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08|回复: 0

透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纪录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9 02: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孙剑英
来源:西部电视

--------------------------------------------------------------------------------

  今年,我很荣幸地作为评委参加了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纪录片的评选工作,我也多次参加过国际国内的纪录片的评奖,深刻地体会到:能够经受住时间流逝的考验而在观众记忆里永恒的纪录片、能够改变或推动社会进步的纪录片才是上乘佳作。欣喜之后,引发出冷静的反思,继而总结出与参评结果相关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的得与失。我把这些感悟作为与同行们的交流与切磋,热切地期待着我们这支纪录片创作队伍,能制作出更多不负时代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好作品。

"精品纪录片"以新颖、独特、制作精良成为佳作。

  这次全国各地视协送来参评的长篇纪录片中,有许多优秀的节目,我挑选了几部以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独特、新颖、有创意、有突破、制作精良而获得评委好评的优秀作品,简略地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在创作上成功之处的鉴赏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感悟。

  (一)人文类纪录片《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人文类"纪录片属中外纪录片创作的一大主流类题材的类型。每年,国际上都举办数个规模不等的此类专项评奖活动,其中,有全球性的、有区域性的、有国家性的;主办机构有电视行业、影视杂志、学术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有政府出资举办、有基金会扶持、有市场赞助的等等。总之,国际上的影视及教育、研究机构都非常重视这类节目的制作,纪录已经消失、正在消失或现存的、发展的人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工作者共同的职责和兴趣所在。而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人文类"纪录片一直是电视观众喜爱的一类节目,因此,也是许多电视制作者关注的题材。但是,因为此类
节目的文化内涵丰富,要将科学性、知识性与观众的收视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做出真正让学术界、知识界的专业人士及普通观众都能肯定和喜爱的精品,对制作者本身的专业素质是一种挑战和检验。正因为制作这类题材的节目难度较大,因此,一般文化专业知识受限的制作者是不敢轻易涉及这类题材的摄制,而仅是文化素质高但又不善于用电视艺术的功力去驾驭和表现这类题材的制作人也同样制作不出雅俗共赏的佳作。因此,每年国内的参评节目中,"人文类"纪录片的数量大大少于"社会类"纪录片,让众评委都称道的精品更是难得一见。
  而在本届参评的13部"人文类"长纪录片中,终于出现了一部让所有评委眼睛一亮,在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之中看完的60分钟长度的纪录片。本来容易枯燥乏味的史前考古内容却因创作者高明的艺术手法让久经沙场、不轻易动心的评委们全都饶有兴趣地被该片导演牵着鼻子走了一回,75部参评的长片在两轮淘汰制的评选看片过程中,这是唯一一部没有任何评委提议中途停看和没有任何异议的节目,这就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余立军编导的"人文类"纪录片《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我认为,该片是近几年来国内生产的同类纪录片中的经典作品和"范文式"的作品,它带给我惊喜和鼓舞,它证明了中国影视机构的导演也能制作出高水准的、完全与国际优秀水准接轨?quot;人文类"纪录片,这是一种进步和希望,实在是可喜可贺。
  《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在创作上的成功可从多方面去论证和肯定,现只选择其艺术表现手法中最成功之处略作介绍。
  1、叙事方式构思极其精心巧妙,竭力营造戏剧化氛围,"悬念"手法贯穿始终。一般的导演可能会在节目的开始使用"悬念"的叙事手法,而本片导演采用了在全片的各个叙事段落中步步紧扣"悬念",再"解秘"手法环环相联作回应而引人入胜,就像看一部福尔摩斯侦探片,不断提出的各种"疑问"和紧密配合的"破疑",牢牢地抓住了观众追求新鲜、猎奇、冒险、探究?quot;娱乐"心理,使你不知不觉在导演埋伏的艺术"圈套"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该片运用戏剧性手法在"人文类"纪录片中成功地引入了娱乐化理念,将知识性、科学性、严肃性强的"人文片"做得趣味性、艺术性极强,能将"一不留神"就掉进索然无味"陷阱"中的考古题材拍得如此精彩、好看,真是足以显示导演的艺术功力和对观众负责的"用心良苦"。
  2、生动、活泼、丰富的叙事表现手法在同类节目中有所突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表现形式和手法是为内容服务的,编导选择什么表现手法应取决于内容需要,尽可能以电视艺术的多种元素构成表达方法来讲述故事,目的只有一个,最大可能地将电视观众的眼睛吸引住,让他们的感官及心灵、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但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电视纪录片,虽然题材、内容极好,但因为叙事的表达方式选择的不妥当,使其节目成为失败之作,给制作者留下诸多遗憾。关于叙事表现手法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及现象在目前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界还较为普遍(包括本届参评节目)。因此,我对《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在叙事手法上的成功表现尤为欣喜和推崇。
