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虹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2日第3版
-------------------------------------------------------------------------------------------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靠语言来维持,一个家庭、一定的社会群体、一个国家内部的沟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作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协调社会生活和生产。流传了千百年的造通天塔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共同的语言在沟通彼此、协调行动方面的基础作用的认识——人类兴致勃勃地在造一座通天塔,希冀借助它登上天国。由于人类有共同的语言,能够有效地协作劳动,建塔的速度非常快。上帝不希望人们到他的天国,于是就想方设法阻止人的行动,他施展魔法让人们说不同的话,彼此之间无法交流,建设通天塔的工程于是就半途而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语言隔阂严重、方言间分歧大,是历史造成的一种现实的语言应用状况。历史上秦始皇曾采取“书同文”政策,维护书面语的统一,之后历朝历代也都基本保持了超方言、超口语的统一的书面语形式,以此来维系跨地域的交流和凝聚中华民族。但是,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况,使“十里不同音”的语言和方言隔阂非常严重。清朝的雍正皇帝就意识到操闽广两省方言的官员赴任他省后“官民上下语言不通,必致吏胥从中代为传述,于是添饰假借,百弊丛生,而事理之贻误者多矣”,曾敕令福建、广东两省以八年为限,凡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熟悉官话者,一律不准送试。但这也仅只是对部分当官应试者提出的要求,对绝大多数生于斯、长于斯,在一个固定的地域老死一生的人,并没有学习官话的需求和客观条件。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侵略者的尖船利炮打开了中华帝国封闭的大门,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波,放眼世界,有识之士发现西方列强都是在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普及国民教育而普及了民族共同语,于是呼吁:“我大清国统一天下,岂容各省言语互异,不相闻问,不相交接。故统一语言,以结团结,乃保全国粹之要件”。统一语言成为救亡图存的一种实际行动,从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低、文盲比例高、封闭、方言分歧严重的现实状况出发,到确定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经历了艰难的奋斗历程,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审定国音,“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上一世纪20年代开始推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定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并采取措施大力普及,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实际上已成为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交际的通用语言,成为海内外华人沟通的主要用语。2000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次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国家推广普通话。
目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跨地域流通日益频繁,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为实现这种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无庸讳言,普通话的通用程度离现实发展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云南还有700万左右的民族同胞不会说汉语,新疆南疆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不懂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人数相当可观,由于语言障碍不少群众无法享受现代化的福荫;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并没有完成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任务,一些学校教师还在用方言上课,不能保证受教育者通过学校教育学会普通话,甚至一些高等学府也有一些教师因为说不好普通话而影响教学效果;相当一部分国家机关窗口行业人员不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提供应有的服务;大量务工人员带着一口方言走向异地的劳动力市场……交际中的语言隔阂和由此形成的交际障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语言应用状况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信息时代信息作为资本参与生产和经营、创造价值的要求相去甚远。实现普通话的通用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在信息时代补工业化的课,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方面我们也要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以前就已完成的普及共同语的任务。国家已经提出了2010年以前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的新世纪初叶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将会使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状况发生历史性的改观,一个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将会建立起来。
实现国家通用语言的真正通用化还需要我们关注另一个相关课题:一种语言要达到通用化,自身必须达到较高的规范化程度,语音、词汇的分歧、混乱都会给学习、掌握这种通用语言并利用它进行交际造成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通用程度;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和重要载体,规范化程度高自然能够增强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鲜明特色是许多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保证国家通用语言的规范化、维护其健康发展,是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的通用化相辅相成的重要课题。今天,忽视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已经不合时宜,四川、山东一些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前已开始学习普通话,高校学生已提出让说不好普通话的教师“下课”的要求,港澳地区学习普通话已掀起热潮……同样,随意把“洋文”、方言镶嵌进普通话,也会造成普通话词汇和表达的芜杂,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的健康发展,已经有不少人大声疾呼“请尊重我们的母语”。
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用化和规范化,需要改变语言观念和培养语言能力。一要依法推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公务活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媒体的宣传都要以国家通用语言为基本用语;公务员、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达到规定的普通话等级。二要注重宣传教育,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现代语言观念,为他们学习普通话提供便利,尤其要通过学校教育使新一代受教育者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根本改变国民的语言应用现状。三要靠在一定范围实施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培训测试等管理手段,加速普通话的普及和运用水平的提高。有强大的时代、社会需求动力,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有教育、交通、媒体发展迅速提供的便利条件,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通用化和规范化应该能够变为现实,只要我们大家都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