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迦萸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05-3-23 18:09:54
--------------------------------------------------------------------------------
“9·11”事件过去已有三年多,至今还没有一本与“9·11”相关的文学作品能吸引大群读者;近期一批重量级小说的出现预示着情况有变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对所有以不同途径目击“9·11”的人来说,那场灾难中的诸多画面依旧历历在目。现代人的感官系统早已对现代科技带来的视觉刺激习以为常。但是,当残酷的真实降临时,人们却尤深感置身于梦境中。
重量级作品登场
也许文学是捕捉真实残酷的最佳手段。长达三年之久的沉默后,文学界终于对这一致命恐怖事件的涵义与后果做出反响。一批以“9·11”及后续事件为主题的重量级文学作品陆续登陆图书市场。作者多是世界文学界数一数二的人物。
在《世界之窗》中,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构思出世贸大厦第107层父子共进早餐的动人一幕。在《好牧师之子》中,雷诺兹·普莱思叙述了一个艺术品修复师在“9·11”的早晨回纽约的途中,飞机突然驶向另一个方向,与此同时,他在曼哈顿的公寓也被夷为平地。
以《赎罪》一书扬名的伊恩·麦克伊文的新作《星期六》以一场父女间对中东人看法的辩论,生动映射出灾难后浮现在美国民众间的种种躁动不安与杯弓蛇影。琳恩·莎朗·施瓦茨在其新作《凶兆》里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的图书管理员,在布鲁克林桥上目睹飞机撞击世贸大厦后所经历的内心变化。《极度嘈杂,极端接近》的作者乔纳森·萨法兰·福尔则试图刻画出一个9岁孩子不畏艰难,在纽约市寻找父亲遗留的钥匙的感人故事。
厚积薄发的时刻
“9·11”事件后,媒体开始对其大肆渲染。不少美国乡村歌手发行了鼓吹爱国情结的歌曲。诗歌、剧本、纪录片,以及纪实作品络绎不绝地涌现。其中包括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的挽歌式专辑《上升》,以及迈克尔·摩尔极具煽动性的电影《华氏911》。
许多推理侦探小说和其它大众小说也开始大肆运用“9·11”及相关素材,如早先出版的青少年小说《焰之树》、推理小说《亡友》及《双河之间》《受诅灵魂的最后一夜》《不幸》等。去年8月问世的官方《“9·11”事件报告》更成为热销书籍。但在众多出版品中,没有一本值得文学界注目。
三年的延迟,正显示了重量级小说出版背后的后勤政治学,同时也反映出创作长篇小说所需的、更微妙复杂的实践过程。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教授詹姆斯·夏皮罗说:“一些艺术形式,譬如诗歌或阿特·斯皮格尔曼的卡通画,能对‘9·11’这样的题材做出较为直观的处理。但小说需要更多。一部小说必须支撑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让人,特别是经历过事件的人感到真实可信,而不只是对事件本身的重述而已。”
小说,最合适不过
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著有《野兽》的美国知名作家与评论家乔伊斯·卡罗尔·奥兹的新短篇小说《变种人》涉及一个在“9·11”中被困公寓的女人。奥兹认为,小说是处理这种事件的最佳艺术形式:“尽管当前并不是这些小说面世的最适当时间,但处理这件事的最佳艺术形式可能是电影,因为电影可以捕捉到整个恐怖事件在长时间下的虚幻本质。”
至今还没有一本与“9·11”相关的文学作品能吸引大群读者。然而,就麦克伊文与福尔的小说引起的反响看,这种现状很可能会改变。福尔的书中包含了大量空白,或仅有一句话的页面,还穿插大量照片与拼图。其它的作品,如《世界之窗》和尼克·麦当诺的《三弟》也试图以文学形式呈现“9·11”。
《世界之窗》一出版,便将其作者贝格伯德捧上故乡法国的畅销书宝座。谈起法国民众对‘9·11’的反响,贝格伯德回忆道:“这里许多人都在说,‘该着他们了,他们是罪有应得’。但没有人‘应得’像‘9·11’这样的报应。灾难后,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认识它。这样才可以避免它。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
无可回避的血腥场景
虚构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可衬托人性化的主题,但是“9·11”直接影响的人太多了,像贝格伯德一样将读者直接带入世贸大厦,重温灾难时的血腥场景,很可能会激起民愤。
“一些人说,这样做非常令人厌恶,”贝格伯德解释道,“但在历史事件的小说中,这样的描述却是必需的。历史总是骇人听闻的。但我们不应该为此而回避它们,由此放弃书写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麦当诺谈起他的新作时指出,在“9·11”发生时他就决定将其作为下部小说的题材:“‘9·11’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就开始做笔记。我在市中心不停地转悠,围绕着世贸的遗骸,与那里所有认识的人交谈。”去年,麦多诺花3个月时间在夏威夷岛上完成了这部小说。在那里,他有机会与一些将被调派到伊拉克前线的士兵谈心,交换各自对战事的看法。
像贝格伯德一样,麦多诺也曾被再三劝阻回避这个敏感的题材。格罗夫公司的出版人摩根·英特肯回忆当时的情景:“我真得为他捏一把汗。”但麦多诺的小说改变了他的看法。这本三部分的小说花大篇幅描写主角在“9·11”发生时,不顾万险冲入市中心寻找兄弟的故事,非常感人。
文学回顾需要时间
对于“9·11”文学大作的缺乏,专家并无定论。但观及过往,奥兹与夏皮罗一致认为,以灾难性事件为焦点的佳作,通常需要多年时间酝酿沉淀。《西线无战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1年才出版,描写二战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花了16年成稿,而越战小说中最具开创性的作品——蒂姆·欧布赖恩的《负荷》则出版于越战爆发近20年后。
莎士比亚最善于将当时英国以及欧洲的政治事件影射在作品中,由此成就了一世辉煌。在今天的阅读中,人们却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场场以当代事件为命题的强迫性阅读中。这些作品的作者多数敷衍了事。因此阅读这些新闻式的作品,还不如在事发多年后回顾它们来得更加生动可靠。
而对与一遍遍通过电视镜头感受灾难的读者来说,真需要一个作家以独特视角,虚构这场事件背后的种种真实。 |
|