  编导为他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选择了"最佳"的叙事表述方式,他是一名优秀的编导。黄河边上的"喇家遗址的考古挖掘"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本片编导从零散的考古事件中整理出了"尸骸"成因这条线索,将《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拍摄内容的侧重点确定在探索遗址上"古人尸骸"的形成原因,而不是考古本身。这就显示了编导在叙事定位上的高明:第一,他找到了容易表现、容易引起观众兴趣的最佳视角和切入点,回避了以往同类题材在纪录片创作中容易产生的诸多问题及不良后果;第二,全片叙事主线集中、清晰、明了,自始至终是围绕"尸骸"的成因这条主线来讲述故事,便于作者表现;第三,表述方式灵活多样也是该片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并证明了编导具有优秀的艺术才能。
  遗址的发掘是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摄制组去拍摄时,大部分挖掘点已经回填(这也是其他同行在拍摄同类题材面临过的难点)。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编导采用了四种主要的叙事表现方式:第一,用"现在进行式"对2002年现场挖掘作真实纪录;第二,用适当的"真实再现"方式,表现"过去式
"的故事;第三,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将许多现在的挖掘镜头用于过去的讲述;第四,用了大量的动画来将"过去"和"现在"做了相关联的生动的、鲜活的表现。上述多种表现方式有机融合的叙事方法为该片的内容讲述能牢牢吸引观众达到最佳收视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3、"动画"特技成为一种主要的叙事方法在同类节目中有突破。"动画"特技较多地运用并成为"过去式"叙事方法中主要表现手法,为该片的成功提供了又一有利元素。尤其是"动画"特技中采用了"电脑美术白描"的手法,将史前埋入黄土中难以辩认的零散而不成形的尸骨残骸用"白描"速写变成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用动画艺术手法将死人拍"活"了,从而加强了事件的感染力、震撼力、冲击力、说服力和故事性、真实性、生动性等戏剧化效果。
  将"动画"特技较大量地作为"人文片"的表述方式,在以往国内同类题材的创作中很少见,尤其是电视台在制作该类节目时很少采用此种手法。也许,这与科教电影厂在这些方面具有较电视台更为专业的理念、人才和技术分不开吧。我认为:电影编导在"人文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节目制作中确实较有优势。他们的专业理念、专业精神、专业素质、专业技术值得电视同行学习、借鉴并与之合作。
  (二)社会类纪录片《老镜子》的新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社会类纪录片历年来在国内评奖的来稿数量都占有较大比例,在本届的75部参评片中,可划归为社会类的纪录片约占58部,占总比例的大约四分之三。这一类节目按中国的国情和创作特征还可细分为:政论类、系列片类、人物类、社会生活类等。
  在社会类纪录片中专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报道类的有25部纪录片,其中也出现了一部让众评委拍手叫好、给人以启迪与联想的纪录片《老镜子》。虽说这是一部传统题材并带有较浓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的社会生活类纪录片,但创作者在题材、内容和叙事方法上都比同类节目有所突破和创新,构思和视角独特、新颖、巧妙。本片通过93岁高龄的革命老人池煜华所珍藏的一面老镜子,讲述了这位红军烈士的家属等待自己丈夫七十年的爱情故事。七十年前,红军领导干部李才莲告别了刚刚新婚才3天的妻子随军北上,临行前他倾其所有买了一面镜子送给妻子,留作纪念。可不久,李才莲被叛徒杀害,而池煜华却始终不相信丈夫的牺牲,她天天在等。七十年后的今天,老人所在的江西省兴国县山歌剧团要把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搬上舞台,于是,围绕老人的老故事又发生了新故事。在此,就印象最深的几点创作特色谈谈看法:
  1、故事主要角色的选择有特点,为叙事成功提供了发挥空间。在《老镜子》的节目中,编导抓住了3位关键人物,并围绕他们展开新老故事的交叉对比叙事过程。这三位故事主角中,一位是一号女主角革命老人池煜华;一位是二号女配角---漂亮、时尚的兴国县山歌剧团年青主演,由她在舞台上扮演池煜华;三号男配角是中年作家、池煜华山歌剧的编剧。这三个人物出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他们也因此
有着不同的生活遭遇和人生信仰。本片就由他们带出了不同时代在社会、生活、信念、情感等方面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落差,三个不同命运的人在同一个时空相遇并做着同一件事,也必然会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上发生难于避免的矛盾和冲突的故事。
  2、结构巧妙,布局合理,叙事线索主次分明、清晰。本片的叙事结构围绕革命老人和年青女演员的新老故事,采取了两条平行线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叙事线索清晰明了,但又主次分明。女演员这条叙事副线不仅没有干扰革命老人命运叙述的这条主线,相反配角的故事衬托使主角的故事更加鲜活感人,同时强化了主题思想,使主题的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
  3、戏剧性表现手法为叙事增光添彩。这部片子之所以鲜活、感人,与编导和摄影在节目的镜头运用中注入了"戏剧性"元素有很大的关联。片中编导抓拍了许多带"戏剧性"色彩的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人物对话、人物冲突事件和场景,而且贯穿全片,才使本片中不同时代的人物命运、情感、形象、思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反差,营造了悲喜交加、难以言状的"戏剧性"叙事效果。我想,能够有意识地抓拍到并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法之一融入到节目中并成为其叙事特色,与创作者们对生活、人生的领悟和观察是分不开的。
