱。

善待方言

     “方言是母语,需要伟大的复兴。”2009年,南开大学人文学者裴钰在内地率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年10月29日,他到商务印书馆参加了一个有关语言文字的出版座谈会,向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直面设立“方言保护日”。

     裴钰认为,方言是我们的母语,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血脉,没有复兴的方言母语,就没有复兴的传统文艺。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善待方言。广州地区的普粤之争促使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再被重复。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对待方言不能以俯视的态度一刀切,要因时因地调整语言政策。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潘悟云教授和复旦大学游汝杰教授指出,多年来推普这一政策背景导致的思维惯性蒙蔽了人们的慧眼,使得一些人对方言加以排斥,甚至歧视。在一些场所会看到“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的标语。说普通话只是对现代中国人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评判文明与否的标准。“普通话”与“文明人”没有必然联系。(潘悟云、游汝杰、麦耕、钱乃荣、张洪明、孔江平:《抢救日渐衰微的汉语方言》,《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3日)

      在公共场合提倡说普通话,是出于语言交际的需要。在私下场合,则要鼓励说方言。有人说,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优势。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潘悟云等学者建议,各地语委与教育部门能够组织方言学专家制定方言规范,并通过学校的方言课加以落实。电视台在规定时间应有一定比例的方言节目。出版社要重视方言词典、方言俗语集及其他有关方言文化书籍的出版。

     虽然围绕方言节目的争议不断,但是全国各地方言类节目却遍地开花。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湖北经视《经视故事会》等方言类节目深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虽然个别方言节目走向了低俗,“方言在流行文化里被沦为搞笑工具”。但是部分方言节目正在努力挖掘本地的民间文化,主动承担了保护本地文化的责任。比如,苏州电视台正是本着振兴苏州话的目的而推出方言类节目《故事会》。

      方言出现在影视剧作品中同样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方言对白几乎贯穿全剧;《武林外传》融入了各地方言;电影《花样年华》涉及大量上海方言……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蔡尚伟指出,当人们被纯普通话形成的“高雅”的意义世界所淹没,对以普通话所编织的话语空间反应迟钝的时候,方言的所谓“土气”“粗陋”,给人们带来了返璞归真的新鲜感,填充着普通话话语世界留下的某些意义空白。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馆长史灿方表示,保护方言最好的方式是提供使用的环境,允许开通方言频道或方言节目不失为是一个良策。广播影视媒体,由于它的受众的广泛性以及影响力,对于语言的传播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普通话是如此,对方言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给外国人开设一档外语节目,却不能给本土的百姓送一档属于他们自己的方言的节目,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通的。

     近年来,史灿方从法律层面思考方言保护的现状。“法律不但允许方言存在,而且在非正式场合均可以自由使用方言。”他说:“我国对方言的保护在宪法和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国家对于公民方言权的保护,不只是体现在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同时还应为公民使用和发展方言创造良好的条件。”(史灿方:《从法律角度保护方言》,《方言》2010年第3期)

把方言放进博物馆

     200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曾指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如何保存汉语方言?2002年,有政协委员提议建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这启发了北京语言大学研究所所长曹志耘,他建议建立汉语方言博物馆。他说,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可长久保存使用的汉语方言博物馆,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汉语方言博物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曹志耘设想的汉语方言博物馆包括三大板块:方言和方言文化展示、方言语料保存和收集、方言研究。在这样一座博物馆,既能读到用方言创作的文艺作品、体验方言民俗活动,也能通过图片了解到用方言命名的具有地方特色、濒临灭绝或已经消失的事物。曹志耘认为,建立汉语方言博物馆是时代的需要,是民意的需要,势在必行。(曹志耘:《关于建设汉语方言博物馆的设想》,《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

     早在两年前,中国的语言政策已经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2008年,教育部推出“中国有声语言数据库”建设计划,正式提出了抢救、保存衰危的语言及方言,并向社会提供语言资源和口头文化资源服务的口号。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当前,负载中国文化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变化很快,有些濒临消亡,必须通过现代录音录像技术,保存当今的汉语方言,保存少数民族语言。”

      2010年3月,中国有声语言数据库建设在江苏省完成首批试点验收。江苏采用了“叫当地人讲故事”的方式保留方言语料。当地政府发动人民群众自荐参加,针对专家设置的话题讲故事,内容涉及婚丧嫁娶、当地历史发展、评弹文化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了不少老百姓踊跃参加,争当讲故事的人。

       2010年3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语委2010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李宇明指出,“国家电子语言地图”的建设从理想状态上应做到“一县一点”,这意味着全国4000多个县级单位加上地方语言状况比较复杂的地区,可能需要布设1万个点。根据江苏的试点,每地调查4人,调查长度是每人1.5小时到2小时,然后,再录入数据库,最后,汇聚的信息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今后,国家将在各地建设的基础上规范标准,统一建库,同时借用各地博物馆和网络进行传播。

      目前,曹志耘正致力于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他说,在物色调查人员时,有的省甚至连一个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都找不出来。伴随着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立,中国有望于10年内建成“国家电子语言地图”,由此可以了解各地民众的方言、民族语言、习俗及文化,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有一种美,没有华丽的外观,但是一旦失去你才会倍感它的珍贵;有一种情感看似落伍,当你一旦缺失,才发现心灵的荒芜;有一种文化看似粗鄙,当你一旦丢失,才会发现自己成了精神的无根遗民!”一位网友针对方言文化的消失道出了心声。南开大学人文学者裴钰说,语言不是工具,不是“用”的,而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拿出真诚的心去“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3:38 , Processed in 0.0981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