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25|回复: 0

“身体研究”在中国的遭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27 14: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芊芊秋草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5-2-26 22:59:28   
     
--------------------------------------------------------------------------------

      身体研究在西方以短短20年的时间就锻造成了显学。然而,身体这个概念迈入中国大门时,却像个红苹果中国女孩染了金发,露出明显的嫁接痕迹。

   “身体”所以广为认知,还得感谢身体写作的炒作和争议。在这场争议中,批评方认为是这些写作就是裸露身体,宣扬肉欲,支持方则认为裸露就是坦诚,性是抵达真理的最好路径。这种激烈的论争起码显示了:要把身体看作是圣洁的、值得追求、值得研究的,还要披荆斩棘,做很多铺垫。葛红兵曾经说,在报刊上根本没有谈论“身体”的理论基础和平台。人们只会给你扔臭鸡蛋。

   “身体”在西方已经完成的革命,从哲学、文学、心理学到各个学科的积淀,让身体站在了新的台阶去与精神对话。例如,福柯的理论已经成为经典。罗兰—巴特对于身体在阅读中的快感的理论自成一派,露西—伊丽格瑞对身体写作的倡导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有了这样的基础,人们的讨论就不会再意气用事,不会因为自己讨厌、不信任那个肉身,不会因为自己在性爱中的道德恐慌而把肉身捏碎抛弃。

   对身体的肯定,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民粹主义立场的发展而发展。是人渴望自己的存在获得充分认可的一次思想变革。如果只有思想才是伟大的,永恒的,那么,那些切切实实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肉身,就没有意义了吗?在终极思想和一元真理受到挑战的20世纪后半叶,身体,芸芸众生的身体的意义开始引起了学者的思考。
   在中国,由于理论资源都是来自西方,这种讨论就显得没有根底。谢有顺、汪安民、南帆、葛红兵等学者都参与了这场身体话语的争论与建构,且他们大多数是从文学批评出发的。他们在不同程度刷新了文学批评的术语,但是,他们显然还来不及从中国的文化渊源那里去梳理身体所蕴含的意义的流变,他们也拒绝去建构系统的理论。这里我想到社会学家费孝通走过的路,他从西洋留学回来之后,到农村是实地调查,回到《论语》等古籍中去寻找证据,提出了“差序格局”的理论,细致分析了中国的人伦格局与西方的差异。
   然而,中国的学者迄今没有厘析出中国的“身体”观念与西方的身体观念的差异。身体有着自身的历史,它与文化、社会纠结着。但中国的学者忽略了中国的身体自身的历史,而只是强调在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社会的身体的同:被物化、被市场征用等等。这也成为他们反对女性写作、身体写作的最有力的证据。而不是反思,那些操控着市场的是谁?是什么观念导致市场操控的无往不利?

   在中国的语言发展中,“身”具有生物的意义,但也指“自身”、“自我”,更多包含“SELF”的意义,而“体”指的是“躯体”、“肉身”,指“FLESH”。身体这个双音词是在20世纪白话文运动之后,迎合“BODY”的概念而创造的。追溯中国的哲学,身体和思维不是两类事物,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它们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精神会营养身体,身体也是精神寄语的场所。

   当然,这些哲学理念在独特的、专制的时代也会遭到抛弃,因为在专制的时代,统治者需要管制肉身的自由,以此来钳制精神的自由,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到统治者设置的目标之中去。

   这样的简单的回溯是想要说明,当代学者不要通过片面的批评分析而加剧了身体的二元对立。而应该从中国的哲学文化资源中积极寻找解决这种身体/精神对立的局面,解放那个被污名、被诅咒的身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7:22 , Processed in 0.0696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