  总之,《老镜子》的创作者们在人物的选择和纪录的把握上独具艺术匠心,他们用独特新颖的视角和叙事方法纪录时代、纪录人生,使这部红色的传统题材的节目成功突围而成其为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自然类纪录片《回家的路有多长》倾注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自然类纪录片在国际评奖和国际电视节目市场销售中占有主流的、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全世界电视观众非常喜爱、收视率较高的一类节目。每年,国际上也举办世界性、区域性、国家性的自然类纪录片评奖活动,甚至有些按拍摄主流和题材分类评奖(如设立海洋、河流、沙漠等自然环境分类或海洋动物、陆地动物分类的主题式奖项)。国外的电视机构、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社会慈善机构及个人都热衷于制作和参加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与国际社会对自然类纪录片的重视程度相比,国内对此类节目的重视和投入有较大的差距。前些年,在国内的评奖中几乎没有自然类节目的一席之地。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电视机构的电视人开始关注这类题材,并且历尽艰辛、执着地拍摄着这类节目,并且在国内、国际的评奖中崭露头角,获得好评。前两届的"金鹰奖"纪录片最佳摄影奖都是由自然类纪录片摘走桂冠,即四川台国际部制作的《峨眉藏猕猴》、《袁扁的鹭鸶》,这无疑是对自然类节目的肯定。本届参评的长篇纪录片中,有4部制作精良的优秀自然类纪录片。其中,由新疆电视台历时三年制作的《回家的路有多长》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这部片子的创作者孙昆、石峰、彭扬怀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quot;人文关怀"精神,向观众奉献了题材独特、叙事方法流畅、节奏明快、故事情节细腻感人、动物形象鲜活、画面优美,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融为一体的佳作。
  1、"故事化"叙事手法是自然类纪录片成功的法宝。野生动物的世界远离人类,动物世界对人类是神秘的、陌生的、未知的。正因为如此,才吸引着人们浓厚的好奇心,希望去认知、探秘,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回家的路有多长》正是抓住了观众这一收视心理的需要,在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窥视欲的心理前提下,将野马生存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故事性、趣味性有机地融合,来唤起观众的收视兴趣。《回家的路有多长》的创作者们借用人文类和社会类纪录片中常见的"故事化"叙事手法作为该片的主要叙事特征,拉近了野生动物和人的距离,加强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拍摄和编辑制作过程中,在尊重科学的原则下,尽量寻找生动有趣那榻诶醇芄构适拢?枪?噬献匀焕嗉吐计?闹匾?鹗卤硐质址ê头绺瘛T凇痘丶业穆酚卸喑ぁ芬黄?男鹗鹿?讨校?醋髡呙茄≡窳艘奥砑易逯行戮闪狡ネ仿?quot;追风"和"烈焰"作为故事的主角,跟踪纪录了头马"追风"率领它的庞大的野马家族,在2001年8月被人类放归到新疆卡拉麦里有憷嘁吧??锉;で?蟮纳?孀刺?F?薪彩隽嗽诜殴楣?讨校??恍愿竦囊奥砀鲂缘墓适隆⒁奥碇?涞陌?楣适隆⒁奥碓谘峡岬淖匀唤缰凶龀鲎晕椅??墓适拢?约懊娑晕镏志赫?裨瘢?奥淼南质抵饕濉⒆匀皇粜缘墓适隆?br>   2、成功地处理好故事的主线与副线的关系。在《回家的路有多长》的叙事过程中,他们始终将野马群体发生的诸多故事放在全片作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线索,把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对野马的观察、研究、关爱、保护作为相关内容和配合线索,两条叙事线平行交叉地推动故事的发展,既反映了野生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让观众感受到了本片鲜明的"人文关怀"精神。
  3、拍摄细腻,情节感人,使叙事成功出彩。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头马"追风"被身强体壮的公马"烈焰"取而代之后,已怀上"追风"马驹的母
马"银火"与新首领"烈焰"的关系十分微妙,观察人员非常担心"银火"一旦产下马驹,"烈焰"将会有杀婴的行为。围绕这个故事情节,创作人员用镜头表现得生动、细腻、感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类似这样的马和人的故事情节,摄影也抓拍得较成功,大大增强了本片的故事感染力。
  4、画面优美而富于感染力是自然类纪录片成功的关键秘诀之一。虽然人类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但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魅力却可以征服人心。该片的创作者把野马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变化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认识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严酷,也欣赏到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野马的各种俊美的身姿体态,从而加深了观众对本片主题的认知。自然类纪录片对摄影的专业要求远远超过其它种类的节目,好的摄影表现力,为本片取得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创作者高水准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是拍摄自然类纪录片成功的基础。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一般都是在远离都市、远离人群的野外,工作条件艰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更困难的是因为野生动物惧怕人类,摄制组一般不可能与拍摄目标有太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而且,野生动物也不可能受人的摆布和安排。因此,拍摄此类节目的技术、艺术难度大大超过"人类片"。摄制组必须要加倍地付出时间、耐心、情感、体力等等代价。在拍摄野马的过程中,该片摄制组花了许多时间去观察、了解、熟悉野马的生活习性,慢慢接近野马。在拍摄的周期里,他们说:"我们对每个明天充满了期望,也有长时期的沮丧,每个环节的拍摄都影响着我们的心情?quot;我认为,拍摄自然类纪录片对创作者的专业素质、敬业精神都是一种无人知晓、难以言传的考验和艰辛的付出,必须怀着满腔的热忱、极大的耐心、冷静细致的观察和不畏艰险的追踪拍摄,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础。真的希望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工作者能为电视观众奉献越来越多的达到国际水准的优秀野生动物纪录片。

参评纪录片以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令人欢欣鼓舞。

  纵观此次参评的全国长篇纪录片,可谓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现状和发展特色。总起来说,参评节目可大致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自然与环保两大类,在人文与社会这一大类中,根据中国国情,又可细分为五小类,其中:社会类25部、人物类14部、人文类13部、大型系列片类(内容涉及历史文献、社会发展、经济成就、文化旅游等方面)10部、大型政论片类9部;另有自然类纪录片4部。下面,就部分主流题材创作上的新发展谈一些感想。

  (一)社会类纪录片仍然是创作者关注的主流题材。
  1、用"真心、真情、真付出"去关注普通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去关注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注我们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关注我们身边发生的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动人故事,关注当今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们在社会变革中命运的变化及生存状态的社会报道类纪录片,一直是电视观众很关注、电视台播出平台中收视率较高的一类节目,因此,这也自然成为了各电视媒体纪录片制作人热衷的题材。同时,在参评节目中,历来也是这类题材容易打动评委的心,获得评委的情绪共鸣和关注。
  在本届的社会类参评纪录片中,选题虽老而表现手法不落俗套的纪录片《归来》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它是由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制作、朱杰编导的一部社会问题类题材的优秀作品。该片的主人翁是在监狱服刑的一名犯人,他因抢劫罪被判刑7年后逃离监狱。在脱逃的十年中,他隐姓埋名,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但也得到了许多不知情的人的关照和帮助,还得到了爱情。面对人间的真情、善良,他在内心的痛苦中挣扎。最终,他投案自首,回到监狱继续服刑改造,回归ㄖ粕缁帷U獠科?拥谋嗌闳嗽备?倥纳懔耍垢龆嘣拢?媸档丶吐剂烁叱悄谕庑矶嘞饰?酥?某【埃???亟彩隽饲橛敕ā⑸朴攵瘛⒀≡裼朊?说娜松?适隆1嗟颊叨匀宋锩?怂?阕⒌呐ㄅǖ?quot;人性关怀"令人感动,片子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也发人深思。我欣喜地看到,该片导演对这部片子的创作手法的处理比去年?窠钡耐?嘟谀坑型黄疲??墒欤挥牍?谕?嗵獠牡拇醋魇址ㄏ啾龋?彩怯型黄啤⒉宦渌滋住⑹咏切掠薄⒅魈饧?小⒛诤?羁獭⒔峁菇舸铡⒉愦畏岣弧⑴纳阆改濉W苤??揖醯帽酒?畲蟮某晒κ嵌郧樾骱弯秩镜?quot;度"的把握恰到好处。编导者对主人翁和他女友及家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的多面性和矛盾冲突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表现。
  在关注和纪录普通人、特别是生活在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时,衡阳电视生活频道制作的纪录片《万里寻亲》,也是一部让人为亲情和真情而感动的优秀节目。这部片子的创作风格朴实、真实、纪实,善于抓住感人的情节和细节而吸引观众的参与。但是,令我最为感动的是片子的故事中和故事幕后所反映出的创作故事。为了帮助幼时被人拐卖的秀秀姑娘与寻找了十八年的亲生父母团聚,在历时一年的秀秀寻亲活动前后,共有两万多人参加。衡阳生活频道的编摄者们跨越四省,行程达十多万公里,拍摄了一千五百多分钟的素材,他们不仅仅是纪录,还积极参与和发动社会好心人士帮助主人翁秀秀"寻亲"。如果没有电视等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没有他们在万里寻亲路途中表现出的敬业精神,我们就不会看到这部成功的节目。
  2、用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表现主流题材。在社会类题材的创作中,关注国营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一直是主流题材。国营企业的改革不仅是当代中国经济变革中的极受关注的重要社会课题,是国家、政府的工作重心,也是牵动千家万户的电视收视热点,是纪录片创作者应关注的主流题材。但是,这类题材的报道在新闻节目中较常见,用纪录片的方式表现好此类题材则难度较大,容易"枯燥乏味"和"公式化
"处理,因此,这几年很少看到表现此类题材的佳作。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李晓编导的《厂长张黎明》成为此次参评节目中唯一的涉及这类题材,并且获得共鸣的优秀作品。编导者在优秀企业云集的东方明珠---上海,没有将镜头对准那些成功的、现代化的大企业,而是瞄准了国企小厂,在题材的选择上就颇具中国特色和代表性。编导者用纪实跟踪拍摄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国企小厂厂长张黎明"受命于危难之时",知难而进,身先士卒,披荆斩棘,千方百计让一个上亿元债务重重、濒临倒闭的工厂起死回生,让下岗职工重新上班恢复生产。再现出"位卑末敢忘忧国"、小人物挑大梁、替国家分忧解难的基层国企干部的动人形象和故事。该片采用了最独特的视角和"反射式"采访手法,张厂长那张愁容满布的脸对着摄像机镜头,大量倾诉着他在工作中的所有思想、理念、情感、困扰……,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张厂长的形象、语言、思想、行动都颇具特色和感染力。我认为,编导在片中大胆地大量采用张厂长对着镜头倾诉的这种"反射式"访谈表现手法,在现今的人物纪录片中很少见,颇具创意和想法。这个题材的选择、这个人物的选择、这个人物表现方式的选择都是成功的。我们透过小人物、小企业看到的是时代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国企改革的大问题在实实在在的画面中让人理解、关注、同情、思索……,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收视效果。
  社会类纪录片中另一部视角独特的、关注现代都市青年的纪录片,是四川视协选送的由四川电视台王石林编导的《抉择》。该节目的主角是一对生活在大都市的白领青年恋人,他们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小康,恋爱温馨甜蜜,当他们面临是否结婚的抉择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都发生了一系列碰撞。该片展示了在传统与现代文明恢?闹泄?际猩?畋尘跋拢?际欣锏陌琢旖撞愕哪昵嗳嗽诨橐觥⒘蛋?⒐ぷ鳌⑸?詈桶?椤⑶浊椤⒂亚榈榷喔霾嗝娴纳?孀刺?蜕?胬砟睢8闷?某晒ψ畲蟮挠攀圃谟谔獠难≡竦亩捞匦浴W莨鄣苯窆?诘纳缁崂嗉吐计??从衬昵嗳颂獠牡奶?伲??从痴?5母鹘撞隳昵嗳松?畹母?佟<堑茫玻埃埃蹦晁拇ǖ缡咏?quot;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结束后,几位国际电视节的评委会主席在与我交换意见时,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社会类纪录片为什么总是拍弱势人群、问题人群,你们国家的正常人、普通人、年青人是怎么生活的?这是我们十分关注和渴望了解的。我在与外国一些主流媒体如英国BBC、德国ZDF、日本N
HK等机构著名纪录片制作人的业务交流中,他们也曾诚恳地提出过建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成功申办"奥运"后,许多国家的人对中国更加关注。其中,他们最想了解的是中国普通人是怎么生活的?尤其是中国18至35岁的年青一代是怎么生活和工作的,因为他们是未来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主体人群。《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了这个主流题材而脱颖而出。另外,《抉择》的叙事方法也是成功的。片中采用了男女主人翁第一人称的同声自述体的手法来介绍他们的工作、生活、恋爱及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观念,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自然、流畅、贴切,又强化了故事的感染力,观看这部纪录片,就有如观看一部"真人秀"的生活剧。除此之外,这部片子在创作上主题鲜明,叙事主体清晰集中,结构紧凑不拖沓,叙事段落层次分明, 摄影的画面构图和用光较讲究,故事极具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遍性,都是使这部片子获得好评的综合因素。
  (二)人物类纪录片在创作上虽很难突破,但也有佳作产生。
  每年的国内各种纪录片评选中,人物类纪录片都占有较大的参评比例,在本届的评奖节目中,14部人物纪录片大多是以历史名人和现代名人为创作对象而摄制。可以看得出,创作机构为这类节目的拍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编摄者们想方设法使已成为过去的人和事"再现"得好看些,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在创作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也确实不易。不少作品单看还可以,可放在一起横向比较就容易使人感到创作手法较单调、雷同、落了俗套。当然,本届参评片中也发现了几部非常有感染力、影响力、说服力的佳作和大片。  1、叙事手法巧妙,史料运用独特。在本届多部名人传记片中,人物系列片《宋庆龄》获得了众评委的一致好评。这是由中央电视台与多家机构联合制作的。它是为纪念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110周年而特别制作的一部6集文献纪录片,编导组由陈晓卿、史岩、吴春、刘军卫、许蕾等组成。可以看得出,这个创作集体在创作上是成熟、严谨、认真、负责、高水准的,他们对人物及历史的熟悉、理解和情感使他们准确地把握和成功地驾驭了这部创作难度颇大的历史人物纪录片。这部片子在创作上的成功是全面的,其中有两方面的手法颇具特色:一是叙事手法和结构运用巧妙而不落俗套。宋庆龄是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又是极具魅力的女性。她的传奇故事和人生因各种媒介传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出版物等等)而为世人所熟知,要让这部片子吸引住观众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部片子在叙事上既抓住了以宋庆龄波澜起伏的一生为全片线索,全面展示了这位伟大女性的风采和人生,又将宋庆龄人生轨迹中几处重要的转折作为重点叙述篇章,使该片主线清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异常鲜明、生动、突出,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避免了传统的同类题材片中被大量的历史资料淹没所造成的损害。另外,编导们抓住了人物传记片创作方法成功的精髓所在:着力表现人物性格、思维方式的差异。美丽、纤弱和举止优雅的外表,与坚韧、勇敢和宁折不弯的内心之间的反差,构成了本片主人翁最鲜明的特征,对这一特征的把握成为了本片塑造人物的成功关键。
  家族,是隐含在片中的另一条叙事及内在情绪线索,在亲情和信仰的艰难抉择中,观众既可以体会一个女性的柔情魅力,体会一个民主斗士的艰辛,更体会到她对家的爱以及超越此上的对国家的爱。编导们对叙事主线、副线,明线、暗线的分寸把握是极为成功的,从而使主人翁的塑造达到完美。
  该片另一突出的创作特色是史料的运用独特。大量的照片弥补了影像资料的匮乏,它们成为本片画面语言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们和解说词之间真正达到了互为补充的和谐关系。该片编导者们下了不少的功夫,他们从国内各地甚至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地搜集到了大量有关宋庆龄的影像资料,采访到近百位宋庆龄的亲属、历史事件见证人和知情者,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其中大部分影像资料是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让众所周知的历史名人具有了新鲜感,从而给观众新的认知、新的感悟、新的震撼、新的影响力。
  2、独特的视角和手法获得了人物纪录片的创新效果。同样是历史名人,在沈从文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作了纪录片《沈从文1934》,编导者徐欢颇有匠心,虽然不是通常的大制作方式,但却以34分钟的长度取得了"以小见大"的效果。本片编导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表现方式和切入点,他以沈从文的人生经历横断面和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历史年代和代表作来纪念这位文学大师。该片着重再现了沈从文创作《边城》的1934年前后的历程。1934年沈从文返乡探母,沿河水逆流而上,一路所见所闻促使他创作出了自己的巅峰之作《湘西散记》、《边城》。编导截取沈从文一生的这一片断作为全片的核心,来说明是湘西的山山水水那特有的边城世界,缔造出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用电影故事的手法再现过去的历史及人物,将唯美的画面和极富文学色彩的解说浑然一体,成功地再现了30年代湘西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更增添了观众对沈从文大师的具有独特的生活观、文艺观和审美观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这部片子的编导很用心地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与本片主人翁相吻合的人物类纪录片的新颖表达方式。这部片子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是一种成功的结合,同时,以它的独特而区别于其它的人物类纪录片。
  (三)将"纪录片故事化"的表现手法成功地运用到历史文献片中,创作出精品。历史文献片的创作如同政论片、人物系列片一样,每年都会有一批大投资、大制作的此类节目参评,但是,许多作品仍然摆脱不了创作手法雷同、落入俗套、"千人一面"的问题。在本届的多部历史文献片中,由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制作的大型历史文献片《新四军》突破重围,成为此类题材中最吸引人、最感动人、寓教于史、寓情于史、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得最成功的一部历史文献片。虽然《新四军》这段革命历史对许多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但是,本节目是目前为止反映新四军历史较为完整、全面的一部电视片,加之艺术创作手法的独到成熟,用新的纪录手法讲述老的历史,给观众留下了最新鲜、最深刻、最完整的印象。本片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功和突破,给我印象最深的如下:
  1、讲故事的手法纪录重要历史事件。《新四军》中选择了数十个内容不同的事件,采用客观叙述和当事人、见证人回忆相结合的讲故事的形式,避免了枯燥无味和容易呆板的传统问题。
  2、主要历史人物进行个性化刻画。用有鲜明特征的历史人物形象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片中共产党、国民党、侵华日军三方主要人物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于他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喜好和命运走向。该片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把握处理得很到位,从而使该片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得到了强化。
  3、主 要文献档案资料的充分挖掘和使用准确到位是本片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众所周知的老历史题材发掘出全新的视点以吸引观众,《新四军》摄制组不辞辛劳,驱车五万多公里,足迹踏遍新四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采访了党史、军史专家和一百多位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以及部分侵华日军和国民党老兵,深入挖掘出一些感人的历史回忆,抢救出许多鲜活的历史资料,发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图片、实物和档案资料。许多文献资料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许多珍贵的照片、文献资料已是绝版。在发掘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过程中,摄制组将其发现过程拍摄下来,并通过发现者、收藏者或研究者的采访,挖掘出了那些历史文献资料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这一部分的充分挖掘、展示,与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辅相成,使片子具有了不可抗拒的魅力和新的收视点。
  总之,这部片子的艺术成功是多方面的,值得制作同类题材的同行们好好学习、借鉴。
  (四)以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制作自然类纪录片,以"反思"的思维和目光审视人类自己,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本届自然类纪录片的参评节目中,由大连电视台李汝建、周羽编导的纪录片《城市中的梅花鹿》,是一部极富"人文"关怀、内涵非常丰富、制作精良、极有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佳作。本片采用纯纪实手法跟踪拍摄了一群被人们引进城市里的梅花鹿,与人接近、与自然接近的感人故事。该片在艺术风格和手法上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1、将自己独特的理念融入节目中,使之产生浓厚的思辨性和深刻内涵。编导者在跟踪拍摄该片的几年时间中,通过对梅花鹿与人类、自然的关系进行长期耐心细致的观察、研究、认知、反思、总结,使自己的理念达到了一个高度:野生动物不应根据人的需要而活着,它应根据自己的生存方式而活着。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最大保护,就是要远离它们。正是有了这种创作理念的支撑和引导,作者将其环保理念非常艺术地融入了片子的故事、画面、解说、音乐及音效中,使全片带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色彩,并且时时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呼唤着我们的良知、震撼着我们的情感。围绕着编导者的环保理念,该片在结构上被分为1998和2002两大段落,按年代来讲述在这两年中发生的不一样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在1998年的这个段落中,编导者通过详实地纪录梅花鹿被引进城市后,怎样一步一步地走近人,而人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靠近梅花鹿的全过程,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人究竟做了什么?梅花鹿究竟失去了什么?让观众从一幅幅带有悲剧故事和悲情意味及色彩的画面中,不得不认真面对和深切反思:人类应如何尊重和善待动物。在2002年的段落中,编导者又细腻地表现纪录了梅花鹿是怎样走近自然、以及这一走近给梅花鹿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让观众由衷地认识到恢复梅花鹿的野生习性是需要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不应该为了满足自己的美好享乐而残酷地剥夺梅花鹿原本属于大自然的美好生活。
  2、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地隐含在故事之中,用生动、真实、极具说服力的画面来传达理念。虽然本片的编导在节目摄制中带有强烈的环保理念,但是,作者遵循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原则,他们没有靠解说词的说教去表述自己的思想观念,而是通过无数个带有悲喜剧色彩的小故事、小情节、小片断的画面及音效、音乐等等综合艺术的手法,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去反思其中的哲理。我认为,这部片子的编导是怀着对野生动物及大自然的强烈爱心和情感及理念在创作,同时,他们也是有责任心和良知的纪录片工作者,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提倡。
  中国,是一个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国,但是,国民教育素质和环保意识的差异,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的矛盾,都急需拍摄更多更好的自然类纪录片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与平衡的生存空间。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几年,国内这类题材的创作渐渐引起了关注和重视。我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们加入到自然类节目的创作队伍之中,制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多种题材的纪录片。
  全国多家媒体制作的几十部纪录片集中在一起,各类题材的纪录片可以归类进行纵横比较。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才能发现创
作上的优劣;只有比较,才能找出可供学习借鉴的榜样作品;只有比较,才能摆脱"自恋"情结,找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下面,我将针对节目的表现手法及题材选择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几点改进意见供参考。
  一、节目的结构处理应精心"设计"。我认为,一部片子的成功,首要因素是选题是否好;第二位的关键要素就是片子的叙事结构的处理是否得当。这次评选中胜出的优秀作品《宋庆龄》、《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老镜子》等,编导们在节目叙事的谋篇布局上精心策划,结构的处理显得严谨、精巧、与众不同。而落选的一些节目的编导在结构处理上则显得较随心所欲,叙事中各段落?quot;平分秋色",全篇缺乏主次、中心、层次,详略失当。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应借鉴电影故事的表现手法,编导对节目的结构需要"设计理念"和"设计技巧"。当然,这种"设计"是建立在故事的"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在节目结构的"设计"中有两点建议提供参考:
  1、"开门见山、直切主题"的开篇叙事结构是吸引观众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在我担任的多次国内、国际纪录片评委工作中,凡是用"开门见山"的叙事手法,在节目开始的头几分钟之内就已将主要人物、主要故事、主要环境、主要问题等都向观众做了艺术的交待,极有益于引起评委的兴趣。那种开篇几分钟内一直在唠唠叨叨介绍背景,非常含蓄地绕了一大圈、铺垫了许久还不见"主角"出场的开篇方式,在任何国内外评选中都很快就被淘汰了。道理很简单,评委也是电视观众,与电视观众有一样的收视心态,电视观众不喜欢的节目怎能算优秀节目呢?
  2、全篇每个叙事段落都应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作为观众收视的"兴奋点",这也是结构成功的关键表现手法之一。有了良好的开篇布局后,为了让观众保持持续的收视兴趣,在全片的叙事过程中(头、中、尾各部分)都应不断地抛出"精彩的故事情节、片断"作为各叙事段落的核心和调动观众情绪的收视"兴奋点",以此来自始至终抓住观众的心跟随编导的思路看完全片。应该始终明确的是,片子是做给观众而不是编导人员自己看的。遗憾的是,常常有人本末倒置而误导了节目的创作。因此,建议纪录片创作者应仔细研究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态,从而指导自己的创作手法。
  二、节目的叙事主线应清晰不混乱。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节目在故事主线和人物单一时,故事发生、发展的叙事相对就较清晰明了。一旦节目中出现了两条故事线平行交叉叙事或多条线索出现时,有些编导没有驾驭好叙事主线和副线的关系,出现的问题:一是叙事线索主次不分,致使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线索不清晰;二是主线不突出,副线杂乱而干扰了主线的正常叙事发展;三是叙事主线和副线各自发展,没有合理、正常的关联和交叉;四是没有主次,人物不分主角、配角,故事叙事没有明显的线索和层次。
  三、节目的内容应围绕主题需要取舍,不应面面俱到。在节目内容的编辑时,有的编导是面面俱到,恨不得将自己拍摄到的所有内容、所有信息都全部"硬塞"给观众,结果是人物、情节、信息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深或混乱;还有的编导是硬将简单的主题、人物和故事人为地复杂化,结果使内容显得单薄、信息量小。优秀编导在内容的取舍上一定是详略得保?椭魈狻⒅饕?挝窦跋咚魑薰氐哪谌菀欢ɑ?quot;忍痛割爱"。
  四、节目的剪辑应有节奏,讲究"信息含量"和"旋律感",避免拖沓无节奏。优秀的纪录片在画面剪辑的节奏上是非常讲究的,编导带着对片子节奏的"设计理念"进行后期剪辑,叙事段落与段落之间有张弛,有起伏跌宕,画面的衔接也不是机械的组合,画面的长短和镜头数运用的多少,不仅仅是营造一种"旋律感",更重要的是在节奏的变换之中向观众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含量"和"不同的情绪"。而在这次参评的一些纪录片中,可以看出编导者没有注意在剪辑过程中处理好"节奏问题",因此,出现了整部长片无节奏变化?quot;中速行驶"从头至尾。节目无节奏带来的
后果不仅仅是不能吸引观众的收视情趣,还造成了节目内容"信息量小"的问题。
  五、节目的摄影应达到专业水准,画面构图、用光、色调要有设计、要唯美。凡是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相对来说除了编导的优秀之外,也离不开摄影的优秀。说到底纪录片创作是"视觉艺术"的综合,对各个工种而言,都应有围绕内容服务的"设计理念"。纪录片摄影应向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及文艺节目的摄影学习,以专业的创作精神、水准、技巧来对待纪录片拍摄。除了按节目主题需要对全片的画面构图、色调、用光等进行艺术设计和处理外,在拍摄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地对每一场景进行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的拍摄,以便于编导在后期剪辑时形成多视点、多变化、多信息量的画面组合。总的来说,现在我们的纪录片摄影普遍存在没有统一的画面审美设计,镜头变化不丰富,视角平淡无奇的通病。尤其是在社会类题材的拍摄中,许多创作人员的注意力过多放在跟踪抓拍故事情节,而不讲究摄影水准的专业化。社会类节目往往是以题材取胜,而人文类、自然类和一些系列大片则摄影专业、制作精良,较注重对影片创作的全方位艺术要求。
  总之,优秀的作品无疑是凝结着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创作团队整体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的体现,"最佳"作品是纪录片创作元素中优化组合的最终结果。作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我们一定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超越"自我",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地为我们的社会和观众提供上乘的艺术作品。

(本文作者系"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
"中国民族学学会电影电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 
编辑:解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11 11:36 , Processed in 0.0755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